问说文言文译文(《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问说(节选)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问 说(节选)(清)刘 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非学无以致疑 致:招致,取得B.忌之而不愿问焉 忌:避免 戒除C.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 轻:轻视D.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度:揣测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问焉以求一得 问之人以试其能B.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取其有益于身而已C.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D.好学而不勤问 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18.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反映勤问的重要性的一组是①非问无以广识 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 ③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 ④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⑤智者千虚,必有一失 ⑥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②⑥ D.④⑤⑥19.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3分)译文:(2)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2分)译文:(3)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2分)译文:参考答案:16.B(忌:妒忌)(3分)17.A(连词,表示目的,用来。 B项:介词,比/介词,对。

C项:句末语气词/兼词。D项:连词,表示转折,却/连词,表示并列,并且)(3分)18.C(③④是作者所要批评的一种问。

⑤说的是问的原因。)(3分)19.(1)那种用义和理等问题互相询问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不多见了。

(4分。采分点有“以”“咨访”,两个宾语前置句)(2)(用)非常难解答的事情,向别人询问,来穷究别人的短处。

(3分。采分点有定语后置句、省略句、“穷”)(3))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或孔夫子、夫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或赏识他)。

(3分,采分点有“耻”、“下问”、“贤”。)【参考译文】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 (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

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

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

受连说的文言文译文,文言文说虎译文,文言文寓言故事及译文

2.问说文言文全文翻译

最低0.27元/天开通百度文库会员,可在文库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zhaokaipeng134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问则裕。”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 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

文言文,译文

3.问:文言文的译文

我觉得前面翻译的不对,尤其是“能食人”,太诡异了。可能是有史以来对九尾狐最大的误解。

“能食人”的“食”我觉得应该读“食(shì四声)”,意思是喂食,提供食物,养育。

不然为什么用“能”字,好像吃人是很了不起的技能一样。

翻译如下:

【原文】

青丘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译文】

在青丘山,有一种兽,长得像狐狸有着九条尾巴,声音像婴儿一样,会给人提供食物,吃了它提供的食物的人可以不受邪气侵害。

问说文言文译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