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山东卷文言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醉书斋记  清•郑日奎于堂左洁一

1。

C2。B3。

D4。(1)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采分点:羹炙、俟、数四】 (2)而事情的紧急舒缓我也不加过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谁能告诉我。【采分点:以故、仓卒、白】 (3)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差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

【采分点:诚、旋、畔】1。试题分析: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归根到底就是要能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推断重要实词的词义,同时最终也要落实到实词的推断上,因而掌握推断的技巧至关重要。

因文定义法:由于任何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只可能有一个意义,因此可因文来定义,即根据具体的上下文语境来判断某个实词的具体意项。 答题时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意思去理解。

分析可知,C.赚:诳骗。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了“以”“焉”“且”“之”四个常见文言虚词,结合具体用法和语境可知,A.①介词,用;②连词,表目的,来。 B.①古今籍在焉,在:存摆放;焉:兼词,于之;②风雨兴焉,兴:兴起;焉:兼词,于之。

C.①副词,将要;②连词,尚且。D.①助词,放在时间词后,无实义;②代词,我。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3】试题分析: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是指在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正确理解额把握的基础上,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做出恰当的评价。

分析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深刻、全面、客观或偏激、浮浅、片面、主观臆断等。 可采用假设法与代入法,把句子放回到原文语境中,结合上下文,与选项所在相应段落进行比较。

分析可知,D项相关文段见第三段,“客或访余者,刺已入••••••不遽见••••••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只是不立即接见,并非拒见。

另:“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系作者自剖自谦之词,实际是作者读书入迷之反应,非其本性。 原文述说中也暗寓自得之意。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4。4】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

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注意两句关键字句的翻译,(1)羹炙、俟、数四(2)以故、仓卒、白(3)诚、旋、畔。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在堂屋左侧收拾干净一间屋子作为书斋,明亮的窗户,洁白的墙壁,很安静。 摆放了两个几案,一个放笔墨,一个放置香炉茶碗等。

一张竹床,用来坐;一张木榻,用来躺卧。还摆放了书架和书筒各四个,古今的书籍都存放在里边。

琴、磬和麈尾等各种什物,也都交错摆放在旁边。 早晨刚起床,就不戴帽子拂去几案上的灰尘,把水倒进砚台里面,研磨好墨和丹砂、铅粉,将笔蘸饱满做好准备。

随意抽出一卷书,靠坐在案边读起来。一会儿读到自己有领悟的地方,就提笔在纸上尽情批注,书上的字迹大半因此而看不清楚了。

有时候唱起歌来,有时候发出感叹;有时候大笑,有时候哭泣;有时候生气痛骂,有时候郁闷得要死;有时候大声叫嚷口称痛快,有时候连连惊叹感到诧异;有时候躺着静静思考,有时候起身一阵乱跑。 看见这些情景的仆人都感到害怕惊讶,猜不出我是什么意思,于是偷偷地议论,等到我渐渐平静下来,才散开离去。

婢女送来酒和茶,都记不得端来喝。有时候不小心碰到,打翻后弄湿了书本,就很生气地责骂,后来就不再端来了。

有时候过了时间我还没有吃饭,也没有人敢上前请我去吃。 只有妻子有时通过过门帘观察我,找到间隙才走进来,说:“时间已经是正午了,可以吃饭了吗?”我答应了。

妻子出去后,又忘掉了。汤、肉都凉了,多次拿去重新加热等着我去吃。

等到去吃饭仍然带着一本书一道前往,边吃边看,汤和肉即使凉了,或者味道都快变了,也不察觉。 甚至有时误用一双筷子在读的书上乱点画,过了许久才醒悟过来不是笔,妻子及婢女们没有不偷着笑的。

晚上坐着读书常常到午夜,回头看仆人,没有人在旁边,一会儿身边鼾声震响,起身一看,他们都散乱地睡在地上了。有客人前来看望我,名帖送进来后,碰上我正在校注书籍,没有立即出去见面。

客人等久了,就非常生气责骂起来,或者要回他的名帖,我也不知道。大概是因为我的性格严厉急躁,家里的人禀告事情时间不恰当,就大声呵斥并把他赶出去,而事情的紧急舒缓不再追问,因此匆忙之中没能告诉我。

家里的盐米等琐碎事务,都是妻子掌管,很有秩序,因此我没有什么顾忌和忧虑,读书的嗜好越来越怪僻。 有一天我忽然自己悔悟了,打算发誓戒掉它,就同妻子商量。

妻子笑着说:“你不会是仿效刘伶戒酒的方法,只不过是要骗得我的酒肉,弥补五脏的辛劳吧?我也只能坐看着你沉湎在书中,不能够帮助你实现你的打算。 ”我很失望,不高兴了很久,于是想到我对书,确实同刘伶对酒没有区别,正担心刚发誓随即就要违背;况且我嗜好的是文。

2.题文

试题答案:【答案】【小题1】① 一样,同样 ②通“啭”,鸟叫声 ③通“返”,返回,流连忘返。

④ 飞奔的马【小题1】(高山)凭依山势,争着向上,仿佛竞相向高处和远处伸展;(它们)争相比高远,笔直地向上指向(天空),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 【小题1】①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清,疾。 ②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小题1】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小题1】这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也流露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小题1】例如:游客朋友们: 大家好! 欢迎您来到富春江浏览区,下面我将引领您浏览富春江沿岸的山山水水,让您饱览天下闻名的富春江美丽风光。

请看富春江的山,山势峻峭,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 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

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 这就是富春江的天下奇山。

再看富春江的水,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

这就是富春江天下独绝的奇水。 游客朋友们,置身于这样的山水之间,你有什么感觉呢?距今1600年前的大文学家吴均也曾来到富春江“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充溢了他的心胸,于是他感叹道:“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游客朋友们,你也有同感吗?欢迎您长留富春江三百年。 游客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愉快旅途结束了。

祝各位一路顺风!再见! 试题解析:【解析】【小题1】学生对教材中的文言文的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的理解和重点句式的调整。【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小题1】从水急角度理解,积累正确即可。【小题1】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小题1】抓住山水的奇异特征,符合语境,言之有理即可。

文言文,山东,高考试题,语文

3.2012年重庆高考文言文及其翻译

重庆卷】 战马记 [明]罗洪先王公桢,济阳公孙也。

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始公以大学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

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居三日,贼复劫属邑大昌,公促王,王又不行,而翟塘卫指挥曹能、柴成两人,与王素党结避祸,多方诡辞庇之。

且激公曰:“公诚为国家出力气,肯慨然复行乎?“公即声应。即日勒民兵,夹曹、柴两人赴之,与贼夹水阵。

已而麾民兵毕渡趣战,曹、柴望走,公陷围中,误入淖田,不得脱。贼欲降之,公大奋骂。

贼怒以刀断其喉及右臂,堕淖中,马逸去。始公赴大昌道,宿木商家。

商稔公,知贼不敌,不敢言。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

如其言。商秘与家人负箦往寻乱尸,见衣白纱丰臂者,公也。

载箦上,令不深没。自死所至府三百余里,马奔归府,门阖,长嘶踢其扁,若告急状。

守者纳之,血淋漓,毛发尽赤,众始骇公已死,而贼尤不解。后死之二十五日,子广始随木商往殓之,面如生,不以暑腐。

然贫甚,不能归,尽售行李与马为资。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竞徒手得之。

距殓之二十五日,夜且半,马哀鸣特异。王命秣者加莝①豆,不为止。

王疑秣者绐②已,自起视枥。马骤前啮其项,不释口,久乃得脱。

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翌日,呕血数升死。

贼既平,有司正功罪,曹、柴亦被诛。呜呼!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

世尝言至灵者人,畜之至贱宜莫犬马若也。衔辔所制,鞭策所驱,固有衣冠介胄所不逮者。

呜呼!可不畏哉!可不戒哉![注]①莝(cuõ):铡碎的草。ò②绐(dài ):欺骗。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代勒所部民兵昼夜行 部:部署 B. 与王素党结避祸 党:勾结C. 商稔公,知贼不敌 稔:熟悉 D. 王命秣者加莝豆,不为止 为:因为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现战马“义”的一组是( )①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 ②长嘶踢其扃,若告急状③而王意在马,不偿直,竟徒手得之 ④复奋首捣胸,仆之地,不省人⑤夜且半,马哀鸣特异 ⑥自昔相传义马事不一二,皆言临难能相济也A.①⑤⑥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③④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B.王桢任夔州府通判时,遇到荆襄的贼寇前来大肆劫掠,而夔州同知王公和军吏曹能、柴成却不敢出兵。危急时刻,王桢出于义愤犬吠之警兵击贼,壮烈牺牲。

C.王桢遇难后,朋胡及家人找到了他的遗体,准备送回家乡安葬,但因贫穷,只好卖行李和战马作路费。战马落入夔州同知王公手中。

D.王桢战死后,他的战马狂奔三百多里夔州府报讯;在同知王公的马槽旁,哀鸣不已,最后将仇人王公置于死地,替主人报了仇。11.(1)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①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3分)②是日将归,有物啸于山者,商惊祝曰:“为王公耶?果尔,当三啸止。”如其言。

(4分)(2)用余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3分)人之蕴蓄由学而大在多闻前古圣贤之言与行考迹以观其用察言以求其心识而得之以蓄成其得 (《伊川易传》卷二《大蓄传》)翻译:2012年高考语文(重庆卷)《战马记》释读 郭红雨 2012年高考语文试题(重庆卷)的文言文阅读为《战马记》。

该文内容较为新颖,着重体现了一个“义”字。笔者查阅了很多资料,未发现针对该文的注释,这给在读的高中学生和在职的高中语文老师释读该文带来不便。

为了让广大在读高中学生能真正读懂、读通该文,增加知识的积累,并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同时也为广大在岗的高中语文老师讲解重庆卷高考语文试题提供一定的参考,笔者不揣冒昧,对《战马记》一文进行了释读。 全文大意比较容易把握,但是,文中也有几处较难为艰涩。

通假方面:“才五月”之“才”,通“在”;“大学生”之大,则通“太”;“夹曹、柴二人赴汤之”之“夹”,则通“挟”,即“带着”之义。文化方面,“同知”和“大昌道”均为官职名称,“县治”为“县衙”,。

笔者对《战马记》进行翻译的时候,每句均采用直译的方式,有些地方,需要添加词语,以使译文文句通顺,此时,笔者用括号加以注明。鉴于笔者自身水平和能力有限,译文肯定会有许多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现将译文公之于下: 战马记 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在平乱中战死。王桢在剿匪中战死,被朝廷追封,留下一个儿子,名叫广。

吉水称得上忠义的人家,没有比得上王家的。至于他家战马的故事,更足以作为世人的警示。

先前,王桢以太学生的身份担任夔州府通判。五月,恰逢荆襄之地的盗匪进入夔州劫掠,(他们)烧毁了巫山县。

2012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山东卷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