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训练创新阅读

1.就没人有七年级下册创新文言文阅读训练语文的答案吗急需啊

1、(1)鞋子 (2)拿 (3)宁可 (4)集市已经解散 2、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解散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我宁愿相信尺码,也不相信我自己的脚。 3、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4、削足适履 如履薄冰 履险如夷延展阅读:《郑人买履》:是先秦时代汉族寓言故事。既是一个成语,又是一个典故,更是一则寓言。

说的是郑国人因过于相信“尺度”,造成买不到鞋子的故事。揭示郑人拘泥于教条心理,依赖数据的习惯。

常比喻做事死板,不会变通的人。它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要会灵活变通,不要死守教条。

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文言文的阅读练习

得:能够,可以.

得:得到.

徒:学徒,学生.

徒:只是.

翻译:孤独的人容易伤心,贫穷的人容易感慨.

我之所以哭一是因为羡慕他们的不孤单,其次是羡慕他们能够学习.

你这个小孩子如果有学习的志向,我想教你,但是不要你的学费.

书塾中的老师值得我们敬佩的是免费教邴原读书,对有志进学的人给予无私帮助.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习他家贫仍不放弃求学,得到机会便勤奋刻苦学习的精神.

3.文言文阅读训练

1、寡(少 )学术,及(等到 )为(做了 )相 2、晚年手不释(放 )卷( 书) 3、虽(虽然 )多忌克 4、而能以(把 )天下事为( 作为)己任 5、尝(曾经 )奏荐某人为(担任 )某官 6、普明日复(又,再次 )奏其人 7、家人发(打开 )箧视之 8、太祖乃( 才)悟,卒(终于 )用其人 9、普少习(熟悉 )吏事 每归私第(住宅 ) 读之竟日(整天 )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临政:处理政务 2.性深沉:性格沉着稳定 3.岸谷:刚正严肃 4.忌克: 对人嫉妒刻薄 5.循默: 按常规办事 不多言语 (三)说出下列句中带点词的古今义: 1.处决如流 古义: 处理决断 今义:判以死刑 2.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古义:过分拘谨,拘于小节 今义:干事不精练 3.普明日复奏其人 古义: 当天的后一天 今义:第二天 4.普颜色不变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四)一词多义 及为相(宰相 ) 以天下事为己任(自己的责任 ) 读之竟日(整天 ) 为 以 之 家人发箧视之(书箱 ) 跪而拾之以归( ) (五)翻译下列句子(5-8句先把原句补充完整,然后在句后括号中写出句式特点) 1、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第二天处理政务,处理决断就会很快。

2、普刚毅果断,未有其比 赵普做人刚毅,性情果断,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3、太祖不用 宋太祖不愿用赵普推荐的人 4、他日补缀旧纸,复奏如初 过几天,再把奏章重新粘好,再次呈给宋太祖。

5、太祖常劝以读书 〔介宾短语后置 〕 6、读之竟日 〔状语后置 〕 7、普明日复奏( )其人 〔 〕 8、碎裂奏牍掷( )地 〔 〕 9.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 虽然他对人嫉妒刻薄,但是能把天下事看成是自己的责任。 10.普颜色不变,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脸色没有变,跪下把碎片拾起来回到家。

11.普少习吏事 赵普年轻的时候,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物。 12.太祖乃悟,卒用其人 宋太祖终于明白了,终于任用了那个人。

(六)研读第一段思考: 1、用原文回答:(1)宋太祖劝赵普要多读书的原因是:寡学术 ; (2)读书给赵普带来的好处是: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 ;由此可见“读书”与“临政”有何关系? 半部论语治天下,书中之理对现实生活有极大用处。

2、哪些语句可以看出赵普读书非常勤奋?摘录此句并翻译。你能说出有关刻苦读书的成语吗? .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废寝忘食 孜孜不倦 3、文中有个词语已成为成语,你能找出来并解释吗? 手不释卷 4.“阖”字有何作用? 从细节看出赵普读书认真。

(七)、研读第二段思考: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大意。 赵普年轻时熟悉官吏(应处理)的事务,他学问不多,等到做了宰相,宋太祖常拿读书这件事劝他.他晚年读书勤奋,每次(退朝后)回到自己的住宅,关上门,打开书箱,拿出书,整天在读.到了第二天,办理政务时,处理决断很快.他死后,家里人打开书箱一看,原来是一部《论语》. 赵普性格深沉而严肃刚正,虽然对人多忌妒刻薄,但能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宋代初年,在宰相职位上的人,许多都拘谨顾小节而遇事沉默不言,赵普却刚毅果断,没有谁能与他相提并论.他曾经上奏推荐某人担任某个官职,太祖不用这人.赵普第二天又上奏章举荐这人,太祖还是不用.第三天,赵普还是上报这人.太祖生气了,把赵普的奏章撕碎了扔在地上.赵普脸色不变,跪在地上把碎纸片拾起来带回家,过些日子把这些旧纸片补缀起来,重新像当初一样拿去上奏.太祖这才清醒过来,最终用了这人. 2、本段刻画赵普奏荐人才有哪些细节描写?这些描写可以看出赵普什么样的性格? 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 3.赵普奏荐人才结果怎样?为什么太祖“卒用其人”? 经过好几次推荐,太祖才任用了他。

因为赵普很坚持 作死我了,一个字一个字的打的哦 有的不会,老师还没有讲完,很抱歉哦。 如果明天有时间,我会回来完善的。

不过还是希望你可以给分哦,(*^__^*) 嘻嘻…… 交个朋友吧。QQ1024535630 我也上初一咧!O(∩_∩)O。

4.文言文阅读题

1. 1.代"酒"

2.代"画好的蛇"

3.代"酒"

4.代"蛇"

2. 1.几个 数人就是几个人

2.拿,拿过

3.本来,原本

4.失去,得不到

3. 1.请在地上画出一条蛇

2.你怎么能帮它(这条蛇)画上脚呢

4. 这个跟上面的一样: /view/24351.htm 告诉人们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砸。 就是画蛇添足的故事,楼主你应该知道是什么意思了吧~~

5.如何提高中文言文阅读水平

如何进行文言文阅读呢?方法有以下几点: 一、清除障碍,理解文意 对课外文言文来说,读通全文尤其重要,因为它是做好考题的前提,那么怎样才能做好这一步呢? 首先是整体阅读。

先通读、浏览或跳读全文,大致了解文言选段的文体。如果是记叙文,要弄清“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如何”。

这时切忌不要寄希望于一遍能读懂全文,片面纠缠于个别难懂的字句,而应该暂时放过它们,只在文中相应的地方用圈点法进行标注便可。 再是善于借助,揣摩文意。

文言文命题者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往往能给解题带来很大帮助。例如2006年扬州中考题中有一句“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摸)龠(yuè,像笛子的管乐器),以为日也。”

借助于括号内注释,考生理解文意就容易多了。理解文意还可以迅速浏览一下试题要求,特别是内容概括类的选择题,仔细阅读,能够了解全文大致内容,因为这种题往往有一项不符原文,其他三项都正确,就是有一项错误也往往是细节问题。

那么通过解读这种题,就会马上了解全文内容,再去读原文,就会事半功倍,化难为易。 三是重读课文。

经过前面两个步骤,考生对文段内容已经能够理解七到八成,有了思考的方向,所以再读的时候,就能从更高层次上认知全文,同时也能对前两步出现的偏差做出纠正。如果碰到比较难的语段,还要反复通读,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前后推敲,整体把握”,调用各种手段,前后推导,走完解读过程。

二、夯实基础,学以致用 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是文言文必考题,要答好这类题必须依靠平日的积累。 这几年文言文试题多考查典范的实词的解释,遇到这些实词,考生应首先回忆以前学过的文言文中有没有这个词语,如果有,它的意思放在此处能不能讲得通,例如2006年潍坊中考题中有一处要求解释“月景尤为清绝”中的“绝”字,这句话虽然出自课外,但课内已学过,考生应想到《口技》中的“以为妙绝”中的“绝”字释义为“极”,这个解释用在此处正合适。

2006年江西省中考题中有对“是时朝廷虽尝禁止”中“是”字的解释,回顾我们学过的知识,“是”的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判断动词,一种是代词“这”,如“是年”,“是日”,很明显,此处“是“的释义为“这”。如果课内没有,而且难以判断意义,就应该根据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运用字形分析法或对该词所在语句进行句法分析,从判断该词词性的角度来推断出它的准确意义。

有些实词词意在文中根据自己对该词所掌握的用法无法正确解释,就应该考虑它的通假或活用情况。如“因卒然而就”一句中的“卒”字,我们已学过它的两种义项,“卒用其人”(《赵普》)中译为“终于”,“月余亦卒”《人琴俱亡》中译为“死”,但用在此句中都讲不通,显然也不是名词“士兵”,而且“卒”字和“然”字连用,那我们就要考虑它是不是和“猝”通假,是“猝然”的意思,把这个意思放进句中恰好讲得通,那我们就可以确定此处“卒”“猝”通假。

有时,中考题中也涉及常用虚词的用法,虚词虽然很多,但是常用的不外乎“之”“其”“而”等,这就需要我们熟记常用虚词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比如说“之”字,初中阶段常见的义项有“结构助词,的”、“代词,指人或事物”、“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动词,到、往、去”、“调节音节的作用”,课外文言文中遇到“之”的理解,我们就可以针对以上几种用法逐一对照,找到合适的义项。 文言语句的翻译,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逐字对应翻译,同时做好留、补、删、换、调。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三、整体感知,揣摩品味 文言类考题的重头戏就是对文段内容的概括分析和探究性试题了,这类试题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一是用原文语句填空,如2006年福州市中考题有“文中邹忌先以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 ”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 ”的成效。”

这类题比较简单,只要我们做到总体把握,依据文体特点抓重点、抓中心句、找关键句,理清文章的层次。在把握要点和中心的基础上,分析判断细节,找准主要信息就可以了。

二是理解识记作者抒发的感情,表达的观点。如2004河北省中考题《陋室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此类题需要通过理解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的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

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的时代,重点弄清作者的观点态度。有时作者的思想观点分散在全文各处,需要适当的概括综合,才能全面,准确的反映作者观点态度的全貌。

遇到这种情况,切忌以偏概全,只见。

文言文阅读训练创新阅读

上一篇:文言文批评 下一篇:哪里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