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词性

1.怎样可以正确的知道文言文中的字是什么词性的?还有词性活用要怎么

这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1。

名词的活用 活用为一般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如“二月草已芽”(《采草药》)中的“芽”表示“发芽”,前面有副词“已”。活用为有“使。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使动用法。其特点是必带宾语。

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中的“王之”就是“使他为王”。活用为有“以。

为”意思的动词,通常称为名词的意动用法。

如,“吾从而师之”(《师说》)的“师之”,就是“把他当作老师”。 活用作状语。

古汉语中,名词直接作为状语是很普遍的,且有多方面的修饰作用。如,“卒廷见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廷”表示“在朝廷上”,是动作行为的地点。

2。动词的活用 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它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字或“之”字,被定语修饰。如,“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中的“救”,表示“救兵”。

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和被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所示的人或事物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翻译时采用兼语式的形式。

一般来说,凡是不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多数使动用法。如,“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中的“走”,表示“使(之,曹军)逃跑”,宾语“之”被省略。

3。形容词的活用 活用为名词。

用作名词的形容词,在句中表示具有这一性质状态的人或物,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之”或数词。 如,“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中的“长”表示“长处”,“短”表示“短处”。

用作一般动词。形容词是不带宾语的,如果带了宾语,而又没有使动、意动的意味,就是用作一般的动词。

如,“远罪丰家”(《训俭示康》)中的“远”、“丰”都用作动词。 使动用法。

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使得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和状态。如,“以愚黔首”(《过秦论》)中的“愚”,表示“使。

愚笨”。

意动用法。形容词带上宾语以后,表示当事者(主语)认为宾语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含有“意味性”,即“认为”(宾语)怎样,可译为“以。

为。”或“把。

当作。”

如,“且庸人尚羞之”中的“羞”,表示“把。

当作羞耻”。

2.给我一份高中所有要掌握的文言虚词和古文词性用法

十八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一).用作连词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2.表递进,可译为“并且”或“而且”3.表承接,可译为 :就;接着;或者不译4.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却5.表假设,可译为:如果;假如6.表修饰,即连接状语,可不译7.表因果关系8.表目的(二) 通“尔”,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三)通“如”,好像,如同其还有一些和其他的词连用的现象。如而已,而后,而况,既而,请随句意理解二、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和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三) 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四)通“呵”,喝问(五) 另有搭配“如何”“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三、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二) 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翻译(三) 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也”四、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4.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二) 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做主语,译为“你”。

不能作宾语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3.还可做连词用,译为“若夫”“至于”“如果”(三) 其他搭配如“无乃”,译为“恐怕……” “乃尔”译为“这样”五、其(一) 用作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句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自己)”“你的”“你”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二) 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3.加强反问语气。

相当于“难道”“怎么”(三) 用作连词1.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2.表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五)其他搭配如“何其”译为“多么”六、且(一) 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3.让步关系,尚且,还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二) 用作副词1.将,将要2.暂且,姑且七、若(一)动词,像,好像(二) 用作代词1.表人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则译为“你的”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三) 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3.至,至于八、所(一) 名词,处所,地方(二) 动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2.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次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九、为(一) 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意思,翻译比较灵活2.以为,认为3.判断词,是(二) 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为所”,可译为“被”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3.介绍涉及的对象。

给,替4.对,向(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十、焉(一)兼词1相当于: 于之,于此,于彼2 相当于:于何。

在哪里,从哪里(二)代词1 相当于:之2 哪里3语气词*句末语气词,了,啊,呢*句中语气词,表停顿,相当于:也*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十一.也(一)句末语气词, 1.表示判断语气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二)句中语气词。

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其他搭配“……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一)介词 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2.表示凭借。

译为:凭,靠 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4.表示时间、处所。

译为:于,在,从 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6.表示依据。

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2.表示承接关系。

3.如何区别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词性

文言文难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

由于文言虚词大多从实词中借用虚化而来,某个词有时作虚词,有时又作实词,这是一个区别的难点;此外,同一虚词在不同语境下可以有不同词性和用法。例如“以”,既可作实词“认为”讲,又可作连词和介词,且两类虚词中都有表原因的用法。

那么,我们如何准确判断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呢?下面给大家介绍几种方法,以期在文言虚词的复习中收到“事半功倍”的实效。 一、牢记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现在高考«;考试大纲»;要求掌握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说已把考试范围缩小到了最小限度。这就为我们牢固掌握这18个虚词的各种用法提供了可能。

我们可以用列表的形式,把每一个虚词的词性,每种词性的各种用法意义,都分条列出,并附上课文中学过的例句,然后熟记于胸,以后在文言文阅读中遇到某个虚词就可作出用法选择了。另外,为了便于牢记这18个虚词,我把它们编成了四句口诀: “十八虚词记心间:之乎者也其与焉,因为而且所以则,乃于何若包罗全。”

二、摆正“用法”与“意义”的关系。 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忽略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因为“意义”是现代人按现代汉语的习惯所作的解释,同一意义,可以有许多不同的翻译;而“用法”却不是这样,某一虚词在特定句子中的用法是有语法规则的,它具有稳定性。所以,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由“用法”产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这样才能化繁为简,作出准确无误的辨析。

近年高考试卷中“虚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证明了这一点: ○12003年12题C项: ○22002年12题A项: 咸私哂其矫饰焉 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犹且从师而问焉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32004年北京7题D项: ○42004年江苏12题A项: 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 蔡京以宫僚之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例○1加点虚词“焉”,在上句中是语气助词,下句中是兼词;例○2加点虚词“以”词性相同,都是介词,也有可能都把“意义”解释为“把”,但上句中表示领率、带领,下句中起提宾作用;例○3中两个“乎”都是语气助词,但前者表反问,后者表揣度;例○4中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但前者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后者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明确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三、划分句子结构,确定虚词功能。 请看下面例句: ○1(陈涉)怅恨久之。

(«;陈涉世家»;) ○2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左传»;) ○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 以上三个句子可以通过划分出句子的主谓宾、定状补来确定虚词“之”的意义和用法。

例○1中“久”是个时间词,作谓语的补语,“之”在其后,可有可无,只起协调音节作用,是音节助词,不译。例○2中“与之”是乘的状语,“与”是介词,“之”是其宾语,所以是代词。

例○3中“之”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所以应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由此可见,根据语法知识分析句子结构,再看虚词处于哪个成份中,就可确定它的意义和用法。

四、删除虚词定词性,换位替换定词义。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区分既可作连词又可作介词的虚词。

把句中的这个虚词删去,如果读起来仍然通畅,句意不受影响,表明此虚词在句中作连词;然后用换位法对调其前后的词句,如不影响原意,则表并列关系,如影响原意,则表其它关系,再用合适的现代汉语词语替换,进而确定其关系。如果删去后句意不通,则这个虚词作介词。

请看下面例句: ○1宜戮讼者,以谢冤魂。 ○2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3即刑讼女而祭妇墓。 ○4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2004年全国高考甲卷) ○5遂弃其粟,以舟载之。 ○6以此知之,故欲往。

(2004年全国高考乙卷) 删去○1至○4句中的加点虚词,句意没变化,说明是连词,通过换位法,确定○2○3○4句中表并列关系,○1句中可以用“以便”替换,说明是目的关系。删去○5○6句中虚词,句意改变,表明是介词,○5句中可用“拿/用”替代,表工具、方式;○6句中可用“因/凭借”代替,表原因依据。

五、熟记词类功用,再看前后语境。 这种方法是指首先要明确各种文言虚词各有哪些功能用途,熟记于心,然后再看具体语境中的虚词发挥了哪种虚词的功能,就是哪种虚词。

例如连词起连接作用,连接两个词、短语或句子,表示某种关系;介词一定要和宾语(有时省略)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副词一般位于谓语前作状语;助词起加强语气或辅助音节等作用,不作句子成分;代词则作主语或宾语,担任句子成分。请看下例: ○1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 ○2……昭襄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 ○3相如因持壁却立,倚柱。

(«;廉颇蔺相如列传»;) ○4天将亡我,我何渡为? (&。

文言文的词性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