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考文言文译文(短篇古文翻译)

1.短篇古文翻译

动筒(1)尝于国学(2)中看博士论难(3)云:“孔子弟子达者有七十二人。

"动筒因问曰:“达者七十二人,几人已着冠(4)?几人未着冠?”博士曰:“经传无文。”动筒曰:“先生读书,岂合(5)不解孔子弟子着冠有三十人,未着冠者有四十二人?”博士曰“据何文,以知之?”动筒曰“《论语》云:‘冠者五六人’,五六三十也,‘童子六七人’,六七四十二也,岂非七十二人?”坐中大笑。

博士无以对。 注释:①动筒:人名。

②国学:京师官学的通称。③论难:针对对方的论点进行辩论。

④着冠:成年。⑤岂合:怎么能。

动筒曾经在国学中听见博士辩论说:“孔子的弟子有名的有七十二个人。”动筒于是就问:“有名的七十二个人,几个是成年的,几个是未成年的?”博士说:“书上没有记载。

”动筒说:“先生读书,怎么能不知道孔子的弟子成年的有三十个人,未成年的有四十二个人呢?”博士问:“你是根据哪篇文章知道的?”动筒说:“《论语》中说:‘冠者五六人’,五乘以六是三十,‘童子六七人’,六乘以七是四十二,加起来难道不是七十二个人吗?”在座的人都大笑起来。 博士无言以对。

习题及答案: 。

2.中考文言文篇目16篇

七年级上册:(一)《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二、翻译、填空。

1、子曰:“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三人行,。,。”

//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八年级上册:(二)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一、词语解释 缘溪行:沿着落英缤纷:落花甚异之:诧异豁然开朗:开阔的样子 俨然:整齐的样子阡陌交通:交错相通黄发垂髫:老人小孩怡然:喜悦的样子 具答之:详尽咸来问讯:都率妻子邑人:妻子儿女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不复出焉:再无论魏晋:更不必说延至其家:邀请处处志之:作标记 欣然前往:高兴的样子无问津者:渡口 二、翻译 1、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芳香的野草鲜艳美丽,落花到处都是。

2、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整齐齐。

3、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之类。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之情。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带领妻子儿女及乡邻来到这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这个人详细的介绍了自已所听到的事。 (三)《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解释加点词的含义答案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出名灵:成为灵异的水 2、斯是陋室:斯:这3、惟吾德馨:德馨:美好的品德 4、无丝竹之乱耳: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乱:使……乱。 5、无案牍之劳形:案牍:官府的文书。

劳形:使身体劳累。6、何陋之有?:何:什么。

二、译句 1、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身心。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没有知识浅薄的人。

4、孔子云:“何陋之有?”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四)《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一、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3分) 1、益:副词,更。

2、植:立。 3、鲜:少。

4、亵:亲近而不庄重。 5、宜:应当6、独:只,仅7、可爱者甚蕃:多。

8、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9、不蔓不枝:蔓:长枝蔓。枝:长枝节。

二、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出于污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芬芳远播。(就)更显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

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轻易地玩弄它。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唉!爱菊花(的人),(从)陶渊明以后很。

文言文,译文,中考

3.语文文言文翻译《孟子·梁惠王下小妹我急于寻找孟子·梁惠王下》

齐宣王在雪宫见孟子 王问 “贤者(古代的王)也喜欢这乐曲么?” 孟子说“有。

人民听不到,就会非议王。听不到就非议王的人,错了,作为王而不与民同乐,也错了。

王为人民的快乐而快乐的,人民也为他的快乐而快乐,为人民担忧的事情担忧的,人民也为他所担忧的事情而担忧,以天下事而高兴与担忧。 然而却不能作王的,是不存在的 ○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

○非,非其上的“非”即非议,非也的“非”即不对,错误。 ○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

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

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 ○孟子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利用一切机会劝谏君王实行仁政。

4.语文文言文翻译一句

原文: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 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 文嬴替秦孟明等三个元帅求情,说:“他们的确挑拔我们秦晋二君(的关系),我们的国君如果抓到他们,吃了他们的肉,还不解恨呢!您何必屈尊去惩罚他们呢?使他们回去在秦国受刑,以满足秦国国君的心愿。

怎么样?”晋襄公答应她的请求。先轸入朝,询问秦国的囚徒。

襄公说:“夫人为他们求情,我就释放了他们。”先轸怒声说:“战士竭尽全力才把他们擒获,妇人几句谎话就在都城把他们放走了,毁弃了(自已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几天了!”不顾君臣之礼就吐了口唾沫。

晋公派阳处父追赶三帅,追赶到河边,他们已在船上了。阳处父解下(车上)左别的一匹马,假托晋公的名义送给孟明。

孟明伏地拜着说:“晋公恩惠,不拿被囚系的臣子杀了衅鼓,让我们回秦国受刑。如果我们国君杀了我们,虽然死了,也将不磨灭。

如果由于晋君的恩惠而赦免我们,三年后将拜谢晋君的恩赐 之以为戮:即以之为戮。 之:指我们 是存在倒装 。

2016中考文言文译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