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魏武侯(文言文《吴起攻亭》的翻译)
1.文言文《吴起攻亭》的翻译
吴起担任魏武侯时的西河郡守.秦国有个小哨亭靠近魏境,吴起想攻下它.不除掉小哨亭吧,会对魏国的种田人构成很大危害;要除掉小哨亭吧,又不值得为此征集军队.于是吴起就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2.魏武侯与吴起论山河之固阅读答案
文言文
编辑
魏文侯既卒,起事①其子武侯。武侯浮②西河而下,中流,顾③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④,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⑤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⑥,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⑦在其南,羊肠⑧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⑨之。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⑩尽为敌国⑪也。”武侯曰:“善。”
【注释】①事:替……做事。
②浮:泛舟。
③顾:回头看。
④固:稳固。
⑤三苗氏:从北方移居到江西的最古老的族群。
⑥德义不修:不施德政,不讲信义。
⑦伊阙:山名。
⑧羊肠:羊肠坂。
⑨放:放逐。
⑩舟中之人:同舟共济的人。
⑪敌国:仇敌。
译文
编辑
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国家政权的稳固,在于施德于民,而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从前三苗氏左临洞庭湖,右濒彭蠡泽,因为它不修德行,不讲信义,所以夏禹能灭掉它。夏桀的领土,左临黄河、济水,右靠泰山、华山,伊阙山在它的南边,羊肠坂在它的北面。因为他不施仁政,所以商汤放逐了他。殷纣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如果您不施恩德,即便同乘一条船的人也会变成您的仇敌啊!”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网页链接
3.文言文《任座直言》翻译
任座直言
魏文侯使乐羊伐中山①,克之②;以封其子击③。文侯问于群臣曰:“我何如主?”皆曰:“仁君。”任座曰:“君得中山,不以封君之弟而以封君之子,何谓仁君?”文侯怒,任座趋④出。次问翟璜,对曰:“仁君。”文侯曰:“何以知之?”对曰:“臣闻君仁则臣直。向者⑤任座之言直,臣是以知之。”文侯悦,使翟璜召任座而反之,亲下堂迎之,以为上客。 (选自《资治通鉴·周纪一》)
【注释】
①魏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名叫魏斯。中山:中山国,战国时小国。
②克之:攻占它(指中山国)。
③击:魏击,魏文侯之子,后继承为君,即魏武侯。
④趋:指快走。这里是任座见主子盛怒,只得惶恐走出。
⑤向者:先前,刚才。
⑥反:同“返”,返回。
译文:
魏文侯派遣乐羊攻打中山国,攻战了中山国(后),(就)把中山国封给了自己的儿子魏击。魏文侯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大家都说:“您是仁德的君主!”(只有)任座说:“国君您取得了中山国,不把它封赏给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怎么能说仁德君主?”魏文侯勃然大怒,任座快步离开。魏文侯接着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魏文侯问:“你凭什么知道?”回答说:“微臣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先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的君主。”魏文侯很高兴,派遣翟璜去宣召任座回来,还亲自下殿堂去迎接,奉为上客
从魏文侯由“怒”到“悦”这件事,悟出的道理魏文侯“怒”是因为任座的直言进谏,由此可见,国君往往不愿听逆耳之言;文侯“悦”在于翟璜讲究了一点说话的技巧,由此可见,要取得好的进言效果,必须讲究言辞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