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文言文常识选择题(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共9分)王济字武子少有逸?爱问)
1.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小题3,共9分)王济字武子少有逸? 爱问
【答案】【小题1】B【小题2】C【小题3】B【小题4】(1)(王济)外调任河南尹,还没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
而此时王佑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补出主语、拜、坐、见各一分,句意1分)(2) 蚯蚓没有锐利的爪子和牙齿,强健的筋骨,却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这是由于它用心专一啊。
每句1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对文言实词的解释,既要注意本句的意思,有时又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把握。其上文说“然外虽弘雅,而内多忌刻,好以言伤物”,意思为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所以把“少”解释为“嫉妒”显然是错的,可释为:批评、轻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②是说王济与孔恂、王恂杨继等都是当时的才俊;④是指皇帝的回答;⑥是陈述王济死后人们的反应。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官升得虽快,都不认为他是靠才能达到的”错,曲解原意,原文为“咸谓才能致之”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的这两句,一是本材料中的,一是课内文本中。 这两句的翻译都要把握句子的特点。
第一句,为省略句,翻译时要补出省略的主语。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属定语后置句式,正常句式为;蚓无利爪牙,强筋骨。
其中“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属判断句,翻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属判断句,翻译时加“是因为”;其中“也”为判断句标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参考译文】王济字武子。年少时有超人的才能,风姿英俊豪爽,气概超越一时。
喜好弓箭骑马,勇力无人能比,精通《易》及《庄》、《老》,文词美好,技艺超人,在当世有名望。 二十岁,应召离家出任中书郎,后因为母亲守丧辞官。
被起用任命为骁骑将军,逐渐升迁任侍中,与侍中孔恂、王恂、杨济在同一官列,成为当时俊杰。武帝曾在式乾殿会见公卿及地方长官,看着二济、二恂对诸位公卿说:“我的左右可以说温顺恭谨的恂恂济济一堂!”每次侍奉拜见皇帝,没有不议论人物及各类事情得失的。
王济善于清谈,修饰辞令,讽议评价将帅,朝臣没有能超过他的,皇帝更加亲近看重他。官升得虽快,都说是靠自己的才能达到的。
然而王济外表虽然宽宏儒雅,而内心很是嫉妒苛刻,喜欢用言语伤人,周围人因此轻视他。齐王司马攸将去自己的藩国,王济在陈述请求之后,又屡次让公主与甄德的妻子长广公主一同入宫,磕头流泪请求皇帝留下司马攸。
皇帝生气地对侍中王戎说:“兄弟间关系最亲,如今派出齐王,自然是我家里的事。而甄德、王济接连打发妇人来活活哭死人!”由于抵触违背圣旨,被降职但任国子祭酒,常侍的职位依旧。
几年后,入宫任侍中。主事人处理事情有时不恰当,王济生性严厉,依法惩处他。
王济平素与堂兄王佑不和,王佑的党羽很是认为王济太不顾念王佑的父亲,(这种看法)于是助长了对王济的不同意见.。 后来,王济出任河南尹,还没有去上任,就因鞭打王府的官吏而获罪免职,而王佑此时正被信任而得到重用。
王济于是被贬斥出朝,王济就把家搬到北芒山下。皇帝曾经对和峤说:“我想骂王济然后给他封官进爵,怎么样?”和峤说:“王济豪爽,恐怕不能委屈他。
”皇帝于是召来王济,狠狠地责备他,然后说:“知道惭愧吗?”王济回答说:“兄弟间因一尺布、一斗米引起的纷争竟不能相容的谣言,我因之常被陛下耻笑。别人能让亲人疏远,我不能让亲人亲近,为此我愧对陛下。”
皇帝默然不语。皇帝曾与王济下棋,孙皓在旁边,皇帝对孙皓说:“为什么喜欢剥人的脸皮?”孙皓说:“我见到对国君无礼的人就剥了他。
”王济当时把脚伸到了棋盘下,因而孙皓讥讽王济。不久,朝廷让他由平民身份兼任太仆。
四十六岁时去世,被追赠为骠骑将军。等到将要安葬的时候,当时的贤人都来了。
孙楚很敬重王济,而来得晚,哭得很悲伤,宾客没有不落泪的。
2.文言文阅读(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翻译题10分)退 ? 爱问知
【答案】【小题1】A【小题1】D【小题1】B【小题1】C【小题1】(1)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边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的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
(2)就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3)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
【答案解析】【小题1】莫,通“暮”,夜晚。【小题1】A其①代梁国边亭;②指自己;B因①副词,于是,就;②介词,通过,经由;C若①连词,表假设,如果;②代词,你;D均为表判断的副词,可译为“是”。
【小题1】关注常处于句首或句末的词语,如“也”;注意对话语境中问与答的内容的起讫点;关注上下文语意对句读的影响。【小题1】是楚王想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参考译文】梁国的大夫宋就,是地处边境的县的县令,和楚国搭界。梁国边亭的守卫和楚国边亭的守卫都种瓜,各有一定数量。
梁国边亭的守卫很勤劳,经常浇灌,他们的瓜长得肥美;楚国边亭的守卫懒惰,浇灌次数少,他们的瓜长得很不好。 楚国县令常因为梁边亭的瓜长得肥美,对自己边亭的瓜长得不好而不满。
楚边亭的守卫怨恨梁边亭的瓜比自己好,于是夜间到梁边亭瓜田去,偷偷用手抓扰梁边亭的瓜,弄得瓜都有干枯死掉的。梁边亭发觉了这件事,于是向尉请示,也打算偷偷到楚边亭瓜田去,扒坏楚边亭的瓜作为报复。
尉向宋就请示这件事,宋就说:“嗨!这说的是什么话!这是结怨招祸的主意。嗨!怎么说得这样过分!假如我教你们,一定每天夜晚派人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在夜间为他们好好地浇灌瓜,不要让他们知道。”
于是,梁边亭守卫就每天晚上到楚边亭瓜田去偷偷地浇灌瓜。楚边亭守卫早晨巡视瓜田,原来都已经浇灌过了。
瓜一天比一天长得好。楚边亭守卫感到奇怪就查访这件事,竟然是梁边亭守卫干的。
楚国的县令听到此事后非常高兴,把梁边亭守卫夜间浇灌瓜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楚王。楚王听说后,后悔惭愧不已,知道自己糊涂了。
告诉官吏说:“除了瓜,没有其他罪过吧?”对梁国能暗中忍让十分高兴,就用很丰厚的礼品表示道歉,并且请求和梁王交往。 楚王常常夸奖梁王,认为梁王忠诚可信,所以,楚国和梁国关系融洽,是因为宋就的行为才有的。
俗话说:“转败而为功,因祸而得福。”老子说:“报怨以德。”
说的就是这件事情吧!为人不忠厚老实,怎么值得去效仿呢?翟王派遣使臣到楚国,楚王打算向使者夸耀楚国的豪富,所以在章华台上宴请宾客。 登台的人一路休息多次,才到了顶上。
楚王说:“翟国也有这样的高台吗?”使者说:“没有。翟是个贫穷的国家,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翟王自己盖的宫室,堂高三尺,土台阶三层,茅草屋顶不剪齐,柞木椽子不削皮。
翟王尚且还认为盖房者太劳苦,居住者太安乐。翟国怎么能看到这样的高台呢?”楚王感到惭愧。
3.求高考语文容易出现的文学常识的选择题,有哪些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两题任选一题,5分)
(1)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2)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我高考时好像是这道题,我写的第二个,第一个一点也不会。不过这种题就得积累。
4.求历届高考语文文言文试题
2009年高考文言文翻译精品训练题(含答案解析) 作者:未知 资料来源:原创 点击数: 8214 更新时间:2009-1-31 21:22:14 1、阅读下面文言语段,按要求翻译。
(8分)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注)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淫慢,过度享乐与怠慢。 将画线的三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3)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
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8分) (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
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
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郡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
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
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明史·宋濂传》) [注]宋濂,字景濂,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1)诚然,卿不朕欺(2分) 译文: (2)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3分) 译文: (3)微景濂,几误罪言者(3分) 译文: 3、把下列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始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
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
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大学》) (1)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3分) 译文: (2)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3分) 译文: (3)此谓诚于中,形于外。(2分) 译文: 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6分)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者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必之莫同也。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学记》 译文 : 5、把下面一段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臣光(司马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国保于民,民保于信。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
(1)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2分) 译文: (1) (2) 6、把下面两段文言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孔子曰:“夫富而能富人者,欲贫而不可得也。贵而能贵人者,欲贱而不可得也。
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说苑·杂言》) 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
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
(《荀子·法行》) (1)达而能达人者,欲穷而不可得也。 答: (2)有而不施,穷无与也。
答: 7、翻译:把下面一段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
中山之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
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墙,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 (1)盍去诸?(2分) (2)是非若所知也。
(2分) 译文: (3)不病于无鸡乎?(1分) 译文: (4)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去之猫也?(3分) 译文:。
5.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答题(12分)古者,名以正体,字以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A【小题4】B【小题5】(1) 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就可以作为孙辈的氏。
(“正体”1分, “以”1分 ,“终”1分,“孙氏”1分 ) (2)已经不读不用,那也不该(不能容忍)分散丢失,而应封存保留来传给后代 。(“既”1分,“散逸”1分,“缄”1分“留”1分) (3)事情到了如此地步,这样一定会牵连到我们。
受到侮辱才去死,更对不起国家。 (“及”1分,“ 见” 1分,“ 乃” 1分,“ 重负” 1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题中,A项的“敌”是“相当、匹配”之意。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
本题中,A项的“以”都作连词,相当于“来”。 B项,前“若”作连词,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后“若”作动词,“像”之意。
C项,前“乃”作动词,表判断,相当于“是”;后“乃”作副词,相当于“才”。D项,前“焉”作助词,可不译;后“焉”作兼词,相当于“于之(在那里)”。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尤其要注意命题者在时间、人物、地点、将然或已然、必然或或然等等方面设置的“陷阱”。本题中,A项的“避讳”一般是指讳名而不是讳字。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给文言文断句,要抓住一些标志,结合文句意思进行。这些标志,有的是虚词,比如,“夫、盖、若夫”等虚词常在句首,“也、哉、乎、耶”等常在句末,“而、然、故、者”等多在句中停顿处,等等;有的是对称式短语,有的是“曰”等对话式词语。
除此之外,有时还需依靠找出动词和它们的宾语来断句,有时也还得认真揣测文意。题中,文言虚词“者”“也”都可作为断句的重要依据。
此外,其中的一些对举性词语,比如“能而示之不能”同“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同“远而示之近”等,也可作为断的依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正体”是“自身”之意;虚词“以”可译为“用来”;“终”是“命终”之意;“孙氏”是“孙辈的姓氏”之意。
第(2)句中的“既”是“已经”之意;“散逸”是“分散丢失”之意;“缄”是“封存”之意;“留”是“保留、留传”之意。 第(3)句中的“及”是“牵连、连累”之意;“见”表被动,“受到”之意;“乃”相当于“才”;“重”表示“严重”;“负”是“辜负、对不起”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古时候,名用来表明本身,字用来表示德行,名在死后就要避讳,字就可以作为孙辈的氏。 孔子的弟子记事时,都称孔子为仲尼。
江南地方至今对称字不避讳。黄河以北地区人士对名和字完全不加区别,名也叫做字,字自然叫做字旁门左道的书里讲,人死后某一天要“回煞”,这一天子孙逃避在外,没有人肯留在家里;要画瓦书符,作种种巫术法术;出丧那天,要门前生火,户外铺灰,除灾去邪,送走家鬼,上章以求断绝死者所患疾病之传染连续。
所有这类迷信恶俗做法,都不近情,是儒学雅道的罪人,应该加以弹劾检举。《礼经》上说;“父亲留下的书籍,母亲用过的杯圈,觉得上面有汗水和唾水,就不忍再阅读使用。”
这正因为是父亲平常讲习,经校勘抄写,以及专门使用,有遗迹可供思念。 如果是一般的书籍,各种日用品(公用的器物),怎能统统废弃不用呢?已不读不用,那也不该分散丢失,而应封存保留传给后代。
江南的风俗,在孩子出生一周年的时候,要给(他)缝制新衣,洗浴打扮,男孩就用弓箭纸笔,女孩就用刀尺针线,再加上饮食,还有珍宝和衣服玩具,放在孩子面前,看他动念头想拿什么,用来测试他是贪还是廉,是愚还是智,这叫做试儿。 聚集亲属姑舅姨等表亲,招待宴请。
四海五湖之人,结义拜为兄弟,也不能随便,一定要志同道合,始终如一的,才能够和他谈论结拜之事。一旦如此,就要叫自己的儿子出来拜见,称呼对方为丈人,表达对父辈的敬意,自己对对方的双亲,也应该施扎。
近来见到北方人对这一点很轻率,路上相遇,就可结成兄弟,只需看年纪老少,不讲是非,甚至有结父辈为兄,给子辈为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