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虚词的研究(古汉语中的虚词及其用法毕业论文,求研究对象和参考文献)
1.古汉语中的虚词及其用法毕业论文,求研究对象和参考文献
二)、之 1、用作代词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
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①问所从来,俱答之(《桃花源记》)——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②操蛇之神闻之(《愚公移山》)——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③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狼》)——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2、用作助词① 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如: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③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如: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④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去” 练习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到,往)2、宋何罪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3、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主谓之间,无实义)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三)而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修饰等关系。
例如: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醉翁亭记》)——又,表并列关系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就”,“然后”,表承接关系学而不思则罔。(《论语》 )——却,但是,表转折关系面山而居(《愚公移山》—着,也可不译,表修饰 一、之 1、代词:代人,代事,代物 例:欲报之于陛下也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肉食者谋之 公与之乘 名之者谁 天下顺之 固以怪之矣 始指异之 故为之文以志 名之者谁 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下顺之 属予作文以记之 愿陛下亲之信之 2、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这一类最多):如,宫中之事 以伤先帝之明 穷山之高而止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其高下之势 山间之四时也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而不知人之乐 三里之城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览物之情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前人之述备矣 (2)用在主谓词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如,镜之新开 冷光之乍出于 人之学也不知日之入 (3)补充音节(这一类很少):如,公将鼓之 怅恨久之 3、动词(这一类初中课本中极少) 如:辍耕之垄上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4、语法作用(这一类涉及到文言语法,初中生不要求掌握):如, 何陋之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宋何罪之有 二、其 1、代词(这一类较多):代人 代物 代事 也可表远指相当于“那” 如,以彰其咎 百姓多闻其贤 苦其心志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其乡人曰望其旗靡 故其文疏荡 今观其文章 听其议论之宏辩 日与其徒上高山 2、表语气(这一类较少) 如,其真不知马耶 其真不知马也 三、以 1、作介词,可解释为:用、靠、凭、凭借、因为、拿、把等等 例,醒能述以文者(用) 以天下之所顺(凭、凭借) 不以物喜(因为) 悉以咨之(拿) 必以分人(把) 气可以养而致(凭、凭借)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凭) 咨臣以当世之事(拿)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虽不能察,必以情(根据) 2、连词 (1)表目的:译为 来 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杀之以应陈涉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彰其咎 以告先帝之灵 故为之文以志 以激怒其众 以知天地之广大 将以攻宋 (2)表结果:译为 以致 例、以伤先帝之明 以塞忠谏之路也(此类较少) 3、其它 (1)以为:译为 认为 例,或以为死 (2)所以: a、用来之意,例,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所以动心忍性 b、……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3)相当于“而”:如,醉则更相枕以卧 (4)通假字:如,固以怪之矣(通“已”)(初中课本中只此一个) 四、乎 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例,死国可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是亦不可以已乎! 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例,在乎山水之间也 颓然乎其间者 然后知天下文章聚乎此也 3、作词尾(一般用在形容词后):例,悠悠乎与灏气俱 洋洋乎与造物者游(相当于“……的样子”) 五、虽 1、即使之意。
例,虽有千里之能 虽不能察 虽多何为 虽杀臣,不能绝也 2、虽然之意。例,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 风力虽尚劲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六、然 1、代词:这样的意思。
例,吴广以为然 然,胡不已乎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2、作词尾:表……的样子。 例,颓然乎其间者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满目萧然 3、连词:表转折。
例,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七、或 1、有的人:如,今或闻无罪 或以为死 或以为亡 2、有时候:如,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王命急宣 3、或许:如,或异二者之为 八、为 1、介词(相当于“被”“替”):如,士卒多为用者 山峦为睛雪所洗 为我吊望诸君之墓 2、动词:如,为坛而盟(筑) 酿泉为酒(酿造)。
2.总结文言文中虚词的用法
一、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 1.屠惧,投以骨//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把 2.能以径寸之木,为…//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用(在)3.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 4.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5.以弱为强//今以蒋氏观之,犹信。——由、从 原文标题:文言文六个虚词(以、而、之、其、为、于)的用法 - 教育档客 jydoc.com原文网址: 二、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 ——(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 ——以致3.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4.卷石底以出。
——相当于“三、用作动词,可译作“认为”。如:1. 皆以美于徐公。
2.或以为死… 3.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4.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四、特殊用法:1、通“已”,已经。如: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2、动词,如。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原文标题:文言文六个虚词(以、而、之、其、为、于)的用法 - 教育档客 jydoc.com原文网址: 一、表顺接关系的连词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4.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②面山而居。二、表转接关系的连词,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
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 学而不思则罔之一、作助词用。主要用法有四种类型: 1、相当于 “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 ①故时有物外之趣。②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③水陆草木之花。④览物之情,得无异乎?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③菊,花之隐逸者也。 ④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译:当政治上最高理想实施的时候。 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时间副词后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4、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
①何陋之有? ②宋何罪之有?5、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如:马之千里者。 二、作代词用: 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 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④又数刀毙之。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 ① 渔为甚异之。 ②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
②曾不能损魁父之丘。3、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如: 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其一、“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如: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②其如土石何?(表示祈使语气)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反问语气)二、可作代词,指代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们”或“他(她、它)们的”,有时也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那”、“其中的”。
如:①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们的) ②余人各复延至其 家(他们的)③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这里) ④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中的) 为一、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如: ①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山峦为晴雪所洗(wéi,被。
) ②不足为外人道也。(wèi “向”“对”) ③为楚造云梯之械。
(wèi,“给”)④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wèi,“当”) ⑤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观书有感》)wèi,因为,由于二、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 :“做”,“ 当作”、“成为”,“雕刻”,“是”等,如: ①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 是 ) ②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当,成为) ③为宫室、器皿。
(雕刻) ④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有) ⑤橘生淮南则为橘,生淮北则为枳(称为,叫做)⑥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造)三、特殊用法: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3.从初高中文言文中找下面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注明出处)
“为”在文言中经常用作动词和介词,也可以用作助词。
用作动词,意思是“做”。还可作判断词“是”用。
这些都属于实词范围。下文介绍作虚词用的几种用法。
1.用作介词。除表被动外,一般读去声。
(一)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例如: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
可译为“替”“给”等。例如: 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 公为我献之。
(《鸿门宴》) (三)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
例如: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
可译为“为着”、“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序》)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例如: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动关系。
读阳平声,可译为“被”。“为”所引进的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亦可不出现主动者;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
例如: 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2.用作助词。读阳平声,放在疑问句之末,表示诘问,前面有疑问代词跟它呼应。
可译为“呢”?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何辞为?(《鸿门宴》) 所 1.用作助词。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
“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指南录〉后序》) “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
(《〈指南录〉后序》)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如: 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 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
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焉 ①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代词。相当于“之”。
如:容貌甚伟,时人异焉。 ③疑问代词。
怎么,哪里。如: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④疑问代词。
什么。如: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 ⑤于何,在哪里。
如:且焉置土石? ⑥于此,在这里,在那里。如: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⑦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
如:于我心有戚戚焉 耶,句末语气词。通假字“邪”。
有几种用法。1.表示疑问。
译为“吗”或“呢”。如: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2.表示反问。
译为“吗”或“呢”。如: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安敢毒耶?(柳宗元《捕蛇者说》)3.表示推测。
译为“吧”或“吗”。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聊斋志异 促织》) 是:1.近指代词-相当于“这”、“此”。
2.助词-用在前置宾语与动词谓语之间,起到强调宾语的作用,不必译出。3.“是故”“是以”连用,相当于所以、因此等。
4.关于高中文言文18个虚词的解释及例子,还缺5个
1.【而】 本义阐析:“而”的意思很抽象,但它本来是个实词,指整个胡须,它的甲骨文就是胡须的形象。
后来,“而”字用作虚字,那是属于假借。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顺承,今译为:就、才、接着。
例释: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3)表递进,译为:并且、而且。例释: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4)表转折,今译为:却、但。
例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5)表假设,今译为:如果、假使。
例释: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6)表因果,今译为:因而、所以。
例释:表恶其能而不用也 7)表修饰,今译为:着、地。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8)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9)表方位,今译为:以。例释: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10)表示连接的前后两部分是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张溥《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你(们)、你(们)的。它与“尔”是同源字,在上古之时音近义通。
例释: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 《勾践灭吴》。 2)近指代词,今译为:此、这样。
例释: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3)用作动词(有书称之为“比况词”),译为“如、好像、像”。
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例释: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新序》。
(4)音节助词,不译。例释: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
(5)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啊、吧。例释: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宣公四年》 (6)通“耐”、“能”,今译为:能够、才能。例释:行柔而刚,用弱而强《原道训》 (7)与“而”有关的复合虚词。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而后】才,方才。
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墓碑记》) 2.【何】 本义阐析:“何”在金文中的个独体字,像人扛着戈,是“荷”的本字。
后来,“何”字成了“曷”的假借字,便另造“荷”字来表示原义。另:“何”“曷”“盍”三字音同,词义相通。
如,大王来何操?”《鸿宴门》;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释:何敢助妇语。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例释:作计何不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四)何:通“呵”,喝问。例释: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例释: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何必】译为“不必”,表示反问语气。《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得,亦有仁义而已矣。”
【何许】译为“何处,什么地方”。《大铁椎传》:“大铁椎,不知何许人。”
【何其】译为“多么,怎么这样”,用疑问口气表示程度。欧阳修《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例释: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释: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例释: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例释: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5.用在形容词后,含有赞叹意味。例释: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百不与焉!《泰伯》。
6.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例释:秦于是乎输粟于晋《僖公十五年》。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例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例释: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4.【乃】 本义阐析:乃字和“汝”、“尔”、“若”、“而”等字同源,都可以充当第二人称代词,属于假借义。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