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中考文言文答案语文(求中考文言文,古诗文对比阅读试题,含答案)
1.求中考文言文,古诗文对比阅读试题,含答案
2008【一) (22分)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转视积薪后,_狼洞其中(2)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3)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4)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5)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6)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6.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2)吾孰与徐公美?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本文作者是 , 代文学家。
(2分)8.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一食或尽粟一石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食之不能尽其材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C.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策之不以其道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9.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10.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2007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6分)(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 )(3)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 )(4)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 )(5)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6)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 )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①若夫淫雨露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圆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悲者矣。 ⑦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
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僧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③嗟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7.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B.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C.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D. 然则何时而乐耶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8.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浮光跃金,静影沉壁。
9.文段○1○2运用 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依次抒发了迁客骚人 两种情感。(2分)10.文段○3中作者假借古仁人立言,表达了“ , ”的远大政治抱负。
(2分)11.选文末句“微斯人,吾谁与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二2006---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 ) ②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 ) ③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 )④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 ) 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
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②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不同于其它项的是( )。(2分) A.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忠之属也,可以一战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 (1)环堵萧然,不蔽风日(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9.文章叙述了五柳先生有两个主要的爱好: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达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程度。
(2分)10.陶渊明通过写五柳先生的“醉”,反映了他自己怎样的内心世界?(2分)11.有人说:“当今社会,经济地位决定一个人的生存质量,陶渊明的理想追求早已与时代格格不入了。”对此你是怎么看的?(2分)20056.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
(4分)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 )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 ③或王命急宣,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 )④吾欲之南海,何如? ( )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
2.求点击中考语文文言文答案
(一)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二)1.①不,没有②阻止 2.D 3.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4.有。是他那知错能改,变骄傲为虚心的态度。
(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总是。
③jǐ;供应。④Chán;说别人坏话 2.B 3.①有时夜里疲惫困倦,常常用冷水洗脸。
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仅自足罢了。 4.①年少家贫而胸有大志。
②做官后因直言而遭谗降职。③刻苦自励而心忧天下。
5.岳阳楼记,揭示主题。 (四)1.①担心②等到③才④吟咏 2.D 3.C 4.韦编三绝 ( 五)1.D 2.①欧阳修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读书 3.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4.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详的样子 2.C 3.C 4.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七)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②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向他请教问题。
3.①他好学,家贫,买不起书,但他借书不失信于人;抄书不畏艰苦,从而得以遍观群书。②为求得先达的指导,常常远行百里之外,登门请教,不耻下问,因此他能“卒获有所闻”。
4.学习勤奋刻苦,尊师,求学诚心。 (九)1.①向②怎么;开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点燃蜡烛2.一个人要有活到才老学到老的精神。
(一0)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一一)1.①到,及②雇用③供给,资助④大学问 2.见译文 3.D4.凿壁借光;凿开墙壁,借邻居家的灯光(读书勤学苦读。
(一二)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一三)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一四)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 (一五)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
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一七)1.C. 2.涂通“途”;邪通“耶”。 3.①读书具分别炻日,就该重新另眼相看,大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算法呢! ②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4.说明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一个人不论事务有多繁 (一八)1.①蚤同早 ②亡同无 2.①哀痛到了极点 ②更 ③谁 ④过失,错误 3.(颜回)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4.不迁怒,不贰过。 (一九)1.①能够 ②得到 ③白白地 ④只是 2.①狐儿容易悲哀,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②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白教你,不收学费。 3.为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
4.学习他贫不丧志,立志求学的精神和他在学习上刻苦勤奋的精神。 (二0)1.①背 ②背弃,辜负 ③见同“现”④拜见 2.C 3.①苦于没有时间 ②见译文 4.这句话是为了启发别人自学的积极性而说的,它的用意是要求人们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用心思考,以达到“其义自见”的目的。
(二一)1.B 2.①想到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忙,只要肯抓紧学习,就必定学有甩获。
(二二)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二三)1.①用恬静来修身养性. ②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③不抛开功名利禄就不能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④不做到安静就不能高瞻远瞩。2.作者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
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心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3.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4.非澹泊无心明志,非宁静无心致远。(二四)1.(1)拿(2)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
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3.求文言文比较阅读题
比较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5题(10分)甲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乙文: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终灭吴。
(选自《史记》) 1用“/”给下面句子划出朗读节奏。(1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曾益其所不能( )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 ) ③吴既赦越 ( ) ④与百姓同其劳( )3、翻译下列句子。(2分) 女忘会稽之耻邪? 翻译: 4、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说明 的道理,文中的中心论点是 。
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 来概括其主要内容。(3分)5、品读甲乙两文,谈谈忧患意识有怎样的现实意义?(2分)【答案】(10分)1、舜/发于/畎亩之中(1分)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2分) ① 通“增”,增加 ② 犯错误 ③ 赦免 ④ 劳动3、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遭受的耻辱了吗? (2分)4、在艰苦磨练中才能造就真正的人才 (意近即可) (1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分) 卧薪尝胆(1分)5.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符合题意即可(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