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枕温衾文言文翻译(“扇枕温衾”如何翻译?)
1.“扇枕温衾”如何翻译?
形容对父母十分孝敬。近义词为:扇枕温被、扇枕温席。
这个成语出自《初刻拍案惊奇》,是明朝末年凌濛初编著的拟话本小说集。成书于明朝天启七年,与《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其中题材多取自前人作品,但经过作者的创作,融入其个人的思想观念,表达了愤世嫉俗的不平之情。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三中出现了这个词语:“说到此处,就是卧冰哭竹,扇枕温衾,也难报答万一。”蕴含的典故是: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2.文言文《笔冢》翻译
原文
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书,后有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人来觅书,并请提额者如市,所居户限为之穿穴,乃用铁叶裹之,人谓“铁门限”。后取笔头瘗之,号为“退笔冢”。
——选自《书断》
注释
1.永公:指智永,南北朝时书法家。
2.吴兴:今浙江湖州。
3.积年:多年。
4.书:写字。
5.秃笔头:写坏的毛笔头。
6.石:古代重量单位,约一百二十斤。
7.觅书:求写字。
8.题:书写。
9额:匾。
10.户限:门槛。
11.为之:因此。
12.穿穴:踏破。
13.铁叶:铁皮。
14.瘗(y ì):埋。
15.号:称。
译文
智永住在吴兴永欣寺,多年学习书法,后来有十瓮写坏的毛笔头,每瓮都有几石(那么重)。来求取墨迹并请写匾额的人多得像闹市,居住的地方的门槛因此被踏出窟窿,于是就用铁皮包裹门槛,人们称之为“铁门槛”。后把笔头埋了,称之为“退笔冢”。
3.文言文翻译 晆夸
眭夸,又名昶,赵郡高邑人。祖父名迈。是晋朝东海王司马越军队中的参谍副官。后投奔石勒当了徐州刺史。父亲名邃,字怀道,是慕容宝的中书令。眭夸年轻时就很有气度,不拘小节。潜心读书,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心上。喜好喝酒,气宇轩昂,超然干世事之外。20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得)以至于鬓发全白,每次恸哭,听到的人都会感动得流泪。他情怀高远,不入仕途,将自己的情志寄托在高山大谷之中。同郡的夸顺愿意结交他,然而眭夸拒绝了,当地无论年轻年长的没有不敬畏他的。
年轻时和崔浩成了莫逆之交。崔浩担任司徒一职,进言要皇上征召睦夸作自己的中郎(官职),然而眭夸却借口自己有病推辞不去。州郡的官员仍然逼他就职,迫不得已,他才到了京城。和崔浩相见后,逗留了好几天,只喝酒叙谈生活琐事,不涉及社会上的各种利害得失。崔浩每每想诱导他顺从自己的意愿,终于难以说出口来。他就像这样让人敬畏。后来崔浩把诏书扔到眭夸的怀里,也不开口说话。眭夸说:“桃简,你已经是司徒了,为什么还要用当官来烦我呢?我马上就放下(这个东西),要告辞了。”桃简是崔浩的小名。崔浩想到眭夸就要回去了,来时只骑了一匹骡子,没有其他的坐骑,于是把眭夸的骡子拴藏在马厩中。希望以此来挽留眭夸。眭夸于是就委托送租粮的同乡弄了辆车,谎称是车夫,才逃出关来。崔浩知道后,叹息说:“眭夸是独来独往的人,本来不该用小小的职务去侮辱他。使他赶着车子回去,我将怎样说,才能向他赔罪呢?”当时的朝廷法律严峻,眭夸既然是偷偷回去的,就有私归之罪。因崔浩仍辅佐在君王左右,才得以不受追究。过了一年,崔浩送还眭夸的骡子,并把自己的坐骑赠送给他,写了一封信表示歉意。然而眭夸不再接受他的坐骑,也不回信。崔浩被杀以后,眭夸为他穿素服,接受乡里人的吊唁,过了一段时间才结束。叹息道:“崔公已经死了,谁还能容得下我眭夸!”作《朋友篇》一文,篇中的文辞和内容为当时人所称赞。
岳父是钜鹿人魏攀,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和眭夸不曾以翁婿对待,感情如同好朋友一般。有人对眭夸说:“我听说有突出才能的人一定会取得高官厚禄,为什么你偏偏留在乡间呢?”于是睦夸作了《知命论》一文,予以解释。75岁时去世,安葬的那天,送葬的人像赶集一样。身后无子。
4.张之万之马文言文翻译
翻译:尚书张之万,畜养了一匹红色的马,非常的神气,速度非常快,曾经在一天内奔跑了数千里,也不气喘吁吁。
一个军人看见了就非常地喜欢它,派人前来买下那匹马,张之万不答应。他就亲自上门请求,张之万没有办法,(卖给了他),于是那军人就拉着马离开了。
不久,马被送了回来,张之万为此感到很奇怪,询问把马送回来的原因,说:“刚刚骑上去,就被(马)翻了下来,连续换了几个人,都被翻得掉了下来。这是匹坏马,所以把它退了回来。”
张之万对于此事求之不得,于是就马上退回了买马的钱,收回了马。等到他骑上马去,马温顺善良仍像从前一样,原来是这马希望跟随(自己原来的)主人。
原文:张尚书之万,畜一红马,甚神骏,尝日行千里,不喘不吁。有军人见而爱之,遣人来买,公不许。
固请,之万无奈,遂引而去。未几,马送回,之万怪之,询其故,曰:“方乘,遂为掀下,连易数人,皆掀坠。
此乃劣马也,故退之。”之万求之不得,遂退金收马。
比公乘之,驯良如故,盖此马愿从主也。
5.文言文石渠记注释及翻译
文言文《石渠记》注释及翻译
【注释】:
①渴:潭名。②泓:水深的样子。③倏:迅速,极快。④睨:斜着看。⑤诡:奇异。⑥庥:同“休”。⑦韵:和谐悦耳的声音。⑧翳:遮蔽,隐藏。⑨崇:增长,这里指堆积。⑩酾(shī):疏导。1?蠲(juān):使清洁,整修。
【翻译】:
从渴潭往西南走不到百步,就看见一个石渠,在渠上有一座便桥。有一眼泉水幽静的流淌,它流淌时的声音时大时小。泉渠的宽度有时不足一尺,有时则有二尺宽,它的长度约有十步左右。它的水流遇到一块大的石头,就漫过石头。跳过大石头再往前走,就发现一个石泓,菖蒲覆盖着它,碧绿的苔藓环绕着石泓。渠水又转弯往西流,在岩石边流入石隙里,最后像瀑布一样的流入北边的小潭中。小潭方圆还不足一百尺,潭水清澈、且较深,有许多快速游动的鱼。渠水又往北迂回绕行一些,看上去好像没有穷尽,就这样最终流入渴潭。潭的一边全是奇异的石头、怪异的树木、奇异的花草、美丽的箭头草,人可以并列坐在那里休息。风吹动着山顶,像美丽动听的音乐,在山崖和山谷间回荡。看它虽很宁静,但听起来却很辽远。 我跟随柳州太守发现的它,拨开阴郁的密林和腐烂的朽木,开掘和疏通淤土和乱石,把朽木乱草堆积起来烧掉,石渠里的渠水便很满。可惜从来都没有写它的人,所以我把它全都记写下来,留给匠人,刻写在潭北面的石头上,帮助以后喜好游历的人能较容易地看到它。 元和七年正月初八,从鷁渠到达大石。十月十九日,越过石头发现了石泓小潭,石渠的美因此就全都展示给游人了。
附:
《石渠记》原文(作者:柳宗元)
自渴①西南行,不能百步,得石渠,民桥其上。有泉幽幽然,其鸣乍大乍细。渠之广或咫尺,或倍尺,其长可十许步。其流抵大石,伏出其下。逾石而往,有石泓②,昌蒲被之,青鲜环周。又折西行,旁陷岩石下,北堕小潭。潭幅员减百尺,清深多倏③鱼。又北曲行纡余,睨④若无穷,然卒入于渴。其侧皆诡⑤石、怪木、奇卉、美箭,可列坐而庥⑥焉。风摇其巅,韵⑦动崖谷。视之既静,其听始远。
予从州牧得之。揽去翳⑧朽,决疏土石,既崇⑨而焚,既酾⑩而盈。惜其未始有传焉者,故累记其所属,遗之其人书之其阳俾后好事者求之得以易。
元和七年正月八日,蠲1?渠至大石。十月十九日,逾石得石泓小潭,渠之美于是始穷也。
6.文言文隋文帝狮子骢译文
《太平广记·卷第四百三十五·畜兽二·隋文帝狮子骢》原文:
隋文皇帝时,大宛国献千里马,鬃曳地,号狮子骢。上置之马群,陆梁,人莫能制。上令并群驱来,谓左右曰 :“谁能驭之?”郎将裴仁基曰 :“臣能制之。” 遂攘袂向前,去十余步,踊身腾上,一手撮耳,一手抠目,马战不敢动,乃鞴乘之。朝发西京,暮至东洛,后隋末不知所在。唐文武圣皇帝敕天下访之,同州刺史宇文士及访得其马,老于朝邑市面家,挽硙,骏尾焦秃,皮肉穿穴,及见之悲泣。帝自出长乐坡,马到新丰,向西鸣跃。帝得之甚喜,齿口并平。饲以钟乳,仍生五驹,皆千里足也。后不知所在。
翻译如下:
隋文帝时,大宛国(今属乌兹别克共和国)进献千里马,马的鬃毛很长一直拖到地上,称为“狮子骢”。皇上将它放在马群之中,它很暴躁,没有人能够制服。皇上下令让放那一群马一起冲过来,对身边的人说:“谁能驾驭它?”有一个郎将叫裴仁基的说:“我能制服它。”于是就挽起袖子上前,离马十余步远突然腾身上马,一只手抓住它的耳朵,一只手按住它的眼睛,那匹马战战兢兢不敢乱动,就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骑上了它。早晨从长安出发,晚上就到了洛阳。后到了隋朝末年再也不知道那马的去向。唐太宗李世民命令天下人寻找,同州刺史宇文士及找到了这匹马,已经很老,在城里一家买面的人家里,被主人用来拉磨,马的尾巴焦秃,皮肉上都有了腐烂的小洞,宇文士及见到这种样子哭了。皇帝亲自从长乐坡出来迎马,马到了新丰,向西面鸣叫跳跃。皇帝得到它很高兴,但此时的马已经“齿口并平”(很老)。用钟乳石的粉末(中药)喂养,仍然生下了五只小马,都有千里马的足力。再后来就不知它们的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