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人圣明的文言文(谁知道关于道德的文言文一定是关于道德的,急)

1.谁知道关于道德的文言文一定是关于道德的,急

子的名言 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 全文及翻译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诗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啊。

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的问题)?(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始终不能解答了。 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出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

(但是)对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孩子们文字,(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有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的(老师)。 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大道理的)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大道理的疑难)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反而)放弃(不学),我未能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他们)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一类(人),(一听到有人)称“老师”称“弟子”等等,就许多人聚(在一块儿)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啊,(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可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

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君子们认为(是)不值得一提的,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可真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 孔子说:“三个人同行,(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

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老师和学生的区别只是)听到道理有的早有的迟,学问和技艺(各)有(各的)专长,(只是)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他)不受(当时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

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正道,(所以)写(这篇)《师说》送给他。 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2.“管仲、隰朋从于恒公而伐孤竹

【出处原文】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以管仲之圣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师与老马,老蚁,今人不止以其愚心而师圣人之智,不亦过乎?

【释义】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文言文翻译】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寓意】

文言文《老马识途》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的来历,现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常用来比喻富于经验堪为先导。

【使用示例】

老马识途添病骨,穷猿投树择深枝。——清·黄景仁《两当轩集》

文言文,形容,圣明

3.l文言文:老马识途的翻译

老马识途”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原文:

管仲、隰朋(1)从于桓公而伐(2)孤竹(3),春往(4)而冬反(5),迷惑(6)失道(7)。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8)老马而随(9)之,遂(10)得(11)道。行(12)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13)山之阳(14),夏居山之阴(15),蚁壤一寸而仞有水(16)。”乃掘(17)地,遂得(18)水。 以(19)管仲之圣(20)而隰朋之智,至其所不知,不难(21)师(22)于老马、老蚁,今人不知以其愚心而师圣人(23)之智,不亦过(24)乎?

注释:

1.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

2.伐:讨伐

3.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现在的滦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4.往:出征

5.反:通“返”,返回

6.迷惑:分辨不清方向,今指心神迷乱,辨不清是非

7.失道:迷失归途。道:归途

8.放:放开,指解脱羁绊让马自己随便走

9.随:跟随,跟着。随之,跟着它,跟着老马,之字是代词。

10.遂:终于

11.得:找到

12.行:走

13.居:住,处于

14.阳:山之南水之北

15.阴:山之北水之南

16.蚁壤一寸而仞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水的高出地面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有水;仞:古代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17.掘:挖

18.得:找到

19.以:凭借

20.圣:精明通达

21.不难:不以。..为难

22.师:学习,请教,向……学习;师于老马:就是以老马为师,意动用法,学习,效仿。

23.圣人:有智慧的人

24.过:过错

译文:

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凭借管仲的精明通达和隰朋的智慧,碰到他们所不知道的事,不惜向老马和蚂蚁学习;现在的人带着愚蠢的心却不知道学习有智慧的人的才智,这不也是很大的错误吗?

4.不愿意当官的古文

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里为我们讲了一个皇帝与“老百姓”的故事—— 严子陵先生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老朋友,平时按照道义原则互相尊重,等到光武帝登上皇帝的宝座,获得圣人所说的大好时机,使天下亿万男女成为他的臣仆和婢妾,天下还有谁超过他呢?只有严先生拿自己的清高节操压倒他。

严先生拒绝封官,回到富春江,这种行为符合圣人所说的清高,把高大的车子、贵官戴的帽子看得跟污泥一样,天下还有谁超过他呢?只有光武帝按照朋友礼节很谦恭地接待他。别人都追求名利,严先生独不肯为官,重视自己的生活态度。

以高贵的身份尊敬地位低贱的人,就会获得人民的爱戴。光武帝做到了这一点,原来严先生的思想是高出于日月之上的;光武帝的度量,是把天地都包括了。

不是严先生,光武帝不能成为伟大;没有光武帝,严先生不能成为高尚的人物! 严子陵一介“白身”,却能以自己的清高节操“压倒”统治万民的皇帝!这种“压制”的确高尚;光武帝甘心被“压”,以礼待人,也的确是伟大的君王!历代当官的,不论官大官小,都是他统治那一个地方的“人头”、“人王”,老天老大,他就是老二,天不怕地不怕,他们能怕谁?但当他们面对那些不畏强权、不为高官厚禄而折腰的名人贤士;面对那些清高自律,无欲无悔的正人君子;面对那些刚正不阿、宁折不屈的英勇武士;面对那些敢说敢讲,不留情面的贤人志士……他们也不得不低下高昂的头,以胆怯的、以敬畏的、以谨慎的态度去以礼相待。除暴君、昏君、庸君可对他们乱捕、乱逮、乱关、乱打、乱刑、乱处死以外,只要稍有官德的人,都要以尊重之心去对待这些正人君子,以求自己有个好名声、好德行、好节操!清官、有德行的官更是如此,他们把尊重、敬畏有才能的人,特别是尊重、敬畏那些无职、无权的平民百姓的有才能的人,作为修身养德的一个重要行为。

不然,刘备三顾茅庐,也决不是单单为了寻找一个军师!这一步做好了,可以取信于天下,让更多的名人志士投奔到自己的帐下,扩大自己的阵营,传扬自己的美德,利于争霸天下,英名千古流芳!不这样做,他们什么也不会得到! 那些贤明人士,有了圣明君主的尊贵礼遇,身份更加高大,德行更加纯洁,行为更加神圣!他们一方面烘托了君主的圣明,又依靠圣明的君主而达到自己的高尚和伟大!他们不怕君主不用他们,你越不用他们,他们就愈高大、愈清高,反而说明君主的无能与昏庸!在这些人面前,君主用他们、尊重他们,说明他们的才能出众,学识显赫!君主不用他们并不影响他们才能的远播与圣洁。君主在他们面前与其让自己处于“昏庸”、“无能”之地,不如去尊重、敬畏他们,能用的赋于他们高官,不能用的以尊贵的礼节去对待他们,使自己在这些伟大的人才衬托下,也高尚和伟大起来!这就是领导“怕”——尊重、敬畏人才的真正原因! 圣明的君主没有伟大的人才辅佐、衬托是不能成为圣明的;伟大的人才如没有圣明的君主的尊重、重用,也是不能成其为伟大的!只有两者相依相辅、相映成辉,这圣明和伟大才能在历史的画册上,点缀出华丽、秀美的篇章!脸上的灰尘带着时间的子孙,身上的汗体带着泪水的轮回```。

形容人圣明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