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现象(高分)
1.高分
马说1。
面对千里马却说没有千里马的原因是什么?所以表现为?造成的结果?(用文中语言回答)原因: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表现: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结果: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
文中用比喻的手法把千里马比作什么?把伯乐比作什么?指出两者的关系是?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观点?把千里马比作千里马寓人才,伯乐比作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两者的关系: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
表达观点: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3。
你认为作者的观点是否有现实意义?请具体阐述。有现实意义。
因为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现象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也是时常会出现的。通过了解作者的观点,能够告诫世人要注意发现人才、加强对人才的培养和关怀,并把人才放到适合的位置上去,使人尽其才,这样社会才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核舟记1。请从问文中找出不直接描写事物之小但是却能使读者体会到非常微小的语句。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许。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2。
有人认为“两膝相比”是作者借助了一定想象。你是否同意?谈谈理由。
同意,因为以文中的叙述,苏轼、鲁直都只露出一脚,且二人靠近,两人另外的一只脚在核舟中没有表现,所以作者就发挥想象认为书画卷遮住是有根据的。 3。
文中“技艺灵怪矣哉”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写了作者对核舟的喜爱,表达了作者对艺术家王叔远技艺高超的赞叹以及对我国古代民间艺术的赞美之情。爱莲说1。
介绍你喜爱的一种花。 并阐述喜欢的具体原因。
牡丹是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唐时盛栽于国都长安。我爱牡丹,不仅仅为它的富丽堂皇、雍荣华贵;亦不仅仅为它的芳姿艳质、色彩万千;爱的是它的傲骨刚心和顽强的生命力。
牡丹用不屈不挠的精神来捍卫着自然规律的尊严;牡丹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捍卫着自己生命的权利。 它“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它“傲霜斗雪、赴汤蹈火”;它“热爱生命,矢志不渝”,我以为这就是牡丹令人可敬可爱的品格。
牡丹因其可贵的“人格精神”而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融进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寓意着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 牡丹精神陶冶着我们的情操;牡丹精神纯洁着我们的心灵;牡丹精神鼓舞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
牡丹精神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挥之不去的情愫。
2.快中考了,山东人教版初中三年所有文言文中重点词语解释,语句解释
八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能力测试 (一)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⒈解释加点字 ⑴具答之( ) ⑵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⑶ 屋舍俨然( ) ⑷各复延至其家( ) ⑸乃不知有汉( ) ⑹便要还家( ) ⒉下列加点字与“皆叹惋”句中的“皆”字意义不同的是( ) A、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B、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C、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D、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⒊有些成语出自本文,请写出两个 、⒋下列加点词语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阡陌交通 B、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C、无论魏晋 D、设酒杀鸡作食 ⒌翻译句子 (1)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2)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译文: ⒍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二)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 ⒈《陋室铭》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采用了 的写法。 ⒉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有仙则名( ) (2)斯是陋室( ) (3)惟吾德馨( ) (4)无案牍之劳形( ) ⒊“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之”字与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策之不以其道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⒋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⒌作者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的典故是为了说明( ) A.自己和诸葛亮、扬雄一样都居住在陋室中。
B.自己的陋室可以和诸葛庐、子云亭齐名。 C.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D.表明作者怀念诸葛亮、扬子云。 (三)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可爱者甚蕃( ) ⑵濯清涟而不妖( ) ⑶香远益清( ) 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⒉ 翻译文言语句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⒊ 选文第1节从 、、三个方面对莲花进行了描写。 ⒋ 短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对待的?请简述理由。 ⒌ 模仿例句,用同样的方法造句。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人格高尚的君子。 造句:我爱 ,因为它 。
(四)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⒈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⑴为宫室、器皿、人物 ( ) ⑵中轩敞者为舱( ) ⑶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 ) ⑷高可二黍许( ) ⒉翻译下面句子 ⑴尝贻余核舟一 ⑵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⒊选文中最能体现王叔远构思巧妙、技艺精湛的话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⒋这件雕刻作品的主题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⒌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名句分别刻在船窗左右的小窗上有什么作用? (五)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⒈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⑴不独亲其亲 ( ) ⑵男有分,女有归( )( ) ⒉找出文中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通 解释 通 解释 ⒊翻译句子 (1)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2)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⒋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 (六)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