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接受别人道歉(有关“道歉”的文言文有哪些?)
1.有关“道歉”的文言文有哪些?
愧、负、羞、恕、谬
一、愧:kuì
惭愧:羞~。问心无~。~不敢当(感到惭愧,承当不起)。
二、负
1、背(bēi):~荆。~重。
2、担负:~责任。身~重任。
3、依仗;倚靠:~隅。~险固守。
4、遭受:~伤。~屈。
5、享有:久~盛名。
6、亏欠;拖欠:~债。
7、背弃;辜负:~约。忘恩~义。有~重托。
8、失败(跟“胜”相对):胜~。~于客队。
9、属性词。小于零的(跟“正”相对):~数。~号。
10、姓。
三、羞
1、害臊;难为情:害~。
2、使难为情:你别~我了。
3、耻辱:~耻。
4、感到耻辱:~与为伍。
5、同“馐”。
四、恕
1、以仁爱的心待人;用自己的心推想别人的心:忠~。~道。
2、不计较(别人的)过错;原谅:宽~。饶~。~罪。
3、客套话,请对方不要计较:~不招待。~难从命。
五、谬
1、错误的;荒唐的:~论。
2、差错:失之毫厘,~以千里。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
【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B【小题4】C【小题5】①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
②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谢:谢罪。
谢,本义是正式宣布解除围城,引军离开,引申义为正式告别。转义:自认倒霉,承认自己无能,自己承认做了愚蠢事。
转义的引申:向人认错道歉。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A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在”的意思;B 项,代词/句末语气词;C项介词,替/动词; D项,副词,竟然/副词,才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 做本题,首先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语“为人恭谨”,并以此为筛选标准采用排除的方法。
①是献计;⑤是讲为民请求,这些与“为人恭谨”无关。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小题4】试题分析: A“众人都祝贺萧何”错;B“为高祖解除了后顾之忧”错;D“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与原文不符。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5】试题分析: 这两句的翻译相对简单,翻译时只要把句中的关键词翻译好就可以了。
第一句为省略句,句中的“愿”“让”“佐”为关键处,愿,希望;让,辞让,推辞;佐,资助。第二句,“故”“系”和“闻”是关键词语,故,故意;系,囚禁,拘囚;闻,知道。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附:参考译文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
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 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
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
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 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
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
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 ”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
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皇上结束了对黥布的攻杀回来,百姓在路上拦住皇上,不让前行,向皇上呈上状纸告相国强行贱买百姓田地房屋的有数千人。 皇上回到京城,萧何拜见皇上,皇上笑着说:“现今的相国对老百姓是多么有利!”皇上就把百姓上告的状纸全部丢给萧何,说:“你自己去向百姓谢罪。”
后来,萧何替百姓请求说:“长安土地狭小,上林多有空地,荒废在那里,希望发布命令让百姓进入上林耕种,不收取禾杆,把它们留下作为野兽的饲料。 ”皇上非常生气地说:“你一定接受了商人的很多财物,这才来替他们请求要我的上林苑!”于是,把萧何交给廷尉,戴上刑具,拘囚起来。
过了几天,王卫尉待走到皇上面前说:“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如果遇到对百姓有利的事情就替他们请求,这的确是宰相应做的事情。 陛下为什么却怀疑相国接受了商人的钱财呢!”这天,皇上派使者拿着符节赦免放出了萧何。
萧何年老,一向恭敬谨慎,赤着脚入朝谢罪。皇上说:“你为百姓请求耕种我的上林苑,我没有答应你,我不过是桀纣那样的一个国君,而你却是个好相国。
我故意拘囚你,是要让百姓知道我的过错。 ”。
3.文言文《后汉书.鲁恭传》翻译
鲁恭字仲康,扶风平陵人。他的祖先是鲁顷公,被楚国灭亡后,迁居到下邑,因此就姓鲁。祖父叫鲁匡,王莽时担任羲和的官职,有机智善变的能力,被称为“智囊”。他的父亲,在建武初年,担任武陵太守,死在官任上。当时鲁恭十二岁,弟弟鲁丕七岁,兄弟俩整天整夜号哭不停,郡里赠送的财物一概没有接受,办完了丧事,礼数超过成年人,乡里人都啧啧称奇。十五岁的时候,和母亲及弟弟都住在太学里面,学习《鲁诗》,闭门诵读,远离与自己无关的事,兄弟俩都受到儒生们的称赞,在学之士都争着归附他们。
太尉赵憙仰慕他们的志向,每年时常派儿子送酒和粮食给他们,他们都推辞不接受。鲁恭同情鲁丕年龄小,想先成就他的名声,推托生病不做官。州郡多次以礼相邀,他都谢绝不肯答应,母亲再三强求,鲁恭迫不得已才西行,到新丰做了教授的学官。建初初年,鲁丕考取了秀才,鲁恭才做了郡县的官吏。
赵憙又向“直言”举荐鲁恭,在公车署里等待皇帝的诏令,被授予中牟令的官职。鲁恭一直把道德教化作为政理,不施用刑罚。许伯等人为田产打官司,多位太守和县令都不能决断,鲁恭替他们分析是非曲直,许伯等人都回家自我检讨,停止耕种相互谦让。亭长放纵他人借牛却不肯归还,牛主人告到鲁恭那里。鲁恭召来亭长,再三责令他归还他人之牛,还是不肯听从。鲁恭叹息说:“这是教化不能施行啊。”要解开印绶辞官离去。掾吏们哭着挽留他,亭长于是感到惭愧后悔,归还了人家的牛,到刑狱接受处罚,鲁恭宽恕了他不再追究。于是官吏们很是信服他。建初七年,郡县蝗虫危害庄稼,犬牙相错环绕县界,就是不进入中牟县。河南尹袁安听说后,怀疑这件事的真实性,派仁恕掾肥亲前去察看。鲁恭随行田间,一起坐在桑树下休息,有一只雉鸟飞过,停留在他们身边。旁边有个小孩,肥亲问他:“你为什么不捕捉雉鸟?”小孩说:“它将要生小鸟(不能害它)。”肥亲惊讶地站起身,和鲁恭诀别说:“我之所以要来,是要看看你为政的情形。现在虫害不侵犯边境,这是第一个特异之处;德化能及于禽兽,这是第二个特异之处;小孩子有仁爱之心,这是第三个特异之处。我再长时间逗留,只会是干扰贤能之人了。”回到府衙,把情况详细禀报袁安。鲁恭在位三年,适逢母亲去世,辞官,官吏百姓都很想念他。
后来被授予《鲁诗》博士,从此到他家求学的人一天比一天多。升任为侍中,皇上多次召见,向他询问政事得失情况,得到的赏赐恩遇礼节宠爱非同一般。升任乐安相。当时,东州一带有许多盗贼,他们一同劫略百姓,各郡县都深感忧虑。鲁恭到任后,加重悬赏,广施恩信,盗贼的统帅张汉等人带着党羽前来归降,鲁恭上书朝廷任命他们为汉地博昌县的县太尉,其余的盗贼就进行捕杀,全部击破平定了盗贼,州郡于是得以安宁。
鲁恭在公爵之位,选拔征召才学优良者,大到各级卿相小到郡守多达几十人。那些年高而久负声望的大族,有的没能得到举荐,因而心有怨愤责备。鲁恭听说后,说:“学问不勤于研习,这是我所忧虑的啊。诸生(如能勤于研习)不是还有乡里可以推举吗?(哪里还要待三公征辟呢?)”最终没有人再说三道四。鲁恭性情谦恭礼让,奏议依据经书,对治理国家大有益处,但他始终不显耀自己,所以不因刚直著称。三年,因年老多病上书请求辞官。六年,八十一岁,在家中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