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亡长辈的文言文(关于“悼念长辈”的古诗词有哪些?)
1.关于“悼念长辈”的古诗词有哪些?
关于“悼念长辈”的古诗词有:
一、梦微之
唐代:白居易
夜来携手梦同游,晨起盈巾泪莫收。
漳浦老身三度病,咸阳宿草八回秋。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阿卫韩郎相次去,夜台茫昧得知不?
释义:夜里做梦与你携手共同游玩,早晨醒来泪水流满巾也不擦拭。在漳浦我三次生病,长安城草生草长已经八个年头。想你逝去九泉尸骨已经化成泥沙,我还暂时寄住人间白发满头。阿卫韩郎已经先后去世,黄泉渺茫昏暗能够知晓吗?
二、李白墓
唐代: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释义:李白的坟就在采石江边,坟地周围的野草向着天边肆意蔓延。可悲的是这荒坟深穴中的枯骨,当他还在人世时,曾经写过惊天动地的诗文。但凡是杰出的诗人,大都命运多舛,可又有哪一个的命运,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惨?
三、遣悲怀三首·其三
唐代:元稹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
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
惟将终夜常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释义:闲坐无事为你悲伤为我感叹,人生短暂百年时间又多长呢!邓攸没有后代是命运的安排,潘岳悼念亡妻只是徒然悲鸣。即使能合葬也无法倾诉衷情,来世结缘是多么虚幻的企望。只能睁着双眼整夜把你思念,报答你平生不得伸展的双眉。
四、为薛台悼亡
唐代:白居易
半死梧桐老病身,重泉一念一伤神。
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
释义:一边是就要枯死的梧桐树一边是久病的身躯,每当想到人死后要去九泉之下心里感到悲伤。夜晚手拉着年幼的儿子回到了自己的故园中,寒冷的月光下空空的房子里没有看见任何人。
五、吊白居易
唐代:李忱
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释义:你应该继续做大唐的诗人,谁教你那么突然就走了。人如浮云,想留也留不住你,愿你随处安居,原谅我造化不够,想唤回你的生命也是徒然,愿你九天之上能够快乐,巧妙地嵌入逝者名、字。
你名闻大唐天下,你的诗篇光耀子孙,连孩童也会吟《长恨歌》,胡人也能唱《琵琶行》。你的功德和声望行人尽知,我会常常想起你来。
2.请问汉朝悼亡的诗词有什么?
汉朝似乎没有悼亡的诗词,有以下朝代诗词中国古代十大悼亡诗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 生 ——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译文】: 葛生长覆盖住荆条,蔹蔓生在田野。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居处? 葛生长覆盖酸枣树,蔹蔓生在坟头。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睡眼? 角枕灿烂啊,锦缎被子鲜明啊。
我的爱人葬身此地,谁来陪伴孤独的白日? 夏季的天酷长,冬季的夜漫漫。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冬季的夜漫漫,夏季的天酷长。
只有百年以后,到这儿共同居住! 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 衣 ——诗经·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译文】: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面子黄里子。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止! 绿衣裳啊绿衣裳,绿色上衣黄下裳。 心忧伤啊心忧伤,什么时候才能忘! 绿丝线啊绿丝线,是你亲手来缝制。
我思亡故的贤妻,使我平时少过失。 细葛布啊粗葛布,穿上冷风钻衣襟。
我思亡故的贤妻,实在体贴我的心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悼亡诗 ——潘岳·魏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悼亡诗 ——沈约·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第五首——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其四 ——元稹·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译文】: 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 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花丛信步,我全无心思看那百化争艳, 一半是因为笃佛修道,一半是因为忘不了你。 第六首——北宋·苏轼《江城子》之: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译文】: 两人一生一死,隔绝十年,音讯渺茫。 不思念吧,但本来难忘。
妻子的孤坟远在千里,没有地方与她交谈凄凉的景况。即使相逢也料想不会认识,因为我四处奔波,灰尘满面,鬓发如霜。
晚上忽然在隐约的梦境中回到了家乡,只见妻子正在小窗前梳妆。两人互相望着,没有言语,只有泪千行。
料想年年断肠的地方,晚上明月照耀着长着小松树的坟山。 第七首——北宋·贺铸《鹧鸪天》之: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鹧鸪天 ——贺铸·北宋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译文】: 同来何事不同归?本已永结同心,生死以共,却还是生死相隔,痛断肝肠。
一句突兀问来,千言万语无以作答,空余泪痕而已。 问得看似突兀,却又是因日思夜想而 起,是至情之语。
卧听窗外梧桐细雨,一夜都滴在心头,浸湿回忆。发妻挑灯补衣的温馨场面,仿佛昨日,却又已渺如云烟。
笔下凄楚哀伤,胜过梧桐。夜雨滴到天 明。
第八首——南宋·陆游《沈园二首》之: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 ——陆游·南宋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特录】 红酥手,黄籘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钗头凤》·陆游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乾,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栏。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第九首——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之: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莺啼序·春晚感怀 ——吴文英·南宋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
3.哪位告诉我汉朝悼亡的诗有什么?
第一首——《诗经·唐风·葛生》之:百岁之后,归於其居!百岁之后,归於其室! 葛 生 —— 诗经·唐风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
予美亡此。 谁与独处!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
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角枕粲兮,锦衾烂兮。
予美亡此。谁与独旦! 夏之日,冬之夜。
百岁之后,归於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 百岁之后,归於其室!第二首——《诗经·邶风·绿衣》之: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 衣 ——诗经·邶风 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第三首——魏晋·潘岳《悼亡诗》三首之一: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悼亡诗 ——潘岳·魏晋 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 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
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 僶勉恭朝命,回心反初役。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 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
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 怅恍如或存,回惶忡惊惕。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 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
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 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第四首——南朝·沈约《悼亡诗》之: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悼亡诗 ——沈约·南朝 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
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 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
屏筵空有设,帷席更施张。 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
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第五首——唐·元稹《离思》五首之四之: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离思·其四 ——元稹·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第六首——北宋·苏轼《江城子》之: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城子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第七首——北宋·贺铸《鹧鸪天》之: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鹧鸪天 ——贺铸·北宋 重过阔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白头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第八首——南宋·陆游《沈园二首》之: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 沈园二首 ——陆游·南宋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飞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帐然。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无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疑是惊鸿照影来。第九首——南宋·吴文英《莺啼序·春晚感怀》之: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莺啼序·春晚感怀 ——吴文英·南宋 残寒正欺病酒,掩沉香绣户。
燕来晚、飞入西城,似说春事迟暮。 画船载、清明过却,晴烟冉冉吴宫树。
念羁情,游荡随风,化为轻絮。 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
溯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 倚银屏,春宽梦窄,断红湿、歌纨金缕。
暝堤空,轻把斜阳,总还鸥鹭。 幽兰渐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
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瘗玉埋香,几番风雨? 长波妒盼,遥山羞黛,渔灯分影春江宿。 记当时、短楫桃根渡。
青楼仿佛,临分败壁题诗,泪墨惨淡尘土。 危亭望极,草色天涯,叹鬓侵半苎。
暗点检、离痕欢唾,尚染鲛绡;躲凤迷归,破鸾慵舞。 殷勤待写,书中长恨,蓝霞辽海沉过雁,漫相思、弹入哀筝柱。
伤心千里江南,怨曲重招,断魂在否? 第十首——清·纳兰性德《沁园春》之:‘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 沁园春—— 纳兰性德·清 序: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感赋。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 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4.苏轼的悼亡词有哪些,除了《江城子·记梦》意外的,越多越好,不胜
泛泛东风初破五。
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 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 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 天公为下曼陀雨。 ——《蝶恋花》 苏轼的第二个妻子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比起王弗和朝云来,王闰之的名气最小。
她的才干见识也许比不上王弗,但也是一个贤淑的妻子。王闰之也先于苏轼去世,让苏轼再遭打击,“泪尽目干”。
王闰之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家庭妇女。苏轼“乌台诗案”被捕入狱,王润之惊怖之下,担心那帮小人还会从诗文中找出苏轼的罪状,于是把苏轼的诗稿焚毁。
这件事也成了千百年来喜欢苏轼的人们心中一个永难弥补的遗憾。 尽管如此,王闰之也并非没有艺术细胞。
苏轼一家在汝阴的时候,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她说:“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
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所谓真诗在民间,并不会写诗的王闰之不经意间却说出了富有诗意的语言,给了苏轼灵感,让他写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
在黄州的时候,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
在黄州苦涩艰辛的岁月中,有贤妻如此,对苏轼来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放生鱼为她资福,并作上述的《蝶恋花》纪事。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是赞美她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王闰之和王弗的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江山秀美,岷江穿境而过。
在漫天曼陀花雨中,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就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子。 银涛无际卷蓬瀛。
落霞明,暮云平。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
二十五弦弹不尽,空感慨,惜余情。 苍梧烟水断归程。
卷霓旌,为谁迎? 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舞罢鱼龙云海晚,千古恨,入江声。
——《江城子》 在这首词中,苏轼独自面对茫茫银涛,怀念去世的爱妾朝云,当年他梦见和王弗“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今他又追思朝云“空有千行流泪、寄幽贞”。 美丽的词句中熔铸了人生命运的无情与无奈。
“曾见青鸾紫凤、下层城”,让很多人误解为就是写舜妃故事,以致混入叶梦得作品。其实苏轼和朝云在惠州相依为命时,都有慕道好佛之心。
苏轼《朝云诗》中说:“经卷药炉新活计,舞衫歌扇旧姻缘。丹成随我三山去,不作巫阳云雨仙。
”已浓带仙家气象,而在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正要孤身渡海,自然更加用神仙笔调来追思和神往两人的过去与未来。 朝云十二岁时在杭州成为苏轼侍女,长大后才被苏轼收为侍妾。
在苏轼的后半生中,朝云万里相随,九死不悔,始终对苏轼“钟敬如一”,直到三十四岁病逝于惠州。 她是苏轼凄凉晚年唯一的红颜知己,能看出苏轼一肚子“不合时宜”,在唱苏轼《蝶恋花。
花褪残红》时泪流满面,哽咽难语,而朝云逝后,苏轼也终生不再听此曲。 苏轼还为朝云写过一首《殢人娇。
白发苍颜》,词中也着力描写了朝云的美丽,两人一个“维摩境界”,一个“散花何碍”,感情在普通男女之情上得到了升华。 当然,苏轼最著名的一首怀念朝云的词,还是要数《西江月。
梅》 玉骨哪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 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 不与梨花同梦。
——《西江月》 杨慎《词品》云:“古今梅词,以东坡此首为第一。”该词明为咏梅,实际是怀念朝云,全词笔墨高洁,意蕴空灵,已不是凡尘笔调,当年晁补之读到 “素面常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时,叹息说,苏轼注定了是要迁到海外去的,因为这样的句子,实为海内人士所难道出。
《红楼梦》里薛宝琴的词句“明月梅花一梦”,就是从苏轼《西江月》里化来的。由于苏轼写的是梅花,句子又是“不与梨花同梦”,所以《红楼梦》里的词句也有不同的版本,有的又作“明月梨花一梦”。
同是怀念朝云,与这首《西江月》相比,《江城子》被湮没很久了,前者缠绵婉转,后者则多了一份悲慨壮阔之美。 苏轼和朝云曾“青鸾紫凤、下层城”,在多年来辗转飘摇颠沛流离的生活中体验到真爱的温暖。
但如今朝云于惠州仙去,只有白发苍苍的苏轼独自面对茫茫江海。人世间一切悲欢扰攘,都犹如大型魔幻鱼龙蔓延一样,热闹之后,只剩下“千古恨,入江声”。
这位孑然一身的伤心人,徘徊于苍茫浩渺的水岸云脚,银涛无际,暮霞散绮,充斥于天地间的,是无穷的追忆,无边的寂寥,无数的天风海雨。
5.有没有怀去世亲人的古文/古诗词
祭妹文 原文 乾隆丁亥冬,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是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虽命之所存,天实为之。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日长成,遽躬蹈之。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
今予殓汝葬汝,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温《缁衣》一章。
适先生奓入户,闻两童子音琅琅然,不觉莞尔,连呼则则。此七月望日事也。
汝在九原,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汝从东厢扶案出,一家瞠视而笑;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凡此琐琐,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思之凄梗,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罗缕纪存。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堂上阿奶,仗汝扶持;家中文墨,目失汝办治。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汝嫂非不婉嫕,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犹尚殗碟,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远吊扬州。
汝又虑戚吾心,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已予先一日梦汝来诀,心知不详,飞舟渡江。
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已辰时气绝。四肢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而今已矣!除吾死外, 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汝之诗,吾已付梓;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尚未谋耳。
先茔在杭,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一为阿兄侍者陶氏。
羊山矿渺,南望原隰,西望栖霞,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至今无男,两女牙牙,生汝死后,才周晬耳。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而齿危发秃,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 译文 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7印里呀。当你初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料到这里是你埋葬骸骨的地方呢? 你由于坚持贞节的一种念头,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
虽然是命中注定,实际上是上天造成这种不幸;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喜欢听古人讲求节操的事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
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未必这样苦守贞节啊。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举着手臂出现在那里;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
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喷啧”的赞叹声。
这是七月望日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大哭。
过了三年,我中进士还家,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睁眼看着欢笑,不记得当时话题从何说起,大概是说在长安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如此等等。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
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踪。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
然而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没有给它印证的人了。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靠你扶持,家中文字方面的事务巴望着你办理。
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明了经书的旨意和熟悉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但是在这方面稍有欠缺。所以自你回来后,虽然替你悲伤,其实又替我自己高兴。
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世间年长的先死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不料你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啊! 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
6.原谷谏父古文答案
原文: 原谷有祖①,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②之。
谷年十有五,谏③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④,捐祖于野。
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⑤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注释:①原谷:人名。
②捐:抛弃。③谏:好言相劝。
④舆:手推的小车⑤凶:不吉利 翻译: 原谷的爷爷老了,原谷的父母很讨厌他,就想抛弃他。原谷此时十五岁,他劝父亲说: 爷爷生儿育女,一辈子勤俭度日,你怎么能因为他老就抛弃他呢?这是忘恩负义啊。
父亲不听他的劝戒,作了一辆小推车,载着爷爷扔在野外。原谷在后边跟着,就把小推车单独带了回来。
父亲问说:你带这个凶具回来作什么?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来了,我就不必另外再作一辆,所以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很是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去把爷爷接回来赡养了。
道理: 为人子女的一定要孝敬父母,孝敬父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文章中的原谷先晓之以理,后动之以情,最终运用自己的智慧使父亲幡然悔悟。
我们要尊敬孝顺自己的父母,不要嫌他们老了,就抛弃他们。 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父母教育子女天经地义,而文中的原谷却运用自己的智慧,动之以理,晓之以情,使父亲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父母是为孩子做榜样的人,应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树立一个正确的榜样,不要让孩子做你没做到的事。
家长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7.分别给我十篇唐诗 宋词 文言文 并要带上赏析和翻译
与诸子登岘首 孟浩然 人事有代谢, 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 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 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 读罢泪沾襟。 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荆襄时,常到此山置酒言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望其碑者,莫不流涕。”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停止地变化着,有谁没有感觉到呢?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不停止地流逝着,这又有谁没有感觉到呢?首联凭空落笔,似不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
第二联紧承第一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临”是承“今”字。
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 第三联写登山所见。
“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
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多么巨大!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
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至今仍为“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
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孟浩然诗,“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
这首诗的确有如此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