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不离开(求送别,离别的文言文,谢谢~~)
1.求送别,离别的文言文,谢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 人 西 辞 黄 鹤 楼 , 烟 花 三 月 下 扬 州 。
孤 帆 远 影 碧 空 尽 , 唯 见 长 江 天 际 流 。 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送友人(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谢亭送别(许浑)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5、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6、出师表(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不知这算不算?)。
2.翻译一篇文言文
仲尼到齐国去,谒见景公却不见晏子。
子贡说;诸见君主却不去见他的执政的人,可以吗?”仲尼说:“我听说晏子侍奉三位君主而且能顺从他们,我怀疑他的为人。” 晏子听到这话以后,说:“我家世世代代是齐国的平民,我难以保住自己的品行,难以知道自己的过错,不能自立于齐国。
我听说过,运气好就受宠爱,运气不好就遭受厌恶, 遭诽谤或受赞誉都与自己的行为相跟随,就像回声和声音相应和一样,应该看清行为如何然后再准备是责备还是赞誉。我听说过,用一个心眼奉三位在君主的,因而能顺从君主;用三个心眼奉一位君主的,不能顺从君主。
现在还没有看到我的行为如何,就责备我顺从君主。我听说过,君子独自战立着,对身影不感到有愧;独自睡觉,对梦魂不感到有愧。
孔子在大树下习礼,被人拨掉大树后就离开了,自己并不认为为受辱;在陈国、楚国绝粮处于困境,自己并不认为贫穷。责难人却找不到正当原因,这就如同住在水边的人认为斧斤没有用处而加以责难,住山上的人认为鱼网没有用处而加以责难一样。
话从他的嘴里说了出来,他自己却不知道因此而陷入困境。当初我看见儒者很尊重,现在我看见儒者开始怀疑了。”
仲尼听到这些话以后,说:“俗语有这样的话,近处说的话,传到远处也不能停止;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能掩盖众人的耳目。我私下议论晏子却没有说中他的过错,我的罪过不可避免了。
我听说君子超过别人就把他当成朋友,赶不上别人就把他当成老师。现在我在他老先生身上说错了话。
他老先生批评我,他就是我的老师啊。”通过宰我去想他道歉,然后仲尼去会见了晏子。
3.古文虐心小段子
“翎哥哥,你看这里的桃花好美啊!”“翎哥哥,你看这多花上有一只小蜜蜂呢!”“翎哥哥,我想要这只银钗!”“翎哥哥……翎哥哥……翎哥哥……”
他和她是青梅竹马,总是形影不离,她爱粘着他,唤他翎哥哥。
他爱练武,立志报效祖国。
她总是痴痴地看着他,然后傻傻的笑,被他笑骂傻瓜。
十年后,他成了护国大将军,她却依旧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百姓。
她每天都会在村前那条小桥口,看着远方期盼着他的归来。
那一年,她十八,正直青春年华,她却患上了重病,卧床不起。
她每次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向那破旧的木门,然后失望地收回视线。
母亲苦苦哀求着她,让她不要在傻等,早些嫁个好人家,她却狠心地拒绝了。
父亲在她出生没过多久便逝世了,母亲一个人把她拉扯大已经很不容易,她又病重,帮不了什么忙,心里内疚过不去,病又重了几分。
一个月后,她已经快不行了,她依旧盯着那木门。
门被人推开了,她以为是母亲,没想到入目的竟然是她心心念念了十几年的翎哥哥!
“翎哥哥……”她哭着声音虚弱地说道。
他三步并作两步走到床边,泪水顺着坚毅的线条落在她的嘴中,咸咸的,很苦很涩。
“我带你回去……”他嘶哑着声音,说道。
他将她带回了府邸,让她做了将军府中唯一的夫人。
不久之后,她离开了人世,他也没有再娶过任何女人。
他对待她的母亲如自己,为其养老送终。
他立下战功无数,皇上分外信任,将大部分兵权都交于他手。却不料他竟叛变,谋权篡位,夺了皇位。
他兢兢业业数十年,统一了半个天下,威望极高,后宫妃嫔却是一个也没有。
直到花甲,这才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堂弟,这才安心地离开世界。
离开的时候,手中还拿着那天,她穿过的婚服……
4.文言文在线翻译
1、急不相弃 华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乘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
王朗却说:“幸好船还宽敞,有什么可为难的?”眼看后面的贼寇要追上来了,王朗想丢下刚才搭船的人。华歆说:“ 刚才我所以犹豫,正是这个原因。
既然已经接纳了他来船上安身,哪里能因为情况危急就丢下他呢?”于是就继续带着他赶路。 世人也由此判定华王二人的优劣。
2、负荆请罪 战国时候,有七个大国,它们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这七国当中,又数秦国最强大。
秦国常常欺侮赵国。有一次,赵王派一个大臣的手下人蔺相如到秦国去交涉。
蔺相如见了秦王,凭着机智和勇敢,给赵国争得了不少面子。秦王见赵国有这样的人才,就不敢再小看赵国了。
赵王看蔺相如这么能干。就封他为“上卿”(相当于后来的宰相)。
赵王这么看重蔺相如,可气坏了赵国的大将军廉颇。他想:我为赵国拼命打仗,功劳难道不如蔺相如吗?蔺相如光凭一张嘴,有什么了不起的本领,地位倒比我还高!他越想越不服气,怒气冲冲地说:“我要是碰着蔺相如,要当面给他点儿难堪,看他能把我怎么样!” 廉颇的这些话传到了蔺相如耳朵里。
蔺相如立刻吩咐他手下的人,叫他们以后碰着廉颇手下的人,千万要让着点儿,不要和他们争吵。他自己坐车出门,只要听说廉颇打前面来了,就叫马车夫把车子赶到小巷子里,等廉颇过去了再走。
廉颇手下的人,看见上卿这么让着自己的主人,更加得意忘形了,见了蔺相如手下的人,就嘲笑他们。蔺相如手下的人受不了这个气,就跟蔺相如说:“您的地位比廉将军高,他骂您,您反而躲着他,让着他,他越发不把您放在眼里啦!这么下去,我们可受不了。”
蔺相如心平气和地问他们:“廉将军跟秦王相比,哪一个厉害呢?”大伙儿说:“那当然是秦王厉害。”蔺相如说:“对呀!我见了秦王都不怕,难道还怕廉将军吗?要知道,秦国现在不敢来打赵国,就是因为国内文官武将一条心。
我们两人好比是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要是打起架来,不免有一只要受伤,甚至死掉,这就给秦国造成了进攻赵国的好机会。你们想想,国家的事儿要紧,还是私人的面子要紧?” 蔺相如手下的人听了这一番话,非常感动,以后看见廉颇手下的人,都小心谨慎,总是让着他们。
蔺相如的这番话,后来传到了廉颇的耳朵里。廉颇惭愧极了。
他脱掉一只袖子,露着肩膀,背了一根荆条,直奔蔺相如家。蔺相如连忙出来迎接廉颇。
廉颇对着蔺相如跪了下来,双手捧着荆条,请蔺相如鞭打自己。蔺相如把荆条扔在地上,急忙用双手扶起廉颇,给他穿好衣服,拉着他的手请他坐下。
蔺相如和廉颇从此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这两个人一文一武,同心协力为国家办事,秦国因此更不敢欺侮赵国了。
“负荆请罪”也就成了一句成语,表示向别人道歉、承认错误的意思。 3、患难见知交 赵洞门出任御史大夫时,门前车马来往不绝,来拜访他的人几乎在路上排起队来。
等到他被免职,出城门(离开京城),来送的只有三五个人。不久,他被朝廷召回起用,以前离开的那批人又像当初那样来拜访了。
当时独有吴菌次落落不凡,不因富贵失势改变对赵洞门的态度。赵洞门常常目送他出门,回头跟儿子友沂说:“将来我去世后,最终要依赖这个人来办事。”
没多久,友沂过早去世,赵洞门也因悲痛失去儿子,死于外地客寓。他的两个孙子无依无靠,吴菌次一边哀悼,帮助办理后事;一边扶助他们,把小的那个当儿子看待,又把自己的爱女嫁给他。
这一时间,人们都感叹赵洞门善于识别他人。 4、周郑交质 郑武公、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官名)。
(周平王)分权给虢公,郑庄公怨恨周平王。周平王说:“没有的事(偏心于虢公)。”
于是周王、郑国交换人质(证明互信):(周平王)的儿子狐在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忽在周王室做人质。周平王死(后),周王室准备让虢公掌政。
四月,郑国的祭足帅军队收割了温邑的麦子。秋季,又收割了成周的稻谷。
周和郑互相仇恨。君子说:“信用不发自心中,盟约抵押也没用。
开诚布公互相谅解地行事,用礼教约束,虽然没有抵押,谁能离间他们呢?假如有真诚的信用,山涧溪流中的草,蕨类水草这样的菜,竹筐铁锅这样的器物,低洼处沟渠中的水,都可以供奉鬼神,献给王公为食,何况君子缔结两国的盟约,按礼去做,又哪里用得着人质啊?《国风》中有《采蘩》、《采苹》,《大雅》中有《行苇》、《泂酌》诗,都是昭示忠信的。” 5、三人成虎 庞葱要陪太子到赵国去做人质,庞葱对魏王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您相信吗”魏王说:“不相信。”
庞葱说:“如果是两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那我就要疑惑了。”庞葱又说:“如果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相信了。”
庞葱说:“街市上不会有老虎那是很清楚的,但是三个人说有老虎,就像真有老虎了。如今赵国离大梁,比我们到街市远得多,而议论我的人超过了三个。
希望您能明察秋毫。”魏王说:“我知道该怎么办。”
于是庞葱告辞而去,魏王当时说自己会辨别是非,但后来果然相信了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