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愚妇文言文翻译(浙东愚妇.的译文)
1.浙东愚妇 .的译文
浙东有个妇人,养育着一个儿子,她的丈夫赌博成性,家里的财物全输尽了,(十分贫穷)只剩有墙壁直立着。
妇人劝告丈夫说:"家里没有现存的粮食凭什么活下去,希望(你)改邪归正。"丈夫发怒,对妇人拳打脚踢。
(妇人)苦苦央求邻居,没有人能阻止她的丈夫。一天,妇人带着儿子出去,(把儿子)推落在河中,淹死了。
事情被发觉,妇人被关押起来。官吏问:"你为什么淹死儿子?"妇人回答说:"丈夫狠毒,我没有办法报复他,想让他断绝后代,所以萌生了这个想法。
"官吏问:"为什么不向官府诉讼。"妇人说:"我不知道。
"官吏说:"道理本来在你(那里),现在你反倒理屈了,何必像这样自寻苦恼呢!"。
2.《吴江两节妇传(清•戴名世)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吴江两节妇传 (清· 戴名世)吴江两节妇者,农家女也。
姓许氏,家城西之石里村,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岁乙酉,大清兵南下,公卿皆薙发迎降,浸寻及于吴江。
文达固以负贩为生,至是从明之一二遗臣起事,荷戈为小卒,战败不屈死。 其家不知其存亡,使志达往侦之,亦被执,令薙发,不从,遂见杀。
是时长年二十九,次年十九,相与号泣,备寻其夫尸。会溽暑,尸积城下者累累,皆糜烂不可辨识,乃已。
长既丧其夫,又无舅姑,其兄欲迎之归,谢曰:“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义不可以归宁母氏。 ”次事其姑甚谨,姑怜而欲嫁之,涕泣被面谢曰:“新妇所以不死者,将代吾夫以事其母,讵可失节他适?”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
及姑濒死,诀曰:“我死,依尔姊居。 ”既丧,家财归于周氏子弟,遂依姊以居;各处—室,各奉其夫之主而祀之。
两人固农家女,善治田,共种田三亩以自给;舍旁有隙地,度可容两棺,为生圹以待死。 吴俗多淫祠,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
有一老尼,教两人剃发以从其教。长曰:“不可!妇人之发,奈何与男子同去之?”次曰:“吾夫以不薙发死,而吾反薙之,何以见吾夫于地下?”岁甲戌,长年八十,次年七十,尚躬耕如曩时。
乡之人悲之,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 两人泣且谢曰:“吾姊妹不幸遭多难,廉耻自爱,何旌之有也?且又无后,将旌之以为谁荣乎?”乡之人卒不能强也。
赞曰:吾尝读《顺治实录》记载,知大兵之初入关也,淄川人孙之獬即上表归诚,且言其家妇女俱已效国装。之獬在明时官列于九卿而江淮之间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也。
呜呼!彼孙氏之妇女,视许氏二女何如哉?(选自清·戴名世《吴江两节妇传》)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适张文达,次适周志达 适:出嫁B.义不可以归宁母氏 义:道义C.涕泣被面谢曰 被面:掩面D.请闻于有司,以旌其门 旌:表彰1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①皆糜烂不可辨识,乃已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B.①吾夫虽死,然此固夫家也 ②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C.①共种田三亩以自给 ②秦亦不以城予赵D.①何旌之有也 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1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所描述的许氏两姐妹,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甘愿为自己的丈夫守节的思想,而且也具有继承丈夫的反清之志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 B.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堆积在城墙下的尸体都糜烂了,许氏两姐妹最终因无法辨认出各自丈夫的尸体只好返回,但是她们的哥哥或婆婆都有劝她们改嫁的想法。
C.清兵南下的时候,明朝的那些高官都剃发而降;当投降之风逐渐蔓延至吴江的时候,许氏两姐妹以及他们的丈夫都奔赴抗击清兵的前线。 D.许氏两姐妹的丈夫都是由于拒绝剃发,也就是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最终被清军处死;与淄川人孙之獬及其家人的做法相比,他们的气节是值得肯定的。
19.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久之,姑得疾,且危,赖妇以存者又七年。
(3分)(2)吴俗多淫祠,好佛,妇人贫无依者,多为尼。(4分)2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3分)之獬在明时官列于九卿而江淮之间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也答案16.B(义名作状,“从道义上讲”、“按照道义”)17.D(都是助词,是提宾标志。 A副词,前表顺承,后表转折。
B语气助词,前表判断,后表语气停顿。C前连词,表目的,相当于“来”,后介词,“拿”、“用”)18.A(B项,“都有劝告她们改嫁的想法”不正确;C项,“都奔赴抗击清兵的前线”说法不正确;D项,“都是由于拒绝剃发”“最终被清军处死”说法不正确,大姐的丈夫是因为参战,战败不屈而亡。
)19.(1)多年以后,婆婆生了病,并且很危急,全靠媳妇照料又活了七年。(2)吴地有滥建祠庙的风俗,崇尚佛教,贫穷且没有依靠的妇女大多出家做了尼姑。
(注意定语后置句)20.之獬在明时/官列于九卿/而江淮之间一介之士(/)里巷之氓/以不肯效国装死者/头颅僵仆/相望于道而不悔也。 (3分)。
3.求文言文启蒙读本上200
你能不能把每一篇的名称告诉我?
这样比较容易。
宋太祖经常在皇宫的后园打鸟玩,一次,有几个臣子有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于是就召见了。但是召见之后,他们上奏的都是写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兴,问为什么。一个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比打鸟更紧急。”宋太祖更加生气了,顺手抄起边上摆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个人的嘴,打掉了两颗牙齿,那个人慢慢弯下腰,把牙齿捡起来,放在怀里,太祖骂他说:“你揣个牙齿,怎么还想保留证据告我还是怎么着?!”那个臣子回答说:“臣是不会去桩告陛下的,但是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宋太祖转而明白。高兴起来,赐那个大臣一些黄金一帛安慰他
管仲、隰朋跟从齐桓公北伐孤竹,春往冬返,由于没有熟悉地理的向导带路,在回家的路上迷失道路,管仲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啊。”于是就纵老马于军前,任其所至,随而从之,竟得道而归。在山中行军,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蚂蚁的土壤有一寸深一仞之处就有水。”就发掘蚁穴,找到了水源。凭借管仲和隰朋的圣明,到他们所不了解的事,也不把向老马和蚂蚁求教学习看作是羞耻的事,现在的人现在人却不承认自己愚昧、不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不太过分了吗
夏首的南方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叫涓蜀梁。作为一个人来说,他愚蠢而且胆小。在有明亮月亮的晚上行走时,低头看见他自己的影子,以为是趴着的鬼;仰望上面的头发,以为是站着的魅。转身逃跑,等他到家,已经绝气身亡。
从前,有一个农民总是担心自己种的秧苗长得太慢。 一天,他到田里把秧苗一个一个地拔了起来,当他回到家时,十分兴奋,“我今天很累,”他对家人说到,“我再帮秧苗长大。” 他的儿子很奇怪就跑去田里看到地发生了什么。一看所有的秧苗都枯萎了。
暂时找了这几篇。
4.朱熹,徽州婺源人
原文: 朱熹,字元晦,一字仲晦,徽州婺源人。
父松字乔年。熹幼颖悟,甫能言,父指天示之曰:“天也。”
熹问曰:“天之上何物?”松异之。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
尝从群儿戏沙上,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 年十八贡于乡,中绍兴十八年进士第。
淳熙五年,除知南康军。至郡,兴利除害,值岁不雨,讲求荒政,多所全活。
讫事,奏乞依格推赏纳粟人。间诣郡学,引进士子与之讲论。
访白鹿洞书院遗址,奏复其旧,为《学规》俾守之。会浙东大饥,宰相王淮奏改熹提举浙东常平茶盐公事,即日单车就道。
复以纳粟人未推赏,辞职名。纳粟赏行,遂受职名。
熹始拜命,即移书他郡,募米商,蠲其征,及至,则客舟之米已辐凑。熹日钩访民隐,按行境内,单车屏徒从,所至人不及知。
郡县官吏惮其风采,至自引去,所部肃然。凡丁钱、役法之政,有不便于民者,悉厘而革之。
于救荒之馀,随事处画,必为经久之计。有短熹者,谓其疏于为政,上谓王淮曰:“朱熹政事却有可观。”
熹登第五十年,仕于外者仅九考,立朝才四十日。家故贫,箪瓢屡空,晏如也。
诸生之自远而至者,豆饭藜羹,率与之共。往往称贷于人以给用,而非其道义则一介不取也。
其为学,大抵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尝谓圣贤道统之传散在方册,圣经之旨不明,而道统之传始晦。
于是竭其精力,以研究圣贤之经训。所著书皆行于世。
熹没,朝廷以其《大学》、《语》、《孟》、《中庸》训说立于学官。平生为文凡一百卷,生徒问答凡八十卷,别录十卷。
5.梦溪笔谈二则翻译
《以虫治虫》【原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翻译:《以虫治虫》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忽然有一种昆虫产生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遍地都是;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
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1.庆州界生子方虫(地域,范围)2.方为秋田之害(方:正)(为:成为)(害:危害)3.其喙有钳(其:它的)(喙:嘴)4.千万蔽地(遮盖)5.则以钳搏之(则:就)(以:用)(之:指代子方虫)6.悉为两段(悉:全,都)(为:成为)7.旬日子方皆尽(旬:十天)(皆:全,都)(尽:没有)8.岁以大穰(岁:年成)(以:因为)(穰:庄稼丰收)9.其虫旧曾有之(其:这样,这种)(旧:过去,先前)(之:语气助词,不译)10.土人谓之“傍不肯”(土人:当地人)(谓:称)《梵天寺木塔》【原文】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俶(钱镠的孙子)登之,患其塔动。
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
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人皆伏其精练。翻译: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
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
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
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或划线的文言词汇:1.钱氏据两浙时(统治,占据)2.方两三级(方:才)(级:层)3.患其塔动(担心)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布:铺排)(故:所以)(如此:这样)5.乃以瓦布之(乃:于是,就)(以:用)6.而动如初(而:但是)(初:从前,当初)7.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密:秘密地,暗中)(使:派)(其:他的)8.贻以金钗(贻:赠给)(以:把,用)9.问塔动之因(问:询问,打听)(因:原因)10.此易耳(此:这,指解决塔动问题)(耳:语气词,不译)11.但逐层布板讫(但:只)(讫:完毕,终了)12.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实:使坚实)(钉:用钉子钉)(则:就)13.匠师如其言,塔遂定(如:遵照)(其:他的)(遂:于是,就)14.盖钉板上下弥束(盖:表推论原因,因为)(弥:更加)15.六幕相联如胠箧(幕:面)(联:连接)(胠:从旁边打开,打开)(箧:箱子)16.人履其板(履:踩,踏)(其:那)17.六幕相持,自不能动(持:支撑)(自:自然,当然)18.人皆伏其精练(伏:同“服”,佩服)(其:他的)(精练:精熟,高明)*重点句子翻译:1.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译:十天后,子方虫全被消灭,年成因此获得大丰收。2.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译: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就用钉子钉木板使木板坚实,就不会晃动了。3.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译: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4.人皆伏其精练。
译: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摘自中学文言文学习网,绝对是官方逐字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