悭者梦驱鸡文言文翻译(他书既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
1.他书既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
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古文家顾炎武的《〈钞书〉自序》。参考译文如下:
其他的书籍即使有刻印的,(但是)除了(特别)喜欢古文朴学的人家不会收藏,而身为寒家(的我们家)已经藏有六七千卷书籍了。
附录:顾炎武《〈钞书〉自序》原文全文
炎武之先家海上,世为儒。自先高祖为给事中,当正德之末,其时天下惟王府官司及建宁书坊乃有刻板,其流布于人间者,不过四书、五经、通鉴、性理诸书。他书即有刻者,非好古之家不蓄,而寒家已有书六七千卷。嘉靖间,家道中落,而其书尚无恙。
先曾祖继起为行人,使岭表,而倭阑入江东,郡邑所藏之书与其室庐俱焚,无孑遗焉。洎万历初,而先曾祖历官至兵部侍郎,中间莅方镇三四,清介之操,虽一钱不以取诸官,而性独嗜书,往往出俸购之,及晚年而所得之书过于其旧,然绝无国初以前之板。而先曾祖每言:“余所蓄书,求有其字而已,牙签锦轴之工,非所好也。”
其书后析而为四。炎武嗣祖太学公,为侍郎公仲子,又益好读书,增而多之,以至炎武,复有五六千卷。自罹变故,转徙无常,而散亡者什之六七,其失多出于意外。二十年来赢幐担囊以游四方,又多别有所得,合诸先世所传,尚不下二三千卷。其书以选择之善,较之旧日虽少其半,犹为过之,而汉、唐碑亦得八九十通,又钞写之本别贮二麓,称为多且博矣。
自少为帖括之学者二十年,已而学为诗古文,以其间纂记故事,年至四十,斐然欲有所作;又十余年,读书日以益多,而后悔其向者立言之非也。自炎武之先人皆通经学古,亦往往为诗文,本生祖赞善公文集至数百篇,而未有著书以传于世者。昔时尝以问诸先祖,先祖曰:“著书不如钞书。凡今人之学,必不及古人也,今人所见之书之博,必不及古人也。小子勉之,惟读书而已。”
先祖书法盖逼唐人,性豪迈不群,然自言少时日课钞古书数纸,今散亡之余犹数十帙,他学士家所未有也。自炎武十一岁,即授之以温公资治通鉴,曰:“世人多习纲目,余所不取。凡作书者,莫病乎其以前人之书改窜而为自作也。班孟坚之改史记,必不如史记也;宋景文之改旧唐书,必不如旧唐书也;朱子之改通鉴,必不如通鉴也。至于今代,而著书之人几满天下,则有盗前人之书而为自作者矣,故得明人书百卷,不若得宋人书一卷也。” 炎武之游四方十有八年,未尝干人,有贤主人以书相示者则留,或手钞,或募人钞之,子不云乎:“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今年至都下,从孙思仁先生得春秋纂例、春秋权衡、汉上易传等书,清苑陈祺公资以薪米纸笔,写之以归。愚尝有所议于左氏,及读权衡,则已先言之矣。念先祖之见背,已二十有七年,而言犹在耳,乃泫然书之,以贻诸同学李天生。天生今通经之士,其学盖自为人而进乎为己者也。(《亭林文集》卷二)
2.《王勃,字子安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
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冠,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
沛公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
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
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
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
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
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基文辄报。 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
初,祖通,隋末居白占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
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易》,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
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
崔融与张说评勃等曰:”勃文章宏放,非常人所及,炯、照邻可以企之。”(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思考题 解释下列( )里字的意思(1)都督大宴滕王阁(宴)(2)遣吏伺其文辄报(遣)(3)不易一字(易)2、用现代汉语写出“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的意思3、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4、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答案 1 宴:设宴 遣:派遣 易:改动2 于是拿出纸和笔遍请在场的宾客做序文,没有人敢接过来写。
3 因为开始的时候在场的宾客都不赶写,到了王勃那里,他却好不谦让,就接过来写,因此都督不高兴;后来看到王勃写的文章写的很精彩,也就高兴了。4 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发,当诛,会赦除名。 当:应当,应该 B.据此,是交构之渐 构:构陷,陷害 C.勃恃才傲物,为同僚所嫉。
物:世间所有事物 D.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 寤:睡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 ) A.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 B.勃等虽有文才,而浮躁浅露。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C.士之致远,先器识而后文艺。 D.又惧事泄,乃杀达以塞口。
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
3.下列原文的叙诉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与其兄王勔,王勮才华相当。 兄弟三人为父亲的朋友杜 易简所赞赏。
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当时吏部侍郎裴行俭认为,王勃将不如杨炯显赫富贵,能善终就已是万幸。
果然,后来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
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
但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心服口服。 4.下列各项推断,不能解释王勃短短一生却屡遭不幸的原因是 ( ) A.王勃才华横溢,自幼就被赞誉包围,故不容易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清醒的判断。
B.王勃对官奴曹达一事的处理,甚为怪异。 可见王勃处事浮躁、幼稚,不够镇定。
C.王勃写《檄英王鸡文》《滕王阁序》时,都显的过于炫耀自己的才华,容易遭人妒忌。 D.王勃才能不足以居“四杰”之首,又恃才傲物,这使议论者特别是杨炯十分不服。
杨便制造舆论,认为王的排名在己之前是种耻辱。这也导致了王后来的处境不顺。
5.把下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
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
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沉吟不言。
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 —选自《唐摭言》(卷五) ⑴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者为之,已宿构矣。
(3分) 译文: ⑵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3分) 译文: ⑶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2分) 译文:。
3.全文翻译龚遂治渤海郡新编高中文言文助读第107篇汉
宣帝即位,久之,渤海左右郡岁饥,盗贼并起,二千石不能禽制。
上选能治者,丞相、御史举遂可用,上以为渤海太守。时,遂年七十余, 召见,形貌短小,宣帝望见,不副所闻,心内轻焉,谓遂曰:“渤海废乱,朕甚忧之。
君欲何以息其盗贼,以称朕意?”遂对曰:“海濒遐远,不沾圣化,其民困于饥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盗弄陛下之兵于潢池中耳。 今欲使臣胜之邪,将安之也?”上闻遂对,甚说,答曰:“选用贤良,固欲安之也。”
遂曰:“臣闻治乱民犹治乱绳,不可急也;唯缓之,然后可治。臣愿丞相、御史且无拘臣以文法,得一切便宜从事。”
上许焉,加赐黄金,赠遣乘传。 至渤海界,郡闻新太守至,发兵以迎,遂皆遣还,移书敕属县悉罢逐捕盗贼吏。
诸持锄钩田器者皆为良民,吏毋得问,持兵者乃为(盗)贼。遂单车独行至府,郡中翕然,盗贼亦皆罢。
渤海又多劫略相随,闻遂教令,即时解散,弃其兵弩而持钩锄。盗贼于是悉平,民安土乐业。
遂乃开仓廪假贫民,选用良吏,尉安牧养焉。 遂见齐俗奢侈,好末技,不田作,乃躬率以俭约,劝民务农桑,令口种一树榆,百本薤、五十本葱、一畦韭,家二母彘、五鸡。
民有带持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曰:“何为带牛佩犊!”春夏不得不趋田亩,秋冬课收敛,益蓄果实菱芡。劳来循行,郡中皆有蓄积,吏民皆富实。
狱讼止息。 汉宣帝刘询即位,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渤海及其邻郡年成不好,盗贼纷纷出现,当地郡守无法捉拿制服。
皇上想选拔善于治理的人,丞相御史推荐龚遂可以胜任,皇上任命他做渤海郡太守。当时龚遂已经70多岁了,被召见时,由于他个子矮小,宣帝远远望见,觉得跟传闻中的龚遂不相合,心里有点轻视他,对他说:“渤海郡政事荒废,秩序紊乱,我很担忧。
先生准备怎样平息那里的盗贼,使我称心满意呢?”龚遂回答说:“渤海郡地处海滨,距京城很远,没有受到陛下圣明的教化,那里的百姓被饥寒所困,而官吏们不体贴,所以使您的本来纯洁善良的臣民偷来您的兵器,在您的土地上玩玩罢了。 您现在是想要我用武力战胜他们呢,还是安抚他们呢?”宣帝听了龚遂的应对,很高兴,就回答说:“既然选用贤良的人,本来就是想要安抚百姓。”
龚遂说:“我听说治理秩序混乱的百姓就如同解紊乱的绳子,不能急躁;只能慢慢地来,然后才能治理。我希望丞相御史暂时不要用法令条文来约束我,让我能够根据实际情况,不呈报上级而按照最有效的办法处理事情。
”宣帝答应了他的要求,格外赏赐他黄金物品派遣他上任。 龚遂乘坐驿车来到渤海郡边界。
郡中官员听说新太守来了,派出军队迎接。龚遂把他们都打发回去了。
然后下达文件命令所属各县:全部撤销捕捉盗贼的官吏;那些拿着锄头、镰刀等种田器具的都是良民,官吏们不得查问;拿着兵器的才是盗贼。 龚遂独自乘车来到郡府,郡中一片和顺的气氛,盗贼们也都收敛了。
渤海郡又有许多合伙抢劫的,听到龚遂的训诫和命令,当即散伙了,丢掉他们手中的兵器弓箭,而拿起了锄头镰刀,盗贼这时都平息了,百姓安居乐业。龚遂于是就打开地方的粮仓,赈济贫苦百姓,选用贤良的地方官吏,安抚养育百姓。
龚遂看见渤海一带风俗很奢侈,喜欢从事那些不切于民用的行业,而不爱从事农业生产,就亲自带头实行勤俭节约的作风,鼓励百姓从事耕作和养蚕种桑。他下令:郡中每个人种一株榆树、100棵薤菜、50丛葱、一畦韭菜;每家养两头母猪、5只鸡。
百姓有佩带刀剑的,让他们卖掉刀剑买牛犊,他说:“为什么把牛和犊佩带在身上!”春夏季节不允许不到田里劳动生产,秋冬时督促人们收获庄稼,又种植和储藏瓜果、菱角、鸡头米等多种经济作物,劝勉人们照规定办事,遵守法令,郡中人们都有了积蓄,官吏和百姓都很富足殷实,犯罪和打官司的都没有了。 。
4.旅者怜鸡文言文翻译.
举着蜡烛(而,表修饰)寻找(客人),(客人)突然听到鸡叫得很急。
朋友看到(速:邀请,可译为“然后”)起床,以为客人已经死了,认为是黄鼠狼来了,立刻(匆忙、急忙)起床驱赶它(黄鼠狼)。不一会儿墙倒了,正好(恰好)压向客房,表顺承,于是奔赴朋友家里借住(焉,语尾助词。
主人被惊醒(而,不译)。睡到半夜三更时,于是/ 最终 (主人)没有杀鸡,非常(十分)高兴,将要杀鸡招待他。
旅人怜悯同情鸡,谎称(佯言:谎称)自己(只)吃素。指没有邀请突然而来的客人。)
突然造访的客人【译文】有个旅行的人半夜赶路碰上(遇到)下雨,(发现)客人竟在鸡笼旁边。大概(原来)是鸡感谢他(不杀之恩),催促他起床的。
5.迪功郎 《鸡助编》文言文翻译
周曼,是衢州开化县孔家步(埠)人,绍兴二年的时候因为特别推荐当上了右迪功郎,上面让他去潭州善化县做候补的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
有一次有人给他发了一份请贴,上面称呼他为周官人。周曼生气地说:“我是宣教,怎么只叫我官人?看在你主人的面子上,不想把你送到县(衙门)里打棒子了。”
又有一次,夜里头到灵山寺去,因为寺里的知事不出来参拜,大骂地敲桌子,说:“我是国家官员,怎么敢就这样做(小看我)?”于是做出样子来要抓知事去衙门,寺里的僧人都出来哀求,并且让他的仆人去拿了贿赂,这才算了。
6.月攘一鸡古文翻译加注释
原文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出处 《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以待来年然后已]等到明年再完全废除。
来年,明年。已,停止,指完全废除。
[日攘其邻之鸡]每天偷邻居一只鸡。这是假设之辞
[或告之]有人告诉他。或,有人。之,指“日攘其邻之鸡”者。
[请损之]请允许我减少(偷鸡的次数)。 损;减少。减小
[斯速已矣]就(应该)马上停止。斯,就,则。速,立即,马上。已,停止。
译文
戴盈之说:“田租十分取一,取消关卡市场的租税,现在还不能办到,请先减轻,等到明年再停止,怎么样。”孟子说;“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君子的做法。’他回答说:‘那让我就逐渐减少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邻居说: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启示
既然知道自己是错的,就应该果断彻底的斩断错误之根,彻底解决错误的行为。错误无论大小都是错误,并没有本质的区别;更不应谈什么循序渐进的改正。那种为自己的错误行为找借口,拖延时间的人,实际上是没有改过的真心。
孟子的这个比喻浅显。简短,贴切,深刻,使论辩赋予形象性,同时从问题本质着眼,讽刺和揭露了关市之争的本质,指出了它和偷鸡一样,都是非的。
寓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成大事者,必当机立断,不能给自己找借口。发现自己的错误后就应该马上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