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公望文言文阅读(《太公望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1.《太公望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言文。
完成9—12题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主。闻文王贤。
故钓于渭以观之。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客请之王子光,王子光曰:“其貌适吾所甚恶也。”客以闻伍子胥,伍子胥曰:“此易故也。
愿令王子居于堂上,重帷而见其手,请因说之。”王子许。
伍子胥说之半,王子光举帷,搏其手而与之坐;说毕,王子光大说。伍子胥以为有吴国者,必王子光也,退而耕于野。
七年,王子光代吴王僚为王。 伍子胥,子胥乃修法制,下贤良,选练士,习战斗。
六年,然后大胜楚于柏举。九战九胜,追北千里。
昭王出奔随,遂有郢。亲射王宫,鞭荆平之坟三百。
乡之耕,非忘其父之雠也,待时也。墨者有田鸠。
欲见秦惠王,留秦三年而弗得见。客有言之于楚王者,往见楚王。
楚王说之,与将军之节以如秦。至,因见惠王。
告人曰:“之秦之道,乃之楚乎?”固有近之而远、远之而近者。时亦然。
有汤武之贤,而无桀纣之时,不成;有桀纣之时,而无汤武之贤,亦不成。圣人之见时,若步之与影不可离。
故有道之士来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 时至,有从布衣而为天子者,有从千乘而得天下者,有从卑贱而佐三王者,有从匹夫而报万乘者。
故圣人之所贵,唯时也。水冻方固,后稷不种,后稷之种必待春。
故人虽智而不遇时,无功。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秋霜既下,众林皆赢。
事之难易,不在小大,务在知时。 饥马盈厩,嗼①然,未见刍也;饥狗盈窖,嗼然,未见骨也。
见骨与刍,动不可禁。乱世之民,嗼然,未见贤者也;见贤人,则往不可止。
往者非其形心之谓乎?齐以东帝困于天下,而鲁取徐州;邯郸以寿陵困于万民,而卫取茧氏。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
故贤主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乱世当之矣。天不再与,时不久留,能不两工,事在当之。
(节选自《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首时》略有改动)【注】①嗼(mò):静默无声。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貌适吾所甚恶也 适:恰好,正好B.搏其手而与之坐 搏:握住,抓取C.与将军之节以如秦 节:礼节,气节D.故圣人之所贵 贵:重视,崇尚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请因说之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B.子胥乃修法制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C.之秦之道 谨庠序之教D.齐以东帝困于天下 故内惑于郑袖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体现“待时”的一组是()①故钓于渭以观之②退而耕于野③若步之与影不可离④水冻方固,后稷不种⑤方叶之茂美,终日采之而不知⑥见贤人,则往不可止A.①②③B。
②④⑤C。①④⑥D。
①②④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伍子胥想办法拜见王子光,其目的就是想寻找时机得到重用,他等待数年,终于在吴国施展才能,兴国强兵,大败楚国,最终报了杀父之仇。
B.田鸠在秦国呆了三年,想见秦惠王却没见到;后来在一门客帮助下,到楚国拜见楚王,楚王喜欢他,他这才有机会见到了秦惠王。C.饥饿的马、狗在厩棚或窝中默然无声,是在等时机,一旦有了食物它们就不再默然无声;混乱世道的人民,一旦遇到贤能之人就会身心归附,这也是遇到了时机。
D.上天不会给人两次机会,时机不会长期停留,要成功就需要适逢其时。因而想为百姓忧虑的贤明君主和杰出人士,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伍子胥欲见吴王而不得,客有言之于王子光者,见之而恶其貌,不听其说而辞之。
(4分)(2)故有道之士未遇时,隐匿分窜,勤以待时。(3分)(3)以鲁卫之细,而皆得志于大国,遇其时也。
(3分)。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1)而又以知君子之?
1。
A2。B3。
D4。A5。
(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3分)1。
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太公望,东夷之士也,欲定一世而无其
1。
C2。D3。
D4。D5。
(1)伍子胥想见吴王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4分)(2)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
(3分)(3)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为遇到了恰当时机。 (3分)【解析】1。
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 C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下句内容“至,因见惠王”大意可知,节:符节,用于做凭证。
所以选C。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
D都是介词,表被动。A.前者介词,趁着趁机;后者副词,于是,就,便。
B.前者副词,于是;后者副词,乃至,甚至。C.前者动词,到;后者助词,的。
所以选D。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试题分析: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将所给例句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进行判断选择,答题时也可以用排除法,将明显含有不符合题干要求文句的选项直接排除,以节省答题时间。
③体现圣人与时机的关系;⑤说明不知时;⑥说明遇时了。所以选D。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4。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D 项“只有遇到混乱的世道,才是遇上了合适的时机”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乱世当之矣”即“遇到混乱的世道,正是合适的时机”。所以选D。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恶、辞、时、分窜、待、以、细、志。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太公望是东夷人,他想平定天下,可是没有贤明的君主。
他听说文王贤明,所以到渭水边钓鱼,以便观察文王的品德。伍子胥想见吴王僚但没能见到,有个门客向王子光讲了伍子胥的情况,王子光见到伍子胥却讨厌他的相貌,不听他讲话就谢绝了他。
门客问王子光为什么这样,王子光说:“他的相貌正是我特别讨厌的。 ”门客把这话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说:“这是容易的事情。
希望让王子光坐在堂上,我在两层帷幕里只露出手来。请让我借此同他谈话。”
王子光答应了。伍子胥谈话谈了一半,王子光就掀起帷幕,握住他的手,然后跟他一起坐下。
伍子胥说完了,王子光非常高兴。伍子胥认为享有吴国的,必定是王子光,回去以后就在乡间耕作。
过了七年,王子光取代吴王僚当了吴王。他任用伍子胥,伍子胥于是就整顿法度,举用贤良,简选精兵,演习战斗。
过了六年,然后才在柏举大败楚国,九战九胜,追赶楚国的败军追了千余里。楚昭王逃到随,吴军于是占领了郢都。
伍子胥亲自箭射楚王宫,鞭打楚平王之墓三百下,以报杀父杀兄之仇。 他先前耕作,并不是忘记了杀父之仇,而是在等待时机。
墨家有个叫田鸠的,想见秦惠王,在秦国呆了三年但不能见到。有个门客把这情况告诉了楚王,田鸠就去见楚王。
楚王很喜欢他,给了他将军的符节让他到秦国去。 他到了秦国,趁机见到了惠王。
也告诉别人说:“到秦国来见惠王的途径,竟然是要先到楚国去啊!”事情本来就有离得近反而被疏远、离得远反而能接近的。时机也是这样。
有商汤、武王这样的贤德,而没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就不能成就王业,有桀、纣无道那样的时机,而没有商汤、武王那样的贤德,也不能成就王业。 圣人与时机的关系,就象步行时影与身不可分离一样。
所以有道之士没有遇到时机的时候,就到处隐匿藏伏起来,甘受劳苦来等待时机。时机一到,有的从平民而成为天子,有的从诸侯而得到天下,有的从卑贱的地位进而辅佐三王,有的从普通百姓进而能向万乘之主报仇。
所以圣人所看重的,只是时机。水冻得正坚固时,后稷不去耕种,后稷耕种,一定要等待春天到来。
所以人即使有智慧,但如果遇不到时机,也不能建立功业。正当树叶长得繁茂的时候,整天采摘,也采不光,等到秋霜降下以后,所有树木树叶都落尽了。
事情的难易,不在于大小,关键在于掌握时机。 饥饿的马充满了马棚,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草,饥饿的狗充满了狗窝,默然无声,是因为它们没有见到骨头。
如果见到骨头和草,那么它们就会争枪,不能制止住。混乱世道的人民,默然无声,是因为他们没有见到贤人。
如果见到贤人,那么他们就会去归附,不能制止住。他们去归附贤人,难道不是身心都归附吗?齐泯王因为僭称东帝而被天下诸侯弄得困窘不堪,因而被鲁国夺取了徐州。
赵肃侯因修建寝陵扰民,人民都不亲附他,因而被卫国夺取了茧氏。凭着鲁国、卫国那样的小国,却都能从大国那里实现愿望,是因。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1.D
2.B
3.C
4.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句子有:①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②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 ③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
5.(1)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们进入正道。不崇尚美好,废弃丑陋,那么百姓不会向往礼义。
(2)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
(3)而有高于世人尊贵显要的名声,百姓谁能够不跟从他们呢?
5.《姜太公遇文王》文言文解析————拜托了
解析:本篇是《六韬》的首篇,它通过记述周文王打猎时巧遇姜太公并最终立其为师这一人所共知的故事,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层层递进。
姜大公胸怀治国经武的雄才大略,可惜时运不济,怀才不遇。只好隐居岐山、垂钓渭水,待机而起。
而周文王为了成就灭商大业,求贤若渴,正在四处网多人才,两人便在这种背景下相遇。但初次见面,交浅不敢言深,姜太公只好以钓鱼为话题进行试探,待见到文王态度恳切、虚心求教之后,话锋一转,立即提出了推翻商王朝以夺取天下这一重大的战略问题,接着为坚定文王的信心,进一步指出了表面上强大的商王朝已经是日薄西山、来日无多,而现在尚默默无闻的周却如日东升,前程远大。
周文王被姜太公所描绘的光明前景所鼓舞,迫不及待地向太公提出了何以取天下的问题。姜太公于是阐明了“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这样一个重要命题。
认为“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要夺取天下,必须从“仁”、“德”、“义”、“道”几个方面着手。只要做到以上几点。
那么就会“天下归之”,也就是可以夺取天下。综览全篇,既提出了取天下的战略目标,又提出了取天下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可以把本篇看作灭商的战略决策和政治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