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崧字伯山文言文翻译(《为书诫子崧》的译文)

1.《为书诫子崧》的译文

故常居贫素,可以说是都有了。薄躬遭逢,遂至今日。每想到叨光得到这些?那是依靠先代的风范榜样,故臻此耳。古人所谓以清白遗子孙,至於产业之事,所未尝言,不亦厚乎?

译文:我家世代都很清廉,哪里是由于自己的才能呢:

吾家世清廉,尊官厚禄,可谓备之,因此常过着清贫朴素的生活,至于产业的事情,从未谈起过,不只是从来没有营求过,尊贵的官职和丰厚的俸禄。每念叨窃若斯,岂由才致,就一直到了今天?仰藉先代风范,及以福庆。自身卑微辛苦的际遇,非直不经营而已原文,以及靠着福运降临,才能这样啊。

古人所说将清白留给子孙,不也是很丰厚的礼物吗

2.麻烦翻译一下这篇古文!刘崧,字子高,泰和人,旧名楚家贫力学,寒

刘崧,字子高,泰和(今江西泰和)人,曾经叫刘楚。

家里贫困,致力读书,寒冬没有手炉,他双手皴裂依然书写不停。元朝末年被乡里举荐。

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被推荐为经明行修,改名叫作刘崧。被皇帝在奉天殿召见,任命他为兵部职方司郎中。

奉命到镇江征粮。镇江有许多田地都是功臣所有,租赋繁重,百姓疲惫,刘崧极力请求朝廷才批准减少租税。

调任至北平按察司副使,他少用刑法简易行事。招集流亡的百姓,人民都重新操持旧业。

在学宫的旁边建立立文天祥祠。在学宫门前立碑,告诉府县不要因为徭役使学生们劳累。

曾经请求朝廷开辟地方饲养驿马,来增强宛平城的实力。皇帝批准了他的奏章,对身边的侍臣说:“传言驿站里劳逸不均很长时间了,刘崧能够说出来。

管理百姓不就该这样吗?”刘崧被胡惟庸忌恨,因为其它事被贬到运输部门。不就调回。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被处死,刘崧被任命为礼部侍郎。不就,升为吏部尚书。

雷击中了谨身殿,皇帝在朝堂让群臣陈述政治的弊端。刘崧叩头后,以修行仁德方面来回答。

不就辞职回家。 第二年三月,和前刑部尚书李敬一同被征聘。

任命李敬为国子祭酒,刘崧为司业。赐给他鞍马,让他早晚都能被皇帝接见,一被召见就和他聊好长时间。

不到十天就去世了。疾病发作的时候,依然勉强坐着训导学生。

临死时,李敬问他想说什么。刘崧说:“天子派我教导学生,刚责成我让我完成此事,我却突然要死了!”没提到一句关系到自家的事。

皇帝下令有关部门进行殡殓,并亲自写文章祭奠他。 刘崧自幼博学,天性廉洁谨慎。

兄弟三人共同住在一座草屋,有田五十亩。富贵以后,也没有扩大家产。

用了十年的一条布被,被老鼠咬坏了,才换掉,仍然缝补以后让儿子穿。做官期间从没有让家属跟着。

他在北平时期,带着一个童仆去,到了之后就让童仆回来了。申时才停止办公,点一盏灯读书,往往到第二天早晨。

善于写诗,豫章人推崇他为《西江派》。

文言文,翻译,子崧字伯山

3.子菘字伯山,燕懿王后五世孙.登崇宁五年进士第文言文翻译

译文: 子崧字伯山,是燕懿王五世孙。

考中崇宁五年进士。宣和年间,官至宗正少卿,授任徽猷阁直学士、知淮宁府。

汴京失守,起兵勤王,因道路阻塞不得前进。听说张邦昌僭位,写书信给康王说:“应当派遣部队在黄河上邀击金兵,迎请两宫,向僭位叛逆问罪,如果打算渡过长江,恐怕耽误大计。”

于是与知颍昌府何志同等联盟,传檄中外。不久听说金人退兵,子崧就带领部队到襄邑,派遣范埙、徐文中到济州,请康王进兵南京,并且说:“国家制度,没有亲王在外面的,皇上特意付给你元帅之权,这是天意。

应当马上承制号令四方豪杰,则中原可以传檄而定。”康王命令子崧充任大元帅府参议官、东南道都总管。

张邦昌的家在庐州,子崧传令通守赵令..监察其家,并且请求捕杀张邦昌的母亲和儿子,以绝奸心。又说:“自从金兵围攻京城以来,朝廷命令隔绝,乞求下令诸路,凡有事宜,都由大元帅府裁决,伪檄不得乱行。

宣抚使范讷阻挠政令营求私利,应当加罪。应当免去遭受兵火州县的租税,经理淮南、荆、浙形险势阻之地,不被群盗占据。”

檄令阻止各地接受张邦昌伪令,寄书信责斥张邦昌说:“人臣应当见危受命,现在议论纷纷,说劫请皇上倾危国家之计实出于阁下,不然,金人为什么坚决拒绝孙傅的请求,而最终归政于阁下呢?敌人既然远走,应当迅速反正,如果稍有迟疑,则天下共诛逆犯,到那时虽然后悔也来不及啊!”又寄信给王时雍说“:诸公互相勾结灭亡别人的国家,而且还自以为佐命功臣,不知你们平日所学是什么?”正遇张邦昌派遣使者迎接康王,就告诉子崧,子崧立即写信给康王说:“听说因为京师残破,不可再入,只打算在军中即位,便于迁徙,我深感疑惑。如果打算致力中兴事业,应当举动严谨,应当先谒拜宗庙,朝见母后,明正赏罚,施恩四方。

如果京城不可作为都城,然后慢慢计议到何方。”于是传檄京师,向隆..太后奏说:“各地先听说二位圣上迁往北边,易姓改国,恐怕中间有人假借讨逆为名,窃据州县。

乞求迅速下诏,向四方宣谕迎立康王的意向,才可以令人心安慰,奸宄自然消亡。”不久带领所属部队会兵济州。

康王即位,子崧请求免除各地常平积欠钱,又说:“台谏官应当是皇帝的耳目,近年用人不当,大率取旨言事而已。请遵照旧制,听任学士、中丞互相举察。

范祖禹、常安民、上官均在先朝任职言事尽忠,请录用他们的儿子。”皇帝都同意采纳他的建议。

于是提出三处驻兵的建议:一处驻在澶渊,一处驻在河中、陕、华,一处驻在青州、郓州之间,声张军势。万一敌人骑兵南侵,则三路大军并进,可成大功。

朝廷授任子崧为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两浙路兵马钤辖。子崧上章论奏王时雍、徐秉哲、吴千干、莫俦、范琼、胡思、王绍、王及之、颜博文、余大均等人逼太上皇北迁,逼取太子,玷辱六宫,捕杀宗室,窃取宫中禁物,京城人都认为他们是国贼。

希望把他们诛杀弃市,作为臣子的训戒。当时滑州两次遭战火残破,子崧推荐傅亮可以任用。

任命傅亮为滑州判官,黄潜善阻止此事,任命才没有发出。贼赵万侵犯镇江,子崧派遣将领在丹徒阻击赵万,调遣乡兵登城防备。

不久,官军败归,乡兵惊骇溃散,子崧率领亲兵守卫焦山寺,贼众占据镇江。当初,昌陵恢复封地,司天监苗昌裔对人说:“太祖的后代应当重新统治天下。”

子崧听见这个传闻,靖康末年起兵时,檄文言辞有所不逊。子崧与御营统制辛道宗有仇,道宗找到这篇檄文,上呈皇上。

朝廷诏令御史前去查问此案,得知真情后,皇帝震怒,不想暴示他的罪错,以前些时候擅自弃城论罪,降为单州团练副使,谪居南雄州。绍兴二年(1132)赦免他的罪,复官任集英殿修撰,而子崧已经死在贬所。

4.文言文翻译狙公

狙公

开放分类: 古文、寓言、文言文

作者刘基,字伯温,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六月十五日,卒于明洪武八年(1375),终年65岁,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人(旧属处州府青田县),故时人称他为刘青田。

本文选自《郁离子》

[原文]:

楚有养狙(jū)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①。旦日,必部分②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 ,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 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③乎?”言未既,众狙皆寤④。 其夕,相与伺⑤狙公之寝,破栅毁柙⑥,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

[译文]:

楚国有个人,养猕猴为生,楚国人叫他"狙公".每天早上,他一定在庭院中分派猕猴工作,教老猴率领著小猴子上山去,摘取草木的果实,抽十分之一的税来供养自己.有的猴子数量不足,就鞭打他们.猴子们怕死了,觉得很苦,却不敢违背.

有一天,有只小猴子问大家说:"山上的果子,是老头子种的吗?"大家说:"不是啊!是天生的."又问:"没有老头子我们就不能去采吗?"大家说:"不是啊!谁都能去采."又问:"那么我们为什麽要仰赖他,还要被他奴役呢?"话还没说完,猴子全觉醒了.当晚,群猴一起等候狙公睡著的时候,就打破兽栏,拿走存粮,一块儿跑进森林,不再回来了.狙公最后活活饿死.郁离子说:"世上那种卖弄权术奴役人民而不依正道来规范事物的人,就像狙公吧!只因人民昏昧尚未觉醒,才能让他得逞,一旦有人开启民智,那他的权术就穷尽了."

[注释]:

(1)狙(jū)公:养猴的人.狙:猴子. (2)部分:部署,分派. (3)为之役:供他驱使. (4)寤:通"悟".这里可指觉醒 (5)伺:窥察. (6)柙:xiá关野兽的笼子.(7)棰:chuí鞭子.

言]:

警告统治者不要残酷剥削人民,一旦人民觉悟了,将会起来反抗,最终将沦为像狙公那样可悲的下场。

5.赵简子之子 翻译

赵简子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以授二子,日:“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译文:

赵简子的儿子,年长的叫伯鲁,年幼的叫无恤。将要选出继承人,不知道该立谁好。于是写了训诫在两片竹简上,来给两个儿子,说“要记住。”三年后问他们,伯鲁已经不能说出上面的话了,问他的竹简哪里去了,已经丢失了。问无恤,他背诵训诫已经很熟练了,问他的竹简在哪里,从袖子中把竹简上呈给赵简子。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是贤能的,立他为继承人,这就是赵襄子,他果然使赵国昌盛起来。

子崧字伯山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