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在文言文翻译

1.诲在字典里的三个意思

【huì】

instruct; teach;

(1)

huì

(2)

(形声。字从言,从每,每亦声。“每”为“毓”省。“毓”意为“稚苗嫩草”,引申指成长中的孩童。“言”指师长的说教。“言”和“毓”省联合起来表示“老师和长辈教导孩子”。本义:教导(孩子)。)

(3)

同本义 [instruct;teach]

诲,说教也。――《说文》。

《毛诗·小雅·鹤鸣》序(诗小序,皆子夏所作)云:鹤鸣,诲宣王也。郑玄笺(郑笺)云:诲,教也,教宣王求贤人之未仕者。

2.《诲学》这篇古文的翻译和启示

如果)玉不琢磨,(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磨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

3.文言文诲学的全文翻译

(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琢墨制作成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

(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要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如果)玉不雕琢,(就)不能制成器物;是这个吧????。

诲在文言文翻译

上一篇:高中背诵的文言文 下一篇:文言文app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