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孙俭文言文及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爱问)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 爱问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C【小题4】⑴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

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没有忧患(即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殷勤劝导”“大革”“无虞”各1分,句子通畅2分)⑵(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相关事宜,当时正值天降大雪,于是立于雪地中等待回复,从早上一直等到了晚上,始终没有委靡不振的神情。

(“诣阙”“待报”“竟”各1分,句子通畅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举:全部。 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举”翻译为“发动”语意不通。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题目先看题干中有没有“直接表现”的字样,然后分析所给文段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人物的所作所为,再分析是否是题干中要求的性格,用排除法做准确率高还节省时间,此题有“直接”对象是“长孙俭”性格特征是“能力出众”, ①“吏民表请为俭构清德楼,树碑刻颂,朝议许焉”为侧面;②“于是属城肃励,莫敢犯法。

”是其举措的效果和作用,属于侧面描写;③“此公闲雅,孤每与语,尝肃然畏敬,恐有所失”是太祖皇帝对长孙俭的评价,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此类题目一般不会太难,命题方向重要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

抓住这几方面仔细对读原文找到错误,应该很简单。太祖皇帝确实建议长孙俭改名“俭”字,但并没有认为他的名字不好,而是希望名与实相符合,来彰显他的德行。

选项曲解文意,事件错误。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因为判卷时间较紧,一般就看重点词语的翻译情况,所以如果不是直译有时意思对可能老师误判。

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重点词语:⑴殷勤——反复,革——改观。

务——致力于,无虞——没有忧患。⑵诣阙——进京,待报——等待回复,竟——始终。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长孙俭,河南洛阳人。 原名叫庆明。

长孙俭年少时行为品行端正无邪,有操守和高洁的品行,身材高大魁梧,神情严肃, 即使在内室 ,(也是)整日保持恭敬庄重的态度,生性谨慎不胡乱与人结交,只要不是和自己有共同志向的人,即使是王公贵族登门拜访,他也不会见。孝昌年间,从家中被启用担任了员外散骑侍郎的职务,跟随尔朱天攻占陇西。

贺拔岳被杀害,太祖皇帝亲赴平凉,凡是与制定谋划国家大事有关的事情,长孙俭都参与其间。当时西夏州还未归属朝廷。

而东魏派遣(任命)许和为刺史,长孙俭用诚信和大义招纳他,许和于是率部归顺朝廷。朝廷就让长孙俭担任西夏州的刺史,统一管理三夏州的事务。

当时,荆州,襄阳刚刚归附朝廷,太祖表彰长孙俭的功劳,对他赞许有加,认为应该将东南重任交付于他。 授予他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的官职。

长孙俭部属郑县县令泉璨被老百姓所告,经过调查审问,证实泉璨确实有罪。长孙俭就召集所有的官僚部属对他们说:“这样的事情发生是因为刺史教导的不够明确,是我的过错,并非是泉璨之错误。”

于是就在厅堂前,肉袒谢罪,来惩罚自己,放过了泉璨,不去追问他的罪责。 于是他管辖的地区整饬有法度,没有人违法乱纪。

魏文帝亲下诏书慰问他。荆州蛮夷之地,那里旧有的风俗,晚辈不尊敬长辈。

长孙俭反复地规劝开导,民风民俗大为改观。百姓都致力于农桑,闲暇时还兼习武功,所以边境太平无事,百姓安居乐业。

当地的官吏和百姓上表朝廷请求为长孙俭建造清德楼,立碑刻颂功德,朝廷商议之后,答应了这个请求。 在荆州任职七年。

曾经与众王公大臣在太祖面前侍坐谈话。等到告退的时候,太祖对身边的人说:“(长孙俭)这个人举止情趣娴静文雅,我每次和他说话,都严正恭敬,担心有所失误。”

后来有一天,太祖对长孙俭说:“名字和事迹理应相称,尚书你的志向既然是安于清贫、寒素,那么可以改名叫做俭,来彰显你高雅的节操。 ”等到梁元帝在江陵继承帝位,对外表现敦厚,于邻国和睦,对内心怀不轨的图谋。

长孙俭暗地里密报太祖,陈述攻取的谋略。于是朝廷征召长孙俭入朝,皇帝详细地询问他的计划和打算,应答从容,太祖皇帝听后,对他的看法非常认同,于是对长孙俭说:“正向你所说的,我夺取江汉太晚了。

”于是命长孙俭返回荆州,秘密准备。不久命令柱国、燕公于谨总领军队讨伐江陵。

平定之后,因为长孙俭是最早的出谋划策者,于是赏赐他奴婢三百人。 长孙俭曾经进京禀奏。

长孙览文言文阅读答案,俭与吝文言文答案,长孙俭传文言文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长孙俭,河南洛阳人也? 爱问

【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D【小题4】(1)长孙俭就把部属都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这件事由于我教育不周到详明,信用未能被人认可,这是我的过错,不是泉璨的罪。

”(“大集”“信不被物”“愆”各1分,句意2分。)(2)太祖认为他说的很对。

(不久)大军平定江陵。因为长孙俭最早谋划,赏赐他奴婢三百人。

(“然”“平”“元谋”各1分,句意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用代入法,机将各选项解释代入文本语境考察,以确定正误。

题中,C项的解释有误,“虞”应是“忧患”之意。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表明长孙俭‘奉公勤至’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提供的六句话逐一审查,然后筛选出正确答案。

题中,①讲的是不乱结交朋友:⑥讲的是太祖对长孙俭的殷切期待及高度信任:都不合题干要求,因此凡含此两句话的选项都应排除。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小题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D项错误在于,原文是说长孙俭从前曾到皇宫汇报情况。长孙俭勤于教导属下是无中生有。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大集”是“全部集中”之意;“信不被物”是“(自己的)信用未能被人认可”之意;“愆”即“过错”。第(2)句中的“然”在这里是意动用法,“认为正确”之意;“平”时“平定”之意;“元谋”即“最早谋划(的人)”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长孙俭,河南洛阳人。原名庆明。

祖先是魏氏的支脉,姓托拔氏。魏孝文帝迁至洛阳后,改姓长孙。

五世祖长孙嵩,曾任魏国太尉、北平王。长孙俭从小为人正直,有操守节行,体态魁梧,神色严肃,即便在卧室,也终日不苟言笑。

不乱结交朋友,不与他志同道合的,即使是权贵来访,也不相见。孝昌年间, 从家中征召出来授官员外散骑侍郎,跟随尔朱天光平定陇西。

太祖到夏州时,任命长孙俭为录事,对他很敬重。当时荆、襄两地归附不久,太祖上表称赞长孙俭功绩,建议委任东南,于是授荆州刺史、东南道行台仆射。

所辖郑县令泉璨被百姓告发,经审讯,罪证确凿。长孙俭就把部属都召集在一起,对他们说:“这件事由于我教育不周到详明,信用未能被人认可,这是我的过错,不是泉璨的罪。”

于是在大厅前,脱衣承受杖打,而不再治泉璨的罪。从此以后,所属各城法纪严明,没有人再敢违犯法令。

魏文帝送去盖有印记的信表示慰问。太祖又写信给长孙俭说:“最近路人传说您因为所辖县令有罪,竟自己受杖三十,用来严饬部下。

我从前听说‘王臣忠贞,不为自己’,是指为公忘私,凡知道该做之事就拼命去干。没有像您这样严于律己、不惜自罚来教育部属的。

我听说后嘉许赞叹。 ”荆州旧俗,后辈不尊敬长辈。

长孙俭殷勤劝导,风俗大变。努力推广农业,同时兼练军事,所以边境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官吏百姓上表请求为长孙俭修建清德楼,树碑称颂,朝廷允许。梁元帝在江陵继位后,对外和睦邻国,心中怀有诡计。

长孙俭秘密致信太祖,陈述进攻的策略。 于是调长孙俭入朝,询问计谋。

长孙俭答道:“如今江陵在长江以北,距我不远。湘东即位,已经三年。

看其形势,不准备东下。他们兄弟之间互相残杀,百姓厌恶他们的苛毒统治。

荆州的军用物资和各种器械,已经储备很久,如果大军南征,一定不用担心缺乏。” 太祖认为他说的很对。

(不久)大军平定江陵。因为长孙俭最早谋划,赏赐他奴婢三百人。

太祖写信给长孙俭说:“图谋江陵,计谋由你提出,今日果然如您所言。聪明的人能预见即将发生的事情,这是多么美妙啊!只是吴地百姓逃散,还要依靠你招募安抚,南土重镇,没有你是不行的。”

于是命令长孙俭镇守江陵。 晋封昌宁公,升大将军,移镇荆州,总管五十二州。

长孙俭从前曾到皇宫汇报情况,当时正下着大雪,就站在雪中等候通报,从早晨一直站到天黑,脸上竟然没有显露出懈怠的神色。他奉公尽心,都像这样。

天和三年(568),因病回京。后来被任命为夏州总管,随即去世,遗言请求葬在太祖陵旁,并把赏赐给自己的宅第归还朝廷。

都被诏命允许。追封郐公。

长孙,文言文,答案

3.帮忙文言文翻译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

试译如下:长孙皇后性格仁孝俭朴,喜欢读书,经常从容的与皇上讨论古时的事情,因此而给皇上出了许多主意,举荐了许多人,对皇上的帮助很大。

皇上又一次因事迁怒到一个没有过失的宫人身上(要治他的罪),长孙皇后也装着(对这个宫人)发怒,请求皇上让她自己来审理宫人,得到皇帝许可后命人把这个宫人先关起来,等到皇上的怒气消退了,然后慢慢得向皇上陈明道理。 因此内宫里边,没有冤案和滥用刑罚的事。

豫章公主小的时候母亲就死了,长孙皇后把她收养过来,对她的关爱比自己亲生的都好。妃嫔以下的宫女得了病,皇后亲自去抚慰探视,从自己的药膳里拿出来帮助她们,宫中的人没有不爱戴她的。

训戒儿子们时,常常先说谦虚俭朴,太子的乳母(奶妈)遂安夫人曾告诉皇后,认为东宫的用品器具太少,请求皇上多增加一些。 皇后不准许,说:“做为太子,最害怕的应该是品德不好,名声不大,而不是害怕没用生活用品!” (妞狒烗=c猱?) 皇上得了病,好几年都不好,皇后亲自侍奉,白天晚上都不离开。

总是在衣带上系着毒药,说:“如果皇上驾崩了,我也不自己活着!”皇后平时就有气喘的毛病,前年跟随皇上去九成宫,柴绍等人半夜来告诉有政变发生,皇上穿着铠甲走出楼阁询问情况,皇后带着病跟着出来,身边的人劝止她,她说:“皇上荚火(像在火里突然爆了一个豆一样)被惊吓,我怎么能够自己心安呢!”因为这次病得更加厉害了。 太子对皇后说:“良医好药都用光了但是病还不好,请您向皇上请奏赦免犯罪的人并向人传授佛道(让人信佛),上天会降幅于您的。”

皇后说:“生死是天注定的,不以人的智慧和力量而改变。如果做善事的人有福,那么我就不做坏事;如过不是这样,盲目的追求这些有什么用呢!赦免罪人是国家大事,不能接连几次都这样做。

道教、佛教是邪教,毁国害民,都是皇上平时不主张做的,怎么能以我这样一个妇女就让皇上做他不愿意做的事呢?如果按你这样说的做了,我还不如这就死了呢!”于是太子不敢向皇上请奏,偷偷的告诉宰相房玄龄,房玄龄又告诉了皇上,皇上非常感动,想为了皇后大赦天下,被皇后坚决制止了。

4.长孙皇后文言文 练习和答案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禅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人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徽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

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走出宫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犯人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5.长孙皇后文言文 练习和答案

长孙皇后性仁孝俭素,好读书,常与上从容商略古事,因而献替①,禅益弘多。

上或以非罪谴怒宫人,后亦阳怒,请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为申理,由是宫壶@之中,刑无枉滥。豫章公主早丧其母,后收养之,慈爱逾于所生。

妃嫔以下有疾,后亲抚视,辍己之药膳以资之,宫中无不爱戴。训诸子,常以谦俭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尝白后,以东宫器用少,请奏益之。

后不许,曰:“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扬,何患无器用邪!”上得疾,累年不愈,后侍奉,昼夜不离侧。常系毒药于衣带,曰:“若有不讳,义不独生!”后素有气疾,前年从上幸九成宫,柴绍等中夕告变,上擐甲出阁问状,后扶疾以从,左右止之,后曰:“上既震惊,吾何心自安!”由是疾遂甚。

太子言于后曰:“医药备尽而疾不瘳,请奏赦罪人及度人人道,庶获冥福。“后曰:“死生有命,非智力所移。

若为善有福,则吾不为恶;如其不然,妄求何益!赦者国之大事,不可数下。道、释异端之教,蠹国病民,皆上素所不为,奈何以吾—妇人使上为所不为乎?必行汝言,吾不如速死!“太子不敢奏,私以语房玄龄,玄龄白上,上哀之,欲为之赦,后固止之。

注:①献替:“献可替否”的略语,言劝善规过,诤言直谏。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

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徽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

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

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

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 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

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走出宫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

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犯人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

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

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6.长孙皇后文言文阅读理解

长孙皇后仁义孝敬,生活俭朴,喜欢读书,经常和太宗随意谈论历史,乘机劝善规过,提出很多有益的意见。有时太宗无故迁怒于宫女,皇后也佯装恼怒,请求亲自讯问,于是下令将宫女捆绑拘押起来,等到太宗怒气平息了,才慢慢地为其申辩,从此后宫之中,没有出现滥刑枉杀的事情。徽章公主幼年丧母,皇后将她收养,慈爱胜过亲生。妃殡以下有病,皇后都亲自探视,减少自己的药物饮食费用,资助他们治疗。宫中没有人不爱戴皇后。皇后教育各位皇子,常常把谦虚节俭放在最重要的地位。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曾对皇后说,东宫的器物用具比较少,请求皇后奏请皇上增加一些。皇后不允许,说:“身为太子,(应该)担忧德行不立,声名不好,为什么担忧没有器物用具呢?”

太宗身患疾病,一年多不愈,皇后在床前侍候,昼夜不肯离开。经常将毒药系在衣带上,说:“皇上如有不测,我也不能一个人活下去。”皇后一向有气喘病,前一年跟从太宗巡幸九成宫。柴绍等人深夜密告有紧急变故,太宗身穿甲胃走出宫阁询问事由,皇后抱病紧随其后,身边的侍臣劝阻皇后,她说:“皇上已然震惊,我内心又怎么能安定下来。”,从此病情加重。太子对皇后说:“药物都用过了,而病不见好,我请求奏明皇上大赦天下犯人并度俗人出家,也许能够得到冥冥之中神灵的庇佑。”皇后说:“死生有命,并不是人的智力所能转移。如果行善积德便有福祉,那么我并没做恶事;如果不是这样,胡乱求福又有什么好处呢?大赦是国家的大事,不能多次发布。道教、佛教乃异端邪说,祸国殃民,都是皇上平素不做的事,为什么因为我一个妇道人家而让皇上去做平时不做的事呢?如果一定要照你说的去做,我还不如立刻死去!”太子不敢上奏,只是私下把这事告诉了房玄龄,玄龄禀明太宗,太宗十分悲痛,想为皇后而大赦天下,皇后坚决制止了他。

长孙俭文言文及答案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