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言文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8.A
9.A
10.B
11. (1)至于那些礼乐教化,(就只有)来等待具有高尚德行的人了。
(2)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忠诚于您)的。
(3)(3分)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您的国家,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把他交给我们。
8.“加”应为“给予,施加”。
9.A项“之”均为结构助词,可译为“的”;B项“于”均为介词,前“于”译为“在”,后“于”译为“对”;C.项前“为”为动词,可译为“成为”,后“为”为介词,可译为“替”;D项前“以”为连词,可译为“来”;后“以”为介词,可译为“按照”。
10.“目的是反映出鲍叔和管仲的深厚友谊”主观臆断,与原文意思不合。
11. (1)译出大意计2分,“俟”翻译正确计1分。
(2)译出大意计2分,“宥”“反”翻译正确各计1分。
(3)译出大意给2分,“令”翻译正确计1分。
参考译文: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使人民感恩,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不违背它的准则,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人民,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人民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差点丧命。”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2.请问有没有先秦文学试题的答案呢
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 一、先秦文学的发展轨迹 1、文学的发生: 劳动说、祭祀说(主导地位)、游戏说(主导地位)、(两性活动——“美”为重要原则)。
2、文字: 甲骨文——现存最古可识并用于文献记录的;卜辞——我国最早的散文,意味着我国书面文学的萌芽;彝器铭文——早期散文的萌芽,保留了较早的史家记事文字。 总之,殷商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和商、周彝器铭文,都是书面文学萌芽时期代表作。
散文和诗歌是先秦文学作品的主要样式。 3、封建社会分期:战国分期说。
二、先秦文学的传统特征 1、文学的社会功用:忧国忧民的传统 2、发愤著书(创作心理) 3、放言勿惮(创作心理) 4、深于取象 (5、表现美学观和抒情的传统:“发愤以抒情”,事物的美在内而非外) 第二章 神话 一、概述 保存神话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列子》等,主要分为自然神话、创世神话、英雄神话、传奇神话四类。 二、特色与演变 1、特色: 将人神化,重视人的力量和人的社会性,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先人的思想、情感和性格。
2、演变: 由于神话本身具有多学科性质,含有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科学、文艺等多种因素,古其演变往往趋向于某一反面,演变的显著结果为历史化、文学化和宗教化。 第三章 《诗经》 一、概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乃所谓“笙诗”,有目无辞,故实有305篇。
最早就称《诗》,后东汉·魏人·董仲舒改为《诗经》。 孔子“删诗”,《左传·赋诗》有记,与之大致吻合。
《论语·阳货》载:“《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用此可以概括《诗》的翻然、认识、教育和讽刺作用。
另有“赋诗言志”说。 《诗经》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即“十五国风”,是民间乐歌(风土之音),共160篇;《雅》(“雅”即“正”,又与“夏”通)为宫廷乐歌(正乐),分《小雅》和《大雅》,《小雅》74篇(大多为文人所作),《大雅》31篇(全为文人所作),共105篇;《颂》(诗、乐、舞合一)乃宗庙乐歌和舞歌,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原有齐、鲁、韩、毛四种传本,今则仅存有毛本了。 二、主要内容和思想意义 1、周民族的史诗:《诗经·大雅》保存了五首古老的周族史诗《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此五篇以粗线条较完整地勾画出周族发祥、创业、建国、兴盛的光辉历史。
2、颂歌、怨刺诗和讽刺诗:颂歌主要保存在《颂》和一部分《雅》中,有颂帝王歌天命的,也有颂战功扬王威的。 怨刺诗和讽刺诗则与颂诗相异,亦即前人所谓“变风”、“变雅”,主要存于《国风》和《雅》诗中。
怨刺诗主要产生于西周末年厉、幽时期及其以后。“二雅”中的怨刺诗多为公卿烈士的风雨劝戒之作,还有一些以斥责奸佞为主题的,主要出自贵族文人之手;而《国风》中的怨刺诗则多出自民间,更多的是对同志阶级种种无耻丑行的揭露和讥嘲。
3、婚恋诗:写的最多的是情歌,另一些恋歌则是表现了青年男女对礼法压迫的反抗及其内心创伤,其中最能反映社会问题的是“弃妇诗”。 4、农事诗:三部分中均有涉及,《国风》中写农事的杰出作品当推《豳风·七月》,这是一曲饱含学列的奴隶之歌,全诗八章,八十八句,篇幅之长,为《国风》之冠。
5、征役诗:怨征役只苦,抒怀乡之情,忧父母失养,思远方亲人,都是此类诗的常见主题。 三、艺术成就和影响 1、直抒胸臆的特色: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和真率地表达思想反映。
真实是《诗经》反映现实生活的突出特点,而真率又是《诗经》作者书法情感的重要特征。它们来自于现实生活,真实反映社会人生,形成朴实自然的艺术风格,独具真朴之美,体现了现实主义精神。
2、赋、比、兴的艺术手法:赋者,敷陈之称也;比者,喻类之言也;兴者,有感之辞也。其中赋乃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比的运用亦甚普遍,兴的主要作用固定在开头。
三者相对独立,各有特点,但有不截然分割,而为交相为用,互为补充,构成《诗经》表现手法的基本特征。 3、语言的声律节奏:“重言”“双声”“叠韵”,单音词多被重叠使用;句型则以四言为主,每句二拍;并且注意联章复沓、回环往复。
第四章 史家之文(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一、《尚书》《逸周书》 1、《尚书》:“上古之书”,有今、古文之分。今文存28篇,古文《尚书》较今文多16篇,仅存篇目,乃伪书。
今文《尚书》包括虞书二篇,夏书二篇,商书五篇和周书十九篇。其思想核心是商、周时代的神权政治观念。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文体自成一家,所谓“典谟、训、诰、誓、命之文”,实即古嗲散文体式的早期形态。
2、《逸周书》:原名《周书》、《周史记》,有称《汲冢周书》,是一部与《尚书》略相类似的史籍。此书内容驳杂,可谓杂史,文章的思想倾向也不尽一致。
其中说理之文,议论中肯而明畅;记叙之。
3.谁有卫人迎新妇、南辕北辙、千里之马、赵威后问齐使等文言文课后习
卫人迎新妇 转 【原文】 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谁马也?”御曰:“借之。”
新妇谓仆曰:“拊①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徙之牖②下,妨往来者。”
主人笑之。 此三言者,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
【注释】 ①拊:鞭打。 ②牖:窗。
【译文】 卫国有人迎娶新娘,新娘上车后,就问:“两边拉套的马是谁家的马?”车夫说:“借来的。”新娘对仆人说:“鞭打两边拉套的马,中间驾辕的马也跑,可以免受鞭打之苦。”
车到了新郎家门口,扶新娘下车时,她又对送新娘的老妇说:“把灶火灭了,以防失火。” 进了新房,看见舂米的左臼,说:“把它搬到窗户下面,免得妨碍室内往来的人。”
主人觉得她可笑。 新娘这几次说的话,都是切中要害的话,然而不免被人笑话,这是因为新娘刚过门,就说这些,失之过早了。
【评析】 新媳妇话虽要紧,但她只是一个正在过门的新人,根本没有对他人指手画脚、处处逞能的资格,也没有指点他人的话语权。所以她说的话不仅别人不听,而且会遭到人们的耻笑。
话不择时、不合时宜,就会显得肤浅、幼稚和不稳重。话从口出,但口是由大脑来控制的。
话不择时的根本原因是个性中的逞能、虚荣和对人情的无知造成的。所以我们切忌说话脱口而出,在说话之前一定要仔细考量一番,免得引起他人的反感。
南辕北辙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行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欲举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 [编辑本段]【译 文】 国君魏安厘王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安厘王,劝阻伐赵。
季梁对安厘王说:“今天我在太行道上,遇见一个人坐车朝北而行,但他告诉我要到楚国去。楚国在南方,我问他为什么去南方反而朝北走?那人说:‘不要紧,我的马好,跑得快。
’我提醒他,马好也不顶用,朝北不是到楚国该走的方向。那人指着车上的大口袋说:‘不要紧,我的路费多着呢。
’我又给他指明,路费多也不济事,这样到不了楚国。那人还是说:‘不要紧,我的马夫最会赶车。
’这人真是糊涂到家了,他的方向不对,即使马跑得特别快,路费带得特别多,马夫特别会赶车,这些条件再好,也只能使他离开目的地越远。” 说到这儿,季梁把话头引上本题:“而今,大王要成就霸业,一举一动都要取信于天下,方能树立权威,众望所归;如果仗着自已国家大、兵力强,动不动进攻人家,这就不能建立威信,恰恰就像那个要去南方的人反而朝北走一样,只能离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 [编辑本段]【字词解释】 1. 驾:车 2. 善:技术好,善于 御:车夫 3. 中道: 半路 反:反通“返”返回。
4. 去:弹下身上的尘土 5. 数:几个,几样 6. 用:路费 7. 为:为什么 8. 举:举动 信:信用 9. 广:扩大 尊:提高 10. 王:指建立王业 11. 恃:依仗 12.方:正在 13.之:到 14.奚:为何 15.焦:打皱 申:通“伸”,理平 16.大行:大路,宽阔的道路 17.“离王愈远耳” “王” wàng称霸 [编辑本段]【寓 意】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并引申出另一个成语“背道而驰”,意义和“南辕北辙”相同。
“南辕北辙”这则成语的“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寓言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南辕北辙说明了做事不能背道而驰,要切和实际情况。
赵威后问齐使 【提要】 赵威后即赵太后,惠文王之妻。她虽然年事已高,但对国家政治的清明有着最朴素的理解,她仅仅从国家对个别人才的褒贬任用上就指出了齐王治国政策弊端,虽然简单但却很有道理。
【原文】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锺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