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放的文言文(“置”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1.“置”的古文意思有哪些?

有:

1、放。

2、放置;安放。

3、放逐。

4、摆设。

5、设置。

6、置办;购买。

7、释放。

8、关押。

本末倒置[ běn mò dào zhì ]

本:树根;末:树梢;置:放。比喻把主次、轻重的位置弄颠倒了。

出处:宋·朱熹《朱文公文集》:“昨所献疑;本末倒置之病。”

毋庸置疑[ wú yōng zhì yí ]

毋庸:不必。不必怀疑。

出处:王朔《痴人》:“是的,这点毋庸置疑!我相信她本来是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的。”

置之度外[ zhì zhī dù wài ]

度:考虑。放在考虑之外。指不把个人的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

出处:《后汉书·隗嚣传》:“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不屑置辩[ bù xiè zhì biàn ]

认为不值得分辩。

出处: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鲁迅《孔乙己》

置若罔闻[ zhì ruò wǎng wén ]

置:放,摆;若:好像。放在一边,好像没有听见似的。指不予理睬。

出处: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2.求该文言文的名字 康熙七年六月是七日戌时,地大震 于是客鍓下

公元1668年,即康熙七年间。

大清国清圣祖玄烨已从需要重臣辅助的8岁幼皇成长为初具韬略的少年国君。此时的满清王朝政治稳定,经济复苏,可谓国泰民安,欣欣向荣。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在中国东部的大片地区,包括大气圈、地球圈、生物图在内的异常现象正愈演愈烈,一场旷古奇灾一触即发。 “史料记载,在郯城地震前4年即1664年秋冬,在震中区的西部广大地区,包括山东的西部、河南、河北、江苏和安徽等省的部分县出现大面积干旱。”

管志光介绍说,“1665年旱情持续发展,遍及整个山东省,漫延到河南、河北、安徽和江苏等省。 这年山东省除胶东半岛麦收十分之二外,其他各地夏、秋绝产,千里赤地,草木皆枯,有的县出现了人相食的惨景。

而且这场特大旱灾一直持续到1666年底。” 到了郯城大地震的前一年(1667年),持续了3年的大旱一反常态,山东德州“霾雨河溢”,“莱阳大雨自六月起至八月止,稼伤过半”,济南地区“夏大雨雹,秋大水”。

到了大震当年,降雨连绵不断,时而暴雨成灾。如山东即墨“六月霾雨连绵,平地波涛泛涨、田禾淹没,死者甚众”。

随着气象的变化,大震之前的各种异常现象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而且范围很广,遍及山东、河南、江苏、安徽等地。如大震前的小震活动、出现热异常。

《地震》诗里说热得人连气都喘不过来:“炎热猛东首,便便但喘息。”大震前日月星辰异常,地表水异常,地生白毛,短者一二寸,长者尺余,地声、地光频发等。

1668年7月25日晚8时(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 经过地壳应变能量的高度积累以及由此引发自然界的物理异常变化达到极限,大地震终于在山东省的郯城、临沂、临术三县交界处找到了突破口。

随着一道呈黄紫色云状的火光由南迤北,大地发出骇人的雷鸣声,强烈的地震如万马奔腾而来,其巨大能量势如破竹,涤荡了地面上的一切:建筑物像孩子手中的积木一样坍塌,粗壮的桥墩像纸糊一样,脆弱得不堪一击,大地突然间像波浪一样起伏不定,更有甚者,有些地方像被魔杖点中一般,平地喷砂射水,高达数丈。 刹那间,一阵阵热浪夹裹着腾空而起的烟尘迅速弥漫了夜空。

人们眼睁睁地看着地面被撕裂,家园被摧毁,亲人被吞噬,不禁惊恐万状,蜂拥逃生。一时间大人的喊叫声、妇孺的呼救声和伤者的呻吟声汇成一片凄凉哀绝的声浪,令人撕心裂肺。

“这就是山东郯城8。 5级强烈地震时最悲惨的一幕。”

管志光介绍说,“这次地震是中国大陆东部板块内一次最强烈的地震,地震释放的能量约是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的11倍,是我国境内发生的3次8。

5级(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另外两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地震、1950年西藏察隅8。

5级地震),也是世界上为数不多(20余次)的8。5级(含)以上特大地震之一。

地震波及范围很大,南至浙江、江西,北至河北北部、辽宁,西至山西等省,东至隔海的朝鲜半岛,总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当时我国东部410个州县至今仍保留有520多条关于这次大地震的记载,其中郯城、临沂、临术、莒南、莒县、沂水、新沂、宿迁、赣榆、邳州等遭受极严重的破坏,山东大部、江苏和安徽北部150余县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

” 地震、地陷、喷水冒砂、山崩是郯城大地震震害的主要特征,而且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山东省大部分地区和安徽省北部,面积在174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地面变形,其中山崩达15处之多。

变形带延伸南北长达120公里,其中强破裂带大致北起莒南县板泉,南到郯城县归义茅茨,长约70公里。 据专家调查,有23个州县记载了这次大地震的地裂、山崩等自然面貌破坏惨状。

另据史料记载,大地震前,震区东边的地壳很久以来一直在上升。原来海里的一个小岛,由于海岸上升,后来竟与陆地连成一片。

地震发生时,由于地表大面积升降,平地大面积被溢出来的地下水淹没,而苏北赣榆县海滩猛烈隆起,致使黄海海水退30里。 强烈地震的冲击和大面积的地面变形,使震区的建筑物遭受严重破坏和人员伤亡。

郯城,“房屋倒塌一空”,“震塌房屋数十万间”;其中城楼、县治、学宫、寺庙、村落一时俱倒塌如平地。据史料研究表明,郯城、临沂、莒县三地,无论从建筑物遭受破坏的种类、数量还是破坏程度等方面都是受灾最为严重的。

这次大地震死亡人口之多,也是历史上较为罕见的。从历史记载的资料来看,郯城、沂州、莒州三地死亡人数最高。

这次地震惊动朝野,康熙命户部速行详议,分别蠲赈。发免山东沂州等40州、县、卫年租多寡不等,银二十二万七千三百有奇,并遣官赈济。

文言文,释放

3.古文“释”的解释

古文“释”一般作动词,解释有:消除、解脱、解释、释放;赦免、舍弃;抛弃、放下;放开、消失、溶化;消融、泡在水里或其他液体里 、发,射出、解除;免除、淘米。

古文“释”作为名词时的解释有:释迦牟尼的简称,以及姓氏用字。

古文“释”具体在古文中的应用如下:

1、脱掉、解下

释,解也。从采,取其分别物也。睾声。——《说文》

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主人释服。——《仪礼》

2、解释[explain]

[夫差]乃使行人 奚斯释言于 齐。——《国语·吴语》

3、释放、赦免 [release;pardon]

怀王竟听 郑袖,复释去 张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豪民气尽,以额叩头,谢不敢。乃释之。——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4、舍弃、抛弃 [give up;abandon]

故释先王之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吕氏春秋·察今》

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左传·哀公八年》

君其释申生也。——《国语·晋语》。注:“释,舍也。”

5、放下、放开 [put down]

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宋· 欧阳修《归田录》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庄子·养生主》

6、消失 [disappear]

虽欲爱君,惑不释也。——《国语·晋语》

7、溶化、消融 [melt]

涣兮其若冰之将释。——《老子》

欲濡肉,则释而煎之以醢。——《礼记·内则》

8、发、射出 [shoot]

若虞机张,往省括于度,则释。——《书·太甲上》

9、解除、免除 [remove;avoid;get rid of]

不以一己之害为害,而使天下释其害。——清· 黄宗羲《原君》

10、淘米 [wash rice]

释之叟叟,烝之浮浮。——《诗·大雅·生民》

11、释迦牟尼的简称

中国佛教用作释迦牟尼的简称 [Sakyamuni]。是佛陀的姓氏;自东晋以后,佛教出家人自称释子,对外人而言称释氏。如:释厄(唐僧遭受的魔难);释老(指释伽牟尼与老子。即佛家与道家。也叫“释道”)

扩展资料:

“释”字组词及其意思:

1、如释重负:释为放下,重负为重担。像放下重担那样轻松。形容责任已尽,身心轻快。

出自:昭公出奔,民如释重负。——《谷梁传·昭公二十九年》

2、心凝形释:精神凝聚,形体散释。指思想极为专注,简直忘记了自己身体的存在。

出自:《列子·黄帝》:“心凝形释,骨肉都融。”

3、涣然冰释:比喻疑虑、误会、嫌隙等一下子完全消除。

出自:《老子.第十五章》:涣兮若冰之将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释(汉字)

参考资料来源:汉典-“释”字的详细解释

4.文言文“时世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的原文: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廷臣无敢言时政者,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曰:“海瑞言俱是。朕今病久,安能视事。使朕能出御便殿,岂受此人垢詈耶?”遂逮瑞下诏狱,寻移刑部,论死。户部司务何以尚疏请释之。帝怒,命锦衣卫杖之百,锢诏狱,昼夜榜讯。越二月,帝崩,穆宗立,两人并获释。

翻译:

那时明世宗在位的时间已经很长了,他不上朝理政,朝廷大臣没有人敢上书议论当朝朝政。海瑞给皇帝上了奏本,世宗看了海瑞的奏本,火冒三丈,把奏本掷到地上,吩咐左右侍臣说:“快去逮捕海瑞,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在一边对世宗说:“海瑞这个人向来有痴名。听说他上奏本时,知道自己冒犯皇上必死无疑,就买了口棺材,与妻儿家人诀别,在朝堂上等供发落,家僮仆人都奔走离散,没有留下来的,这说明他是不会逃的。”世宗听了一言不发。过了一会儿,世宗又把海瑞的奏章拿过来看,一天读了三遍,为此感动叹息说:“海现的话全对。如今我病得久了,又怎能上朝理政呢。假使我能到偏殿上走动走动,哪能受他的污辱?“于是逮捕了海瑞并下令关起来,不久移送形部,定他死罪。户部的何以尚上书请求释放海瑞。世宗大怒,命令锦衣卫将何以尚打了一百大板,关进监牢,日日夜夜对他拷打刑讯。过两个月,世宗死了,穆宗继承大统,海瑞和何以尚一起获得释放。

5.文言文《陆云断案》的翻译

【原文】

陆云①出补浚仪②令。县居都会之要,名为难理。云到官肃然,下不能欺,市无二价。人有见杀者,主名不立,云录其妻,而无所问。十许日遣出,密令人随后,谓曰:“其去不出十里,当有男子候之与语,便缚来。”既而果然。问之具服。云:“与此妻通,共杀其夫。闻妻得出,欲与语,惮近县,故远相要候。”于是一县称其神明。

《晋书·陆云传》

【注释】

①陆云:西晋文学家,字士龙,曾任清河内史等职。

②浚(xùn)仪:县名,在今河南省开封市。

【译文】

陆云离京出任浚仪县令。浚仪县地处通往京城的要道上,都说不易治理。陆云上任后,全县安定,下边的人骗不了他,市场上物价统一。一次,有人被谋杀,凶手没有抓到,陆云就拘捕了被害人的妻子,但没有审讯她。过了十天,陆云释放了她,并暗中派人跟踪。陆云对去跟踪的人说:“这女人离去,不超过十里地,就会有一个男人等候她,并与她说话,你就把这个男人抓来。”事情后来果然如此。一审问,那男人便认罪,说:“我与此女通奸,一同杀害了她的丈夫。听说她被释放出来,我想与她说话,又不敢在离县城近的地方见她,便在远处迎候她。”于是,全县的人都称赞陆云断案如神。

释放的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