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课外文言文金版孝文帝(《百孝篇》原文详细解释?)
1.《百孝篇》原文详细解释?
天地大孝孝当先,一个孝字全家平安。
孝顺孝顺儿子能生,孝顺孩子必须明白贤。
孝是人路第一步,孝子谢世界就是仙。
从古代的忠臣孝子多,你选贤臣推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敬父母,孝道不仅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孝敬父母双亲责备没有回来说。
可惜的是人世间不知道孝,回心又孝天理还。
这些事不顺就不孝,怎知孝能感动上天。
孝道重视顺没有别的好,孝顺不分女和男。
福禄都由孝字得,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应该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与敬天。
孝子人口里有汉语,孝妇脸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才。
你得先学孝淑名,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顺在乡里人钦佩,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孝教化风俗人品端正。
生前孝子名声地位,死后孝子万古传。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孝力大,孝能感动地与天。
《孝经》孝文帝把孝劝,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下儿子原来是孝,能孝就是好男人。
为人能把父母孝,下批孝子照样返回。
堂上父母不知道孝,不孝接受穷没有怨天。
孝子脸带太和相,到孝出平易自然安。
父母在与孝不知道孝,父母死知孝后悔难。
孝在心孝不在容貌,孝贵在真实行不在话。
孝子齐家全家快乐,孝子治理国家人民安全。
五谷丰收都因孝,一孝就是太平之年。
能不能在贫穷和富裕孝,好身体是孝男孩父母的心。
兄弟和睦就是孝,忍心让两个字把孝全。
孝从困难处见真孝,孝容满面侍奉父母。
父母双全正应该孝顺,孝思鳏寡亲影单。
赶紧孝来光阴节,由于我父母孝寿命由天。
生前能孝方为孝,死后尽孝枉徒然。
孝顺传家教是宝,孝性情温和汉味甘。
羊羔跪乳还知道孝,乌鸦反哺孝敬父母。
为人若是不知道孝,不如禽兽实在可怜。
百行孝为首万好,要知道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的是孝,孝仰仗佛力超九天。
伟大伟大孝孝吗,孝了无穷孝无边。
这篇文章句句不离孝,离孝人伦颠倒颠。
考虑到十遍千个孝,考虑到一百遍一万孝全。
一千遍一万遍常念,消灾免难百孝篇。
2.翻译文言文《孝文帝节俭爱民》
孝文帝在位二十三年期间,皇宫别苑,车马及装饰车马的器用都没有增加,如果有不方便的人,就会驱车用以帮助百姓。
孝文帝曾经想建造露台,召集匠人计划了下预算,要值百金。皇上道,:“百金之资财,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
我继承先帝的宫室,常恐自己无德,玷辱了先帝,为何还要修“露台”?文帝对所宠爱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长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帏帐不准绣彩色花纹,以此来表示俭朴。汉与匈奴相约和亲,匈奴却背约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边塞戒备防守,不发兵深入匈奴境内,不乐意给百姓带来烦扰和劳苦。
群臣中如袁盎(àng,去声昂)等人进言说事,虽然直率尖锐,而文帝总是宽容采纳。大臣中如张武等人接受别人贿赂的金钱,事情被发觉,文帝就从皇宫仓库中取出金钱赐给他们,用这种办法使他们内心羞愧,而不下交给执法官吏处理。
文帝一心致力于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礼义兴盛。
3.初中课外文言文原文、翻译和答案61—65(金版)
范式守信
范式字巨卿,少游于太学,与汝南张劭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搞(请假)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俱以白母,请设馔(酒食)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至,升堂(登上大厅)拜饮,尽欢而别。
译文:范式字巨卿,山阳金张(今山东金山县)人。年轻时在太学求学,与汝南张劭是同窗好友,张劭字元伯.两人同时离开太学返乡,范式对张劭说,二年后我将到你家拜见你的父母,看看你的孩子。于是约好了日期。当约好的日期快到的时候,张劭把这件事告诉他母亲,请他母亲准备酒菜招待范式。母亲问:你们分别已经两年了,相隔千里,你就那么认真地相信他吗?张劭回答: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他一定不会违约的。母亲说,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就为你酿酒。到了约好的那日,范式果然来到。大家一起饮酒,尽欢而别。
顾荣施炙
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①。觉行炙人有欲炙②之色,因辍③已施焉④。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已问其所以,乃受人也。
注释:
1. 应人请:赴宴。
2. 欲炙:烤肉。
3. 辍:让出 ,施舍。
4. 施焉:施,给;兼词“于之”。
5. 左右:帮助。
6. 所以:这样做的原因。
翻译:
顾荣在洛阳时,应别人的邀请去赴宴。(在宴席上)他发觉烤肉的下人脸上显露出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想吃几块。于是他拿起自己的那份烤肉,让下人吃。同席的人都耻笑他有失身份。顾荣说:“一个人每天都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滋味都尝不到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难,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端送烤肉的仆人。
思想:
赞扬了顾荣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
俗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或好人有好报。
腹黄享杀子
原文:墨者有巨子腹黄享,居秦。其子杀人。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生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也。夫禁杀伤人者,天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子。
子,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义,巨子可谓公矣。
《吕氏春秋·孟春纪·去私》
译文:墨家学派的一个领袖腹黄享在秦国居住。他的儿子杀了人,按照法律应该判处死刑。秦国国君秦惠王对他说:“先生你年龄大了,又只有这一个儿子。我已经下令叫官吏不要杀他了。这件事情你就听我的吧。”腹黄享回答说:“我很感激国王你的恩赐。但是我们墨家的法律规定,杀人要处死,伤人要判刑。用法律来禁止出现伤亡人事件。不让人受到伤害,是天下的大道理。大王你虽然恩赐我,叫官吏不要处死我的儿子,但我却不能不按照墨家的法规办事。”腹黄享没有接受秦惠王的恩赐,终于让儿子伏法而死。
儿子是每个人都偏爱的至亲骨肉,能够忍痛割爱,大义灭亲,腹黄享这个墨家的领袖真正是个出以公心的人。
简介:本文选自《吕氏春秋》。这篇寓言表达了执法必须大公无私的观点。腹黄享,战国时墨家学派领袖。《吕氏春秋》也称《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相吕不韦集门客而编的一部杂家代表著作,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
浅析:古往今来,人们常说,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其实更多的是刑不上大夫。任何人犯罪总是有许多原因,也有许多客观条件可讲。虽说法律无情,但人之常情却是想方设法减轻罪责。
腹黄享之子杀人,秦王已免其死罪,并反过来向腹黄享说明原因。在常人正是求之不得,但腹黄享却不这样认为。他心中有大义,执法不隐私,原则面前坚决不让步,哪怕是自己的独子,哪怕是秦王赦免了。这种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对比这些先哲,我们反思一下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能否象腹黄享那样坚持真理,大公无私。
4.文言文翻译《北史.孝文帝纪》
北史 北魏孝文帝纪 【原文】 帝①幼有至性。
年四岁时,献文患痈②,帝亲自吮脓。五岁受禅,悲泣不自胜。
献文问其故,对曰:“代亲之感,内切于心。”献文甚叹异之。
文明太后以帝聪圣,后或不利冯氏,将谋废帝,乃于寒月,单衣闭室,绝食三朝,召咸阳王禧将立之。元丕、穆泰、李冲固谏乃止。
帝初不有憾,唯深德丕等。抚念诸弟,始终曾无纤介。
悖③睦九族,礼敬俱深。虽于大臣,持法不纵。
然性宽慈,进食者曾以热羹覆帝手,又曾于食中得虫秽物,并笑而恕之。宦者先有谮帝于太后,太后杖帝数十,帝默受,不自申明。
太后崩后,亦不以介意。听览政事,从善如流。
哀矜百姓,恒思所以济益。天地、五郊、宗庙、二分之礼,常必躬亲,不以寒暑为倦。
尚书奏案,多自寻省;百官大小,无不留心。务于周洽,每言,凡为人君,患于不均,不能推诚遇物。
苟能均诚,胡越之人,亦可亲如兄弟。常从容谓史官曰:“直书时事,无讳国恶。
人君威福自己,史复不书,将何所惧!”南北征巡,有司奏请修道。帝曰:“粗修桥梁,通舆马便止,不须去草划令平也。”
凡所修造,不得已而为之,不为不急之事,重损人力。巡幸淮南,如在内地。
军事须伐人树者,必留绢以酬其直。人苗稼无所伤践。
诸有禁忌禳厌④之方非典籍所载者,一皆除罢。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史传百家,无不该涉。
善谈庄、老,尤精释义⑤。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⑥,在兴而作。
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自太和十年已后,诏册皆帝文也。
自余文章,百有余篇。爱奇好士,情如饥渴。
待纳朝贤,随才轻重。常寄以布素⑦之意,悠然玄迈,不以世务婴心。
又少善射,有膂力,年十余,能以指弹碎羊骨胛骨⑧,射禽兽,莫不随行所至而毙之。至十五,便不复杀生,射猎之事悉止。
性俭素,常服浣濯之衣,鞍勒铁木而已。帝之雅志,皆此类也。
《北史·孝文帝纪》【注释】 ①帝: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生于公元467年,卒于公元499年。
公元471—499年在位。即位时年仅五岁,由太皇太后(即文明太后)冯氏当国。
公元490年,冯氏死,他才亲政。公元493年,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于洛阳。
然后实行一系列汉化改革措施,加强了民族大融合。②“献文”句:献文,北魏帝拓跋弘的年号(公元466—471年在位),孝文帝元宏之父。
痈,毒疮名。③悖:敦厚。
④禳(ránɡ)厌:消除。禳,祭祷清除灾殃。
⑤释义:佛教经籍的意义。释,人们对佛祖释迦牟尼的简称,后指佛教。
⑥诗赋铭颂:均为文学之体裁。⑦布素:形容衣着俭朴。
布指质地,素指颜色。⑧胛骨:肩胛骨。
【译文】 孝文帝自幼就有至好的天性。四岁时,其父献文帝长毒疮,他亲自用嘴吸脓。
五岁受禅即帝位,悲痛哭泣而不能自制。献文帝问他原因,他回答说:“代替亲人的位置,内心感到特别难受。”
献文帝大为感叹而认为他与众不同。文明太后认为孝文帝聪明、圣达,以后恐怕对冯氏不利,就预谋废黜孝文帝。
于是,就在冬天里身穿单衣,闭门不出,绝食三天,召回咸阳王拓跋禧并准备立他为帝。由于元丕、穆泰、李冲等人谒力谏止才罢休。
孝文帝当初对此一点也不感到仇恨,只是在内心里感激元丕等。对诸兄弟的抚爱,始终没有什么区别。
对九族之亲,敦厚和睦,礼貌更深。即使对大臣,执法一点也不放纵任为。
他天性宽厚仁慈,进奉御食的人曾将热汤泼在孝文帝的手上,又曾在饭食中发现了虫子等秽物,孝文帝都宽恕了他们。以前有宦官在太后面前诬陷了孝文帝,冯太后打了他数十棒,孝文帝默然承受而不加以申辩。
太后死后,他也不介意此事。他听省政事,从善如流。
同情和哀怜百姓,常想对他们加以赈济。对天地、五郊、宗庙、二分等祭祀礼节,常是亲自参加,并不因为寒暑而感到厌倦。
尚书所奏的案牍,他多数能亲自看审;对大小百官,无不留心注意。对于一些事情,力求周到完备,他常说,凡是作为君主的,担忧的是不均和不能够平心接人待物。
如果能做到平均和真诚,胡越等少数民族都可亲如兄弟。常常从容地对史官们说:“直写史事,不要忌讳国家的隐恶。
人君作威作福,史书不加记录,他们还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南北方征讨和巡防,有司奏请修建道路。孝文帝说:“简单地修建桥梁,能通车马就可以了,不需要去割草平地去修路。”
凡是所加以修建的工程,都是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去从事的,不干不急需的事情,以节省人力。巡视到淮河以南的地区,如同在内地一样,军事上需砍伐百姓的树木时,一定要留下丝绢来付树木的价值。
对百姓的庄稼没有丝毫的损害。对那些有关禁忌和消灾的方术,凡是史书典籍没有记载的,命令全部加以罢除。
孝文帝平素喜欢读书,常是手不释卷。《五经》的含义,一看便能讲解。
学习不需求师,就能探求其精深和玄奥,对史传百家的典籍,无不广泛涉及。喜欢谈论老子和庄子之学,尤其是精通佛教。
富有文才和章藻,好写文章,诗赋铭颂,即兴而作。如有好的感想,立即口授,等到文章作成时,不改一个字。
太和十年以后的诏书简册,都是孝文帝亲自书写而成。其他的文章,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