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助匙合出自于哪篇文言文(《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原文是什么?)
1.《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原文是什么?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原文:
有田不耕仓禀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少壮不经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书到用时方恨少,事到经过才知难。板橙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智慧源于勤奋,伟大出自平凡。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做舟。少时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欲求生富贵,须下死功夫。
《警世贤文》之勤奋篇翻译:
有田不去耕种,仓库里无储备,当然空虚了。有书不去读,子孙当然愚昧了。宝剑的锐利刀锋是从不断的磨砺中得到的,梅花飘香来自它度过了寒冷的冬季。如果少年时不知道早早地勤奋学习,恐怕到年老白头时就后悔读书太迟了。
知识总是在运用时才让人感到太不够了,许多事情如果不亲身经历过就不知道它有多难。学问的人要耐下心来坐十年板凳,毫无怨言,文章却写得实在,没有半句浮华的空话。人的智慧是靠勤奋所得,只有勤读书、多历练,才能增长知识增长智慧。伟大的人都是由平凡的普通人变成的,只要努力,普通人也可以变得伟大。
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必不可少的。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如果想得到荣华富贵,必须付出拼死的努力。
此文出自明代·周希陶修订的《警世贤文》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警世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书名最早见之于明万历年间的戏曲《牡丹亭》,据此可推知此书最迟写成于万历年间。
从表面上看似乎杂乱无章,但只要认真通读全书,不难发现有其内在的逻辑。该书对人性的认识以儒家荀子“性恶论”思想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会人生。亲情被金钱污染,“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友情只是一句谎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难何曾见一人”;尊卑由金钱来决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劝有钱人”;法律和正义为金钱所操纵,“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树,世上无直人”;
世故导致人心叵测,“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恶难辨,“入山不怕伤人虎,只怕人情两面刀”。《警世贤文》把社会诸多方面的阴暗现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陈列在读者面前。
《警世贤文》绝大多数句子都来自经史子集、诗词曲赋、戏剧小说以及文人杂记,其思想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儒道经典,从广义上来说,它是雅俗共赏的“经”的普及本。
不需讲解就能读懂,通过读《警世贤文》同样能领会到经文的思想观念和人生智慧。《警世贤文》还是谚语的选集。
作者简介:
周希陶曾修订过儿童启蒙读物《警世贤文》,清代同治年间人,生卒年不祥,序中说他是一老学究,是个塾师。
2.《“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万石君名奋,其父赵人也,姓石氏。赵亡,徙居温。
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史,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以奋为中涓,受书谒。
其官至孝文时,积功劳至大中夫夫。无文学,恭谨无与比。
奋长子建,次子甲,次子乙,次子庆,皆以驯行孝谨,官皆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集其门。”
号奋为万石君。孝景帝季年,万石君以上大夫禄归老于家,以岁时为朝臣。
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子孙为小史,来归谒,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然后诸子相责,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子孙胜冠者在侧,虽燕居①必冠,申申如也。僮仆欣欣如也,唯谨。
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如在上前。其执丧,哀戚甚悼。
子孙遵教,亦如之。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虽齐鲁诸儒质行,皆自以为不及也。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
建老白首,万石君尚无恙。建为郎中令,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入子舍,窃问待者,取亲中裙厕②窬③,身自浣涤,复与待者,不敢令万石君知,以为常。
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是以上乃亲尊礼之。
万石君徒居陵里。 内史庆醉归,入外门不下车。
万石君闻之,不食。庆恐,肉袒请罪,不许。
举宗及兄建肉袒,万石君让曰:“内史贵人,入闾里,里中长老皆走匿,而内史从车中自如,固当!”乃谢罢庆。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万石君以元朔五年中卒。长子郎中令建哭泣哀思,扶杖乃能行。
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
太史公曰:仲尼有言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之谓邪?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可谓笃行君子矣!注释:①谓闲燕之时。
燕,安也。②厕,通“侧”,侧身。
③窬,水穴。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若能从我乎? 若:如果 B.万石君必朝服见之,不名 名:名字C.万石君让曰 让:退让 D.乃谢罢庆 谢:喝令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长老肉袒固谢罪,改之,乃许.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C.建元二年,郎中令工臧以文学获罪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是以其教不肃而成 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1、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现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和其子孙“驯行孝谨”的一组是( )A.①虽燕居必冠,申申如也 ②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B.①至廷见,如不能言者 ②庆及诸子弟入里门,趋至家 C.①上时赐食于家,必稽首俯伏而食之 ②万石君家以孝谨闻乎郡国D.①过宫门阙,万石君必下车趋,见路马必式焉。
②取亲中裙厕窬,身自浣涤,复与待者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奋原为河内小吏,高祖喜爱他的态度恭敬,后来他的官位越升越高,四个儿子也都因品行驯良做到了才千石的官位,由此他被呼为“万石君”。 B.石奋的谨慎恭敬甚至影响到他家的仆人,他以恭敬态度对待皇上有时赐给他食物,服丧时悲哀而伤痛,由此石奋家以孝顺谨慎名闻名郡县和诸侯列国。
C.石奋的长子石建每次休假回家拜谒父亲时,都要先进入仆人的小屋,偷偷向侍者询问长辈的情况,然后亲自洗涤长辈的衣服,再交给侍者。 D.石奋的儿子石庆酒醉回来,进入里巷的大门还不下车,石奋听说后很生气,自此以后,石庆和其他子弟进入里门,都下车大步快走。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1)子孙有过失,不谯让,为便坐,对案不食。
(4分)(2)建为郎中令,事有可言,屏人恣言,极切;至廷见,如不能言者。(4分)(3)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可谓笃行君子矣!(4分)参考答案:9、D(A你,B叫名字,C责备)10、D(一个代词,一个表选择)11、D (A项后句说的是万石君在对子女犯错误时的态度,并非子孙们“驯行孝谨”。 B项前句是表明石奋长子石建上朝时的恭谨,并非直接表明万石君自身“恭谨无比”。
C项后句说的是万石君全家“孝谨”的名声。只有D项前句说的是万石君为人处事时的恭谨,后句说的是万石君长子的孝谨,符合题目要求。
)12、D 小步快走【参考译文】万石君的名字叫奋。 他的父亲是赵国人,姓石。
赵国灭亡后,迁居于温。汉高祖向东攻击项羽,经过河内,那石奋年纪才十五岁,官居小吏,服侍高祖。
高祖和他谈话,喜爱他的态度很恭敬,高祖说:“你能跟从我吗?” 回答说:“我愿竭尽所能。”任命他为中涓,处理文书和大臣进谒的事情,他的官职到孝文帝时,累积功劳至太中大夫。
他不懂经学儒术,但恭敬谨慎无人能比。他的长子石建,二子石甲,三子石乙,四子石庆,都因为性情顺驯,对长辈孝敬,办事谨慎,官位做到二千石,于是景帝说:"石君和四个儿子都官至二千石,做为人臣的尊贵荣耀竟然集中在他们一。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
1。
(3分)D2。(3分)C3。
(3分)A4。(6分)(1)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
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也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 (“是”“以”“弛”各1分,句意1分,计4分)(2)敬重自家的长辈,而推广到敬重别人家的长辈,爱护自家的孩子,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天下可以运转于掌上了。
(关键词:“老”“幼”“以及”,2分)1。试题分析:D项的“传”都作名词,传记。
A项,前“恶”作形容词,丑;后“恶”作动词,憎恶。B项,前“固”作形容词,长久,久远;后“固”是使动用法,使……坚固。
C项,前“善”相当于动宾短语,做好事;后“善”作形容词,好的。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2。
试题分析:C项的“为”都作动词,做。A项的“之”,前者作代词,指代百姓;后者作动词,去,到。
B项的“而”,前者作连词,表修饰;后者作连词,表转折。D项的“以”,前者作介词,相当于“用”;后者作介词,表原因,相当于“因为”。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3。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可将个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以确定正误。
题中,A项错误在于,“蜀地发生祸乱”“祸乱很快被平息”不合文章内容。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4。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是”作指示代词,指代上文的“有乱之萌,无乱之形”这种情况;“以”作介词,相当于“因为”;“弛”即松弛,在这里是“放松警惕”之意。第(2)句中的“老”,第一个作动词,尊重之意,第二个作名词,老人之意;第一个“幼”作动词,爱护之意,第二个“幼”作名词,小孩之意;“以及”是两个词,“以”作介词,相当于“把(这种尊重或爱)”,“及”作动词,施加、推广之意。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宋仁宗)至和元年秋天,蜀地一带有人传说,有敌寇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传开,京城上下大为震动恐惧;朝廷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麻痹大意)酿成祸乱,也不要(操之过急)助成事变;虽然各种议论一齐兴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却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 只需要我的一二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抚我的军队。”
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对!”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
撤除守备,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冠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一直相安无事,再过一年,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把张公的像安在净众寺里,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这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这也容易治理;有的祸乱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 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像器物虽已倾斜,但还没有倒地。
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 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父母。
再者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是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号令他们,于是百姓才忍心不顾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沦为与盗贼为伍,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约束他们,用法律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 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那么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
我用对待齐鲁平民,我是不愿干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
大家听了,一齐都拜了拜,叩头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
他们的功劳业绩,载在史官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忆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虽然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处,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
4.有关齐鲁文化 关于泰山的文言文
孔子作《龟山操》 龟山,在泰山之阳,柴汶河南岸。
龟山的北面,就是“龟阴之田”,《春秋》鲁定公十年归还的“龟阴之田”就是这个地方,齐鲁“夹谷会盟”即在此处。 周敬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96年)孔子时任鲁国大司寇“摄行相事”,鲁国大振,齐国忧之。
为此,齐送美女贿赂鲁君,鲁君受之,便沉湎于声色女乐之中,怠于政事,疏远孔子。孔子对弊政深为不满,再三劝谏无效,退出,望着龟山的绚丽风光而怀念美好的德行,凄然长叹:“我道不行,命也夫!” 《操琴记》载:“齐人馈乐女,季桓子受之,鲁君闭门不听朝政,孔子与行不得,退而望龟山……”随作《龟山操》:“予欲望鲁兮,龟山蔽之,手无斧柯,奈龟山何!”这是一首琴操体诗歌,用比喻的手法道出了孔子的心声。
意思是说:我是鲁国人,想在鲁国干一番事业,可是,季桓子掌权,一手遮天,弊政蔓延,我手中没有大权,对季氏无可奈何!便无可奈何地愤愤离去。自此,鲁国复衰=================丘陵歌 孔子(春秋) 登被丘陵,到诸其版。
仁道在迩,求之若远。 遂迷不复,自婴屯蹇。
昭然回顾,题彼泰山。 郁确其高,梁甫回连。
枳棘充路,陟之无缘。 将伐无柯,思滋蔓延。
惟以永叹,涕熏潺?? 登泰山记 登泰山记 姚鼐 原文: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 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颖由南麓登。
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无所谓环水也。
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
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廓,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去漫,稍见云中白若樗 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
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
僻不当道,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
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圆。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时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译文: 泰山的南面,汶河向西流去;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
南面向阳山谷中的水流汶河,北面背阴山谷中的水流进济水。正在南北山谷分界的地方,是古长城。
最高的日观峰位于长城南十五里的地方。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从京城里出发,冒着风雪,经过齐河县、长清县,穿越泰山西北的山谷,跨过长城的界限,到达泰安。
这月丁未日,我和泰安知府朱孝纯从南边的山脚登山。行走四十五里远,道路都是石板砌成的台阶,共有七千多级。
泰山正南面有三条山谷,当中那条山谷的水环绕泰安城,这就是郦道元书中所说的环水。我开始沿着中间这条山谷往里走。
道路不到一半,翻过中岭,再沿着西边的那条山谷走,就到了泰山的顶巅。 古时候登泰山,沿着东边的山谷进入,道路中有座天门。
东边的山谷,古时候称它为“天门溪水”,是我没有到过的。现在经过的中岭和山顶,象门槛一样阻挡道路的山崖,世上人都称它为“天门”。
一路上大雾迷漫、冰冻溜滑,石板石阶几乎无法攀登。等到已经登上山顶,只见深青色的山被白雪覆盖,明亮的雪光照耀着南边的天空。
远望夕阳映照着泰安城,汶水、徂徕山就象是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停留在半山腰处的云雾,又象是一条舞动的飘带似的。 戊申日正是十二月的最后一天,五更时,我和朱孝纯坐在日观亭上,等着看日出。
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日观亭东面从脚底往下一片云雾迷漫,依稀可见云中几十个小白点象“五木”骰子一样立在那里,都是远山。
天边云彩上有一线奇异的颜色,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太阳升起来了,纯正的红色象朱砂一样,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
有人说,那就是东海。回首观望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被日光照着,有的没有,紫红、淡白,各种深浅不同的颜色,又都象弯腰曲背的样子。
日观亭西面有一座东岳大帝庙,又有一座碧霞元君庙。 皇帝的行宫就在碧霞元君庙的东面,这天看见途中路两旁刻写的石碑,是从唐显庆年间以来的;那些更古老的石碑都磨灭不清了。
至于偏僻不在路边的石碑,都没来得及去看。 山上石头多,泥土少。
山石都呈青黑色,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圆形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松树都生长在石头的缝隙里,树顶是平的。
冰天雪地,没有瀑布溪水,也没有飞鸟走兽的声音和踪迹。日观峰附近几里以内没有什么树木,积雪厚得同人的膝盖一样平齐。
桐城人姚鼐记述。 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人称惜抱先生。
5.《钴姆潭西小丘记》原文,翻译+注释
原文: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
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
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
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
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
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
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
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
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
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翻译:(我)找到西山后的第八天,沿着山口向西北走两百步,又发现了钴鉧潭。
钴鉧潭西面二十五步(的地方),在水流急而深处是一道坝。坝顶上有一座小丘,(小丘)上面生长着竹子和树木。
小丘上的石头突出隆起、高然耸立,破土而出、争奇斗怪的,几乎(多得)数不清。那些重叠着、相负而下的石头,好像是(俯身)在小溪里喝水的牛马;那些高耸突出、如兽角斜列往上冲的石头,好像是在山上攀登的棕熊。
小丘很小,不到一亩,可以把它装到笼子里占有它。(我)打听它的主人是谁,(有人)说:“这是唐家不要的地方,想出售却卖不出去。”
(我)问它的价钱,(有人)说:“只要四百文。”我很喜欢(这个小丘),就(把它)买了下来。
李深源、元克己这时和我一起游览,(他们)都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出乎意料的收获。(我们)随即轮流拿起工具,铲割杂草,砍伐杂树,点燃大火把它们烧掉。
美好的树木树立起来了,秀美的竹子显露出来了,奇峭的石头呈现出来了。(我们)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只见)高高的山岭、漂浮的云朵、潺潺的溪流、自由自在游玩的飞鸟走兽,全都欢快地呈巧献技,来为这个小丘效力。
(我们在小丘上)枕着石头席地而卧,眼睛触及的是清澈明净的景色,耳朵触及的是淙淙潺潺的水声,精神感受到的是悠远空旷的浩然之气,心灵感受到的是恬静幽深的境界。不满十天(我)就得到了两处风景胜地,即使古代爱好山水的人士,也许没有到过这地方吧。
唉!凭着这小丘优美的景色,(如果)把它放到(京都附近的)沣、镐、鄠、杜(等这些繁华的地方),那么喜欢游赏的、争相购买的人每天增加几千文钱(购买)反而(恐怕)更加买不到。如今(它)被抛弃在(这荒僻的)永州,连农民、渔夫走过也鄙视它,售价(只有)四百文钱,一连几年也卖不出去。
而唯独我和李深源、元克己因为得到它了而高兴,难道遇到这个小丘真的要靠运气吗?(我)把这篇文章写在石碑上,用来祝贺(我和)这小丘的遇合。注释:寻:通“循”,沿着。
道:行走。步:指跨一步的距离。
潭:原选本无,据中华书局版《柳河东集》补。湍(tuān):急流。
浚(jùn):深水。鱼梁:用石砌成的拦截水流、中开缺口以便捕鱼的堰。
突怒:形容石头突出隆起。偃蹇(yǎnjiǎn):形容石头高耸的姿态。
殆:几乎,差不多。嵚(qīn)然:山势高峻的样子。
冲(chòng)然:向上或向前的样子。角列:争取排到前面去,一说,像兽角那样排列。
罴(pí):棕熊。不能:不足,不满,不到。
笼:包笼,包罗。货:卖,出售。
不售:卖不出去。怜:爱惜。
售:买。更:轮番,一次又一次。
器用:器具,工具。刈(yì):割。
其中:小丘的当中。举:全。
熙熙然:和悦的样子。回巧:呈现巧妙的姿态,技:指景物姿态的各自的特点。
效:效力,尽力贡献。清泠(líng):形容景色清凉明澈。
谋:这里是接触的意思。瀯瀯(yíngyíng):象声词,像水回旋的声音。
匝(zā)旬:满十天。匝,周。
旬,十天为一旬。虽:即使,纵使,就是。
好(hào)事:爱好山水。或:或许,只怕,可能。
焉:表示估量语气。胜:指优美的景色。
陋:鄙视,轻视。连岁:多年,接连几年。
其:岂,难道。遭:遇合,运气。
所以:用来……的。此文出自唐代·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扩展资料写作背景:《钴鉧潭西小丘记》是唐代的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山水游记散文,选自其代表作《永州八记》,是其中的第三篇。
《钴鉧潭西小丘记》语言简约精炼、清丽自然,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其利用托物言志、融情于景等写作手法,巧妙地将柳宗元被贬永州的愤慨与兹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 ,静静的描绘中有一种生命的力量。
公元805年,柳宗元在其参加的唐宋古文运动中失败,遭到政敌的迫害,被贬到永州当司马。柳宗元名义上虽是政府官员,但没有任何权力、不能过问政事,实际上跟罪人一样。
永州是个偏僻的山沟,柳宗元在此整整住了十年。其间,柳宗元随遇感怀,发愤读书,寄情山水,创作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其中,著名的《永州八记》就是。
6.文言文,帮帮忙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吓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所以后也。”
1.先则恐吓逮于臣。 于(被 )
2.夫诱道争远。 夫(表议论,句子中不译 )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一、解释词语。
1.春往而冬反。 反(同‘返’,回 )
2.迷惑失道。 道(方向 )
3.遂得水。 遂(于是 )
二、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 )的来历,现比喻(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解释词语。
1.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
2.国人道之。 道(议论 )
3.不若无闻也。 不若(不如 )
二、辨析下列“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得,得到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找到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只矣。 (能 )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一、解释词语
1.我欲之楚。 欲(想 )
2.将奚为北面。 奚(怎么 )
3.吾马良。 良(好 )
4.此数者愈善。 愈(越 )
二、成语(南辕北辙 )出自本文,比喻(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
7.孟子二则这首古诗的那个原文
1,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受贫困之苦,在他做事时,使他的每一行为都不能如他所愿,用这些办法来使他的心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所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以后才能(注意)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看到他的脸,听到他的声音)然后人们才了解他。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国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样人们就会明白在忧患中得以生存,在安乐中衰亡。2,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的原因),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具体可参考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里面就有明确的叙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现《孟子二章》已修改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富贵不能淫》。
扩展资料: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济宁邹城)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树宸”,尊称为“亚圣”,《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的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鱼我所欲也》和《寡人之于国也》被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城市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孔伋,是孔子的孙子)的门人(门人指学习于某人的弟子)。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武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