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志于众坐问陆士文言文(晋书卢志传翻译)
1.晋书卢志传翻译
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
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
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
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颖从之。
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
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
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志复劝颖早发。
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
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帝曰:“甚佳。”于是御犊车便发。
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
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B.“武贲”即虎贲,是对勇士的一种称呼,常常指守卫王宫、护卫君主最勇猛精锐的兵士。
C.“黄门”常指宦官,因为东汉黄门令等职常由宦者充任,后来“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 D.“赦书”是皇帝用来传达任官封爵、告诫臣僚等信息的一种重要文书,有着相对固定的格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卢志才华出众,气量不凡。在邺城时,成都王司马颖因为卢志才华气量出众,便给予他重任。
B.卢志富有主见,精于用兵。在部队作战失利之时,他力排众议,提出了自己关于用兵的奇谋。
C.卢志善于劝谏,深谋远虑。他曾劝谏司马颖,要暂避齐王的锋芒并推崇齐王,慢慢博取民心。
D.卢志临危不乱,忠于君王。在战乱中,卢志多次沉着冷静地带领着忠诚不渝的将士护卫皇帝。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5分) (2)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5分) 参考答案 4.B 5.C(“黄门”逐渐成为中枢行政机构有误。)
6.D(“忠诚不渝”有误。原文中多次出现表示“士兵溃散”的语句,比如“俄而众溃”“而人马复散”。)
7.(10分)(1)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且”“更”“倍道”“此……也”判断句各1分,句意1分) (2)贼人离邺城还有八十里,但士众一时惊散,我现在想要送陛下回到洛阳。
(“去”“而”“一朝”“奉”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卢志字子道,最初征用为公府掾、尚书郎,外任邺城令。成都王司马颖镇守邺城时,喜欢他的才量,委以心腹,于是成为谋主。
齐王司马囧起兵,派使臣告诉司马颖。司马颖的前锋都督赵骧被司马伦打败,士兵惊恐,多数人主张退保朝歌。
卢志说:“如今我军失利,敌人刚胜,必定放松警惕而骄横,如果按兵不动,三军害怕失败,我担心不可用。况且打仗怎能无胜负,应该再次选择精兵,连夜兼程,出乎贼人的意料,这是用兵的奇谋。”
司马颖听从了他。等到司马伦被打败,卢志劝司马颖说:“齐王号称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下,殿下径直渡过黄河,这是大功,没有人能与殿下相比,而齐王现在却要与殿下共辅朝政。
我听说两雄不能并处,功名不能并立,现在最好以太妃有小病为由,请求回去探望,推崇齐王,慢慢笼络天下人心,这是上策。”司马颖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以母亲有病为由回封国,把重任交给司马囧。
由此司马颖获得了广泛赞誉,人心向往。 等到司马乂死后,司马颖上奏卢志任中书监,留在邺。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①陆机,字士衡,吴郡人也? 爱
【答案】【小题1】C【小题2】C【小题3】A【小题4】C【小题5】(1)①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
②如果大功告成大事办定,就封你郡公的爵位,授予你台司的职位,将军好好努力吧! (2)①陆机才能出众,引起他人怨恨;②卢志、孟玖等人进谗诬陷;③王颍宠幸宦官,误信谗言,没有做到用人不疑。(3分。
答对1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引用原文作答只要与所给要点符合,照样给分。 )【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猜测出词义,即文言猜读法。
C项解释不准确,由原文下句“超将铁骑百余人,直入机麾下夺之”内容大意“孟超带领一百余强悍的骑兵,直接到陆机的军中抢人”可知,C项,录:逮捕。 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试题分析: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C项“其”均为代词,“他的”。
A、前者“以”介词,因为;后者为连词,相当于“而”,表因果,因而。B、前者“而”连词,表因果,因而;后者为连词,表转折,可是。
D前者“于”介词,对于;后者为介词,在。所以选C。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3】试题分析: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应调整1.找文言虚词如如“其、尔、若、夫、且夫、盖、然则、是故、然而、犹且、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常常用在句首;“之、也、矣、欤、焉、哉、乎”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以、于、为、而、则”等连词常常用在句中; 2.察对话:如 “曰”“云”等;3.据修辞:如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4.辨句式:如固定结构 “…者,…也”;5.表示判断关系的词,如“为、乃、即、则”。 6.借助名词、代词的位置。
名词常作主语和宾语。找名词做主语的,如人名、称谓、地名等。
7.表时间的词语等等。8.一些经常放在句首的如 “必、皆”等。
9.断文句通过找谓宾。此题需要注意断句的关键词有:谓宾结构的“谓”、文言虚词“遂”,“表”;常用语句尾的文言虚词“焉”。
考点:能为文言文断句。能力层级为运用E级。
【小题4】试题分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赏识陆机的文才,主动把他招到自己身边” ,意思是与主动把他招到身边,赏识陆机的文才,这种表述与原文不符,原文是“遂委身焉…表为平原内史”,表明是自己主动毛遂自荐。
所以选C。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5】试题分析:(1)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负”、“匡”、“从”、“爵”、“位”、“勉”。
(2)此题要先把4、5两段内容疏通一遍,然后,结合着陆机的人物性格特征及这两段中描述的其它人物关系来分析概括,可以用原文,或者自己概括,如 “羁旅入宦,顿居群士之右,而王粹、牵秀等皆有怨心”可概括为陆机才能出众,引起他人怨恨; “颖左长史卢志心害机宠,言于颖曰:‘陆机自比管、乐,拟君暗主,自古命将遣师,未有臣陵其君而可以济事者也。 ’”可概括为卢志、孟玖等人进谗诬陷; “玖疑机杀之,遂谮机于颖,言其有异志。
颖大怒,使秀密收机。”可概括为王颍宠幸宦官,误信谗言,没有做到用人不疑。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参考译文:陆机,字士衡,是吴郡人。陆机的祖父陆逊,是吴国的丞相。
父亲陆抗,是吴国的大司马。陆机身高七尺,声如洪钟。
年轻就有奇才,文章当代无双,信奉儒家学说,举动都合乎礼仪。陆机二十岁时吴国灭亡,陆机退居故里,闭门勤学,这样共过了十多年。
陆机的祖父父亲都是吴国将相,在江表有大的功勋业绩。到太康末年,陆机和弟弟陆云都到了洛阳,拜访太常张华。
张华向来看重他们,像老朋友一样对待他们,还说:“讨伐吴国的战役,好处是得到了这两位青年才俊。”张华把他们推荐给各位公卿。
陆机多次升迁到了太子洗马、著作郎等职位。范阳卢志当众问陆机:“陆逊、陆抗与你关系是近是远呀?(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啊?)”陆机答道:“就像你跟卢毓、卢廷一样。”
卢志哑口无言。当时中原多灾多难,顾荣、戴若思等都劝陆机回吴地去,陆机仗着他的才气名望,立志救世于危难,所以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
当时成都王颖不居功,能够慰劳和谦恭地对待士人。陆机看到朝廷屡次发生变乱,认为王颖必能兴盛晋朝统治,于是投身于王颖。
王颖让陆机参与大将军军事,上表奏请让陆机担任平原内史。太安初年,王颖与河间王颙起兵讨伐长沙王乂,让陆机代理后将军。
3.二陆优劣文言文求翻译
这段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以下是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注释】
1卢志:字子通,范阳人,尚书令卢珽的儿子。
2、陆士衡:指陆机,字士衡,仕晋,官平原内史。后率军讨长沙王司马乂,河桥兵败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
3、陆逊:字伯言。建安末年,代替吕蒙为都督,破关羽,夺荆州,大败刘备于夷陵,东吴国威大振,因功被封侯,后来官至丞相;他是陆机的祖父。
4、陆抗:字幼节,陆逊的儿子。
5、何物:什么人。
6、卢毓:字子家,多次升官到吏部郎、尚书选举,是卢志的祖父。
7、卢珽:字子笏,位至尚书,他是卢志的父亲。
8、士龙:陆云,字子龙,陆机的弟弟,与哥哥齐名,被后世称为“二陆”。
9、失色:因为受惊或害怕而改变脸色。
10、容:或许。
11、相:偏指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有间接指代作用,一般翻译为人称代词,这里可译为“他们”,即“陆逊、陆抗”。
12、鬼子:骂人的话。
13、敢尔:竟然敢这样,“这样”指代的是“卢志直呼其祖父和父亲名字这件事”。
【译文】
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中问陆机:“陆逊、陆抗是您的什么人啊?”陆机回答说:“就像你跟卢毓、卢珽一样。”陆云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出了门之后,对哥哥陆机说:“何必到如此地步呢,他或许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祖父和父亲呢?”陆机厉言正色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天下,难道有不知道的,这个龟儿子胆敢这样无礼!”议论的人质疑“二陆”的优和劣,谢安先生根据这件事做出了定评。
4.二陆优劣文言文求翻译
这段文言文出自《世说新语·方正第五》。
以下是原文、注释及翻译:【原文】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议者疑二陆优劣,谢公以此定之。
【注释】1卢志:字子通,范阳人,尚书令卢珽的儿子。2、陆士衡:指陆机,字士衡,仕晋,官平原内史。
后率军讨长沙王司马乂,河桥兵败被成都王司马颖杀害。3、陆逊:字伯言。
建安末年,代替吕蒙为都督,破关羽,夺荆州,大败刘备于夷陵,东吴国威大振,因功被封侯,后来官至丞相;他是陆机的祖父。4、陆抗:字幼节,陆逊的儿子。
5、何物:什么人。6、卢毓:字子家,多次升官到吏部郎、尚书选举,是卢志的祖父。
7、卢珽:字子笏,位至尚书,他是卢志的父亲。8、士龙:陆云,字子龙,陆机的弟弟,与哥哥齐名,被后世称为“二陆”。
9、失色:因为受惊或害怕而改变脸色。10、容:或许。
11、相:偏指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有间接指代作用,一般翻译为人称代词,这里可译为“他们”,即“陆逊、陆抗”。12、鬼子:骂人的话。
13、敢尔:竟然敢这样,“这样”指代的是“卢志直呼其祖父和父亲名字这件事”。【译文】卢志在大庭广众之中问陆机:“陆逊、陆抗是您的什么人啊?”陆机回答说:“就像你跟卢毓、卢珽一样。”
陆云紧张得脸色都变了,出了门之后,对哥哥陆机说:“何必到如此地步呢,他或许真的不知道我们的祖父和父亲呢?”陆机厉言正色说:“我们的父亲、祖父,名扬天下,难道有不知道的,这个龟儿子胆敢这样无礼!”议论的人质疑“二陆”的优和劣,谢安先生根据这件事做出了定评。。
5.翻译下面的文言文,最好有注释
初,冯驩闻孟尝君好客,蹑?而见之①。
孟尝君曰:“先生远辱②,何以教文也?”冯欢曰:“闻君好士,以贫身归于君。”孟尝君置传舍十日③,孟尝君问传舍长曰④:“客何所为?”答曰:“冯先生甚贫,犹有一剑耳,又蒯缑⑤。
弹其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⑥,食无鱼’。”孟尝君迁之幸舍⑦,食有鱼矣。
五日,又问传舍长。答曰:“客复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出无舆⑧’。”
孟尝君迁之代舍⑨,出入乘舆车矣。五日,孟尝君复问传舍长。
舍长答曰:“先生又尝弹剑而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⑩’。”孟尝君不悦。
①蹑?(jué,撅):穿着草鞋。指远行。
,通“?”,草鞋。古代远行用具。
②远辱:承蒙远道光临。辱,谦词,表示承蒙。
③传舍:古代供来往行人居住的旅舍。这里指下等食客的居处。
④传舍长:管理传舍的吏员。⑤蒯缑:用草绳缠剑柄。
言其剑柄无物可装,只以草绳缠着。蒯,草名;缑,把剑之物。
⑥铗:剑柄。⑦幸舍:指中等食客的居舍。
⑧舆:车箱。这里指车。
⑨代舍:指上等食客的居舍。⑩为:供养。
居期年①,冯驩无所言。孟尝君时相齐,封万户于薛。
其食客三千人,邑入不足以奉客②,使人出钱于薛③。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④,客奉将不给⑤。
孟尝君忧之,问左右:“何人可使收债于薛者?”传舍长曰:“代舍客冯公形容状貌甚辩⑥,长者⑦,无他伎能⑧,宜可令收债。”孟尝君乃进冯驩而请之曰:“宾客不知文不肖⑨,幸临文者三千余人⑩,邑入不足以奉宾客,故出息钱于薛?。
薛岁不入,民颇不与其息。今客食恐不给,愿先生责之?。”
冯驩曰:“诺。”辞行,至薛,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⒀,得息钱十万。
乃多酿酒,买肥牛,召诸取钱者,能与息者皆来,不能与息者亦来,皆持取钱之券书合之⒁。齐为会⒂,日杀牛置酒。
酒酣,乃持券如前合之,能与息者,与为期⒃;贫不能与息者,取其券而烧之。曰“孟尝君所以贷钱者⒄,为民之无者以为本业也⒅;所以求息者,为无以奉客也。
今富给者以要期⒆,贫穷者燔券书以捐之⒇。诸君强饮食(21)。
有君如此,岂可负哉!”坐者皆起,再拜(22)。 ①期年:一周年。
②奉:供养。③出钱:放钱,放债。
④贷:借入。与:还,给。
息:利息。⑤奉:指供养的所需所用。
给:供给。⑥辩:明,精明。
⑦长者:指年龄、辈分高的人。⑧伎:同“技”。
⑨不肖:不贤,没有才能。⑩幸临:光临。
出息钱:放债。息钱,放债所得的利钱。
这里指本钱。?责:索取。
⒀会:集合。⒁券书:契据。
古代的券书常分为两半,各执一半作为凭证,如现在的合同。⒂齐为会:一齐参加宴会。
⒃与为期:给期限。为期:规定日期。
⒄贷:借出。⒅无者:指没有资金的人。
本业:本身的行业。⒆要期:约定日期。
⒇燔:焚烧。捐:抛弃。
(21)强:尽情。(22)再拜:连续两次行跪拜礼。
拜,古代一种跪拜礼,跪下后头低至手,与心平,但不至地。 孟尝君闻冯驩烧券书,怒而使使召驩。
驩至,孟尝君曰:“文食客三千人,故贷钱于薛。文奉邑少①,而民尚多不以时与其息,客食恐不足,故请先生收责之。
闻先生得钱,即以多具牛酒而烧券书②,何?”冯驩曰“然。不多具牛酒即不能毕会,无以知其有余不足。
有余者,为要期。不足者,虽守而责之十年③,息愈多,急④,即以逃亡自捐之。
若急⑤,终无以偿,上则为君好利不爱士民⑥,下则有离上抵负之名⑦,非所以厉士民彰君声也⑧。焚无用虚债之券⑨,捐不可得之虚计⑩,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君有何疑焉!”孟尝君乃拊手而谢之?。
①奉邑:卿大夫的封地。即“食邑”。
以封地的租税收入供养卿大夫。②具:备办。
③守而责之:监守着催促他们。④急:危急。
⑤急:迫切,紧急。⑥上:指国君。
⑦下:百姓。离:背离。
抵负:冒犯、背弃。⑧厉:同“励”。
勉励,激励。彰:显扬。
⑨虚债之券:空有其名而收不回债利的契据。⑩虚计:有名无实的帐簿。
善声:善良的好名声。?拊手:拍手。
谢:感谢。 齐王惑于秦、楚之毁①,以为孟尝君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②,遂废孟尝君③。
诸客见孟尝君废,皆去。冯驩曰:“借臣车一乘④,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可乎?”孟尝君乃约车币而遣之⑤。
冯驩乃西说秦王曰:“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西入秦者⑥,无不欲强秦而弱齐⑦;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此雄雌之国也⑧,势不两立为雄,雄者得天下矣。”
秦王跽而问之曰⑨:“何以使秦无为雌而可?”冯驩曰:“王亦知齐之废孟尝君乎?”秦王曰:“闻之。”冯驩曰:“使齐重于天下者⑩,孟尝君也。
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诚?,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⒀!君急使使载币阴迎孟尝君⒁,不可失时也。如有齐觉悟⒂,复用孟尝君,则雌雄之所在未可知也。”
秦王大悦,乃遣车十乘黄金百镒以迎孟尝君⒃。冯驩辞以先行,至齐,说齐王曰:“天下之游士冯轼结靷东入齐者,无不欲强齐而弱秦者;冯轼结靷西入秦者,无不欲强秦而弱齐者。
夫秦、齐雌雄之国,秦强则齐弱矣,此势不两雄。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镒以迎孟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