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死才停止文言文(这段文言文怎么翻译)

1.这段文言文怎么翻译

原文:

鬬且廷见令尹子常,子常与之语,问蓄货聚马。归以语其弟,曰:“楚其亡乎!不然,令尹其不免乎。吾见令尹,令尹问蓄聚积实,如饿豺狼焉,殆必亡者也。

“夫古者聚货不妨民衣食之利,聚马不害民之财用,国马足以行军,公马足以称赋,不是过也。公货足以宾献,家货足以共用,不是过也。夫货、马邮则阙于民,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将何以封矣。

“昔鬬子文三舍令尹,无一日之积,恤民之故也。成王闻子文之朝不及夕也,于是乎每朝设脯一束、糗一筐,以羞子文。至于今秩之。成王每出子文之禄,必逃,王止而后复。人谓子文曰:‘人生求富,而子逃之,何也?’对曰:‘夫从政者,以庇民也。民多旷者,而我取富焉,是勤民以自封也,死无日矣。我逃死,非逃富也。’故庄王之世,灭若敖氏,唯子文之后在,至于今处郧,为楚良臣。是不先恤民而后己之富乎?

“今子常,先大夫之后也,而相楚君无令名于四方。民之羸馁,日已甚矣。四境盈垒,道殣相望,盗贼司目,民无所放。是之不恤,而蓄聚不厌,其速怨于民多矣。积货滋多,蓄怨滋厚,不亡何待。

“夫民心之愠也,若防大川焉,溃而所犯必大矣。子常其能贤于成、灵乎?成不礼于穆,愿食熊蹯,不获而死。灵不顾于民,一国弃之,如遗迹焉。子常为政,而无礼不顾甚于成、灵,其独何力以待之!”

期年,乃有柏举之战,子常奔郑,昭王奔随。

(选自《国语·楚语》)

译文:

鬬且在朝廷见了令尹子常,子常和他谈话,询问怎样才能聚敛财宝和马匹。鬬且回家后告诉了他的弟弟,说:“楚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如果不是这样,令尹恐怕不免于难。我见到令尹,令尹询问怎样积聚财宝,像饥饿的豺狼一样,恐怕是一定要败亡的。

“古时候积聚财货不妨害百姓衣食的利益,聚敛马匹不损害百姓的财物,国家征收的马匹能满足行军所用,公卿的戎马能与兵赋的需要相称,不超过这个限度。公卿的财货足够馈赠贡献所用,大夫家的财货足够供给使用,不超过这个限度,财货与马匹过多百姓就会穷困,百姓过于穷困就会产生背叛之心,那凭什么来立国呢?

“以前鬬子文三次辞去令尹的职务,家里没有一天的储粮,是由于体恤百姓的缘故。楚成王听说子文吃了早饭就没有晚饭,因此每逢朝见时就准备一束肉干、一筐粮食,用来送给子文。直到现在已成为对待令尹的惯例。成王每次颁下子文的俸禄,子文一定要逃避,等到成王不再这样做,然后他才回来任职。有人对子文说:‘人活着都追求富贵,但您却逃避它,为什么呢?’子文回答说:‘从政的人,是保护人民的。民众都很贫困,而我却取得富贵,这是劳苦了百姓而使自己富厚,不知哪天就会遭祸而死了。我是逃避死亡,不是逃避富贵。’所以楚庄王在位的时候,灭掉了若敖氏家族,只有子文的后代还在,一直到现在还住在郧地,做楚国的良臣。这不是首先体恤百姓然后自己才富有吗?

“现在子常,是先大夫的后代,辅佐楚国国君却在四方没有好名声。百姓饥瘦挨饿,一天比一天更厉害了。四周边境布满了堡垒,道路上饿死的人到处可见,盗贼张目窥伺,民众无所依靠。他不去顾恤这些,反而聚敛不已,招致民众怨恨的太多了。积累的财货越多,蓄积的怨恨也就越深,不灭亡还等待什么?

“对待百姓心中的愤怒,就像堤防大河一样,一旦崩溃了破坏一定很大。子常的下场能比成王和灵王好吗?成王对穆王无礼,临死时想吃熊掌,都没有得到就死了。灵王不顾百姓死活,全国的人都抛弃了他,就像丢下脚印一样。子常执政,他对别人的无礼和不顾百姓死活,比成王、灵王还厉害,他独自一个人有什么力量来抵御呢?”

一年以后,就发生了柏举之战,子常逃亡到了郑国,楚昭王逃到随国。

停止文言文,停止用文言文怎么说,停止的文言文表达

2.文言文翻译(具体)

疱夫原文:昔有疱夫,甚迂。

于市市鸡记肉归,置厨中。适有友人造访,遂入室聚谈。

友人去,见犬猫啮鸡、肉。疱夫亟曰:"尔何不仁?吾何损尔?" 其似不闻,啮之愈甚。

疱夫又曰:"吾素忠厚,向善待汝,今欲欺吾耶?"移时,败骨残肉狼藉满地,犬猫掉尾而去。或曰:"迂哉,疱夫!此乃犬猫也,何得视之以人,当责已乃是。

" 译文:从前有个厨子,很是迂腐。他在集市上买了鸡和肉回来,放在厨房。

恰好这时有朋友来访,就进房中和朋友交谈。朋友告辞离去,厨子看见猫狗正在偷吃鸡、肉。

厨子很着急,对猫狗说:“你们怎么这样不仁义,我有亏待过你们吗?”猫狗好像没有听见的样子,吃的更凶了。厨子又说:“我平日为人忠厚,待你们一向很好,你们今天想欺负我不成?”过了一会儿,满地狼藉,都是吃剩的骨头,猫狗都跑了。

有人说:“这个厨子,真是迂腐啊,那是猫狗,怎么能当作人来对待呢?应该责备自己才对啊。” 治驼原文 昔有医人。

自诩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环者,若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矣。”一人信焉,使治驼。

乃索板二,以一置于地,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又践之。驼者随直,亦随死。

其子欲诉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呜呼,今之为官,但管钱粮收,不管百姓死,何异于此医哉![编辑本段]译文 从前有个医生,自我吹嘘能治驼背,说:"背弯得像弓一样的人,像虾一样的人,像铁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治管保早上治好晚上就像箭一样直了。

"有个人相信了他的话,就让医生给他治驼背。医生要来两块门板,把一块放在地上,叫驼背人趴在上面,又用另一块压在上面,然后跳上去践踏它。

背很快就弄直了,但人就马上死了。那人的儿子想要到官府去申冤,这个医生却说:"我的职业是治驼背,我只管治人驼,不管人的死活!"现在官府当官的,只管钱粮(上缴)完成,不管百姓死活,与这个医生有什么不同啊! 一生之计在于勤原文: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时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

无知人之常情,恶劳而好逸,甘食愉衣,玩日愒岁。以之为农,则不能深耕而易耨;以之为工,则不能计日而见功;以之为商,则不能乘时而趋利;以之为士,则不能笃志力行。

徒然食息于天地之间,是一蠹耳!夫天地之化,日新则不敝,故户枢不蠹,流水不腐,诚不欲其常安也。人之心与力,何独不然?劳则思,逸则忘,物情也。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对贤不若彼者乎?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

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张浦与“七录斋”【原文】 溥幼即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1) 嗜学: 酷爱学习(2)名:命名,题名 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借鉴学习,不过对自己也不要太狠,要劳逸结合。 用力多着收功远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

群居讲习,众兄弟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背讽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

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释文:司马光少年时,记忆和提问都不如人家。

大伙儿在一起听讲学习,兄弟们都能熟读背诵了,外出游玩休息了,只有司马光一个人坐在屋里,放下窗帷反复读诵,直到都能背熟才算数。肯多用功夫的人所得到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他能够多遍准确无误地背诵,记得牢固,才能终身不会忘掉。司马光曾经说过:“读书不可以不能背诵。

有时骑马外出途中,有时深夜不能入睡(失眠)时,就不妨回忆某些文章,研究其意义,能这样,所得的好处是很多的。” 为者常戌梁丘据谓晏子曰:“吾至死不及夫子矣!”晏子曰:“婴闻之,为者常成,行者常至。

婴非有异于人也,常为而不置,常行而不休而已矣。” 梁丘据对晏子说:“我恐怕到死也比不上先生的学问啊!”晏子说:“我听说,努力去做的人常常可以成功,(不断地)走的人总会到达目的地。

我晏婴没有跟别人两样的地方,只是经常做事情不放弃,经常行动而不休息,所以就达到了。" 望梅止渴魏武行役,矢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1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

文言文,到死,停止

3.文言文翻译

原文:

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时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翻译:

伯牙弹琴,钟子期在一旁听,刚刚弹到伯牙心中所想的高山的时候,钟子期就说了:“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又过了一会儿,刚刚弹到伯牙心中所想的流水的时候,钟子期又说了:“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后来钟子期死了,伯牙就把琴摔了,把琴弦给弄断了,一直到死都没有再弹过琴,因为世界上再没有人能听得懂他弹的琴了.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翻译: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尽秦青的技艺,就自己说已经学完了,于是告辞回去。秦青没有阻止他,在郊外的大路上设宴送行;(秦青)击打着乐器,悲壮地歌唱起来,那歌声使路边的树林都振动了,使空中的飞云也停住了。薛谭(听了后)便(向秦青)道歉并要求能返回(继续跟秦青学习唱歌),(从此)一辈子不再说回去的事了。

原文: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恪父瑾面长似驴。翌日,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因听与〔笔〕。恪续其下曰:“之驴。”举座欢笑。权〔乃〕以驴赐恪。

翻译:

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的长子。诸葛恪的父亲诸葛瑾面孔狭长像驴的面孔。一天,孙权召集大臣们,差人牵一头驴来,在驴的脸上挂一个长标签,写上:诸葛子瑜。诸葛恪跪下来说:“乞求给我一只笔增加两个字。”于是任凭给他笔。诸葛恪接下去写了:“的驴。”在场的人都笑了。于是孙权就把这头驴赐给了诸葛恪。

整体都翻译了,括号内的就不会自己看?等着!

方:刚刚.

若:有如,象,好象.

少:指少倾,是一会儿的意思.

绝:断的意思,用来当尽头讲.

复:重复,在这里指再的意思,就是不再。

以为:认为。

讴:唱歌,唱诵。

未穷:没有到尽头。文中指还没有学尽。

谓:说,也有称赞的意思。

弗:不,没有,不曾的意思。

遏:停止。

反:通返,返回的意思。

会:聚会,召集。

使:使唤,差,命令。

其:它,指那头驴,指代。

笔:书写工具,通笔,书写。

乃:于是。就。

到死才停止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