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淮传文言文阅读答案(《韬光庵小记》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韬光庵小记》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韬光庵小记》原文是:初二,雨中上韬光庵。雾树相引,风烟披薄,木末飞流,江悬海挂。倦时踞石而坐,倚竹而息。大都山之姿态,得树而妍;山之骨格,得石而苍;山之营卫 ②。得水而活:惟韬光道中能全有之。初到灵隐,求所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竟无所有。至韬光,了了在吾目中矣。白太傅碑可读,雨中泉可听,恨僧少可语耳。枕上沸波,竞夜不息,视听幽独,喧极反寂。益信声无哀乐也。
译文是:初二那天,雨中上韬光庵,树丛雾气缭绕,如同轻纱,雨水从树梢滴落,好像江海倾覆。疲倦时可以蹲坐在石头上或靠着竹子休息。大致山的姿态因为有了树而美丽;山的结构因为有了石头而苍劲;山的精气因为有了水而生动;这些景象只有在上韬光庵的路上才能全都见到。刚到灵隐时,寻求所说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最终没有见到。到韬光庵才真正明明白白地见到这种景观。在韬光庵可以读白居易的碑丈,可以听雨中的泉水声,只遗憾没有和尚可以交谈。到了晚上,睡在枕上仍能听到不息的水声,在幽深而人迹罕至的环境中,大自然的各种声音传入耳中,愈发显出环境的幽静,更加确信声音本来不含有哀乐的感情。
作者萧士玮 (生卒年不详) 字伯玉,泰和县人。万历四十四年(1616)中进士,官行人司行人,因故谪河南布政司知事、光禄寺典簿,后迁评事、礼部主事、吏部主事、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明亡后,回到故里,专心著述,著有《春浮园集》lO卷、《起信论解》1卷,另有多种日录传世。遗著以日录为多,是读书、吟诗、做学问、研究学术时的札记,有较为浓郁的抒情昧。还有些是诗品、诗话。文笔简练,文境较宽。钱谦益论其为人:“无俗情、无俗务、无俗文、无俗诗。”
2.文言文阅读(15分)梓人传唐 柳宗元裴封叔之第,在光德里有梓人?
【答案】【小题1】C【小题2】D【小题3】A【小题4】(1)、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2)、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 【答案解析】【小题1】租【小题2】③说的是为相之道,④是天下人对处理好相道的一国之相的赞赏⑥“我”对梓人的赞赏,不是直接表现梓人的才能。
【小题3】作者由此认为梓人能力高超。【小题4】(1)得分点“食、直”。
状语后置句式各1分,语言1分。(2)得分点:“为、法”。
附参考译文:裴封叔的住宅,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住。
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度量长短的工具)、圆规、曲尺(量方的器具)、墨线和墨斗等东西,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 问他的技能,他说:“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
看房屋建筑的规模,(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随后)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所以,到官府干活谋生,我得到的工资(是工人们的)三倍;到私家干活,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 ”有一天,(我)到他的屋里去,看见他睡的床缺了一只脚(自己)却不会修理,说:“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
我觉得他很可笑,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后来,京兆尹要修建衙门,我经过那里,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汇聚了许多工人。
他们有的拿着斧头,有的拿着刀锯,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 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右手拿着一根棒,就站在中间。
(他)估量房屋的规格,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说:“砍!”那些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木料)说:“锯!”那些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
一会儿,拿斧头的在砍,拿刀子的在削,都看他的脸色,等他说话,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么干。 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也没有谁敢怨恨他。
他在墙上画了一座房屋的图样,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在正梁上题字说:“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造。
”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我感叹道: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专门发挥他的智力,而且能了解、掌握(体察)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役使)人,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役使),他大概(也许、恐怕)就是用脑力的人吧!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这完全可以让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根本在于用人。
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选拔、任命官吏,指挥、使用官吏,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规制、规模)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安定天下的百姓,使他们专心工作。
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们。
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提拔上来重用他们,使(他们)并不感激自己的恩德;没有才能的人就辞退,停止他们的工作,也没有人会怨恨自己。
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这是我们宰相的功劳呀!”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就像那个木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
宰相真是伟大呀!懂得这个道理的,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
3.课外文言文阅读申甫传 汪琬
1。
D2。B3。
A4。C5。
(1)申甫到了嵩山,又碰到原先(或“以前”)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得分点:复、故、乞、师)(2)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其他盗贼进入和意外事故。
(我)日夜盼望项将军到来,怎么敢反叛呢!(得分点:所以、关、盗、出入、非常)1。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
其中,D项的“卒”应解释为“终究,最终”。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2。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部属于申甫失败原因的一组”这一要求对题中六句话逐一仔细审视。可知①是没给申甫士兵,属于失败的客观原因;②属于兵源不佳,是客观原因;③写申甫传授的方法不适合,是主观原因;④写的是权贵之人不懂兵法,与申甫失败无关;⑤ 是写催促申甫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出战,属于客观原因;⑥是与刘公有关的事情,不属于原因。
由以上分析得出正确答案。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3。
试题分析:给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题中,“刘翁”和“故颍州大侠也”构成判断句,其主语和谓语间应断句。
“门下食客”和“数百人”构成主谓关系,它们之后都应断句。动词“好”的宾语“言兵”后应断句。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
题中,C项错误在于:根据文本,“申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在前,授予官职在后。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5。
试题分析: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中,第(1)句中的“复”应译为“又”;“故”应译为“以前、原先”;“乞”是请求之意;“师”作“事”的状语,可译为“像对待来时一样”。第(2)句中的“所以”可译为“……的原因”;“关”即函谷关;“盗”即盗贼;“出入”是偏义复词,重在“入”;“非常”即意外事件。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申甫,云南人,好行侠仗义,口才很好。他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曾在路上用绳子系着一只老鼠嬉戏。
有一个道人路过此地,就教申甫戏耍老鼠。他叫申甫从路边捡来几块石头,四散摆放在地上,把老鼠放到四散的石块之中,老鼠多次奔逃,都逃不出去。
不久,引诱了一只狸猫过来,狸猫想抓老鼠,也始终无法进入石阵,狸猫和老鼠相持了很长一段时间。道人于是在申甫的耳旁悄悄地说:“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八阵图,小孩子你想学吗?”申甫此时还小,不懂道人的话,当即回答说:“不想学。”
道人就走了。明代天启初年,申甫刚刚做了和尚,在河南、山东一带来往,没有什么收获。
他来到嵩山,又碰到原先年幼时遇见的道士,请求学习他的兵法,用对待老师的礼节侍奉他。道人临走时,丢给他一卷书,就告别而去,不知到哪里去了。
申甫打开这卷书,看到书里讲的都是古代的兵法,而且对车战的介绍非常具体。申甫就留在嵩山,学习了一年多,不再钻研佛学了。
不久,申甫把兵书埋在嵩山下,前往颍州,在颍州人刘廷传处,做了他的门客。刘廷传,原先是颍州的大侠,门下有几百名食客,都喜欢谈论兵法,然而没有一人能比得上申甫。
刘廷传资助申甫,让他前往京城。申甫多次凭借他的兵法拜见许多朝廷公卿,经常不被听从、相信。
明愍帝即位,清兵从大安口入侵,很快逼近了京城,京城的九道城门白天都关闭了。在这种情况下,庶吉士刘之纶、金声知道形势紧迫,就向朝廷推荐申甫。
明愍帝在便殿召见申甫,用温和恳切的言语慰劳他,申甫感激涕零,在便殿的台阶下磕头,大声呼喊:“我没有什么才能,愿意以死效忠陛下。 ”愍帝就当即授刘之纶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声以御史的身份任参军,而申甫任京营副总兵,然而实际上没有给申甫一兵一卒,只是让他自己去招募士兵。
过了三天,只招募到少量的兵员,都是城里的穷人,不知道怎么使用兵器,而申甫学到的兵法,是擅长车战,终究不能操练。 申甫正要选个日子部署军队,还没来得及备战。
正当这个时候,朝廷里的权贵们都不熟悉兵法,与刘、金二人的很多意见不一致,又妒忌申甫本来是个百姓,却得到越级任用,就出主意让他先出头去抵挡敌人,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地送来兵符,催促申甫出城迎战,而正逢武经略满桂在安定门外战败身亡。 满桂,原先是大同总兵官,是知名的老将,因为支援朝廷赶往京城,明愍帝正倚重于他。
满桂兵败以后,京城朝野震惊,恐慌的情绪弥满全城。在这种情况下,申甫不得已,痛哭,趁着夜里带着手下的士兵用绳子吊下城墙,出了城,还没到卢沟桥,士兵就逃得所剩无几了。
申甫亲自肉搏迎战,中了数十。
4.黄淮传 译文
黄淮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亲名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隐居以躲避非法任命。
黄淮考中洪武末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成祖登位,召见对答合皇上的旨意,命他与解缙常侍立在皇帝的御榻左边,以备咨询。有时候到了夜半,皇帝睡了,还赐坐在床前说话,机密和重要事务都预先得知。不久,和解缙等六人一起在文渊阁值勤。改任翰林编修,进升侍读。朝廷讨论册立太子事,黄淮请求册立年长的嫡子。太子确定后,调任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降职,黄淮进升为右春坊大学士。第二年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辅助教导皇太孙。永乐七年,皇帝出巡北方,命令黄淮以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助皇太子留守京师代理国事。永乐十一年,皇帝再次出巡北方,黄淮仍然留守京师。第二年,皇帝征伐瓦剌回来,太子派使者迎接稍有延迟,皇帝又一次听信朱高煦的谗言,下令将太子属官全部逮捕并关进关押钦犯的监狱,黄淮以及杨溥、金问都获罪被关了十年。仁宗登位,董进恢复官职。不久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共同负责皇帝诏令。遭母亲之丧,请求服满丧期,未得准许。第二年进升为少保、户部尚书,仍然兼大学士不变。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存叛逆之志,朝廷内外惊疑恐惧,黄淮担忧而吐血。宣德元年,皇帝亲自征伐乐安,命黄淮留守。第二年,因疾病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父亲黄性年已九十,黄淮侍奉父亲十分勤快。等到黄性去世,皇帝赐予下葬祭祀的物品,黄淮前往朝廷谢恩。适逢灯节之时,皇帝赐游览西苑,下诏让他坐轿子登万岁山。命令他主持会试。等到告辞回家,皇帝在太液池为他饯行,皇帝作长诗送给他,并且说:“朕生日,你当再来。”第二年,入京庆贺。英宗登位,再次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死去。年八十三岁,谧号文简。黄淮性格精明果敢,通晓治国的体要。永乐年间,长沙妖人李法良反叛。仁宗正代理国事,命令丰城侯李彬讨伐李法良。汉王忌妒太子有功,诈说李彬不能任用。黄淮说:“李彬,是老将,一定能消灭贼寇,希望立即派他去。”李彬最终擒获了李法良。再有,当时有告发结党叛逆的人,黄淮对皇帝说:“洪武末年就已有敕令禁止,不应当再受理。”吏部追加论罪那些“靖难”军队起事时,南方人在北方做官没有立即归顺的人,应当发配边疆戍地。黄淮说:“如果这样做,恐怕让人看来心胸不广。”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阿鲁台归顺朝廷,请求统治吐蕃各部。请求朝廷将誓言刻在金子上面,磨成金末放入酒中,请各位酋长饮酒盟誓。众大臣讨论准备答应他。黄淮说:“他们势力分散则容易控制,统一起来就难以谋取了。”皇帝回顾左右的人说:“黄淮议论事情,如同站在高山,没有远处看不见的。”西域和尚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皇帝打算刻玉印赏赐给他,把璞玉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王的敕书,用的是‘敕命’、‘广运’二块印信。现在这块玉比那两块印信还大,这不是威示远人、尊崇朝廷的办法。”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和规劝大都如此。然而气量很狭隘。同事有小的过失,马上报告皇上。有人说解缙的贬职,黄淮是出过力的。他被宣宗所疏远,又说是杨荣说黄淮生了痨病,会传染人等等。
5.明史 黄淮传 翻译
帝重入高煦谮:皇帝又一次听信朱高煦的谗言,
黄淮
黄淮,字宗豫,永嘉人。父亲名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隐居以躲避非法任命。
黄淮考中洪武末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成祖登位,召见对答合皇上的旨意,命他与解缙常侍立在皇帝的御榻左边,以备咨询。有时候到了夜半,皇帝睡了,还赐坐在床前说话,机密和重要事务都预先得知。不久,和解缙等六人一起在文渊阁值勤。改任翰林编修,进升侍读。朝廷讨论册立太子事,黄淮请求册立年长的嫡子。太子确定后,调任左庶子兼侍读。永乐五年,解缙被降职,黄淮进升为右春坊大学士。第二年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辅助教导皇太孙。永乐七年,皇帝出巡北方,命令黄淮以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助皇太子留守京师代理国事。永乐十一年,皇帝再次出巡北方,黄淮仍然留守京师。第二年,皇帝征伐瓦剌回来,太子派使者迎接稍有延迟,皇帝又一次听信朱高煦的谗言,下令将太子属官全部逮捕并关进关押钦犯的监狱,黄淮以及杨溥、金问都获罪被关了十年。仁宗登位,董进恢复官职。不久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共同负责皇帝诏令。遭母亲之丧,请求服满丧期,未得准许。第二年进升为少保、户部尚书,仍然兼大学士不变。仁宗崩,太子在南京。汉王久存叛逆之志,朝廷内外惊疑恐惧,黄淮担忧而吐血。宣德元年,皇帝亲自征伐乐安,命黄淮留守。第二年,因疾病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父亲黄性年已九十,黄淮侍奉父亲十分勤快。等到黄性去世,皇帝赐予下葬祭祀的物品,黄淮前往朝廷谢恩。适逢灯节之时,皇帝赐游览西苑,下诏让他坐轿子登万岁山。命令他主持会试。等到告辞回家,皇帝在太液池为他饯行,皇帝作长诗送给他,并且说:“朕生日,你当再来。”第二年,入京庆贺。英宗登位,再次入朝。正统十四年六月死去。年八十三岁,谧号文简。黄淮性格精明果敢,通晓治国的体要。永乐年间,长沙妖人李法良反叛。仁宗正代理国事,命令丰城侯李彬讨伐李法良。汉王忌妒太子有功,诈说李彬不能任用。黄淮说:“李彬,是老将,一定能消灭贼寇,希望立即派他去。”李彬最终擒获了李法良。再有,当时有告发结党叛逆的人,黄淮对皇帝说:“洪武末年就已有敕令禁止,不应当再受理。”吏部追加论罪那些“靖难”军队起事时,南方人在北方做官没有立即归顺的人,应当发配边疆戍地。黄淮说:“如果这样做,恐怕让人看来心胸不广。”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阿鲁台归顺朝廷,请求统治吐蕃各部。请求朝廷将誓言刻在金子上面,磨成金末放入酒中,请各位酋长饮酒盟誓。众大臣讨论准备答应他。黄淮说:“他们势力分散则容易控制,统一起来就难以谋取了。”皇帝回顾左右的人说:“黄淮议论事情,如同站在高山,没有远处看不见的。”西域和尚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皇帝打算刻玉印赏赐给他,把璞玉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王的敕书,用的是‘敕命’、‘广运’二块印信。现在这块玉比那两块印信还大,这不是威示远人、尊崇朝廷的办法。”皇帝赞许并采纳了。他的建议和规劝大都如此。然而气量很狭隘。同事有小的过失,马上报告皇上。有人说解缙的贬职,黄淮是出过力的。他被宣宗所疏远,又说是杨荣说黄淮生了痨病,会传染人等等。
6.明史 黄淮传 翻译
明史 列传第三十五 黄淮传黄淮,字宗豫,永嘉人。
父亲名性,方国珍占据温州时,隐居以躲避非法任命。黄淮考中洪武末年进士,授职中书舍人。
成祖登位,召见对答合皇上的旨意,命他与解缙常侍立在皇帝的御榻左边,以备咨询。有时候到了夜半,皇帝睡了,还赐坐在床前说话,机密和重要事务都预先得知。
不久,和解缙等六人一起在文渊阁值勤。改任翰林编修,进升侍读。
朝廷讨论册立太子事,黄淮请求册立年长的嫡子。太子确定后,调任左庶子兼侍读。
永乐五年,解缙被降职,黄淮进升为右春坊大学士。第二年和胡广、金幼孜、杨荣、杨士奇一起辅助教导皇太孙。
永乐七年,皇帝出巡北方,命令黄淮以及蹇义、金忠、杨士奇辅助皇太子留守京师代理国事。永乐十一年,皇帝再次出巡北方,黄淮仍然留守京师。
第二年,皇帝征伐瓦剌回来,太子派使者迎接稍有延迟,皇帝又一次听信朱高煦的谗言,下令将太子属官全部逮捕并关进关押钦犯的监狱,黄淮以及杨溥、金问都获罪被关了十年。仁宗登位,董进恢复官职。
不久提升为通政使兼武英殿大学士,和杨荣、金幼孜、杨士奇共同负责皇帝诏令。遭母亲之丧,请求服满丧期,未得准许。
第二年进升为少保、户部尚书,仍然兼大学士不变。仁宗崩,太子在南京。
汉王久存叛逆之志,朝廷内外惊疑恐惧,黄淮担忧而吐血。宣德元年,皇帝亲自征伐乐安,命黄淮留守。
第二年,因疾病请求退休,皇帝准许了他的请求。父亲黄性年已九十,黄淮侍奉父亲十分勤快。
等到黄性去世,皇帝赐予下葬祭祀的物品,黄淮前往朝廷谢恩。适逢灯节之时,皇帝赐游览西苑,下诏让他坐轿子登万岁山。
命令他主持会试。等到告辞回家,皇帝在太液池为他饯行,皇帝作长诗送给他,并且说:“朕生日,你当再来。”
第二年,入京庆贺。英宗登位,再次入朝。
正统十四年六月死去。年八十三岁,谧号文简。
黄淮性格精明果敢,通晓治国的体要。永乐年间,长沙妖人李法良反叛。
仁宗正代理国事,命令丰城侯李彬讨伐李法良。汉王忌妒太子有功,诈说李彬不能任用。
黄淮说:“李彬,是老将,一定能消灭贼寇,希望立即派他去。”李彬最终擒获了李法良。
再有,当时有告发结党叛逆的人,黄淮对皇帝说:“洪武末年就已有敕令禁止,不应当再受理。”吏部追加论罪那些“靖难”军队起事时,南方人在北方做官没有立即归顺的人,应当发配边疆戍地。
黄淮说:“如果这样做,恐怕让人看来心胸不广。”皇帝全都听从了他的意见。
阿鲁台归顺朝廷,请求统治吐蕃各部。请求朝廷将誓言刻在金子上面,磨成金末放入酒中,请各位酋长饮酒盟誓。
众大臣讨论准备答应他。黄淮说:“他们势力分散则容易控制,统一起来就难以谋取了。”
皇帝回顾左右的人说:“黄淮议论事情,如同站在高山,没有远处看不见的。”西域和尚大宝法王来朝见皇上,皇帝打算刻玉印赏赐给他,把璞玉给黄淮看,黄淮说:“朝廷赐给各番王的敕书,用的是‘敕命’、‘广运’二块印信。
现在这块玉比那两块印信还大,这不是威示远人、尊崇朝廷的办法。”皇帝赞许并采纳了。
他的建议和规劝大都如此。然而气量很狭隘。
同事有小的过失,马上报告皇上。有人说解缙的贬职,黄淮是出过力的。
他被宣宗所疏远,又说是杨荣说黄淮生了痨病,会传染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