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元发文言文(《滕元发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1.《滕元发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性豪隽慷慨,不拘小节。
九岁能赋诗,范仲淹见而奇之。举进士,廷试第三,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
孙沔守杭,见而异之,曰:“奇才也,后当为贤将。 ”授以治剧守边之略。
召试,为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知谏院,……拜御史中丞。
京师郡国地震,元发上疏指陈致灾之由,大臣不悦,出知秦州。神宗曰:“秦州,非朕意也。”
留不遣。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兴公感动,将去,泣之而别。
河北地大震,命元发为安抚使。时城舍多圮,吏民惧压,皆幄寝茇(在草间住宿)舍,元发独处屋下,曰:“屋摧民死,吾当以身同之。”
瘗死食饥,除田租,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除翰林学士、知开封府。
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颖投杖仰谢,失伛所在。历青州、应天府、齐、邓三州。
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未行,改安州。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或以为复有后命,元发谈笑自若,曰:“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遂上章自讼,有曰:“乐羊无功,谤书满箧;即墨何罪,毁言日闻。”
神宗览之恻然,即以为湖州。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号称名帅。
河东十二将,其八以备西边,分半番休。元发至之八月,边遽来告,请八将皆防秋。
元发曰:“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若其不来,四将足矣”。 卒遣更休。
防秋将惧,扣阁争之。元发指其颈曰:“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
……九上章争之。以老力求淮南,乃为龙图阁学士,复知扬州,未至而卒,年七十一,赠左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章敏。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一》)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察贪残,督盗贼 督,责罚B.颖愤而致伛,扶杖诉于庭 致,引来,招致C.遂上章自讼 讼,诉讼,打官司D.夏若并兵犯我,虽八将不敌 敌,抵挡,抵抗7.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滕元发性格豪隽慷慨的一项是()(3分)①馆伴契丹使杨兴公,开怀与之语 ②元发一问得实,反其金③修堤障,察贪残,督盗贼,北道遂安 ④元发治边凛然,威行西北⑤天知吾直,上知吾忠,吾何忧哉 ⑥吾已舍此矣,头可斩,兵不可出A.②③④ B.①③⑤ C.①⑤⑥ D.②④⑥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范仲淹和孙沔看到滕元发都认为他是个有奇特才能的人,以后定将成为德才兼备的将领,在腾元发的“治边”实践中也证明了这一点。 B.腾元发奉命担任地震灾区的安抚使,面对大量房屋坍塌、官员大都住在帐幕和草野中、人心浮动的情况,采取一系列措施成功安抚百姓。
C.滕元发在给皇上的奏章中,以乐羊与即墨遭受毁谤为例,说明自己遭人中伤与排挤,引动皇上的悲伤同情之心,于是让他到湖州任职。 D.滕元发对形势能作出准确的判断,有时甚至不惜拼着性命来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凛然不可侵犯,因此,威行西北,被称为著名将帅。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民王颖有金为邻妇所隐,阅数尹不获直。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会妇党李逢为逆,或因以挤之,黜为池州。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流落且十岁,犹以前过贬居筠州。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6.C(讼,争论,争辩)7.C8.A(文中没有范仲淹认为滕元发“后当为贤将”这层意思)9.(1)百姓王颖有钱财被邻家妇女藏匿,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正确的判决,(为……所,表被动。 阅,经历,经过。
直,正确的判决,公断。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2)刚好碰上后党李逢叛逆,有人乘机来排挤他,被贬到池州为官。
(会,恰逢。刚好碰上。
因,乘机。黜,被贬,被贬黜。
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3)(滕元发)辗转地方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到筠州。 (流落,辗转。
以,因为。贬居,被降职(住)到。
三个得分点,每点1分)。
2.求:宋史 滕元发 译文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
性情豪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写诗,范仲淹见了认为他与众不同。
考取进士,列廷试第三名,被授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做杭州太守,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说:“真是奇才,以后必能做良将。”
于是把治理守边的策略传授给他。 (皇上)召试他,他做了集贤校助、同修起居注。
进举主持制诏事务,主持谏院……授予御史中丞。 京都及周围郡国发生地震,元发向皇上上疏指述导致灾害的缘由,大臣们不高兴,(元发)被外放到秦州任知府。
宋神宗说:“(去)秦州,不是我的意思。”把他留下来没有派遣。
在旅馆陪伴契丹使杨兴公,(元发)尽情同他交谈,杨兴公很受感动,将要离开之时,哭着与元发告别。河北又发生大地震,(皇上)任命元发做安抚使。
当时城里房屋大多倒塌,官民害怕被压,全都在草间住宿,滕元发独自住屋里,说:“屋坏民死,我应当设身处地地体验这种灾难。”安葬死者赈济饥者,免除田租,整修堤障,检察贪污残害百姓之事,责罚盗贼,北方于是安定了。
被授予翰林学士、开封知府。有个叫王颖的百姓他的财物被邻居妇人隐藏起来,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公正的判决。
王颖忧愤而导致背驼,拄着拐杖到官府打官司。元发一问了解到真实情况,返还了他的财物,王颖扔下拐杖仰天感谢,原先的驼背一下子没有了。
(他做官)历经青州,应天府,齐、邓两州。适逢元发妻的亲族李逢做叛逆之事,有人乘机来排挤元发,他被贬官到池州,未出发,又改任安州。
(在外地)辗转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在筠州。有人认为接下来会有同样的命运,滕元发谈笑自若,说:“上天知道我正直,皇上知道我忠诚,我忧虑什么。”
于是上奏表章为自己争辩,有言辞说:“乐羊没有功劳,但诽谤他的书信却满满一筐;即墨有什么罪过,诋毁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神宗看到这些文字十分同情,就把他改任湖州。
滕元发治理边境十分威严,威振西北,号称为名帅。河东共有十二位守将,其中八人以防备西部边境,分一半轮番休息。
元发到那地方八个月,边境告急,请求八位将领同时在这一时期守备。元发说:“西夏如果合兵侵犯我们,即使八位将领也难以抵挡;如果他们不来,四位将领就足够了。”
最终让他们轮番休息。参与守备的将领害怕,敲着他的官阁争辩这件事。
元发指着自己的脖子说:“我已不要它了,头可杀,兵不可出动。”……多次上奏章争辩此事。
因为年老极力要求到淮河以南任职,于是做了龙图阁学士,再到扬州任知州,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被赠封为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叫章敏。
3.文言文翻译
姓王的一位义士,他的名字已经流失(没有记载)了,是泰州如皋县(地名)的差役。虽然是差役,但自身注重气节,行侠仗义。
甲申年(古人用天干地支表示日期)国家被灭亡以后,同县的平民许德溥(字元博)不愿意剃去头发,刺破自己的手臂誓死明志。公府以抗拒法令的罪名将他杀头弃市,妻子要被流放。王义士正好赶上当值押解犯人,对许德溥的行为感到崇敬,打算放掉许德溥的妻子却没有办法,于是一整夜唉声叹气睡不着觉。他的妻子感到奇怪,就问他:“你问什么如此辗转反侧呢?”王义士不回答。妻子又说:“你为什么辗转反侧呢?”王义士说:“这不是妇道人家应该知道的。”妻子说:“你不要以为我是女人就轻视我,你告诉我,或许我能替你出主意。”王义士告诉了她事情缘故。妻子说:“你崇敬许德溥打算放掉他的妻子,这是豪杰之人的行为,能弄到一个人代替她就可以了。”王义士说:“对。但是到哪里找个人呢?”妻子说:“我应该成全你的义举,一议替她流放。”王义士说:“真的吗?还是玩笑话?”妻子说:“确实真的,哪有什么玩笑?”王义士于是跪在地上磕头感谢他的妻子。随后把计划告诉了许德溥的妻子,让他藏匿在娘家。
王义士夫妇于是就上路了,每当经过地方馆驿接受检验身份时,俨然就像官差押解罪犯。经过了好几千里,到达了流放目的地,虽然风霜雨雪非常艰苦,他们却很乐意不觉得难熬。于是如皋县的人都很感动,集资赎回了王义士的妻子,王义士夫妇都在家里去世。
4.北宋名臣滕元发被苏东坡称为伟人
我在网上把全文通读了一遍,发现这个人真的不简单,不仅和范仲淹,王安石还有苏轼均有往来,或者是诗歌的唱和,还是文武全才,被苏轼成为伟人应该是真的,具体参见下文: 滕元发(1020-1090),初名甫,字元发,后避高鲁王诲改字名。
字达道,东阳人(浙江)。仁宗皇祐五年(1053)进士。
滕元发与范仲淹为表亲,是胡瑗的弟子。滕元发与早年为“东州逸党”成员的张方平为儿女亲家,苏轼曾代张方平撰写《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饱带深情地赞美了滕甫的卓越的吏治和军事才能,事君尽其忠,待友尽其义的高风亮节。
其生平,仕宦经历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342﹑卷424《东坡全集》卷89《滕公墓志铭》,《宋史》卷332又传。 滕元发性格慷慨豪迈,不拘小节,洒脱兼富机趣。
《中吴纪闻》卷4《滕章敏公慷慨豪迈,不拘小节,浮于里市,与郑獬为忘形友,议论风采照映一世。尝与郑獬和杨绘字元素同试京师,自谓比魁天下,与二公约:“若其言不验,当厚致其罚。”
己而郑居榜首,杨次之,公在第三。二公责所约之金,答曰:一人解,一人会,吾安得不居第三。
俱一笑而散。因其旷放洒脱,被当时人称为:“谪仙”。
据明代蒋一葵《尧山堂偶隽》卷曰“宋”载:滕甫宋湖州时,礼部员外郎林子中与元发婿何洵直同为僚,以诗贺之“清风楼下两溪春,三十余年一梦新。欲识玉皇香案吏,水晶宫里谪仙人。”
元发性情亦有虽玩劣但俊逸的一面,《梁溪漫志》载元发年轻时在寺院中《修业》,趁主僧外出,夜间烹寺中犬而食之。主僧归,要滕作《滕先生偷狗赋》才能作罢,滕当即赋“砖饭引来,喜掉续貂之尾;索綯牵去,惊回顾兔之。”
此赋马上在临近几郡传播开来。 滕元发之“俊逸”《却扫编》中的一则材料更见代表性。
滕元发为布衣时,尝为范文正公客,时范尹京。滕少年颇不羁,往往潜出从狭邪纵饮,范公病之,一夕,至滕书室,明烛观书,以侯其至,意将愧之,滕夜分大醉而归。
范公阳不视,以观其所为,滕略无慑惧,长揖问曰:“公所读何书?”公曰:汉书。复问:汉高祖何如人?公巡而入。
范曲意劝其读书,滕以汉高祖不读书为英豪相答,此虽类小说,却形象地刻画了滕甫的性格。 滕元发文武全才,尤其具武将风度,确有豪杰气概。
前引《东轩笔录》与王安石同为试官时的起誓诅咒,虽有丑化元发之嫌,但是多少透露了元发武将所持有的急躁﹑粗豪﹑坦荡。据四库全书宋范成大撰《吴郡志》卷第23“人物”4,已知当时名帅孙威敏预言其日后“当为贤将”:而《东轩笔录》卷8所记吴奎的描述更见元发气概。
“吴奎为参知政事,会御史中丞王陶以韩魏公不肯押班事,其言兼及两府,奎乃上章,官迩来天文遣见,皆为王陶召之,又尝于上前推荐滕甫可为帅,上问其故,奎曰:“滕甫不唯将略可取,至于躯干膂力,自可被两重铁甲。” 滕甫深知边务,据《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17载其知定州时,效仿契丹全民皆兵,建议组织边界地区愿意学习弓箭的公差,城乡百姓组成弓箭社,由长吏组织训练,以便危急时御敌之用。
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记其在知定州任上,次上己节与郊外饮宴,有人报告契丹入寇,边民逃跑,“将吏大骇,请治兵”。滕甫依旧谈笑饮酒,并让人召回逃跑百姓。
事后证明消息虚妄,众将皆服。元发为当时名帅,威震西北。
神宗时西夏发生内乱,他主张抓住时机,一举解决这个威胁,但神宗未予采纳。 以粗豪不羁的武将而侧身于重文轻武时代之文官行列,元发在当时士林中的真正处境可以想见。
范文正公用士多取气节,而阔略细故,如孙威敏﹑滕达道,皆所素厚。其为帅,辟置幕客,多取见居谪籍未牵复。
人或疑之,公曰:“任有才能而无过,朝廷自应用之,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故公所举用,多得贤能之士。
(《寓简》)。 滕达道为范文正门客,文正奇其才,谓他日后必能为帅,及以将略授之,达道亦不辞。
然任气使酒,无所顾避,久之,稍遨游无度,侵夜归必被酒,文正虽意不甚乐,终不禁也。达道后为名臣,多得文正规模,故子瞻挽词云:高平风烈在。
(《避暑录话》)由上可见,滕元发在当时属于有“气节”,但有“细故”(微小瑕疵)的士人,此“细故”很可能包括“任气”使酒,无所顾避,久之,稍遨游无度,侵夜归必被酒。因以英雄自许,所以平视仲淹,这在一般人绝难忍受,然而达道后为名臣,多得文正规模,故子瞻挽词云:高平风烈在。
滕达道性格中所具有的豪狂性格即使是颇识英雄的范仲淹也“意不甚乐”,可见其在当时士林中会是怎样的处境:由《寓简》中范仲淹的话“若其实有可用之材,不幸陷于吏议深文者,不因事起之,则遂为废人”看,滕达道﹑孙威敏等人所代表的士风是为士论,吏议极度贬毁的。 “滕屠郑沽”及其友人多豪放俊逸,极自信,自负甚至自傲,善谋略﹑知兵﹑有极强的功名事业心。
“极端”是他们的基本特征。与当时重涵养﹑重品节的主流士风相冲突,属于士林中的“异类”。
元发在神宗面前论事,如。
5.文言文《飞将军》的翻译
李广从王尉调为将军,出兵雁门攻击匈奴。匈奴兵多,打败了李广的部队,活捉了李广。单于一向听说李广贤能,下令说;“一定把李广活着送来!”李广当时受伤生病,匈奴骑兵就把李广放在两马之间的网兜里躺着。
走了十几里,李广装死,瞥见旁边有一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突然跃身跳上匈奴少年的马,趁势推下匈奴少年,夺下他的弓,鞭马向南奔驰几十里,又遇到他残余的部队,便领着进入关塞。匈奴派了几百骑兵追捕他,李广一边跑一边取匈奴少年的弓,射杀追来的骑兵,所以得以逃脱。于是回到京师,汉朝廷把李广交给执法官吏。执法官吏判决李广折损伤亡人马多,又被匈奴活捉,当斩,经纳粟赎罪,成为平民。
原文:
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 李将军传》
后汉以马邑城诱单于,使大军伏马邑旁谷,而广为骁骑将军,领属护军将军。是时,单于觉之,去,汉军皆无功。其后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单于素闻广贤,令曰:“得李广必生致之。”胡骑得广,广时伤病,置广两马间,络而盛卧广。行十余里,广详死,睨其旁有一胡儿骑善马,广暂腾而上胡儿马,因推堕儿,取其弓,鞭马南驰数十里,复得其余军,因引而入塞。匈奴捕者骑数百追之,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于是至汉,汉下广吏。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赎为庶人。
扩展资料
一、作品梗概
《李将军列传》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载于《史记》卷一百零九。这篇文章通过描写被誉为“飞将军”的汉朝名将李广的机智勇敢、廉洁宽厚,以及有功不得封爵,最后被迫自刎的不幸遭遇,塑造了一位悲剧英雄的形象。文章叙事突出重点事件,善用对比手法,注重细节描写,是《史记》中的传记名篇。
二、创作背景
在汉武帝征伐匈奴的过程中,曾经涌现出无数勇敢善战的英雄人物。司马迁不能不为他们立传,又不能为他们一一立传。卫青、霍去病是不能不写的,因为他们是三次大规模出征匈奴的统帅。此外,司马迁选择了李广。这缘于多种因素。
李广精于骑射,沉着机智,爱护士卒,具备良将的素质;李广守边数十年,匈奴入侵,战功卓著,威名远播,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引而避之,负有名将的声望;李广自言“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即经历了征伐匈奴的全过程,具有夙将的资历。这一切,都是不可忽视的条件。但更重要的,恐怕是李广的不幸遭遇。
李广一生经历了文、景、武三朝。文帝时就因为与匈奴力战有功,迁中郎。文帝务在与民休息,不愿轻动干戈,因此虽然称赞其才干,却又惋惜他“不遇时”。景帝时,参加平吴楚七国之乱,屡建战功,但因曾受了梁王将军印,战功被取消了。
武帝时,大规模出征匈奴,按理说,李广可以大有作为,但武帝重用外戚,别的将领威名再高也不被信。何况李广性格正直刚强,汉武帝和卫青都不喜欢他。再加上李广为人忠厚,每次战胜,他都功归部下;每次战败,又主动承担罪责,论功行赏,自然显不着他。李广搏战一生,未得封候,是各种因素造成的。汉武帝说他“数奇”,不过是为自己不肯重用李广找借口而已。在整个征讨匈奴的战争中,封侯的人数毕竟很少。绝大多数将士或者战死了,或者像李广一样得不到公正待遇。
对于封侯者,司马迁除了用表的形式加以记载以外,又选择卫青、霍去病作为代表人物立传;对于未获封侯者,司马迁认为更应该选好代表人物立传。李广由于他的不幸遭遇而成了司马迁看中的最佳人选。他欣赏李广身上所具备的广大普通将士的优良品行,又同情李广所遭受的带有普遍性的不幸。为李广立传就是为广大普通将土立传,因为他确实很有代表性。
这是司马迁的匠心安排。卫、霍作为封侯者的代表,他们多少凭借外成而贵幸,利用广大将土的浴血奋战和流血牺牲,才换来了自己的荣耀。卫、霍本人的オ干,可能并无过人之处。司马迁甚至认为,他们只是配进入《佞幸传》(参阅《十七史商権》卷六)。李广则不同,他从军数十年,与广大将士同生死,共命运,在无数次的艰苦奋战中与广大将士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起。因此司马迁为李广立传。
6.宋史·列传第九十一全文翻译
滕元发,字达道,东阳人。
性情豪爽慷慨,不拘小节。九岁能写诗,范仲淹见了认为他与众不同。
考取进士,列廷试第三名,被授予大理评事、通判湖州。孙沔做杭州太守,见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说:“真是奇才,以后必能做良将。”
于是把治理守边的策略传授给他。 (皇上)召试他,他做了集贤校助、同修起居注。
进举主持制诏事务,主持谏院……授予御史中丞。 京都及周围郡国发生地震,元发向皇上上疏指述导致灾害的缘由,大臣们不高兴,(元发)被外放到秦州任知府。
宋神宗说:“(去)秦州,不是我的意思。”把他留下来没有派遣。
在旅馆陪伴契丹使杨兴公,(元发)尽情同他交谈,杨兴公很受感动,将要离开之时,哭着与元发告别。河北又发生大地震,(皇上)任命元发做安抚使。
当时城里房屋大多倒塌,官民害怕被压,全都在草间住宿,滕元发独自住屋里,说:“屋坏民死,我应当设身处地地体验这种灾难。”安葬死者赈济饥者,免除田租,整修堤障,检察贪污残害百姓之事,责罚盗贼,北方于是安定了。
被授予翰林学士、开封知府。有个叫王颖的百姓他的财物被邻居妇人隐藏起来,经过几任府尹都没有获得公正的判决。
王颖忧愤而导致背驼,拄着拐杖到官府打官司。元发一问了解到真实情况,返还了他的财物,王颖扔下拐杖仰天感谢,原先的驼背一下子没有了。
(他做官)历经青州,应天府,齐、邓两州。适逢元发妻的亲族李逢做叛逆之事,有人乘机来排挤元发,他被贬官到池州,未出发,又改任安州。
(在外地)辗转将近十年,还因先前的过错被降职住在筠州。有人认为接下来会有同样的命运,滕元发谈笑自若,说:“上天知道我正直,皇上知道我忠诚,我忧虑什么。”
于是上奏表章为自己争辩,有言辞说:“乐羊没有功劳,但诽谤他的书信却满满一筐;即墨有什么罪过,诋毁他的话每天都能听到。”神宗看到这些文字十分同情,就把他改任湖州。
滕元发治理边境十分威严,威振西北,号称为名帅。河东共有十二位守将,其中八人以防备西部边境,分一半轮番休息。
元发到那地方八个月,边境告急,请求八位将领同时在这一时期守备。元发说:“西夏如果合兵侵犯我们,即使八位将领也难以抵挡;如果他们不来,四位将领就足够了。”
最终让他们轮番休息。参与守备的将领害怕,敲着他的官阁争辩这件事。
元发指着自己的脖子说:“我已不要它了,头可杀,兵不可出动。”……多次上奏章争辩此事。
因为年老极力要求到淮河以南任职,于是做了龙图阁学士,再到扬州任知州,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被赠封为左银青光禄大夫,谥号叫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