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虚词顺口溜(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

1.语文高考十八个虚词的顺口溜

【18个虚词口诀】 于(与)焉何其若、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谐音: 语嫣何其弱,因为所以则而且,乃之乎者也 【奇思妙想】 这个口诀目的是帮助同学们记住18个常见虚词,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中头号美女王语嫣,何其弱不禁风,为什么身体会这么弱呢?解释一下,因为——所以——则——而且—— 这怎么叫解释呢?简直就是(乃)之乎者也一样的废话连篇。

于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 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 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

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 “比”等。例如: ①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左忠毅公逸事》(自、从) ②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进学解》)(由于) 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对、对于) ④公与之乘。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在) ⑤余将告于莅事者。

(《捕蛇者说》)(给)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⑦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愚公移山》)(到) ⑧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被) ⑨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比) 与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 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

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 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

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 “结交”“亲附”例如: ①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给与) ②骞叔之子与师。

(《骞叔哭师》)(参与) ③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①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

(《勾践灭吴》)(和,跟,同) 3、用作介词,“同”“和”“跟”; “给”“替”;“和……比较”;例如: 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和、同、跟)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给,替) ③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例如: 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感叹语气) ②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疑问语气) ③然则废衅钟与?(《齐桓晋文之事》)(测度语气) 焉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反诘语气常译呢。代词什么之哪里?兼词相当于是之、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反截鱼鳍长翼呢。带刺什么知那里?见刺相当于是之、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 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

不吃鱼尾了, 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

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 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例如: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

(《师说》)(句中不译) ②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句末不译) ③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石钟山记》)(词尾不译) ④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 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

(《捕蛇者说》)(它,指蛇。)②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郑伯克段于鄢》)(什么) ③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哪里)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 从这里”等。

例如: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在其中) ②先世。

中考文言文虚词顺口溜,文言文虚词背诵顺口溜,最好的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2.高中语文虚词18个有什么口诀

判断无误用必定,客观趋势用必然;情理必要用必须,客观需求用必需; 从未有过用不曾,以前有过用曾经;没有害处用不妨,程度范围用不过; 控制不了用不禁,忍受不了用不堪;从今以往用从此,过去至今用从来; 确实如此用诚然,辨析常见虚词口诀 判断无误用必定,客观趋势用必然;情理必要用必须,客观需求用必需; 从未有过用不曾,以前有过用曾经;没有害处用不妨,程度范围用不过; 控制不了用不禁,忍受不了用不堪;从今以往用从此,过去至今用从来; 确实如此用诚然,情理如此用当然; 基本估计用大抵,比例很大用大多;情况估计用大概,数量猜测用大约; 总括一般用大凡,主要情况用大致;毫无顾忌用大肆,竭尽全力用大力; 情况突变用陡然,果断决定用断然;出于常情用反而,结果一样用反正; 不同对象用分别,各自行动用分头;不久之后用既而,紧接其后用继而; 时间临近用将近,不久发生用将要;随便轻率用贸然,突然产生用暮然; 反复出现用连连,连连发生用频频;最初开头用起始,最低程度用起码; 直接前往用径直,独自前往用径自;暂时将就用暂且,让步凑合用权且; 原来这样用本来,一直这样用素来;程度超常用特别,进步强调用尤其; 不一定会用未必,从前没有用未尝;表示肯定用未免,避免不了用不免; 情况不变用仍然,情况照旧用依旧;同时发生用一齐,一致行动用一起; 反复多次用一再,刻意追求用一味;按通常做用照常,按老样做用照旧; 按惯例做用照例,按式样做用照样;仅仅这样用只是,只好这样用只有; 预料期待用终究,出现结果用终于;步步渐进用逐步,自然变化用逐渐; 肯定真实用着实,强调重点用着重;数字相加用总共,必定这样用总归。

引用标准用按照,依据准则用本着;引用证据用根据,遵循标准用依照; 表示原因用因为,表示理由用由于;仅仅如此用罢了,不过如此用而已; 略微超过用开外,大约如此用上下;目的强调用起见,也就算了用也罢。 情理如此用当然; 基本估计用大抵,比例很大用大多;情况估计用大概,数量猜测用大约; 总括一般用大凡,主要情况用大致;毫无顾忌用大肆,竭尽全力用大力; 情况突变用陡然,果断决定用断然;出于常情用反而,结果一样用反正; 不同对象用分别,各自行动用分头;不久之后用既而,紧接其后用继而; 时间临近用将近,不久发生用将要;随便轻率用贸然,突然产生用暮然; 反复出现用连连,连连发生用频频;最初开头用起始,最低程度用起码; 直接前往用径直,独自前往用径自;暂时将就用暂且,让步凑合用权且; 原来这样用本来,一直这样用素来;程度超常用特别,进步强调用尤其; 不一定会用未必,从前没有用未尝;表示肯定用未免,避免不了用不免; 情况不变用仍然,情况照旧用依旧;同时发生用一齐,一致行动用一起; 反复多次用一再,刻意追求用一味;按通常做用照常,按老样做用照旧; 按惯例做用照例,按式样做用照样;仅仅这样用只是,只好这样用只有; 预料期待用终究,出现结果用终于;步步渐进用逐步,自然变化用逐渐; 肯定真实用着实,强调重点用着重;数字相加用总共,必定这样用总归。

引用标准用按照,依据准则用本着;引用证据用根据,遵循标准用依照; 表示原因用因为,表示理由用由于;仅仅如此用罢了,不过如此用而已; 略微超过用开外,大约如此用上下;目的强调用起见,也就算了用也罢。主要还是多做练习,自然就熟能生巧了。

虚词,文言文,顺口溜,高中

3.高中语文虚词18个有什么口诀

考场上虚词的理解主要通过实词来理解的 这要把握了实词 虚词自然明白了 有一些方法

]

一、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自觉意识

①一般性读懂文言文是解题基础;

②注重知识积累和推断能力结合;

③知识积累中文言实词最为重要;

④聚焦关键点做情理文理的推断。

1.文本阅读自觉意识

①文本阅读的目的是巩固文言实词积累;

②备考最后阶段,要根据实际需要处置;

③考场上一般没有必要和可能通读文本 。

2.文言实词自觉意识

①根据题目给出的释义,聚焦关键信息判断;

②调动相关知识积累,为判断提供必要依据;

③备考中,进一步巩固知识,锤炼聚焦意识;

④考场上,避难就易,抓住关键点快速突破。

3.文言虚词自觉意识

①关键在于疏通理解文句意思;

②需要时可凭借上下语句疏通;

③备考中,强化聚焦疏通文意;

④考场上,避难就易快速突破。

4.信息筛选自觉意识

①考查的不是筛选方法,而是理解相关文意;

②依题目要求,结合上下文句明确句子意义;

③备考中,要致力于文意,不钻营琐细方法;

④考试中,最好用排除法,快速筛选出答案。

5.疏通文意自觉意识

①重点是疏通句意,理解句间关系;

②必要时,关注上下文句疏通句意;

③备考中,坚持以直译为判断依据;

④考试中,避难就易突破一处误点。

6.解析文意自觉意识

①考查实质不是概括分析,而是逐次理解文意;

②选项误点是明确的:无中生有,或颠倒黑白;

③备考中,逐一择定选项的对应文句比较判断;

④考试中,避难就易快速突破选项的一处误点。

7.文言文断句自觉意识

①考查实质是理解文言文的文意;

②解读文本为主,断句标志为辅;

③备考中,要将解读和标志结合;

④考试中,断点要精要不宜过碎。

8.文言文翻译自觉意识

①基础是透彻理解文言文的文句;

②涉及重点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③备考中,坚持以确切直译为主;

④考试中,译准赋分点兼顾全句。

二、古代诗歌阅读

古代诗歌阅读自觉意识

①通过联想想象;

②聚焦把握形象;

③转化体会意象;

④实现理解感情;

1.理解诗歌自觉意识

①关注诗歌的题目、诗序、注释、作者和标点;

②聚焦把握诗歌中的重要形象,整合诗歌意象;

③遇到不甚明了的意象,要根据相关意象推断;

④把含蓄跳跃的诗句“泡”开,变成一篇散文。

2.选择题目自觉意识

①题目主要是微观确切题目,是对古诗词语和句子的解读;

②回答问题的基础是解读诗歌,不是专业知识和专业术语;

③备考中,要逐项将诗句与选项对照,强化聚焦比较意识;

④考试中要集中精力,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误点。

3.简答题目自觉意识

①重视诗歌淡化题目,解读诗歌是答题基础;

②抓住形象感情,不纠缠专业知识专业术语;

③备考中,不要盲目以“参考答案”为目标;

④考试中,按题目要求,聚焦形象提炼感情。

4.求记十八个文言文中虚词的口诀

虚词词义的辨别是必须依据具体语言环境的,向你所列这十八个词,都是常见常用,如“之”和“以”用法好多,意义也各不同,口诀不太好搞,且实际应用起来也未必好用,建议你一个词一个词踏踏实实归纳这样好些。归纳的过程是复习的过程,归纳后再看看应该也就没问题了。语言学习还要重视语感,文言文阅读量上来了,解决虚词问题也就容易了,一点建议,供参考。

这里的材料你可以借鉴,把你有用的择出来,在后半部分。/f?kz=203419662

5.语文文言文词虚词怎么才能快速记好

文言虚词没有快速记忆法,更没有必要死记硬背。记住文言虚词的唯一正确途径是多读,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琢磨、体会其用法,一段时间以后,自然而然地会理解,甚至会使用。

死背的东西往往难以“对号入座”,弄不好会张冠李戴。如“而”作连词时,就有表示很多种不同关系的用法,假如考试题让考生回答它在某个句子中的用法,你将作何选择?如果平时多读几篇文言文,遇上这样的问题就能了若指掌。

假设,考试题有“黯然而逝”,教材中并没有。你审题发现,“逝”是动词,“黯然”是“逝”的状态,那么,“而”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地”,起连接状语和动词的作用,表修饰。

用类似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其他的文言文知识,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高中文言文虚词顺口溜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