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弟受烹文言文翻译(《“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爱问知)

1.《“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5-9题。

主父偃者,齐临淄人也。游齐诸生间,莫能厚遇也。

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家贫,假贷无所得,乃北游燕、赵、中山,皆莫能厚遇,为客甚困。

孝武元光元年中,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卫将军数言上,上不召。

资用乏,留久,诸公宾客多厌之,乃上书阙下。朝奏,暮召入见;拜为郎中。

偃数见,上疏言事。诏拜偃为谒者,迁为中大夫。

一岁中四迁偃。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尊立卫皇后,及发燕王定国阴事,盖偃有功焉。

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人或说偃曰:“太横矣。”

主父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矣。且丈夫生不五鼎食①,死即五鼎烹②耳。

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元朔二年,上拜主父为齐相。

至齐,遍召昆弟宾客,散五百金予之,数之曰:“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今吾相齐,诸君迎我或千里。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主父始为布衣时,尝游燕、赵,及其贵,发燕事。 赵王恐其为国患,欲上书言其阴事,为偃居中,不敢发。

及为齐相,出关,即使人上书,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及齐王自杀,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乃遂族主父偃。

(选自《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有删改)注:①五鼎食:牛、羊、豕、鱼、麋也。 诸侯五,卿大夫三。

②五鼎烹:被镬(一种大锅)烹煮的刑罚。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家贫,假贷无所得 假:借。

B.古者诸侯不过百里 过:经过。 C.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 亲:父母。

D.我厄日久矣 厄:穷困。6。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 诸公宾客多厌之 / 强弱之形易制 B。

今以法割削之 / 亲不以为子 C。 乃西入关见卫将军 / 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 D。

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 /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嫡嗣代立7.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武帝“族偃”原因的一组是①及发燕王定国阴事②吾与诸君绝矣,毋复入偃之门③乃使人以王与姊奸事动王,王以为终不得脱罪,乃自杀④告言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弟多以得封者⑤上闻大怒,以为主父劫其王令自杀A.①②⑤ B.①④⑤ C.③④⑤ D.②③④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父偃早年并不得志,在通过卫青向皇上推荐但“上不召”的情况下,上书汉武帝,才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和任用。 B.主父偃向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

C.主父偃揭发燕王犯罪的事情后,大臣们都畏惧主父偃的口,贿赂和赠送给他的钱,累计有千金之多。 D.主父偃当了大官后,就揭发了燕王和赵王犯罪的事情。

这是他对自己未显达时所受侮辱的报复。9。

断句和翻译。(10分)(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3分)余 虽 骨 肉 无 尺 寸 地 封 则 仁 孝 之 道 不 宣 愿 陛 下 令 诸 侯 得 推 恩分 子 弟 以地 侯 之 彼 人 人 喜 得 所 愿 上 以 德 施 实 分 其 国 不 削 而 稍 弱 矣 于 是 上 从 其 计。 (2)翻译下面的句子。

(7分)①齐诸儒生相与排摈,不容于齐。(3分)②始吾贫时,昆弟不我衣食,宾客不我内门。

(4分)。

2.谁可以给我秦晋肴之战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秦我也。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故,患生;违天,不祥。

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

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

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译文: 晋国的原轸说:“秦国违背蹇叔的意见,因为贪得无厌而使老百姓劳苦不堪,(这是)上天送给我们的好机会。

送上门的好机会不能放弃,敌人不能轻易放过。放走了敌人,就会产生后患,违背了天意,就会不吉利。

一定要讨伐秦军!”栾枝说:“没有报答秦国的恩惠而去攻打它的军队,难道(心目中)还有已死的国君吗?”先轸说:“秦国不为我们的新丧举哀,却讨伐我们的同姓之国,秦国就是无礼,我们还报什么恩呢?我听说过:‘一旦放走了敌人,会给后世几代人留下祸患’。为后世子孙考虑,可说是为了已死的国君吧!”于是发布命令,立即调动姜戎的军队。

晋襄公把白色的孝服染成黑色,梁弘为他驾御兵车,莱驹担任车右武士。这一年夏季四月十三日这一天,(晋军)在殽山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军三帅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回。

于是就穿着黑衣服给晋文公送葬,晋国从此以黑衣服为丧服。 原文: 文嬴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厌,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

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

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译文: (晋文公的夫人)文嬴向晋襄公请求把秦国的三个将帅放回去,说:“他们的确是离间了我们秦晋两国国君的关系。

秦穆公如果得到这三个人,就是吃了他们的肉都不解恨,何劳您去惩罚他们呢?让他们回到秦国去受刑,以满足秦穆公的心愿,怎么样?”晋襄公答应了她。先轸朝见襄公,问起秦国的囚徒哪里去了。

襄公说:“夫人为这事情请求我,我把他们放了。”先轸愤怒地说:“战士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他们从战场上抓回来,妇人几句谎话就把他们放走,毁了自己的战果而助长了敌人的气焰,亡国没有几天了!”不回头就(对着襄公)吐了口唾沫。

晋襄公派阳处父去追孟明等人,追到河边,(孟明等人)已登舟离岸了。阳处父解下车左边的骖马,(假托)晋襄公的名义赠给孟明。

孟明(在船上)叩头说:“贵国国君宽宏大量,不把我们这些俘虏的血涂抹战鼓,让我们回到秦国去受死刑,如果国君把我们杀死,死了也不会忘记(这次的失败)。如果尊从晋君的好意赦免了我们,三年后将要来拜谢晋军的恩赐!” 原文: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译文: 秦穆公穿着白色的衣服在郊外等候,对着被释放回来的将士哭着说:“我违背了蹇叔的劝告,让你们受了委屈,这是我的罪过。”

没有废弃孟明,(秦穆公)说:“这是我的错误,大夫有什么罪呵!况且我不会因为一次过失而抹杀他的大功劳。”。

文言文,翻译,代弟受烹

3.《“郑濂,字仲德,浦江人”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郑濂,字仲德,浦江人。其家累世同居,几三百年。

郑氏家法,代以一人主家政。濂受知于太祖,昆弟由是显。

濂诣京师,太祖问治家长久之道;赐之果,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帝闻嘉叹,欲官之,以老辞。

时富室多以罪倾宗,而郑氏数千指独完。会有诉郑氏交通者,吏捕之,兄弟六人争欲行,濂弟湜竞往。

时濂在京师,迎谓曰:“吾居长,当任罪。”湜曰:“兄年老,吾自往辩。”

二人争入狱。太祖召见曰:“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命举所知。

湜举同郡王应等五人,皆授参议。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南靖民为乱,诖误者数百家,湜言于诸将,尽释免。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十九年,濂坐事当逮,从弟洧曰:“吾家称义门,先世有兄代弟死者,吾可不代兄死乎?”诣吏自诬服,斩于市。洧,字仲宗,受业于宋濂,有学行,乡人哀之,私谥贞义处士。

濂卒,弟渶继。二十六年,东宫缺官,命廷臣举孝弟敦行者,众以郑氏对。

太祖曰:“其里王氏亦仿郑氏家法。”乃征两家子弟年三十上者,悉赴京,擢濂弟济与王懃为春坊左、右庶子。

后又征濂弟沂,自白衣擢礼部尚书,年余,致仕。永乐元年入朝,留为故官。

未几,复谢去。 他得官者复数人,郑氏愈显。

初,渶尝仕元为浙江行省宣使,主家政数年。建文帝表其门,渶朝谢。

御书“孝义家”三字赐之。燕兵既入,有告建文帝匿其家者,遣人索之。

渶家厅事中,列十大柜,五贮经史,五贮兵器备不虞。使者至,所发皆经史,置其半不启,乃免于祸,人以为至行所感云。

成化十年,有司奏郑永朝世敦行义。复旌以孝义之门。

自文融至渶,皆以笃行著。文融著《家范》三卷,凡五十八则,子钦增七十则,从子铉又增九十二则,至濂弟涛与从弟泳、澳、湜,白于兄濂、源,共相损益,定为一百六十八则,刊行焉。

(节选自《明史·郑濂传》)8。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郑氏数千指独完 完:灭亡。B。

吾居长,当任罪 任:承担。C。

宥之,立擢湜为左参议 宥:宽恕。D。

居一岁,入觐,卒于京 觐:拜见。 答案 A解析 完:保全。

9。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郑濂全家“孝弟敦行”的一组是 ( )①濂拜赐怀归,剖分家人 ②兄年老,吾自往辩 ③有人如此,肯从人为逆耶 ④湜,字仲持,居官有政声 ⑤诣吏自诬服,斩于市 ⑥他得官者复数人A。

①②⑤ B。①③④C。

②④⑥ D。③⑤⑥答案 A解析 ③句是太祖的话。

④句是对郑湜的介绍,不符合题干要求。⑥句是说郑家有好几个人都做了官,也与题干不符。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濂是浦江人,其家世世代代共同居住,有很好家声。他深受皇上赏识,其兄弟也因此显荣。

皇上问及他的治家之道,又欲授予官职,郑濂却以年老谢绝。B。

郑濂兄弟极为友爱,有人告发郑氏有罪,官吏抓捕他们时,众兄弟竞相揽过责任,郑濂与弟又争相入狱。皇上得知后,不信郑氏有罪,并当即提拔其弟郑湜。

C。郑濂的家风受到普遍赞扬。

朝廷提拔官员时,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同乡王氏仿效郑氏家法,两族之中入选官员很多,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D。

郑濂死后,郑渶主持家政,受到建文帝表彰,御书“孝义家”赐给郑氏。 郑氏祖上以践行孝义闻名,为给子孙留下规制,著《家范》三卷,由后人增删刊行。

答案 C解析 C项中“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在原文中没有提及。

4.三国演义的第三十三回文言文翻译奖50分

李肃带上了礼物,来到吕布的寨中。

伏路军人围住李肃,李肃说:“快告诉吕将军,有老朋友来见。”军人告诉吕布,吕布叫他进来。

李肃对吕布说:“贤弟过的好吗?”吕布说:“好久不见,你现在住在那里?”李肃说:“现在担任虎贲中郎将的职位。听说贤弟保家卫国,非常高兴。

我有一匹好马,一日可以走千里,渡水或是登山,就像过平地一样,名字叫‘赤兔’。特别来送给贤弟。

”吕布就让人牵过来看。果然,那匹马浑身上下红得像火炭一样,没有半根杂毛,从头到尾长一丈,从蹄到项高八尺,嘶喊咆哮,十分勇猛。

吕布见了这匹马,很高兴,于是对李肃说:“哥哥送我这匹马,要我怎样报答您?”李肃说:“我为义气而来,没有想要你报答!”吕布摆上酒席相待。喝得正香,李肃说:“我与贤弟很少相见,但和你爸爸却经常往来。”

吕布说:“哥哥喝醉了。我爸爸去世多年,怎么能与你相会?”李肃大笑说:“不是,我说的是今日的丁刺史。”

吕布惊慌地说:“我在在丁建阳哪儿,也是出于无奈。”李肃说:“贤弟有上天下地之才,所有人都佩服你,要取得功名与富贵,就像从口袋里拿东西,怎么说是无奈,还在人之下?”吕布说:“只恨还没遇到好主人。”

李肃笑着说:“你有机会不去,后悔时就晚了。”吕布说:“哥哥在朝廷,认为谁是英雄?”李肃说:“我看过所有人,都不如董卓。

董卓的为人是尊敬贤礼之士,赏罚分明,最后会成就大业。”吕布说:“我想投靠他,但是没有门路。”

李肃就拿金珠、玉带,摆在吕布面前。吕布大惊,说:“这是哪儿来的?”李肃让左右回避,告诉吕布:“此是董卓久慕大名,特让我把这些东西给你,赤兔马也是董卓送的。”

吕布说:“董卓对我这么好,我该如何报答?”李肃说:“像我这样都可以成为虎贲中郎将,您要是到那里,荣华富贵是不用说的。”吕布说:“我没有功劳,不好意思去见他。”

李肃说:“功劳多的是,只是你不肯做。”吕布想了很久,说:“我想杀丁原,引着大军去董卓那儿,怎么样?”;李肃说:“贤弟要是能这样,是一件大功。

事不宜迟,快去吧。”吕布与李肃相约,明天来降。

李肃回去了。 当晚二更,吕布提刀走入丁原房中。

丁原正在看书,见到吕布来了,说:“儿子,你来干什么?”吕布说:“我堂堂丈夫,怎么肯当你的儿子!”丁原说:“你为什么心变?”吕布向前,一刀砍下丁原的脑袋,大声说:“丁原不仁不义,我已经杀了他。肯跟着我我的人留下,不肯的者自己走!”军士走了大半。

第二天,吕布拿着丁原的脑袋,去见李肃,李肃就引着吕布去见董卓。董卓很高兴,摆上酒席相待,董卓下拜,说:“我今天得到了将军,就像干旱的苗得到了甘雨。”

吕布请董卓坐下,下拜说:“您要是不嫌弃,我想拜您为义父。”董卓赏吕布金甲锦袍,一起很高兴地喝酒。

从此董卓的威势越来越大……。

5.帮忙翻译一下 开头是钱文端公幼贫甚关于这篇文言文的 文言文题目为

[原文]钱文端公幼贫甚,隆冬早起读书,灶无宿薪,汲井水盥手,肤为之坼。未弱冠,依人京师,佣书糊口。冬无裘,入市以三百钱买皮袖,自缀于袍,钞纂益力。逾数年旋里,课两弟,读书于南楼,去梯级,缒绳送饮食,岁除始一下楼。如是者二年,学大进,遂以文字邀异遇。高官大年,席宠累代。高庙南巡,公扶杖迎銮,御制诗至有“江浙大老”之目,可谓荣已。回忆童牙孤露,饥寒逼人,虽寤寐中当无此冀望。士之匿影蓬荜,憔悴谋生者,观于公无自戚戚也。

[简译]钱文端公小的时候家非常贫困,深冬时节早起读书,炉灶里没有过夜的柴,就打井水洗手取暖,皮肤都因此裂开口子。还没有到成年,跟人到京城,给人当书童养活自己。冬天没有棉衣,到市场用300钱买皮袖,自己缝在袍子里,钞写更加卖力。数年周旋,当了官,发奋在南楼读书,并把梯子去掉,饮食用绳子拉上去,一年下楼一次。这样坚持了两年,学问进步很快,于是因文采好得到特殊的赏识。当了多年高官,非常受庞爱。皇上南巡,他拄杖迎驾,皇上为他提诗,称他为“江浙大老”,可以说荣誉达到极点了。回忆童年孤独简露,饥寒交迫,就是做梦也不会想到有今天的生活。士君子没有名声并生活于困境、心力憔悴谋求生活的人,看到钱文端公的经历都有同感啊!

6.《越俎代庖》全文翻译

越俎代庖 ( yuè zǔ dài páo )

越:超过。俎: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祭品的器具。代:代替。庖:厨师。

解 释:主祭的人跨过礼器去代替厨师办席。比喻超出自己职务范围去处理别人所管的事。

出 处:《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治:从事。祝:主持祭祀的人。樽:盛酒的器具。

用 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示 例:1、孩子能做的事,父母不要越俎代庖。

2、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学生自己能干的事,就不要越俎代庖。

近义词:包办代替

反义词:自力更生

英 文:1、put words into somebody's mouth

2、take sb's job into one's own hand

3、exceed one's duties and meddle in others' affairs

图片出处:国际政治漫画:越俎代庖

[编辑本段]典故

语出《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原意谓人各有专职,庖人虽不尽职,主祭等人也不越过樽俎去代他办席。后因以“越俎代庖”比喻越权办事或包办代替。 宋 秦观 《代谢中书舍人启》:“一时承乏,方慙越俎以代庖;数月为真,更愧操刀而制锦。” 宋 陈亮 《又与吕伯恭正字书》:“大著何不警其越俎代庖之罪,而乃疑其心测井渫不食乎?” 郭沫若 《天地玄黄·兵不管秀才》:“秀才还不便越俎代庖,军人理应少管闲事。”昆曲《十五贯·见都》:“本院既委贵府监斩,就当谨守职责。为何擅离职守,越俎代庖。”亦省作“ 越俎 ”。《明史·许士柔传》:“未有追咎元年之史官,诋为越俎者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声容·习技》:“描鸾刺凤之事,闺阁中人人皆晓,无俟予为越俎之谈。” 蔡东藩 《慈禧太后演义》第二九回:“朝廷自由权衡,不必他们越俎。”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传说中,有一位杰出的领袖叫唐尧。在唐尧的领导下,人民安居乐业。可是唐尧很谦虚,当他听说隐士许由很有才能的时候,就想把领导权让给许由。唐尧对许由说:“日月出来之后还不熄灭烛火,它和日月比起光亮来,不是太没有意义了吗?及时雨普降之后还去灌溉,对于润泽禾苗不是徒劳吗?您如果担任领袖,一定会把天下治理得更好,我占着这个位置还有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很惭愧,请允许我把天下交给您来治理。”

许由说:“您治理天下,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如果再来代替你,不是沽名钓誉吗?我现在自食其力,要那些虚名干什么?鹪鹩在森林里筑巢,也不过占一棵树枝;鼹鼠喝黄河里的水,不过喝饱自己的肚皮。天下对我又有什么用呢?算了吧,厨师就是不做祭祀用的饭菜,管祭祀的人也不能越位来代替他下厨房做菜。”

代弟受烹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