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文言文翻译
1.《新唐书》的原文和翻译
李靖,本名药师,是雍州三原县人。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 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在隋朝担任马 邑郡丞的官职。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 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将要前往扬州,向朝廷报告事变,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 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释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 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派李靖去平定他。那年八月,在夔州聚集军队。萧铣认为当时正 时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危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 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李靖说:“兵 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如果趁江水上涨的形势,快速地到达荆州城下,就是人们常说的疾雷 炸响,来不及掩住耳朵,这是军事家的上等策略。即使他们知道了我的行动,匆忙征调军队,也 没有办法应对我们,这样他们一定会成为俘虏的。”进军到了夷陵,萧铣的将领文土弘带几万精 兵屯驻在清江,李靖挥师打败了他。来到江陵,扎营在城下,萧铣十分害怕,这时才从江南征调 人马,果然调集不到。李靖又打败了他的勇将杨君茂、郑文秀,萧铣派人请求投降,李靖当即进 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号令如山,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 有人请求抄没萧铣将领中抵抗的人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作战 的意义在于吊民伐罪。百姓受萧铣的驱遣逼迫,抵抗和作战难道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吗?我们 应当发扬宽大为怀的道义,来抚慰远近百姓的心。敌人投降了,反而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 符合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救助出来的本意吧。只怕从这往南的各个城镇都会坚守不投降了, 这不是一个好计策。”于是没有那样做。江汉一带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争着归降的。李靖凭 借战功被授予上柱国的官职。李靖秉承皇帝的意旨授予他们官爵,总共招抚了九十六州,六十 余万户,皇帝用热情的诏书对他加以慰劳鼓励。太宗继承皇位,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 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李靖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 出敌不意,从马邑直走恶阳岭来逼迫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 到,于是很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不是全国军队都来了,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一天之 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他心腹之人(将领),使突利可汗所 亲近的康苏密前来投降。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仅一个人逃走了。 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最后不免自己投降了匈奴,但还得到史 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 从古到今所没有的功绩,足够报当年在渭水被他们打败的仇恨了。”
2.《新唐书》文言文翻译
尹思贞是京兆长安人.二十岁时因考中明经科进士,调任隆州参军事.下属县邑的豪强蒲氏骄纵不守法,州府传文书令尹思贞审查他,揭发他的不正当得来的钱财上万,终于定罪处死,辖区百姓道贺,刻石碑赞颂.升为明堂县令,因良好的政事出名.提拔为殿中少监,任检校洺州刺史.正逢契丹人孙万荣作乱,北方一带受震惊,尹思贞安抚境内民众,唯独不受惊扰. 神龙初年,提拔为大理卿.雍地人韦月将告发武三思叛逆,唐中宗下令斩韦月将,尹思贞认为正处在春天萌发滋长的月份,坚持奏告不能斩杀,就判处杖刑,把他流放到岭南.武三思暗示主管官员施加法令杀韦月将,尹忠贞义坚持争论,御史人大李承嘉帮助武三思,因而拿别的事情弹劾尹思贞,使尹思贞不能见官陈述.尹思贞对李承嘉说:"您为天子执行法令,竟擅自使用权威,轻视法度,阿谀依附奸臣图谋不轨,现在您将要除掉忠良来自己任意妄为吗 "李承嘉羞愧恼怒,弹劾尹思贞,让尹思贞做了青州刺史.有人问他说:"您勤勉修养自身,为什么要与李承嘉辩论呢 "他回答道:"石头不能说话,可是有时也会发出声音.李承嘉依仗权势侮辱我,我坚持正义不受辱,也不知道这些话从哪里来的."他治理青州有政绩,蚕甚至一年结四次茧,黜陟使路敬潜到他的辖区,感叹道:"这不是良好的政事导致出现祥瑞吗!"上奏章说此事. 睿宗即位,征召尹思贞授官职为将作大匠,封他为天水郡公.仆射窦怀贞总管兴建金仙,玉真两座道观,大量的征用民夫工匠,尹思贞多次减少用人数量.窦怀贞责备尹思贞,尹思贞回答道:"您是辅佐大臣,不能辅助君王宣扬教化,却大兴土木,来讨好皇帝损害百姓,又听小人诬陷的话来在朝廷上侮辱士人,现在不能侍奉您了."他就拂衣离去,关上家门不出等候定罪.皇帝知道了此事,特地下命令让他办理公事.窦怀贞被处死后尹思贞被命任为御史大夫,多次提升为工部尚书.后请求辞职,皇帝答应了.尹思贞前后当了十三年郡的刺史,他的政事都因清明最佳闻名。
3.求《新唐书王潮》的文言文翻译
原文:王潮,字信臣,光州固始人。
五代祖晔为固始令,民爱其仁,留之,因家焉。世以赀显。
僖宗入蜀,盗兴江、淮,寿春亡命王绪、刘行全合群盗据寿州。未几众万余自称将军复取光州劫豪桀置军中潮自县史署军正主禀庾士推其信绪提 二州籍附秦宗权。
它日,赋不如期,宗权切责,绪惧,与行全拔众南走,略 浔阳、赣水,取汀州,自称刺史,入漳州,皆不能有也。初以粮少,故兼道 驰,约军中曰:“以老孺从者斩。”
潮与弟审邽、审知奉母以行,绪切责潮 曰:“吾闻军行有法,无不法之军。”对曰:“人皆有母,不闻有无母之人。”
绪怒,欲斩其母,三子同辞曰:“事母犹事将军也,杀其母焉用其子?”绪 赦之。会母死,不敢哭,夜殡.道左。
时望.气.者言军中当有暴兴者,绪潜视魁梧雄才,皆以事诛之,众惧。次南安,潮语行全曰:“子美须.眉.,才绝众,吾不知子死所。”
而行全怪寤, 亦不自安,与左右数十人伏丛翳,狙缚绪以徇。众呼万岁,推行全为将军,辞曰:“我不及潮,请以为主。”
潮苦让不克,乃除地剚剑祝曰:“拜而剑 三动者,我以为主。”至审知,剑跃于地,众以为神,皆拜之。
审知让潮, 为 副。绪叹曰:“我不能杀是子,非天乎!”潮令于军曰:“天子蒙难,今当出交、广,入巴、蜀,以干王室。”
于是悉师将行,会泉州刺史廖彦若 贪暴,闻潮治军有法,故州人奉牛酒迎潮。乃围城,岁余克之,杀彦若,遂 有其地。
初,黄巢将窃有福州,王师不能下,建人陈岩率众拔之。又逐观察使郑 镒,自领州,诏即授刺史。
久之,岩卒,其婿范晖拥兵自称留后。岩旧将多 归潮,言晖可取,潮乃遣从弟彦复将兵,审知监之,攻福州。
审知乘白马履 行阵,望者披靡,号“白马将军”。晖守弥年不下,潮令曰:“兵尽益兵, 将尽益将,兵将尽,则吾至矣。”
于是彦复急攻,晖亡入海,追斩之。建、汀二州皆举籍听命,潮乃尽有五州地。
昭宗假潮福建等州团练使,俄迁观察使。乃作四门义.学.,还流亡,定赋使用,遣吏劝农,人皆安之。
乾宁中,宠福州为威武军,即拜潮节度使、检 校尚书左仆射。卒,赠司空。
译文:王潮字信臣,是光州固始人。五代祖王晔,任固始令,百姓爱戴他的仁惠,挽留他,于是定居在这里。
他家世代以富有著称。僖宗入蜀,盗贼在江、淮之地起事,寿春的逃亡人王绪、刘行全纠集群盗占据了寿州。
不久,部众达到一万多人,自称将军。又攻占了光州,胁迫豪杰加入军中,王潮从县史而被任用为军正,掌管粮储,军中推重他的诚信。
王绪献出二州的户籍归附了秦宗权。有一次,没有如期送交赋税,受到秦宗权的严厉斥责,王绪恐惧,与刘行全率领部众南逃,劫掠得浔阳、赣水,攻占了汀州,自称刺史,又侵入漳州,但都不能据有。
起初由于粮少,因此兼程行军,传令军中说:“携带老幼者斩。”王潮与弟弟王审邽、王审知侍奉着母亲一同行军,王绪严厉责备王潮说:“我听说军队行动要有法度,没有无法之军。”
他回答道:“人人都有母亲,从来没有听说有人没有母亲。”王绪发怒,要斩杀他的母亲,三个儿子一同争辩道:“奉事母亲犹如奉事将军,杀了人的母亲怎能再使用她的儿子?”王绪宽恕了他们。
这时母亲去世,他们不敢哭,乘夜间把灵柩停放在路旁。当时有望气的人说军中将很快有人要大为显贵,王绪暗中观察魁梧雄才,然后找借口全都杀掉,众人感到恐惧。
军队进抵南安,王潮对刘行全说:“你相貌英俊,才能出众,我不知你将死于何地。” 而刘行全做恶梦突然惊醒,自己也感到不安,与亲信几十人埋伏在树丛中,阻截并拘捕了王绪然后示众。
众人呼喊万岁,推举刘行全为将军,他推辞说:“我不如王潮,请立他为主。”王潮苦苦辞让不成,便在平地插剑祷告说:“跪拜此剑而剑动三下的人,我们就拥立他为主。”
到王审知时,剑从地上跃起,众人以为神,都对他下拜。王审知让给王潮,自己为副。
王绪叹息说:“我不能杀掉这人,这不是天意吗!”王潮传令军中说:“天子遭难,现要从交、广出兵,进入巴、蜀,以便辅助王室。”于是打算全军出征,时逢泉州刺史廖彦若贪婪残暴,州人听说王潮治军纪律严明,因此献上牛酒奉迎王潮。
王潮于是围城,一年多后攻克,杀死了廖彦若,然后据有了该地。起初,黄巢的部将窃据了福州,官军不能攻下,建人陈岩率众攻克,又驱逐了观察使郑镒,自行统领州务,朝廷随即下诏授任他为刺史。
过了一段时间,陈岩去世,他的女婿范晖拥兵自称留后。陈岩的旧将大多投归王潮,告诉他范晖可以攻取,王潮便派堂弟王彦复统兵,王审知督军,进攻福州。
王审知骑白马在阵上巡察,敌军望风披靡,称他作白马将军。范晖固守了一年多王审知也没能攻下。
王潮下令说:“兵尽增兵,将尽添将,兵将都尽,我就亲自上阵。”于是王彦复发动猛攻,范晖逃入海中,被追上斩杀。
建、汀二州都献出户籍听从命令,王潮于是完全占有了五州之地。昭宗拜授王潮代理福建等州团练使,不久升任观察使。
王潮于是建立了四门义学,招还逃亡百姓,规定赋税,派官员鼓励农耕,百姓人人安居乐业。乾宁年间,朝廷将福州升为威武军,随即拜授王潮为节度使、检校尚书左仆射。
去世,。
4.《新唐书》文言文翻译
王珪,字叔玠。高祖进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国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进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效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5.《新唐书》文言文翻译
王珪,字叔玠。高祖进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国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进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效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参考译文: 王珪,字叔玠.性情沉静恬淡,为人正直,安于所遇,与人交往不苟且附和。当时太宗任命他为谏议大夫。太宗曾经说:“君臣同心同德,那么国家就会安定。我虽不是贤明之君,但幸而有各大臣常加规劝及纠正我的过失,但愿这样可以使夫下太平吧。”王珪进言说:“古时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都因谏言不被采用,而相继死亡。现在陛下发扬你的美德,采纳像我们这样的草野之人的意见,我愿竭尽愚钝之力,效力辅佐陛下。”王珪推诚尽忠,进荐善言,并常常存心规劝,太宗更加信任他。 一天,王珪进见,看见有一美人在皇上身边侍候。太宗指着她说:“庐江王不行道义,杀了她的丈夫而纳她为妄,怎么会不灭亡呢?”王珪离开座位回答说:“陛下认为庐江王做得对还是不对呢?”皇上说:“杀了人却纳那人之妻,竟然还问我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呢?”王珪回答说:“我听说齐桓公到郭国,问老百姓:”郭公为什么灭亡?'老百姓回答说:“因为他能分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齐桓公说:”如像你们这么说,他就是一个明君了,可为什么会到了灭亡的地步吓?'老百姓说:“不是这样的,郭君知道是好的意见却不采纳,知道是错的事情却不停止做,所以灭亡。'如今陛下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他的美姬还在你的身边,我看陛下认为这样做是对的。知道那是错的事情(但还要继续做),这就是所谓知道不对的却不停止去做啊。”太宗十分欣赏他说的话。 太宗派太常少卿祖孝孙用乐律来教授宫中的乐人,因这些乐人的技能没有长进,孝孙多次被皇上责怪。王珪与温彦博共同进言说:“孝孙是恭谨之士,陛下让他来教女乐,又责备他,国人岂不认为皇上太轻视士人了吗?”太宗十分愤怒地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我心腹之臣,竟然附顺下人欺瞒我,替人游说说情吗?”彦博惧怕,谢罪,但王珪不谢罪,他说:“我本来侍奉前皇太子,罪当受死,陛下您怜惜我的性命,任用我,让我担任重要的职务,并要求我忠诚效力。现在陛下因私心而怀疑我,这是陛下对不起我,我没有辜负陛下。”皇上默不作声,感到惭愧,于是就不再追究了。 当时,王珪与玄龄等一同辅佐朝政。太宗对他说:“你给我评评玄龄等人的才干,并且说说,你与这些人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勤恳奉公为国,朝中事情没有不关心处理的,我不如玄龄;文才武略,将相之才兼备,我不如李靖;上奏详尽明了,思虑恰当,我不如彦博;治理繁重事务,事事必办妥,我不如戴胄;把谏诤作为自己的职责,以国君不及尧舜为耻辱,我不如魏征。至于扦击坏人坏事奖励好人好事,疾恨邪恶喜好善美,我和他们相比有一点点长处。”太宗称好。
6.《新唐书》的原文和翻译
李靖,本名药师,是雍州三原县人。
年轻时就有文才武略,常常对自己亲近的人说:“大丈 夫如果遇上英明的君主和大好时机:就一定要建立功劳成就事业,来博取富贵。”在隋朝担任马 邑郡丞的官职。
正碰上唐高祖李渊去攻打突厥,李靖观察李渊,知道他有夺取天下的意图,于 是给自己戴上枷锁,将要前往扬州,向朝廷报告事变,路过长安,因为道路堵塞不通才作罢。高 祖攻下京城,抓住李靖,将要杀他。
李靖大喊道:“您拉起正义的队伍,本应为天下除暴乱,为什么不想成就大事,却要因为个人的私怨杀掉壮士呢?”高祖认为他的话很有气魄,太宗又坚决请求(不要杀他),于是就释放了他。太宗不久就把李靖召入幕府。
萧铣占据荆州称帝,高祖派李靖去平定他。那年八月,在夔州聚集军队。
萧铣认为当时正 时秋汛季节,江水上涨,三峡道路十分危险,坚信李靖不能进军,于是让士兵休息,不加防备。 九月,李靖就带兵前进,将下三峡,将领们都请求停止进军来等待江水退了再说。
李靖说:“兵 贵神速,机会不能丧失。如果趁江水上涨的形势,快速地到达荆州城下,就是人们常说的疾雷 炸响,来不及掩住耳朵,这是军事家的上等策略。
即使他们知道了我的行动,匆忙征调军队,也 没有办法应对我们,这样他们一定会成为俘虏的。”进军到了夷陵,萧铣的将领文土弘带几万精 兵屯驻在清江,李靖挥师打败了他。
来到江陵,扎营在城下,萧铣十分害怕,这时才从江南征调 人马,果然调集不到。李靖又打败了他的勇将杨君茂、郑文秀,萧铣派人请求投降,李靖当即进 入占据了江陵城,军队号令如山,纪律严明,没有四下掳掠的现象。
有人请求抄没萧铣将领中抵抗的人的家资来奖赏将士们,李靖说:“我们是仁义之师,作战 的意义在于吊民伐罪。百姓受萧铣的驱遣逼迫,抵抗和作战难道是他们自己的意愿吗?我们 应当发扬宽大为怀的道义,来抚慰远近百姓的心。
敌人投降了,反而抄没他们的家产,恐怕不 符合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救助出来的本意吧。只怕从这往南的各个城镇都会坚守不投降了, 这不是一个好计策。”
于是没有那样做。江汉一带听到这个消息,没有不争着归降的。
李靖凭 借战功被授予上柱国的官职。李靖秉承皇帝的意旨授予他们官爵,总共招抚了九十六州,六十 余万户,皇帝用热情的诏书对他加以慰劳鼓励。
太宗继承皇位,任命李靖为兵部尚书。 突厥各部叛变,朝廷计划进军攻打,任命李靖为代州行军总管。
李靖率领三千勇猛的骑兵 出敌不意,从马邑直走恶阳岭来逼迫敌军,突利可汗没有料到李靖会这样做,看到官军突然来 到,于是很害怕,议论纷纷:“唐军如果不是全国军队都来了,李靖怎么敢孤军深入呢?”一天之 内多次自相惊扰。李靖侦察知道这种情况,暗中让间谍挑拨他心腹之人(将领),使突利可汗所 亲近的康苏密前来投降。
贞观四年,李靖进攻定襄,打败了突厥,突利可汗仅仅一个人逃走了。 唐太宗曾对他说:“从前李陵带领步兵五千去攻打匈奴,最后不免自己投降了匈奴,但还得到史 书留名;你带领三千轻骑兵深入到突厥内地,最后攻克了定襄,威名震慑了北边的胡人,这真是 从古到今所没有的功绩,足够报当年在渭水被他们打败的仇恨了。”
7.新唐书文言文翻译
姜晦,起家于蒲州参军,曾任高陵县令,颇著政绩,升任长安令,人们都敬畏且爱戴他。
开元初,提升为御史中丞。在此之前,永徽、显庆时,御史奏事不必先请示宰相,作为直接受命出使四方的大臣,在廷议时与宰相一揖为礼,平起平坐,后来,渐渐屈于宰相之下。
到姜晦为御史中丞,坚持遵循原来体制,对御史们说,“不遵循原来体制,我就向皇帝奏本弹劾你们。”于是,御史奏事之风重新振作起来。
转任太常少卿。 当时国家缺少军马,姜晦奏请皇帝下诏以卖官鬻爵的方式揽络少数民族控制的马匹,大体是献马三十匹可得游击将军封号。
皇帝准奏。缺少马匹问题稍稍得到解决。
改任黄门侍郎,推辞不就,又改任兵部。一年后,任吏部侍郎,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
吏部下属官员曾经互相串通为奸,前任主选官员包庇欺瞒,暗箱操作检选之事,到姜晦到任前还没能杜绝。姜晦到任,全部革除,以示(公开公正)无所防限,他处事精明,凡私下互相勾结或推诿责任,马上就会得到处罚,人们都认为他很神奇。
开始,姜晦革除旧例以示简政,大家都担心廷议之事恐怕必然失败,等到贪赃贿赂之路禁绝,贬抑或提拔有章可循,大家才服气。姜皎被流放,姜晦也贬为宗正卿。
再贬为春州司马,流放任海州刺史,死于任上。
8.帮忙翻译一下文言文 新唐书
贞元十九年(803)夏天,大旱,孟容呈上奏折说:“陛下简居吃素减少膳食,备齐了祭祀的牲畜费用,但是天意还不答应。我私以为在天人交互感应之际,关系到教令顺应民意与否。现在户部银两不是根据支出和每年的费用来使用的,本来就是防备紧急情况的,如果支取其呻的一百万缗钱来替代京兆地区一年的赋税,那么京城地区就没有流亡的人了,再说赈灾也是造福。另外,应审查流放.迁徙.征调.防护应当回来还没有回来(的情况),服徭役.勒令不准做官.应当释放还没有释放(的人);负债.拖欠.赠送,应当免除的免除;有怨气抑郁难平的,应当替他们伸张:来顺应民意敬奉上天。如果这样做了,神灵却不保佑.年成不丰收的,从未听说过这种情况。
元和初年,许孟容再次升任为尚书右丞.京兆尹。神策军从兴元后,日益骄横放纵,府县不能控制他们。军吏李昱向富人借了八百万钱,三年了还不肯归还。许孟容派官吏捕来盘问,跟他约定期限让他归还,说:“不按期归还,将要处死!”全军皆惊,向朝廷申诉。宪宗下诏把李昱交付给军队处治,宪宗先后两次派遣使者去(督促),孟容都没有听命。上奏说:“不听从皇命,我应当处死。然而我是在皇上身边任职的,应当替皇上抑制豪强。钱还没有全部缴蚋,李昱不可能释放。”皇帝赞许他坚守正义,答应了他。
许孟容多次升迁,担任吏部侍郎。盗贼杀了武元衡,孟容对宰相说:“汉代有一个汲黯,奸臣就止息了阴谋。现在朝廷没有过失,但是狂贼竟敢这样(胡作非为),还说国家有人吗?希望禀明天子,起用裴中丞辅政,让他掌控兵权,寻找贼党,贼人就能够提到了。”几天后,果然任命裴度为宰相。许孟容去世时,七十六岁,朝廷追赠太子少保,赐谥号为“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