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文言文翻译方法(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1.文言文翻译的6个基本方法
要读懂文言文,必须要先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呢?如不能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在理解起来,难度就会相当的大。所以,这一次,我将重点给大家讲述,如何翻译文言文。后面会有几个小练习,希望能帮助你深刻了解。只要你掌握这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都会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讲方法之前,或许大家有几个疑问:古人说话,用的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文言文吗?为什么文言文言简而义丰呢?
其实,古人说话,虽不像我们今天说的是大白话,但也差不多。只是,古代没有录音机、摄像机,没能够留下音频视频资料,不能够确证罢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都是古人写的文字,因为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比如,东汉蔡伦之前,没有纸,古人最先写字,都写在龟甲兽骨上,刻的难度很大,自然需要字越少越好。后来写到竹简木简上,难度低一些,但依然很麻烦啊。再后来有的写到丝绸、布上面,造价又比较高。
所以,慢慢地,就形成了文言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也就是说,文言文是古人的书面语,古人在阅读的时候,也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
书归正传,我们今天来学习文言文,该怎么样来翻译呢?
一、文言文翻译的两种基本方式:直译和意译
1.直译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举一个我们以前在做练习中做过的例子:
见一黄雀为鹏枭(chi xiao)所搏,坠于树下,为缕蚁所困。(成语“黄雀衔环")见,看见;为……所,表被动;博,搏斗,击打;坠,坠落;为……所,表被动;困,围困。
这样,逐字逐句翻译过来,就是:(杨宝)看见一只黄雀被鹏鹰(专用名词,可不翻译)击打,掉落在树下,又被缕蚁围困。
2.意译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比如,大家比较熟悉的一首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秦朝明亮的月光,汉朝的边关。你看,这是不是不知所云呢?所以,这里,我们就要根据意思进行翻译:秦朝明亮的月光照着汉朝的边关。
是不是依然不通?秦朝的明月怎么去照汉朝的边关呢?其实,这里的翻译,就要在根据意思,来进行调整: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塞。
大致了解了两种基本的翻译方法之后,我们还要知道,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文言文在线翻译网站跪求“新唐书”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深州的安平这个地方(那时还没有省,州就相当于省。)
有个叫崔衍的家伙, 字著,他爸名叫伦,字叙。他爸给他爸的爸出殡的时候光着脚扶着棺材走了一千多华里(那时候就流行行为艺术),道路两边的人民群众感动的热泪盈眶。
(千里长街送总理?)在他爸坟边上扎个草房住了若干年。 服除,脱衣服。
古人服丧是要披麻戴孝的,丧期过后才可以穿别的。服除,及进士第, 这里是指丧期一过就考上进士,意思很明显,要不是为服丧,他爸早考上了。
俗话说二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上进士都是年少有为,这可比中科院院士值钱。历吏部员外郎。
指曾经做过吏部的员外郎。 安禄山造反,也就是唐玄宗安史之乱的时候,陷于贼,这里可不是说被安禄山抓了,而是指身陷被占领区。
不污伪官,不作反政府武装的官。(A太君说了,只要你出任会长,金票大大地。
B老夫绝不做汉奸!)使子弟间表贼事。派族人给中央抵情报。
(无间道啊!) 贼平,下迁晋州长史。 (本来他是吏部的编外人员,安史之乱后,下放到晋州当长史,这可是实权啊!)李齐物讼其忠(啥也没干,家里蹲几年就升了,当然遭人嫉妒。
这不,李齐物立马写检举信,告他叛变投敌。)授长安令,封武邑县男。
(告我啊,你到是告我啊!你有证据吗?你看,反而把我告出名了吧!三告两告,一不小心就把我给告升了。 长安令啊,首都市委书记啊!还有封地,爵位。
想名利双收,就得打官司,古今同理。)宝应二年,以右庶子的身份出使吐蕃,吐蕃人背信弃义,关了他两年,(吐蕃基地恐怖主义分子可够不是东西的。)
押着他到泾州,逼着他写劝降信,他爸伦不从,更又囚于逻娑城,过了六年,始终不屈服,乃许还。 (啥也不干吃了六年白食,白养啊?滚!)代宗皇帝见之,为他的事迹感动的痛哭呜咽。
即具陈虏情伪、山川险易,指画帝前,人服其详。在皇帝面前上窜下跳,指东划西,全面的讲解吐蕃的军情地貌,大家都佩服他了解的详细。
本来要升迁尚书左丞,因为疾病改为太子宾客。 卒,死亡。
享年七十一,追封工部尚书,谥曰敬。死后的 谥号为敬。
衍,天宝末擢明经,调富平尉。崔衍天宝末年(也就是唐玄宗安史之乱的时候),考上了明经。
明经,一种公务员考试。调到富平县警察局作局长。
他后妈李氏对她不好,他爸伦自吐蕃放回来的时候,李氏故意穿破衣服出来见面,他爸问 其 原因,她说:“你儿子不给。 ”他爸伦怒,王八羔子你给我过来!把裤子脱了,老子要抽你!衍吓得除了哭啥都不会了。
伦他弟殷到说了句公道话: “你儿子工资都叫她领去了,你还想咋的!”伦醒悟,之后,李氏的谗言就再也没起过作用。后来调清源县令,劝民大力发展农业,收留难民,观察使马燧看到了,上表其能力,他又调动到美原。
父卒,他爸死后,这个老好人更叫后妈熊住了,每年,光替李氏之子还债的钱就不计其数。所以官都做到刺史了,他妻子仅免饥寒。
(这人是个焦裕禄呀!)。
3.急求文言文翻译方法归纳,备战高考
文言文翻译方法总结 1、保留法。
在文言句子中,凡是涉及纪时(年、月、日)、封号(帝号、年号、官爵名)、物名(国名、地名、人名、器具名、典章名)等,都可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搬抄即可,不必翻译。因为此类词语无需也无法用现代汉语进行对译,如果硬作翻译,反会弄巧成拙、让人啼笑皆非。
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2005年福建卷)此句中“吴王、勾践”是人名,“姑苏”是地名,翻译时就不需译出。
又如:“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2001年全国卷)此句中,“骑劫”是一位燕将的姓名(据原文中“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的一句推断为人名),不能错译为“骑兵劫持”之意,否则,会见笑于大方之家。
2、剔除法。文言文中常存在一些这样的虚词,它们在句中无实际的翻译意义,仅仅起到语法作用,如句首发语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倒装句式的标志词、句中表停顿的语气助词、衬音助词、表敬副词、偏义复词的衬托成分等。
尽管它们在原句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译句时,却无法用对应的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可剔除不译。剔除后,不影响译句的正确和通顺。
如:“盖当时视他驿为壮。”(2005年浙江卷)此句中“盖”是句首发语词,无义,在翻译时应该剔除,而不能“臆”译为表推测的“大盖”之意。
又如:“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2006年浙江卷)此句中“同类之相咬”的“之”用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不必译。3、添补法。
文言句子常存在省略的现象,或缺主语、或缺谓语、或缺宾语等,在翻译时,需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添补出来。惟其如此,译后的句子才显得完整、通畅、达意。
如:“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此句中划线的部分在翻译时必须补出省略的成分(“何(听朝)罢晏也”),才能做出正确的翻译(“为什么散朝这么晚?”)。又如:“故吾继之,述而不作。”
(2005年上海卷)此句在翻译时,需补出省略的成分,可译为“所以我现在继任杭州刺史,只能记述(亭的优美之景)而不能再建造(其它亭)了”。如果省去后半句括号内的补充译文,译成“只能记述而不能再建造了”,就会显得令人费解!4、替换法。
有些文言词语随着时代的演变,词义发生较大的变化:有的词义扩大了(如“江”,古特指长江,今泛指一般的江河),有的词义缩小了(如“臭”,古泛指一般的气味,今特指臭气),有的词义发生了转移(如“牺牲”,古指祭祀用的牲口,今已无此义)……甚或有些词语已经不再使用。因此,翻译时,这些词语必须用现代汉语进行替换,无论如何不能拿古义视为今义。
如:“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2005全国卷Ⅱ)此句中的“妻子”在古文中的意思为“妻子和儿女”,而在现代汉语中它的词义缩小了,仅指“妻子”而已。因而,在翻译时须用“妻子和儿女”加以替换。
5、调序法。由于语言的演变和发展,有些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短语后置句等。
对于这些特殊句式,翻译时,必须按现代汉语的表述习惯,将语序重新调整,得以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百度文库用户有奖调查1/3 如:“其孝谨闻于其族,其信义著于其友。”
(2004年全国卷)此句属于状语后置句,不符合现代汉语语序,因此,翻译时应调整过来,可译为“他的孝顺恭谨在他的族人中得到传扬,他的信用道义在他的朋友中得到彰显”。又如:“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此句属于宾语前置句,翻译时应把前置的宾语调整过来(即“其谓李将军也?”),这样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可译成“大概是说李将军的吧?”。
6、释义法。高考文言文翻译试题为阅卷方便,往往会设置几个关键得分点,而这几个关键得分点多体现在句中的关键词。
在答题时,如能对这些关键词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能轻易地得分;若翻译错误,或不准确,就会遗憾地丢分。如何翻译这些关键词呢?①联想课文推断。
在翻译时,我们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陌生词”,左“推”右“敲”之余,仍不得要义。殊不知,这些翻译上的“拦路”词,却是课文中的“熟词”。
此时,你若能联想到课文中有关词句的用法,互为比较,辨析异同,就能准确地推断出它的含义。如:“《志》称山周七里有奇,以余舟行缓,似不翅也。”
(2007年诸暨市期末卷)此句中“有奇”二字,易错译成“有奇特的景观”。如果能联想到初中课文《核舟记》中“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此句学生皆知其译意为“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就可准确地推断出试题中的“有奇”为“多”之意。
又如:“亡何花开,薄如蝉翼。”此句在翻译时如不作联想,颇为棘手:句中“亡何”究为何意?若能联想起课文《促织》中“无何,宰以卓异闻”,便会疑窦顿消,豁然开朗:“无何”为“不久”之意,而“亡”通“无”,“亡何”即“无何”,则可译为“不久”,此句就能顺理地翻译为:“不久,花开了,花瓣薄得像蝉的翅膀”。
②语境分析推断。有些文言词语仅凭所在文句,有时是不易理解的。
4.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额,我不知道,现在的高考题型究竟改到什么样子了,不过我记得以前是三道选择加两道翻译。
看完文言文之后,先不要急着答题,先把最后一道选择题也看了,因为最后一道选择题,一般都是考理解的,可以帮助理解文言文的中心思想,这是技巧上的
至于知识上的,我只能说,平时积累了,高考考的一定都是平时做题见过的,这个是真理,一定要记牢,平时做题的时候注意一下常见的,经常整理一下
翻译……
翻译考点都是固定的,主要就是固定句式,固定短语(譬如,所以……要翻译成……的原因),还有就是实词解释,这些都是靠平时积累的
然后做翻译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先把句式看懂,落下来,再慢慢翻译,多翻译一点就能多得一点分。
总之,还是积累最重要
嗯,以上,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