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经典人物形象(用古文描写的人物形象)
1.用古文描写的人物形象
都是写美女的 <<洛神赋>> 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
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渌波。秾纤得衷,修短合度。
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
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象应图。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
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
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
攘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 <<神女赋>> 夫何神女之姣丽兮,含阴阳之渥饰。
披华藻之可好兮,若翡翠之奋翼。其象无双,其美无极;毛嫱鄣袂,不足程式;西施掩面,比之无色。
近之既妖,远之有望,骨法多奇,应君之相,视之盈目,孰者克尚。私心独悦,乐之无量;交希恩疏,不可尽畅。
他人莫睹,王览其状。其状峨峨,何可极言。
貌丰盈以庄姝兮,苞湿润之玉颜。眸子炯其精郎兮,多美而可视。
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素质干之实兮,志解泰而体闲。
既姽婳于幽静兮,又婆娑乎人间。宜高殿以广意兮,翼故纵而绰宽。
动雾以徐步兮,拂声之珊珊。望余帷而延视兮,若流波之将澜。
奋长袖以正衽兮,立踯而不安。澹清静其兮,性沉详而不烦。
时容与以微动兮,志未可乎得原。意似近而既远兮,若将来而复旋。
褰余而请御兮,愿尽心之。怀贞亮之清兮,卒与我兮相难。
陈嘉辞而云对兮,吐芬芳其若兰。精交接以来往兮,心凯康以乐欢。
神独亨而未结兮,魂茕茕以无端。含然诺其不分兮,扬音而哀叹!薄怒以自持兮,曾不可乎犯干。
2.用古文的形式描写人物外貌和性格特征
描写外貌的:
中:
只见
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
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
手持
戴三叉束发紫金冠,体挂西川红绵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腰系勒甲玲珑狮蛮带,背后扎八背护旗,威风凛凛。
头顶华冠,身穿蟒袍,脚蹬足靴,左手扶膝,右手持书,美须迎风吹起
披烂银铠,裹赤帻,横
骑花鬃马
观之不已,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
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形容性格的:
拜师:
一见,倒身下拜,磕头不计其数,口中只道:“师父!师父!我弟子志心朝礼!志心朝礼!”祖师道:“你是那方人氏?且说个乡贯姓名明白,再拜.”猴王道:“弟子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水帘洞人氏.”祖师喝令:“赶出去!他本是个撒诈捣虚之徒,那里修甚么道果!”猴王慌忙磕头不住道:“弟子是老实之言,决无虚诈.”祖师道:“你既老实,怎么说东胜神洲?那去处到我这里,隔两重大海,一座南赡部洲,如何就得到此?”猴王叩头道:“弟子飘洋过海,登界游方,有十数个年头,方才访到此处.”
3.谁能帮我归纳一下初中文言文中的常见的人物性格,思想感情以及道理
1、忧国忧民、心系社稷的形象 如杜甫《春望》中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描写一片萧条的景象,而诗人感时落泪,展现了其忧国忧民、心怀社稷的形象。
2、历经磨难、坚持追求的形象 如屈原《离骚》中:“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虽体解吾犹未变!”再现了一位不愿同流合污,不低头,不屈服,执著地追求真理的形象。
3、胸怀宽广、豪放洒脱的形象 如苏轼《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让我们看到了词人在风雨中拄着竹杖,穿着芒鞋,吟啸徐行豪放洒脱的形象。
4、转战沙场、舍身保国的形象 如王昌龄《出塞》:“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我们仿佛看到一位亘古如新、千载不变的雄伟战士,战争的艰辛与磨难不能改变他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5、寂寞愁苦、身世飘零的形象 如李清照《声声慢》中,我们看到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漂泊江南的形象。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她身上融合了亡国之痛、孀居之悲。沦落之苦。
6、孤傲高洁、坚持操守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7、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 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对晚秋时节空山新雨景象的描写,表达了对山水风光的喜爱。
8、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 如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大志落空,奋斗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年华不再,衰鬓先斑!一位悲怆、郁愤的不遇之士形象栩栩如生。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写前不见圣贤之君,后不见贤明之主,想起天地茫茫悠悠无限,不觉悲伤的流下眼泪。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9、慷慨愤世、矢志报国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10、送别友人、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1、反对征伐、同情疾苦的形象 杜甫的《石壕吏》、《兵车行》则是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情感。
12、重情重义、儿女情长的形象 如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将有情人别离时独特的表情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诗中两位依依惜别的多情人形象缠绵深挚,别有一番风神韵致。
13、辛苦劳作、纯朴善良的形象 如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一个年迈而善良的卖炭翁的肖像,劳动之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这样一个最下层的劳动者多么生动、感人,令人扼腕悲叹。
4.如何分析文言文中人物形象
初中文言课文,写人篇目比例较高,以人物形象分析带动文言学习,是阅读这类文章的一个有效路径。
如学习《曹刿论战》,我们可以分析曹刿和鲁庄公形象;学习《愚公移山》,愚公、智叟以及愚公妻子的形象研讨我们就不应放过;而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和齐王的形象也应是我们讨论的重点;等等。但也要注意,“贴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值得提倡,同学们在分析文言文里的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深入文本,有时还应联系相关的课外材料来印证自己的分析,以便获得较为准确的认知与评价。
比如《桃花源记》是我们很熟悉的一篇课文了,说到渔人,一般都把他视作百姓形象的代表,追求和平幸福的生活,以此说明当时社会之黑暗;还有同学在渔人品行问题上争论不休。但如果我们深入文本,就会发现一个新的“桃源仙境”。
中科院范子烨先生就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范先生认为偶然闯入桃花源的“渔人”是一个懂得自然审美、喜欢观赏风景的人。
他说,“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的描写,暗示“渔人”不是一个没文化的普通渔夫,至少他不是一个为着生计而捕鱼的人。因为为生计的渔人很难具有审美的情怀,他不会为绚烂的桃花、鲜美的芳草而惊异,而沉醉,甚至忘记路途的远近。
的确,山区的农民不以登山为乐,海边的渔民也缺少划船的雅兴。这个渔人不寻常。
再进一步,针对“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的描写,范先生指出,“在等级森严的东晋时代,这位‘渔人’居然可以很随便地拜访郡中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他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奇闻异事,不仅如此,他的讲述还能够引起太守的高度重视,乃至派人跟随他去重觅桃花源。”
据此推断,“渔人”肯定是一位具有深厚社会背景的隐士。 如果与屈原的《渔夫》、柳宗元的《江雪》《渔翁》联系,不难发现,渔人实际是寄托着诗人情志的一个意象。
而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囿于传统分析,疏于研究,自然缺少了发现的眼光,也就缺少了享受惊喜的机会。 再看一例,《陈涉世家》中对陈胜的形象分析。
我曾经试着让同学们对“苟富贵,无相忘”的两种翻译进行比较,要求说出哪一个翻译更贴近陈胜性格。 ①如果将来我富贵了,一定不忘记你这个老朋友。
②如果有一天谁富贵了,我们彼此不要互相忘记。 结果很是惊喜。
显然,第一个翻译更能凸显出不满现状、自命不凡的陈涉形象,一个有大志有抱负的年轻人的形象通过这一句而跃然纸上。陈胜认为自己有朝一日可能富贵,而“佣者”为“燕雀”,目光短浅,无富贵之可能。
如果译成第二句,富贵是所有的人,那陈胜的形象就变成一个谦谦君子了,不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再从下文的“佣者笑而应”中可见,佣者是很瞧不起陈胜的这个头脑发热的理想的,佣者不敢想富贵。
由此可见,我们的文言学习还有很大的研读空间,我们务必要充分地占有材料,高瞻才能远瞩。唯有这样,你的人物形象分析才可能新意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