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都山川记文言文翻译(袁山松)
1.袁山松<<宜都山川记>>
宜都山川记
晋·袁山松
银山县有温泉,注大溪,夏才暖,冬则大热,上常有雾气,百病久疾,入此多愈。
兽牙山有石壁,其文黄赤色,有牙齿形勾。
限山县东六十里有山,名下鱼城,四面绝崖,唯两道可上,皆险绝。山上周回可二十里,有林木池水,入田种于山上。昔永嘉乱,土人登此避贼,守之经年,食尽,取池鱼掷下与贼,以示不穷,贼遂退散,因此名为下鱼城。
峡中猿鸣至清,山谷传其响泠泠不绝。行者歌之曰:“巴东三峡猿鸣悲,猿为三声泪沾衣。”
自西陵溯江西北行三十里入峡,山行周围,隐映如绝,复通高山重障,非曰中夜半不见曰月也。
西陵江,南岸有山孤秀,从江中仰望,壁立峻绝。人自山南上至其岭,岭容十许人,四面望诸山,略尽其势,俯临大江,如萦带焉,视舟船如凫雁矣。
宜都山,绝崖壁立数百丈,有三大烬插其崖间,望可长数尺。传云尧洪水,入泊船此旁,爨余,故曰插灶崖也。
袁山松
生年不详,卒于东晋安帝隆安五年(?--401)。陈郡阳夏人。或谓姓袁名崧。有才名,博学善属文。屡历显位,官至吴国内史。后孙恩起兵,攻吴国,破沪渎,袁山松被杀。工书。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称袁山松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唐李嗣真《书后品》列袁山松书为下之上品。宋陈思《书小史》亦称其“善书”。《晋书》卷八十三有传。
2.《宜都记》翻译
原发布者:李鹏亚
宜都记文言文翻译【篇一:宜都记文言文翻译】文言文《》选自,其原文如下:【原文】,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十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注释】(1)泠泠不【绝】(停止)(2)常闻峡中水【疾】(快)(3)【悉】以临惧相戒(都)(4)其石彩色【形容】(状态;样子)(5)【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书本记载)(6)及余来践【跻】此境(临)(7)【略】尽冬春(略微)(8)山水【纡曲】(即曲折)(9)其【叠崿】秀峰(即层叠的山崖)【翻译】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
3.《宜都记》原文和译文
原文:
自黄牛滩东入西陵界,至峡口百许里,山水纡曲,而两岸高山重障,非日中夜半,不见日月,绝壁或千许丈,其石采色形容,多所像类,林木高茂,略尽冬春,猿鸣至清,山谷传响,泠泠不绝。所谓三峡,此其一也。
山松言: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白话释义:
江水从黄牛滩向东流入西陵界到峡口有一百多里,山势和水的流向都很曲折纡回。两岸高山重重地遮挡着江面,要不是中午或半夜,是看不到太阳和月亮的;岸上的绝壁有的高达千丈,壁上的石头的颜色和状态,有很多类似某种东西的形状。
林木高而茂密由冬到春四季都如此。猿猴鸣叫的声音非常清厉凄婉,在山谷间回响着,清越不绝。(人们)所称的“三峡”,这就是其中之一。
袁山松说:“常常听说峡中的水流很快,书本记载以及口头传说都用登临此境令人恐惧相劝告,还没有人称赞山水美丽。
到我来实地登临这地方,一到那里,感到特别欣喜,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所见。 那层叠的山崖、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
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流连了两晚,还没察觉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此文出自北魏郦道元所著的《水经注》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水经注》是古代中国地理名著,共四十卷。作者是北魏晚期的郦道元。《水经注》因注《水经》而得名,《水经》一书约一万余字,《唐六典·注》说其“引天下之水,百三十七”。
《水经注》看似为《水经》之注,实则以《水经》为纲,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由于书中所引用的大量文献中很多散失了,所以《水经注》保存了许多资料,对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有很多的参考价值。
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芜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
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王先谦评价: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古”(《王先谦合校本序》)。
其次,他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在经常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复杂,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纲,可以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
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身处政局分裂时代,他向往祖国统一,着眼于《禹贡》所描写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版图广大的祖国,他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可以把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从而充分体现他要实施祖国统一的决心。
4.宜都文言文翻译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答:文言:其叠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离离蔚蔚,乃在霞气之表。仰瞩俯映,弥习弥佳,流连信宿,不觉忘返。目所履历,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於千古矣。 白话:那层叠秀丽的山峰,奇特的结构,异常的形状,确实很难用言辞来叙说。山林里树木耸立,繁荣茂盛,竟在云气的外面。抬头欣赏高山远树,俯身观看江中倒影,愈熟悉这风光愈感到美好。留连了两晚,不禁忘了返回。(我)亲眼看见亲身经历的,(还)没有过。已从中高兴地欣赏到了这种奇特的景观,是山水有灵气,也该惊喜千古以来终于遇到知己了!
5.既自欣得此奇观出于那篇古文
东晋袁山松的《宜都山川记》
常闻峡中水疾,书记及口传悉以临惧相戒,曾无称有山水之美也。及余来践跻①此境,既至欣然,始信耳闻之不如亲见矣。其叠崿②秀峰,奇构异形,固难以辞叙。林木萧森③,离离④蔚蔚,乃在霞气之表⑤。仰瞩俯映,弥习⑥弥佳,流连信宿⑦,不觉忘返。目所履历⑧,未尝有也。既自欣得此奇观,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于千古矣。
[注释]
①践跻(jī):登临。 ②崿(è):山崖。③萧森:树木错落竦立的样子。 ④离离:排列的样子。⑤表:表面,此谓在……上面。 ⑥习:靠近,亲近。 ⑦信宿:连宿两夜。 ⑧目所履历:亲眼看到的。
[译文]
常听说三峡水急,凡是书上记载以及口头传言,都是告诫人们到三峡时要当心戒备,几乎没有称道三峡山水之美的。等到我登临此地,来到西陵峡,就高兴起来了,这才相信耳闻不如亲眼见一见啊。这里重叠的山崖和秀美的山峰,构造奇特,形态各异,本就难得用言语描述出来。树木错落竦立,生长排列的繁茂密集,好象在云霞雾气的上面。仰观上面景物,俯视水中倒影,越亲近它们越感到美不胜收,因留恋这里的美景而忘记了回去,在这里连住了两夜。我这次亲眼看到的,以前并不曾有过。自己有幸发现如此奇妙的景观,如果三峡山水有灵性的话,则也应当因为远古以来遇到一位知己而吃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