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功文言文(功名文言文翻译)
1.功名文言文翻译
功名
【原文】
水泉深则鱼鳖归之,树木盛则飞鸟归①之,庶草茂则禽兽归之,人主贤则豪杰归之。故圣王不务归之者,而务②其所以归。强令之笑不乐;强令之哭不悲;强令之为道也,可以成小,而不可以成大。
【注释】①归:归顺,归附。②务:致力。
【参考译文】
水泉很深,鱼鳖就会游向那里,树木繁盛,飞鸟就会飞向那里,百草茂密,禽兽就会奔向那里,君主贤明,豪杰就会归依他。所以,圣明的君主不勉强使人们归依,而是尽力创造使人们归依的条件。强制出来的笑不快乐,强制出来的哭不悲哀,强制命令这种作法只可以成就虚名,而不能成就大业。
1.解释:
①则:那么;②盛:茂盛;③所以:……的原因;④令:让,叫。
2.翻译:
人主贤则豪杰归之。
君主贤明,那么豪杰就归附他。
3.上文开头三句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说明生物生存和繁衍必须要有基本的生存环境条件作保障,同时也说明了自然界各生物间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2.《贵生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贵 生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
譬之若官职,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
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越人三世杀其君,王子搜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无君,求王子搜而不得,从之丹穴。王子搜不肯出。
越人薰之以艾,乘之以王舆。王子搜援绥①登车,仰天而呼曰:“君乎!独不可以舍我乎?”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
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鲁君闻颜阖得道之人也,使人以币先焉。
颜阖守闾,鹿布之衣,而自饭牛。鲁君之使者至,颜阖自对之。
使者曰:“此颜阖之家邪?”颜阖对曰:“此阖之家也。”使者致币,颜阖对曰:“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
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则不得已。 故若颜阖者,非恶富贵也,由重生恶之也。
故曰:道之真,以持身;其绪余②,以为国家。由此观之,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子华子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
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
其亏弥甚者也,其尊弥薄。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
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
辱莫大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
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 凡六欲者,皆知其所甚恶,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
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死。 (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注】①绥:登车时拉手用的绳子。
②绪余:此处指轻微之物。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 役:被……役使B.使人以币先焉 币:礼物C.非所以完身养生之道也 完:使……完好D.其亏弥甚者也 弥:遍布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属于“贵生”的一组是(3分)①耳目鼻口不得擅行 ②惟不以天下害其生者也③使者还反审之,复来求之 ④帝王之功,圣人之余事也⑤全生为上 ⑥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③④⑤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文集中论述了维护生命价值和个人尊严的重要性,强调应完整地认识人生的意义,全面实现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和尊严。
B.文章突出运用例证的手法,连续列举子州支父、王子搜和颜阖三人的实例来说明,与自由和有尊严的人生相比,世俗的富贵和权势不屑一顾。C.文章从哲学的高度提出人的一切活动以“持身”为本,体现出鲜明的人本主义倾向,同时强调治国安邦、建功立业同样重要。
D.作者既反对享乐主义,也不提倡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而是提出了“全生”的理念,认为全面顺应生命是人生的最高境界。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1)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 (3分)(2)若王子搜者,可谓不以国伤其生矣,此固越人之所欲得而为君也。
(3分)(3)恐听谬而遗使者罪,不若审之。(3分)参考答案:9.(3分)D 10.(3分)C 11.(3分)C12.(9分)(1)(3分)我恰巧患有隐疾,正要治疗它,没有空闲顾及天下的事。
【评分参考】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适”“方”2处,每译对1处给1分。(2)(3分)像王子搜这样的人,可以说是不因为国事而伤害自己的生命,这原本是越人要找到他并要他做国君的原因。
【评分参考】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若”“固”2处,每译对1处给1分。 (3)(3分)恐怕你听错了,鲁君会降罪于你,不如(回去)将情况审查核实清楚。
【评分参考】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遗”“审”2处,每译对1处给1分。“遗”音wèi,意为“给予”,可译为“降(罪)”。
3.文言文,帮帮忙
赵襄主学御
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吓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此君所以后也。”
1.先则恐吓逮于臣。 于(被 )
2.夫诱道争远。 夫(表议论,句子中不译 )
老马识途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之,遂得水。
一、解释词语。
1.春往而冬反。 反(同‘返’,回 )
2.迷惑失道。 道(方向 )
3.遂得水。 遂(于是 )
二、文中故事是成语(老马识途 )的来历,现比喻(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一、解释词语。
1.及其家穿井。 及(等到 )
2.国人道之。 道(议论 )
3.不若无闻也。 不若(不如 )
二、辨析下列“得”的用法。
1.吾穿井得一人。 (得,得到 )
2.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找到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见只矣。 (能 )
南辕北辙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一、解释词语
1.我欲之楚。 欲(想 )
2.将奚为北面。 奚(怎么 )
3.吾马良。 良(好 )
4.此数者愈善。 愈(越 )
二、成语(南辕北辙 )出自本文,比喻(想往南而车子却向北行。比喻行动和目的正好相反。 )。
4.文言文 贵公
早先的圣王治理天下,一定先公后私。
出以公心,那么天下就平和。平和产生于公心。
曾试着读上古记载,有很多获得天下的人,他们得到天下都是由于出以公心,而失去天下的一定是由于偏私之心。大凡国君得以做国君,都缘于公心。
所以《鸿范》说:“不偏私不阿党,君王之道平坦广阔;没有偏私没有不平,遵从先王的正义;没有偏爱,遵从先王治国之法;没有私怨,遵从先王治国之道。”……人小的时候愚笨,长大了就有了智慧。
所以,聪明了却用私情,还不如愚笨却出以公心。天天喝醉了还想穿戴整齐,利欲熏心还想出以公道,贪婪暴戾还想成就王道,就是舜都不能做到。
(何况凡人呢!)。
5.文言文《唐书
原文:
薛仁贵,绛州龙门人。贞观末,太宗亲征辽东,仁贵谒将军张士贵应募,请从行。至安地,有郎将刘君昂为贼所围甚急,仁贵往救之,跃马径前,手斩贼将,悬其头于马鞍,贼皆慑伏,仁贵遂知名。及大军攻安地城,高丽莫离支遣将高延寿、高惠真率兵二十五万来拒战,依山结营,太宗分命诸将四面击之。仁贵自恃骁勇,欲立奇功,乃异其服色,著白衣,握戟,腰鞬张弓,大呼先入,所向无前,贼尽披靡却走。大军乘之,贼乃大溃。太宗遥望见之,遣驰问先锋白衣者为谁,特引见,赐马两匹、绢四十匹,擢授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仍令北门长上,并赐生口十人。及军还,太宗谓曰:“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寻迁右领军郎将,依旧北门长上。永徽五年,高宗幸万年宫,甲夜,山水猥至,冲突玄武门,宿卫者散走。仁贵曰:“安有天子有急,辄敢惧死?”遂登门桄叫呼,以惊宫内。高宗遽出乘高,俄而水入寝殿,上使谓仁贵曰:“赖得卿呼,方免沦溺,始知有忠臣也。”于是赐御马一匹。苏定方之讨贺鲁也,于是仁贵上疏曰:“臣闻兵出无名,事故不成,明其为贼,敌乃可伏。今泥熟仗素干,不伏贺鲁,为贼所破,虏其妻子。汉兵有于贺鲁诸部落得泥熟等家口,将充贱者,宜括取送还,仍加赐赉。即是矜其枉破,使百姓知贺鲁是贼,知陛下德泽广及也。”高宗然其言,使括泥熟家口送还之,于是泥熟等请随军效其死节。显庆二年,诏仁贵副程名振于辽东经略,破高丽于贵端城,斩首三千级。明年,又与梁建方、契苾何力于辽东共高丽大将温沙门战于横山,仁贵匹马先入,莫不应弦而倒。高丽有善射者,于石城下射杀十余人,仁贵单骑直往冲之,其贼弓矢俱失,手不能举,便生擒之。俄又与辛文陵破契丹于黑山,擒契丹王阿卜固及诸首领赴东都。以功封河东县男。寻又领兵击九姓突厥于天山,将行,高宗内出甲,令仁贵试之。上曰:“古之善射,有穿七札者,卿且射五重。”仁贵射而洞之,高宗大惊,更取坚甲以赐之。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乾封初,高丽大将泉男生率众内附,高宗遣将军庞同善、高等迎接之。男生弟男建率国人逆击同善等,诏仁贵统兵为后援。同善等至新城,夜为贼所袭。仁贵领骁勇赴救,斩首数百级。同善等又进至金山,为贼所败,高丽乘胜而进。仁贵横击之,贼众大败,斩首五万余级。遂拔其南苏、木底、苍岩等三城,始与男生相会。高宗手敕劳之曰:“金山大阵,凶党实繁。卿身先士卒,奋不顾命,左冲右击,所向无前,诸军贾勇,致斯克捷。宜善建功业,全此令名也。”仁贵乘胜领二千人进攻扶余城,诸将咸言兵少,仁贵曰:“在主将善用耳,不在多也。”遂先锋而行,贼众来拒,逆击大破之,杀获万余人,遂拔扶余城。扶余川四十余城,乘风震慑,一时送款。仁贵便并海略地,与李绩大会军于平壤城。高丽既降,诏仁贵率兵二万人与刘仁轨于平壤留守,仍授右威卫大将军,封平阳郡公,兼检校安东都护。移理新城,抚恤孤老;有干能者,随才任使;忠孝节义,咸加旌表。高丽士众莫不欣然慕化。
咸亨元年,吐蕃入寇,又以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率将军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等以击之。待封尝为鄯城镇守,耻在仁贵之下,多违节度。军至大非川,将发赴乌海,仁贵谓待封曰:“乌海险远,车行艰涩,若引辎重,将失事机,破贼即回,又烦转运。彼多瘴气,无宜久留。大非岭上足堪置栅,可留二万人作两栅,辎重等并留栅内,吾等轻锐倍道,掩其未整,即扑灭之矣。”仁贵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贼,击破之,斩获略尽,收其牛羊万余头,回至乌海城,以待后援。待封遂不从仁贵之命,领辎重继进。比至乌海,吐蕃二十余万悉众来救,邀击,待封败走趋山,军粮及辎重并为贼所掠。仁贵遂退军屯于大非川。吐蕃又益众四十余万来拒战,官军大败,仁贵遂与吐蕃大将论钦陵约和。仁贵叹曰:“今年岁在康午,军行逆岁,邓艾所以死于蜀,吾知所以败也。”仁贵坐除名。寻而高丽众相率复叛,诏起仁贵为鸡林道总管以经略之。上元中,坐事徙象州,会赦归。高宗思其功,开耀元年,复召见,谓曰:“往九成宫遭水,无卿已为鱼矣。卿又北伐九姓,东击高丽,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卿虽有过,岂可相忘?有人云卿乌海城下自不击贼,致使失利,朕所恨者,唯此事耳。今西边不静,瓜、沙路绝,卿岂可高枕乡邑,不为朕指挥耶?”于是起授瓜州长史,寻拜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又率兵击突厥元珍等于云州,斩首万余级,获生口二万余人、驼马牛羊三万余头。贼闻仁贵复起为将,素惮其名,皆奔散,不敢当之。其年,仁贵病卒,年七十,赠左骁卫将军,官造灵舆,并家口给传还乡。子讷,别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