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文言文要点(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1.八年级上语文文言文要点归纳
曹刿论战:《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历史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作者旧传是左丘明所作。 刿(guì) 鄙(bǐ) 孚(fú) 间(jiàn) 循(biàn) 靡(mǐ) 全文有一个关键句“远谋”,与之相对的是什么?它们又是怎样进行对比性的描述的? 〖问题一〗:第一段对话一开始曹刿就提出了战前准备的关键问题“何以战”,庄公怎么回答?从中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一 ——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的保护上 曹刿之“远谋”之一 ——那只不过是“小惠”“小信”(神灵——民众),并强调了“民从”和“孚”的重要性,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儒家思想——孟子“天时 地利 人和” 〖问题二〗:第二段中庄公和曹刿的不同指挥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肉食者鄙”之二——庄公的“将鼓”“将逐”——表现了庄公的什么?——作战中的不察敌情,急躁冒进; 曹刿之“远谋”之二——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战机。
〖问题三〗:第三段分析战役取胜的原因中又看出些什么? “肉食者鄙”之三——“既克”而不知“其故”,足见完全不懂军事。 曹刿之“远谋”之三——两个“夫”字依次带出两层意思——有“远谋”的军事家。
【总结】:它生动地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通过人物对话,曹刿的“远谋”和“肉食者鄙”得到了鲜明的对比。
5、自由质疑理解难点,老师答疑问补充 6、从本文我们不妨“管窥蠡测”,看看《左传》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①史实记录的详略安排和剪裁。由文章表现重点决定——本文记叙的重点不是这次战役的进程,还是记录曹刿其人和他关于战争的论述。
这与一般记录战争的史书不同。 ②语言精练,所谓“史家笔法”。
例如对鲁庄公,文中没有直接用贬语,但我们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政治和军事上的无能——“唯书其事迹”和“因言语而可知”。写齐军,仅用“三鼓”一语就表现出他们依仗数量优势急切取胜的心理。
还可以举一例:如写晋楚之战中写晋军溃败的狼狈状,仅一句“中军、下军争舟,舟中之指可掬也。”意思是:为争渡夺船逃命,先上船者用刀砍争攀船舷者的手,落入船中的手指竟然“可掬”! ③巧妙地运用比照映衬的手法,使曹刿的形象鲜明生动。
以曹刿与“乡人”的对比突出曹刿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政治热忱。从曹刿与庄公的对比中,以庄公的驽钝、浮躁反衬曹刿的机敏、持重,一个出身下层而深谋远虑的谋士形象跃然纸上。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注意下列句子的停顿: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
先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接着由个人说到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 这篇文章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这篇短论采用了类比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如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如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如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如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等等。 小石潭记: 本课位于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
本单元入选的课文都是古代诗文,除最后一课是五言古诗外,其余四课是古代游记和名胜记,是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很能代表中国山水文学情景交融的特点。《小石潭记》是柳宗元“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观察入微,描摹细致,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作者在写景中传达出贬居生活中孤寂悲凉的心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 《小石潭记》是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所写的《永州八记》中的一篇。
虽是游记,却不能当作一般游记来读。试想,作为一个贬官,柳宗元以“戴罪”之身遍游永州八景,其心情又当如何?恐怕是苦中作乐者多。
本文最大的特点不在于景色写得多么美,技巧多么高,也不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情景交融,而在于人在景中,情在心中。“闻水声”固然能使作者“心乐之”,游鱼的“往来翕忽”也能让作者获得与之相通的快乐,但是,作者的身份和处境,却造成了他外在感官的感觉与内在心灵的感受的异步和反差。
越是优雅清静的环境,越让作者感觉到难以承受的冷清与孤寂。因美景而生感伤,于高潮处戛然收束。
心情的猛然触动,使作者几乎要逃离刚刚还带给他快乐的小石潭,而不得不回到现实生活中去。否则,便无法解读“以其境。
2.小升初文言文掌握的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对于写作文这件事,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久久为功,就是说写好作文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需要长期的坚持,那种为了考试而应付的讨巧办法一般是很难奏效的。听起来,这好像很难一样,其实不然,只需要我们平时稍微多花一点时间在作文这件事情上。
3.小升初必背文言文,文言文啊,文言文
神话篇
(一)
[甲]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谋,因置婚姻。《绎史·风俗通》
[乙] 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山海经》
1.翻译句子:①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谋,因置婚姻。
②女娲,古神女而帝者,人头蛇身,一日七十化。
3.比较以上二种古书上有关“女娲”的记载,说说“女娲”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甲]
[乙]
(二)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山海经》
注解: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1.给加点的字注音:夸父( )
2.给加点的字解释:夸父 逐走
3.翻译:夸父与日逐走,入日。
5. 你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从积极意义考虑)?
(三)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②,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③。是④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⑤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⑥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⑦。[注释]①发鸠:山名。②乌:乌鸦。③其鸣自詨:它的叫声很像自己呼叫自己。④是:这(鸟)。⑤故为:所以变成。⑥堙:填塞。⑦河:黄河。
1.给这个神话故事拟一个四字短语的标题:.
2.翻译: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3. 女娃死后化为精卫鸟,决心口衔高山上的木头去填塞大海的情节有什么积极意义?
4.急
2010第九届中学生古诗文阅读大赛初中文言文(1-5) 1.★酒以成礼 【原文】 钟毓(yù)兄弟小时,值父昼寝,因共偷服药酒。
其父时觉,且托寐以观之。毓拜而后饮,会饮而不拜。
既而问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礼,不敢不拜。”又问会何以不拜,会曰:“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选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托:假装。②酒以成礼: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
③寝:睡觉。④因:趁机。
⑤时:当时。⑥何以:为什么。
⑦觉:醒。⑧值:当。
时。
⑨且:尚且,暂且。 【文言知识】 释“觉” 上文“其父时觉”中的“觉”,不是指“发觉”,而是指“醒”,句意为当时他们的父亲醒过来了。
又,文言文中的“睡觉”,指睡后醒来。又,“盗半夜入室,主人未觉”,意为小偷半夜入室,而主人为醒。
【参考译文】 钟毓兄弟小时候,正赶上父亲午睡时,趁机一起偷喝药酒。他们的父亲当时睡后醒来,姑且装睡看看他们要干什么。
钟毓行礼后喝酒,钟会喝酒不行礼。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钟毓说:“酒是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
又问钟会为什么不行礼,钟会说:“偷本来就不是礼仪,所以不行礼。” 【阅读训练】 1.解释 ①寝:睡觉。
②因:趁机。 ③时:当时。
④何以:为什么 2.翻译: ①且托寐以观之。 译文:父亲姑且假装睡着来看他们(做什么)。
②既而问毓何以拜。 译文:随后父亲问钟毓为什么要行礼。
3.你认为钟毓和钟会兄弟俩哪个更有道理? 答:钟会的说法应该更有道理,因为偷窃已不附礼仪,再拜那就是假的遵守礼仪了。 2.★常羊学射 【原文】 常羊学射于①屠龙子朱。
屠龙子朱曰:“若欲闻射道②乎?楚王田③于云梦④,使⑤虞人⑥起⑦禽而射之,禽发⑧,鹿出于王左,麋交⑨于王右。王引弓欲射,有鹄⑩拂王旃⑾而过,翼若垂云⑿。
王注矢于弓⒀,不知其所射。养叔⒁进曰:“臣之射也,置⒂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十发而十中。
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郁离子》 【注释】①于:向。②道:道理。
③田:同“畋”,打猎。④云梦:古代湖泽名,泛指春秋战国时楚王的游猎区。
⑤使:让。引:拉。
⑥虞(yú)人:古代管山泽的小官吏。⑦起:赶起。
⑧发:跑出来。⑨交:交错。
⑩鹄(hú):天鹅。⑾旃(zhān):赤鱼的曲柄旗。
⑿垂云:低垂下来的云。⒀注矢于弓:把箭搭在弓上。
注,附着。⒁养叔:名养由基,楚国善射者。
⒂置:放。 【参考译文】 常羊跟屠龙子朱学射箭。
屠龙子朱说:“你想听射箭的道理吗?楚国国王在云梦打猎,派掌管山泽的官员去哄赶禽兽出来射杀它们,禽兽们跑出来了,鹿在国王的左边出现,麋在国王的右边出现。国王拉弓准备射,有天鹅掠过国王的赤色旗,翅膀大得犹如一片垂云。
国王将箭搭在弓上,不知道要射谁。养叔上奏说道:‘我射箭的时候,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十发箭十发中。
如果放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向。 ②道:道理。
③之:代“禽”。 ④射:射箭时。
2.翻译: ①置一叶于百步之外而射之。 译文:把一片树叶放在百步之外再放箭射。
②如使置十叶焉,则中不中非臣所能必矣! 译文:如果放上十片叶子,那么能不能射中就很难说了!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道理是: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专心致志,集中一个主要目标。如果三心二意,左顾右盼,那就任何事情也做不成。
3.★次非杀蛟 【原文】 荆有次非者①,得宝剑于干遂②。还反涉江③,至于中流④,有两蛟夹绕其船⑤。
次非谓舟人曰⑥:“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⑦?”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祛衣⑧,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⑨!”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
舟中之人皆得活。 (选自《吕氏春秋·卷十二·知分》) 【注释】①荆(jīng):古代楚国的别称。
②干遂:地名,在今江苏省吴县西北。 ③反:同“返”,回,归。
④中流:江中心。⑤蛟:传说蛟属于龙类,水中的一种凶猛动物。
⑥舟人:驾船人,水手。跟下面的“船人”同义。
⑦尝:曾经。⑧攘(rǎng)臂祛(qū)衣:挽起袖子,伸出臂膀,撩起衣服。
⑨余奚爱焉:我为什么要吝惜它呢。 【参考译文】 楚国有位叫次非的勇士。
他在干(hán)遂买到一把宝剑。在回乡的途中,他乘坐一只木船过江。
木船刚到江心,江水中窜出两条恶蛟,从左右两边围住了木船。次非问摇船人:“你看见过两条蛟龙绕住船儿船上的人还活下来的吗?”摇船人回答:“没有看见过。”
次非撩起衣服,伸出臂膀,拔出宝剑,说:“这只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如果牺牲宝剑保全自己的生命,那我为什么要吝惜这把剑呢?”于是便纵身跃入波涛,跟恶蛟拼死搏斗,杀了恶蛟然后又回到了船上。船上的人都保住了性命。
【阅读理解】 1.解释: ①于:在; ②反:同“返”,回,归; ③全:保全; ④复:又。 2.翻译: ①子尝见两蛟绕船能活者乎? 译文:你曾经见过两条蛟缠住了木船,船上的人还能活命的吗? ②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 译文:这是江中的一堆腐肉朽骨罢了! 3.次非能拯救全船人的生命依靠的是: 答:敢于斗争的勇气和自我牺牲。
5.小学文言文知识点的汇总
小学文言文复习 通假字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愉快,高兴。
《论语十则》 2、汝知之乎?女,通“汝”,人称代词,你(你知道怎样教导别人吗?)。《论语十则》 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知通“智”,智慧。
谁说你知道的事情多呢《两小儿辩日》 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
《狼》 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坐”通“座”,座位。
他先在家里拿根绳子量好自己脚的尺寸,就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郑人买履》 6、出门看火伴 “火”通“伙”,伙伴。《木兰诗》 7、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出现。
《马说》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愚公移山》 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偏通“遍”,遍及,普遍。
《曹刿论战》 10、一切乌有。 乌通“无”,没有。
《山市》 古今异义 1、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 2、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 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4、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 5、布衣 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6、感激 古义:感动振奋。
今义:感谢。例句:由是感激。
(《出师表》) 7、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8、开张 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 9、涕 古义:泪。
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10、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 11、狱 古义:案件。 今义:监禁犯人的地方(监狱)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 1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 13、居 古义:停留、过了。 今义:居住、住所。
例句:居十日,扁鹊复见(《扁鹊见蔡桓公》) 14、走 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15、汤 古义:热水。 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
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 1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 17、再 古义:第二次。
今义:又一次。 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 之的用法 1、“之”作代词的用法最多 而一牧童见之,之代指书画 处士笑而然之,之:代词,指牧童说的话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词,指学过的知识 2、“之”作动词 送孟浩然之广陵 是动词“到” 3、“之”作结构助词“的” 圣人之道 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 久之,目似瞑 其的用法 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 欲知其轻重,指“它的”,大象 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 而的用法 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表并列) 3、温故而知新。
(然后,表承接) 常见的语气词 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 1、此画斗牛也也,也用在句末,语气词,译作“呀” 2、谬矣,矣:语气词,了 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 文言语句的翻译 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欢迎采纳 祝你学习进步。
6.初中文言文要点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而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
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所以,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
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
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
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
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
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④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补出来。
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准确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