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阅读答案(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阅读里面的一道题)
1.入海取沉水喻文言文阅读里面的一道题
首先他把沉香这么贵重的东西,拉到市集去卖,没有考虑到目标消费群的类型,所以因为价贵而卖不出去。然后他不管沉香之所以卖不出的原因,看到木炭好卖,就把沉香烧成炭去卖,一车沉香木还烧不出半车炭来,因而卖不到半车炭价。如果他认识到自己拥有物品的价值,找出合理的消费途经,就不会发生卖不出的情况;如果他确实了解沉香的价值,就不会把它当作普通木材。
原因是他不了解自己花费一年时间,辛辛苦苦入海打捞出来的沉香的价值,又不能在受到挫折后,持之以恒,畏难退缩,于是半途而废。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1)到,往。
(2)把……作为(把……当作)小题2:(他)立即(把沉香木)烧成了炭,带到集市上去卖,却连半车炭的价钱都没卖到。小题3:D小题4:做事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见异思迁,要有恒心和耐心。
小题1:试题分析:考文言文此类题必考,平时要注意对课内文言重点字词加强识记,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其意义,只有课内基础打扎实了,才能学会迁移。题目中的“诣”“以为”都是课内学过的文言字词,联系平时学过的意思,再结合本题的语境不难做出。
小题2:试题分析:文言文的句子翻译题属于必考题,做这类题,平时要注意多积累词汇,宜采用直译法。注意遵循原文风格,译准关键词,识别通假、多义、活用、异义、倒装句等文言文语言现象。
此题中关键词“诣”“直”要翻译准确,“直”在古汉语中一般作通假字使用,同“值”,价值、价钱的意思。翻译时省略的部分要补充完整,用括号标注以示区别。
小题3:试题分析:题干中的“以”是“因为”的意思。A项中的“以”翻译为“来”,B项“以”翻译为“按照”,C项“以”翻译为“凭借”,D项“以”翻译为“因为”,和题干中的“以”意思相同。
小题4: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要求是读了文章后谈感悟和体会。做好这类题,可以从文中的人物和事件出发,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概括。
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得到昂贵的沉香,看见卖炭的人很快就卖完了,于是也学着他把沉香烧成了炭来卖却连半车炭的价钱也没卖到,从这个故事中分析可以看出此人急于求成,没耐心,盲目地跟着别人做。从这个角度即可分析出符合文意的感悟。
切记感悟必须从文中来,不能脱离原文内容自谈感悟。
3.入海取沉水喻
入海取沉水喻 昔有长者子①,入海取沉水②。
积有年载,方得一车,持来归家。诣市卖之③,以其贵故,卒无买者。
经历多日,不能得售,心生疲厌,以为苦恼。见人卖炭,时得速售,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
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值。 世间愚人,亦复如是。
无量方便④,勤行精进,仰求佛果⑤,以其难得,便生退心。不如发心,求声闻果⑥,速断生死,作阿罗汉。
注释: ①长者子:年长有声望之人的儿子。 ②沉水:又名沉香。
因木质坚实,入水能沉,故名。 ③诣:到、去。
④无量方便:无量,不可计量,广大。方便,佛教名词,指“利他”利人的方法,旨在不舍众生,进行引导的方式。
无量方便,各种引导信众的方法。 ⑤佛果:佛为万行之所成,故云佛果,这里指发菩提心,修菩萨道,广度众生,自利利他功德圆满而成佛,是佛教修行最高的果位。
⑥声闻果:这里指不发菩提心,主要为了自己了生死修声闻乘法而证的圣果,依断烦恼的水平而有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之分。 译文: 很久以前,有一位年长者的儿子,到海中打捞沉香这种木料。
过了一年,才打捞了一车,并把它运回家。他把沉香木拿到市场上去卖,由于价格昂贵,一直没有人买。
过了许多天,他都没能卖出去,感到很疲劳厌烦,十分苦恼。他看到卖木炭的,都很快地将木炭卖了出去,便想:“不如把沉香烧成木炭,这样就可以很快卖出去了。”
于是就把沉香木烧成木炭,运到市场卖掉,只卖了不到半车木炭的价钱。 世间上的愚人也是这样,本来按照佛教里的各种修行方法,努力精勤地修行,希望得到佛的果位,因为难以达到,便退失菩提心,想不如去修声闻乘法了生死,证阿罗汉果(从而失去了很大的功德利益,乃至背了很大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