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三国志文言文(·三国志·诸葛亮传——陈寿翻译)

1.·三国志·诸葛亮传 ——陈寿 翻译

楼上的翻译太口语化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人;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为诸葛珪,字君贡,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所谓郡丞就是县官,例如知县).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举(签署)去担任豫章(就是现今江西南昌地区)太守,诸葛玄就带著诸葛亮及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后,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吟唱《梁父吟》.(《梁父吟》是指一种曲调,填上不同的词就可以唱,但这里诸葛亮吟唱的是指特定的一首。)

陈寿三国志文言文翻译,三国志文言文翻译,三国志节选文言文翻译

2.陈寿写《三国志》

陈寿写《三国志》,裴松之注,《三国演义》0 魏晋时期史学家陈寿写了一部《三国志》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时期的历史,这部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是二十四史中最早也是写的较好的四部史书。

陈寿是蜀汉巴西安汉人,少年时爱学习,拜同郡著名学者谯周为老师,后来在蜀汉任观阁令史。蜀汉后期朝政大权落在太监黄皓手中,大臣们都想讨好巴结他,但是陈寿不愿这样做,因此受到排挤,被降官。

后来又因为父亲生病时让婢女去送药,被视为不孝,受到非议,由此久久不能做官。西晋建立后,司空张华欣赏他的才华,就让他出来佐著作郎,平阳侯相。

在陈寿写《三国志》以前,魏、吴两国已经有本朝人写的史书,如王沈《魏书》48卷,韦昭《吴书》55卷。陈寿写魏、吴两国历史主要依据这些史书。

但是蜀国没有史书记载,他本来是蜀国人,又长期住在蜀国,所以搜集的材料虽然不及魏、吴两国的丰富,但终于完成了《蜀书》。这样一来,陈寿的《三国志》就成为后人研究三国史实的唯一完整的书了。

陈寿有很好的史学和文学修养,他叙述史事简洁,清楚,有条理,而且取材严谨。他对三国的重大史事,一般都能直笔撰写,如曹魏和吴国的赋役苛重,就如实作了揭露。

他把三国分为三书编写,在断代史中也别具一格。不过《三国志》也有不足之处就是文字过于简略,对于重大事件言之不详,对一些重要科学家也没有专门立传,如马钧,张仲景,此外也没有表和志。

在陈寿死后130多年,南朝宋裴松之为《三国志》作注。裴松之引各家史籍达210种,注文超过原书数倍。

这些史籍后来大部分遗失,赖有裴注,才得以从中见到概略。裴注兼容并包,光集诸说,求同存异,自己不加评判,例如曹魏屯田,马钧生平等都在裴注中保存了大量史料,补充了原书的遗漏和简略。

《三国志》以曹魏为正统,魏国君主称纪,如记曹操生平的为武帝纪,曹丕为文帝纪等,而吴、蜀君主则称传。这是因为陈寿是西晋人,西晋政权是从曹魏手中取得的,所以以曹魏为正统,以吴、蜀为僭伪。

到了东晋,有个史学家习凿齿,就改以蜀汉为正统。这是因为东晋政权偏安江左,时势与蜀汉相仿,后来到了北宋,上承五代,进而消灭割据诸国,情况又与西晋相同,所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人都以曹魏为正统。

南宋偏安江南,与东晋相同,南宋统治者把金比做曹魏,把南宋比做蜀汉,所以又已蜀汉为正统,如朱熹写资治通鉴纲目就是这样。 元末名初,罗贯中以民间评话为基础,写成著名小说《三国演义》。

因为南宋以来,汉族人民早把北方统治者和侵略者比做曹操,所以生活在红巾起义环境中的罗贯中,根据当时人民的思想感情和愿望来否定曹操。《三国演义》后来被编成各种戏剧,使《三国演义》家喻户晓,所以人们一提到曹操,就想到他是个奸佞。

《三国志》是历史著作,是了解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可靠资料;《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他以《三国志》为素材,又加以艺术加工,塑造了不少典型人物,使作品更加生动。但他叙述的历史故事有些有历史根据;有些是虚构的;有些则加以夸张,诸如诸葛亮借东风之类,在历史上是没有的。

所以不能按照《三国演义》来了解历史。

陈寿三国志文言文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