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人德言行的文言文(古文中说人品德高尚的句子)
1.古文中说人品德高尚的句子
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
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
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
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6、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 如果孤独地学习,没有朋友相互切磋,那么就会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7、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一》) 指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以作为以后的借鉴。
8、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唐朝•杜荀鹤《泾溪》) 告诫人们,一帆风顺时,不要自满疏忽,而要小心谨慎。
沉沦:指沉船、溺人。 9、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国志》) 坏事即使很小也绝不要干,好事即使细微也一定要做。 1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论语》) 对待自己,每天都要自省,有错即改,无错自勉。对别人给自己提出的意见,也应采取这种态度。
1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辛勤操劳,艰苦奋斗,足以成就大业;贪图安逸,放纵享乐,则必遭亡身之祸。
12、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说话要恪守信用,做事要果断彻底,这是做人的准则和美德。
1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何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秦•李斯《谏逐客书》) 让:拒绝,舍弃。
就:成就。原喻指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也可喻指博学多闻,才有更深的造诣。 1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宋•卢梅坡《雪梅》) 梅花不如雪花白,雪花则不如梅花香。现可用以形容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应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
15、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清•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以:与,交付。
假如对国家有利,我可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岂能因为有祸患而逃避,有幸福就争抢呢?诗句表现了林则徐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的高尚情怀。
16、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汉乐府古辞《君子行》) 在瓜田里不要弯身提鞋(免得别人误认为是摘瓜)。
在李树下不要举手正帽(免得别人误认为偷李子)。比喻在容易被人怀疑的地方要谨慎,注意检点规范自己的行为。
17、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 君子,指有道德的人。
小人,指道德低劣的人。这两句说君子心地平坦宽广,小人却经常局促忧愁。
1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 景行(háng):大路。
止:语助词,无义。两句的原意是: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到大路就顺利通行。
后以“高山”比喻道德高尚,以“景行”比喻行为光明正大。句意为:品德像山一样崇高的人,就会有人敬仰他;行为光明正大的人,就会有人效法他。
19、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擎(qíng):往上托,举。
擎雨盖,指荷叶,因它像撑开的雨伞。两句的意思是:荷花衰败,那高擎如伞的荷叶也随之枯萎;可菊花凋谢,却还留下了在严霜中傲然挺立的枝桠。
诗句以荷衬菊,表达了对友人高尚情操的仰慕钦佩之情。 20、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宋•郑思肖《画菊》) 宁愿在枝头含着芳香死去,也不为凛冽的北风所吹落。诗人借菊咏怀,抒发坚守节操,矢志不渝的爱国情怀。
2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 做一个人不讲信用,真不知道怎么能行。
意为人不讲信用是不行的。 22、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论语》) 君子帮助别人成就好事,不帮助别人做坏事。 23、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24、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资治通鉴》) 善于借鉴别人的经验教训来对照自己的言行,就会知道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
25、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毛诗•序》) 提意见的人没有罪过,听意见的人,可引以为戒。
26、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荀子》) 正确地批评我的错误的人,是我的老师;恰当肯定我的优点的人,是我的朋友;一味奉承阿谀我的人,是。
2.写人品德的古文名句,带作者
清代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赏析:
首联是说:我以微薄的力量为国担当重任,早已感到疲惫。如果继续下去,再而衰,三而竭,无论自己衰弱的体质还是平庸的才干必定无法支持。这与孟浩然的“不才明主弃”、杜牧的“清时有味是无能”等句同一机杼,都是正话反说、反言见意之辞。
颔联若用现代语言表达,即“只要有利于国家,哪怕是死,我也要去做;哪能因为害怕灾祸而逃避呢。”此联已成为百余年来广为传颂的名句,也是全诗的思想精华之所在,它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生死以”,语出《左传·昭公四年》:郑国大夫子产因改革军赋制度受到别人毁谤,他说:“苟利社稷,死生以之。”这里的“以”字原意是“为”、“做”或“从事”,准确地理解它的含义才能读懂全诗。
颈联从字面上看似乎心平气和、逆来顺受,其实心底却埋藏着巨痛,细细咀嚼,似有万丈波澜。“谪居”,意为罢官回乡或流放边远地区。按封建社会的惯例,大臣无论受到什么处分,只要未曾杀头,都得叩谢皇恩浩荡。这就像普希金笔下那个忠心耿耿而无端受责的俄国老奴对暴戾的主子说的话一样:“让我去放猪,那也是您的恩典。”接下来是说:“到边疆做一个多干体力活、少动脑子的‘戍卒’,对我正好是养拙之道。”“刚”,即“刚好”、“正好”。也就是说:“您这样处理一个罪臣再合适不过了。”
尾联从赵令《侯鲭录》中的一个故事生发而来:宋真宗时,访天下隐者,杞人杨朴奉召廷对,自言临行时其妻送诗一首云:“更休落魄贪杯酒,亦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杨朴借这首打油诗对宋真宗表示不愿入朝为官。林则徐巧用此典幽默地说:“我跟老伴开玩笑,这一回我也变成杨朴了,弄不好会送掉老命的。”言外之意,等于含蓄地对道光帝表示:“我也伺候够您了,还是让我安安生生当老百姓吧。”封建社会中的一位大忠臣,能说出这样的牢骚话来,也就达到极限了。我们认真体味这首七律,当能感觉出它和屈原的《离骚》一脉相通的心声。
对仗工稳而灵活,是此诗写作技巧上的一个特点。如,以“国家”对“祸福”,以“生死”对“避趋”,按词性来说,都是正对。“生死以”的“以”字作“为”解,是动词;而“之”字是虚词。作者既用“以”字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来与“之”字构成对仗,显示了驾驭文字的深厚动力。
3.形容“品德高尚的君子”的文言文有哪些
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白话释义:富贵不能迷乱他的思想,贫贱不能改变他的操守,威武不能压服他的意志。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德不孤,必有邻
白话释义: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朝代:周
作者:多人所作
出处: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
三、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白话释义: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朝代:三国蜀
作者:诸葛亮
出处:•《诫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四、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白话释义:丹砂可以磨碎,却不能夺去它的赤色;兰花可以焚烧,却不能泯灭它的芳香;美玉可以击碎,却不能改变它的洁白;金子可以熔化,却不能变易它的刚坚。
朝代:北齐
作者:刘昼
出处:•《刘子•大质》:丹可磨而不可夺其色,兰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
五、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白话释义: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
朝代:春秋
作者:孟子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4.古文中形容美好品德的词汇(两个字的)有哪些
1、骏德。《节南山之什·雨无正》:“浩浩昊天,不骏其德”。骏德:犹言美好的品德。
2、懿德。《荡之什·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懿德:美德。
3、德纯。《周颂·维天之命》:“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德纯:品德纯正。
4、柔嘉。《荡之什·抑》:“敬尔威仪,无不柔嘉”。柔嘉:柔和美善。
5、德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德音不忘”。德音:美好品德。
6、高朗。《大雅·既醉》:"昭明有融,高朗令终”。高朗:高风亮节。
7、茂行。《离骚》:“夫维圣哲以茂行兮”。茂行:德行充盛。
8、秉德。《九章·橘颂》:“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秉德:秉持道德。
9、休德。《远游》:“贵真人之休德兮”。休德:美德。
10、琬琰。《远游》:“怀琬琰之华英”。琬琰:泛指美玉。也比喻品德或文词之美。
11、盛德。《招魂》:“主此盛德兮”。盛德:充实、充盛的德行。
12、慈仁。《七谏·沉江》:“尧舜圣而慈仁兮”。慈仁:善良仁爱。
13、诚贞。《七谏·自悲》:“哀居者之诚贞”。诚贞:忠诚正直。
14、淑清。《哀时命》:“中皎洁而淑清”。淑清:善良清正。
15、诚勇。《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诚勇:内心勇敢。
16、正则。《离骚》:“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公正而有法则。
17、淑慎。《邶风·燕燕》:“终温且惠,淑慎其身”。淑慎,和善谨慎。
18、志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志洁,其行廉。”志洁,品行洁静清白。
5.《德行》文言文翻译
德行第一之一、仲举礼贤 (原文)陈仲举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主薄白:“群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 (译)陈蕃(字仲举)的言行成为当时读书人的楷模,为官刚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时,一到南昌就问徐稚(字孺子)住哪里,要去探望他。主薄说:“大家伙儿的意思,是请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陈蕃说:“从前周武王乘车到贤人商容家,到当地后连座位也没坐热就去了,我要去拜访一下贤人,有什么不应该呢?” 德行第一之二、鄙吝复生 (原文)周子居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则鄙吝之心已复生矣!” (译)周乘(字子居)经常说:“我只要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宪(字叔度),粗俗贪婪的念头就又萌生了。” 德行第一之三、万顷之陂 (原文)郭林宗至汝南,造袁奉高,车不停轨,鸾不辍轭;诣黄叔度,乃弥日信宿。
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深广,难测量也。” (译)郭泰(字林宗)到了汝南,拜访袁阆(字奉高),车子没有停止行驶,马没有解下轭头就告辞了;到黄宪(字叔度)那里,却住了整整两天。
有人问他原因,郭泰说:“黄宪先生犹如一万顷广阔的湖水,澄不清,搅不浊,他的气度很宽广,实在让人难测呀。” 德行第一之四、身登龙门 (原文)李元礼风格秀整,高自标持,欲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
后进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为登龙门。 (译)李膺(字元礼)风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视甚高。
想要把弘扬儒教,确定天下是非当做自己的重任。后辈的读书人到了李膺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认为自己登龙门了。
德行第一之五、李膺赞贤 (原文)李膺尝叹荀淑、钟浩曰:“荀君清识难尚,钟君至德可师。” (译)李膺曾经赞扬荀淑、钟浩二人说:“荀淑见识卓越,别人很难超过。
钟浩道德高尚,足以为人师表。” 德行第一之六、真人东行 (原文)陈太丘诣荀朗陵,贫俭无仆役,乃使元方将车,季方持杖后从,长文尚小,载著车中。
既至,荀使叔慈应门,慈明行酒,余六龙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于时,太史奏:“真人东行。”
(译)陈寔去拜访荀淑,因为家里穷,雇不起仆人,就让大儿子陈纪赶着车,二儿子陈谌手持节杖在后面跟着,孙子陈群年岁还小,也坐在车里。到了荀淑那里,荀淑让三儿子荀靖到门口迎接,六儿子荀爽敬酒,其余六个儿子上菜,孙子荀彧还小,就坐在爷爷膝前。
当时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说:“道德高尚的人已经向东去了。” 德行第一之七、泰山桂树 (原文)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
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译)有客人问陈谌:“您的父亲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负天下盛名?”陈谌回答说:“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树,上有万仞高峰,下有万丈深渊;上承甘露浸湿,下被渊泉滋润。这时候桂树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渊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么功德。”
德行第一之八、难兄难弟 (原文)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
太丘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译)陈纪的儿子陈群才华出众,他和叔叔陈谌的儿子陈忠各自评论自己父亲的功德,一时争执不下,就到爷爷陈寔那里问讯,请求公断。
陈寔说:“陈纪是哥哥,但难说胜过弟弟;陈谌是弟弟,也难说不如哥哥。” 德行第一之九、舍生取义 (原文)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译)荀巨伯远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却遇上胡人攻打这里。朋友对荀巨伯说:“我今天可能没救了,你快点离开吧!”荀巨伯说:“我远道来看望你,你却让我离开,这种弃义求生的事,哪里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胡人攻进城内,对荀巨伯说:“大军来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人?”荀巨伯答道:“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丢下他一个人。
我愿用我的生命换取他的生命。”胡人听罢互相说道:“我们这些无义之人,攻进的是有道之国啊。”
于是就撤兵离去了。这座城池得以保全。
德行第一之十、不失雍熙 (原文)华歆遇子弟甚整,虽闲室之内,严若朝典;陈元方兄弟恣柔爱之道,而二门之里,两不失雍熙之轨焉。 (译)华歆和晚辈相处很严肃。
即使在家中,也仪态庄重,犹如朝见皇帝那样讲求规矩。陈纪兄弟却极随和,两家之间并没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德行第一之十一、割席分座 (原文)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