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为什么要学文言文(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1.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
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
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2.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
我们今天观察整个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祖先都没有想到。
那就是他们的智慧、他们的经验要用什麽方法传下去,传到千年万世还永远保持那个纯度,而不会产生变化,这个工具太重要了。我们的祖先了解,言语会随着时代变的,所以古人的言语我们现代人不懂,如果文字跟语言是一致的,传久之后,后来的人对这个语文就不认识了,这在西方我们看到的,像希腊文、拉丁文,这都变成他们的古文,极少数的考古学家还在那里摸索,不能够普遍流通。
古人的东西,我们现在有两个障碍,第一个是心不清净,这是障碍我们智慧;第二个是文字上的障碍。因为佛经最晚期翻译的都是南宋,距离我们现在也应该有七、八百年,所以用的文字是文言文。
所以今天你能够懂得文言文,你读《论语》就是跟孔老夫子交谈,你读《孟子》就是跟孟夫子见面,彼此能够沟通意见,而不至於发生误会,不至於发生错误。所以文言文是中国古圣先贤最伟大的发明,用这样的一个工具,这麽一个方法,把前人的智慧、前人的才艺、前人累积的经验传给我们。
文言文,现在人一看到,这个好难!其实比学英语容易太多了,这是真话。难在什麽地方?难在你不肯学。
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文言文奠定了我们民族的语汇系统,直到今天,部分文言词汇依然活在我们的语言之中。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的语言,有助于恰当地使用。汉语在语言史上应该是个奇迹,经历了几千年,它的语汇系统虽然发生了变化,但是稳定性依然是他的显著特征。
今天,我们虽然很少用“钟鸣鼎食”这个词,但是我们却常常使用“人声鼎沸”和“鼎力相助”。“鼎”这种器物虽然消失已久,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沉淀了下来,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就应该会用这个词语。
如果他不知道“鼎”为何物,他肯定不会准确理解“人声鼎沸”这个词语,当然也就谈不上恰当使用了。另外,我们经常使用“切中肯綮”这个词语,许多人只知道“肯綮”是“要害、关键”之意,但却未必知道这不是这个词语的本意,而是它的比喻义。
如果读了《庄子·养生主》就会知道“肯綮”原来指的是“筋骨交结的地方”,是杀牛的时候不容易分解的地方。这样,我们在使用这个词语的时候就会斟酌它的分量,不会乱用了。
再比如下面一句话:“笔墨纸砚并没有因为现在高科技手段的甚嚣尘上而销声匿迹,而是继续在书画艺术中展示着华夏民族的质朴和灵动。”乍一看,这个句子规整凝练,用词精美,值得赞叹。
其实不然。“甚嚣尘上”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军队乱乱哄哄,喧哗得很厉害,而且尘土也飞扬起来了。
后以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多含贬义。
再看一看:逃之夭夭、高山景行、信誓旦旦、宜室宜家、窈窕淑女、忧心忡忡、温故知新、箪食瓢饮、仁者爱人、任重道远、知其不可而为之、丧家之犬、杀鸡焉用牛刀、游刃有余、一鸣惊人、熙熙攘攘、自相矛盾、王顾左右而言他……这些美妙的词汇都是从古代汉语而来,如果你读过了相应的典故,那么看到这些词语的时候,出现在你的脑海里的将不再是抽象的意义,而是一幅幅生动活泼的画面!表达将不再是一种痛苦,而将成为美妙的享受!再者,语汇有科学意义和联想意义。科学意义是显性的固定的,联想意义是隐含的临时的。
林庚在《说“木叶”》一文中所探讨的问题十分值得深思。从屈原的“洞庭波兮木叶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和“叶”的科学意义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然而诗人没有用“落叶”“枯叶”“黄叶”等词语,却在诸多的词语组合中拣选了“木叶”和“落木”来构成自己的作品,就是看中了他们所附带的联想意义。
“杨柳岸,晓风残月”谁能说这仅仅是科学意义的堆砌?由于有了联想意义,语言运用才从工具走向了艺术。联想意义不是对现实世界的客观反映,它是在特定的情景中,诗人对语言表达功能的艺术拓荒。
我们读那些经典的文言作品,就能感受到,经历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雕琢,汉语的世界如此精美迷人。这些联想意义的不断沉淀,便形成了缤纷多彩意蕴深长的意象:说到梅花,就想到清高幽独;说到月,就产生思念;说到杨柳,就会感伤别离……这些意象已经凝结为文化的因子,流淌在我们的血液之中。
这大概才是中国人异于美国人、英国人和法国人的本质特征吧!读一读现代散文的名篇吧:《荷塘月色》荷香月色水乳交融,古雅而幽静;《故都的秋》悲秋念国深入骨髓,苍凉而深沉……哪一篇不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准确传承?再次,古代汉语在历史流变中,它的语音之美被逐步发掘,使得语言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的形式做到了高度和谐。纵观古代汉语的发展,从四言诗到五言诗,从骚体诗到汉赋,从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每次对语言形式的探索都促进了汉语的巨大飞跃。
平仄、对偶、押韵等修辞手段的完善,句式的长短错落搭配,促使散文和韵文完美结合。流传的散文名篇中,《兰亭集序》、《滕王阁序》、《阿房宫赋》、《赤壁赋》这样的极品,就是达到了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完美结合。
拿到《滕王阁序》,我们就有大声朗读的欲望,因为,不大声朗读,不足以表现作品的感情、不足以表现我们对文辞和作者的赞叹。“故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明星莹莹,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不知其所之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这是多么巧妙地利用了汉语音节的特点!这种对汉语音节的深刻认识和利用现代汉语目前尚难以望其项背。
对联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从古代诗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对联充分发挥了汉语的音节声韵之美,讲求对仗,讲求意境。对联直到现在还没有消失,但已经处在式微之态。
春节时候,家家户户依然挂春联,结婚贴喜联,丧事悬挽联。但不是内容陈旧,就是肤浅直白,毫无韵味可言。
现在商家又兴起了春节赠送对联的活动,往往会发现一个小区的许多人家都贴相同的对联:“迎新春快乐祥和,庆佳节顺意平安。”这样的结果是,对联越来越符号化,它所承载的文化因素会越来越少,直至丧失殆尽。
甚至在高考中出现了“养猪能致富”这样的所谓对联!总会有一天,人们会看到家家每口张贴着什么都不写的。
4.为什么要学习文言文
因为文言文,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经历了多少风雨艰辛,现在依然屹立世界民族之林。
但是同时期的另三大文明古国,只留下一推遗址。 大家知道,中国地大物博,不同地区有各自的方言,但是使用相同的汉字使得天南地北的人再怎么听不懂对方的话可以相互沟通,这奠定了中国各地大一统的文化基础。
而文言文的使用,使得记载文化的文字,脱离了与口头语接近的白话文,避免了因为口头语言的发展变化而导致对文化传统的继承中断或者误解: 别说一百年,就是年纪大一点的人们来听今天的小孩说话,恐怕有很多内容是丈二摸不找头脑的,别提几千年了。 据历史考证,东南沿海一带的客家话是最接近古汉语的发音和语言的,广东的粤语带着很多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结构。
而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并不是最正宗的汉语,而是和北方的各族方言混合后的产物! 网络语言的发展更证明了没有知道明天的语言会是什么样子的。 但是只要是经过基本识字教育,就可以读诗三百,可以读乐府,可以读唐诗,读宋词,读元曲。
两千年前的《史记》和近代的一篇文言文在语法句式上并没有多大的区别。 文言文的使用,不仅使得中国记载史料所耗费的物质最大化的精简,而且保证了文化的延续传承。
非常可惜,新文化运动不仅错误的全盘否定了儒家思想,也全盘否定了文言文,这相当于毁坏了中华文化的两大基石。 希望大家平时多读读文言文,补习补习自己的传统文化课。
5.为什么要学古文
古文自成体系,保留了几千年的思想
我说,譬如中国文学自“五四运动”以来,由旧的文学作品改成白话文后,有什么功用呢?几十年来亲眼所见,中国的教育普及了,知识普遍了,对世界知识的吸收力增加了,无可否认,这些对于国家的进步有贡献。
但是对于中国文化,却从此一刀斩断了。什么原因呢?中国文化库存里堆积的东西太多了,几千年来的文化都藉着古文保留着。至于接受白话文学教育的人们看不懂古文,当然就打不开这个仓库,因此从中国文化的立场看,就此一刀拦腰斩断了。
你们现在讲文学再革命,讲白话文学,我们先要知道为什么要推行白话。在“五四运动”前后,一般人认为救这个国家,必须吸收新的知识,尤其要融会古今中外的学术文化,于是老牌留学生到外面一看,任何国家的语言和文字都是一致的,因此认为中国所以不进步,是文字工具害了我们,尤其四书五经“子曰、孔子曰”一塌糊涂,非把这个打倒不可,所以提倡了白话文。
但是有一点要注意,我们看世界的文字,不管英文、德文、法文,虽然现在的文字和语言是合一的,但是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以前的英文、法文书籍,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
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和时代是要变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只是用很短的时间,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会写出来,这个文字就单独成为一个体系,表达了思想。因此这种文字所保留下来几千年以上的思想,在几千年以后的人看来,如面对现在,没有阻碍,它对于国家有什么错误呢?没有错。只是因为教育不普及,大家对于这个国文的修养没有学好。当时提倡“五四运动”的部分人士,求进之心是对的,在学问修养上,老实讲,还有商量的必要,于是这一文学革命就出了问题。
因此,文学革命,我没有资格讲,你们也没有资格讲。为什么呢?如果古文、四六体、作诗、填词,都能露一手,然后发现这种文学有毛病,这才有资格谈革命。现在你们连“命”都还没有,还“革”个什么呢?你们还有文学革命的资格吗? 我这番话一讲,他们听傻了。这个会后来也就搞不成了。
6.我们为什么要学文言文呢
以前初中学的时候也很纠结,被各种虚词实词都快弄疯了。
现在回想一下,觉得文言文除了考试外,对我们还是有别的好处的^_^首先,我们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是为了交流,学习文言文就是与“古人”交流。与古人“交流”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学习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学,研究古代文明。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人遣词造句,炼字的能力和阅读能力,提升文学修养,文言文非常有意境。好的诗词歌赋可以愉悦人的精神,丰富人的认知。
有时候也能给于人鼓舞。从个人方面,有助于明理、明善、修身养性!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哲,医,佛,道等文化的精髓。
其次,古代的史书都是文言文的,学习文言文,可帮助我们了解历史。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有些东西古今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从商从政的人都对历史有一定的了解。最后,往大了说,文言文是中国语言的根基所在,作为中国人,都应该对民族性的东西有所了解。
特别是台湾,它对国学的重视程度比大陆重很多,文言文有助于提升内在的风骨,随着时间的流逝,文言文对人的影响会慢慢显示出来。从前班上文言文很强的学生中考、高考时语文都很高,写作水平也很高,有因为参加去全国作文比赛成绩优异而保送的。
说的很乱,文言文入门时很枯燥,但是坚持了就会有收获,希望能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