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固定搭配的翻译(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
1.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 “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 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2.“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
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②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④ 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秤,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3.“何所”—— (“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 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4.“有所……”——“有……”、“有……的(人、事、物)”、“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 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私下里原谅自己,只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④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姬,对你怎么办?6.唯(惟)……之…… 、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其中“唯(惟)”是副词“只”,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 ① 唯(惟)余马首是瞻。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②唯(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③唯(惟)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
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④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8.“无乃……乎”、“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 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② 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③。
2.文言文中常见的固定词组及其翻译和举例,多多益善
1.得无:表示反诘的语气,译为:莫非,莫不是。
2.否则:是两个词,否:不是这样,不然;则,相当于“就”。3.然后:是顺接连词,可译做“这样以后”,或者“之后”4.然则:可译为“既然这样(如此),那么……5.虽然:与现代汉语不同,“虽”相当于“虽然”“即使”,“然”相当于 “这样”,可译作“虽然如此”“尽管如此”“即使这样”6.无乃:当副词用,可译作“岂不是”,也可译作“恐怕”。
7.比及:等到,等到了。 8.盍:何不。
曷:何不。 叵:不可。
9.如何,奈何,若何:它们组成固定形式,相当于汉语“怎么样”“为什么”“什么样”等10.“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上述形式的扩展,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办”。11.孰若,孰与:用做比较或选择,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个)……”;如放在动词前,可译为“怎如”“何如”“怎比得上”12.所以:表原因,译做“……的原因” 表凭借或方法 ,译做“用来”“靠它来”“用来……的(根据、礼节、方法)”13.无论:不用说,更不必说。
14.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15.其实:它的果实,或者“那实际情况”“它实际上”“它的实利” 16.不过:不超过。
17.地方:土地方圆 18.山东:淆山以东。19.可怜:可爱,或者“值得同情” 20.于是:在这时,或者“在这件事上”21.以为:把……当作,或者“任用……人做” 22.指示:指给……人看。
23.可以:可以凭借…… 24.至于:达到某种程度,或者“落到什么地步”25.不必:不一定,今义“用不着” 26.因而:趁着某个机会而……27.或者:有的人,有些人 28.即使:就让(使)29.智力:智谋和力量 30.前进:走上前献上31.何苦:怕什么,怎么怕,怎么担心 文言文中常见固定短语翻译21、无以,无从 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世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 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3、有所 译为“有……的”。(人、物、事) 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4、无所 译为“没有……的”(人、物、事) 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
(《指南录后序》)——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5、如何、奈何、若何 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6、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7、奈……何 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治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8、是帮,是以 译为“因此,所以” 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在,师之所存也。
——因此,无论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9、所以 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例2: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老师,是用来的传道授业解惑的。10、不亦……乎 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11、有以……,无以…… 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
(《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方法。例2:军中无以为乐。
(《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12、庸……乎 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13、其……乎(邪) 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难道真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15、无乃……乎(与),得无……乎,得无……耶, 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 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
3.有哪些文言文固定翻译
“文言文固定句式”文言文常见固定句式1.“……之谓也”(用在句末,表示总结性判断的固定结构,又是宾语前置的结构。)
—般译为:“说的就是……”或“大概说的就是……吧”。“……之谓……”(用在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里的“之”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叫作……”、“……称作……”、“……认为……”、“……说……”。
① “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 译文:“《诗》里面讲过:‘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夫子您这样的人。
② “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译文:"俗语说:'知道了很多道理,自以为没人能赶上自已了。
'这说的就是我呀。”③ 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译文:百姓认为我吝啬,看来是理所当然的了。④ 此之谓失其本心。
(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2.“所以”——A.表原因,译为“……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
B.表凭借、依靠、方法、工具,译为:“用来……的(人、事或物) ”①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译文:派遣官兵去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强盗的进入和意外情况的发生。
②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译文::“我们离开家人前来投靠您的原因,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啊。
③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译文: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④ 衡者,所以定物之轻重也。——译文:秤,是用来衡定事物轻重的工具。
⑤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译文:抬头仰望宇宙空间之广大,低首俯察万物种类之繁多,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也足以尽情享受所见所闻的乐趣,确实是很快活的啊。
3.“何所”—— (“所……者为何”的倒装)译为“……的(人、事、物)是……①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② 卖炭得钱何所营?——译文:卖炭得来得钱谋求的是什么?③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译文:飘泊四方、孤独无依,相似的东西是什么?就像那在天地间飞来飞去的一只孤独的沙鸥。
④白雪纷纷何所似, 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译文:雪花纷飞相似的东西是什么?撒在空中的盐勉强可以相比较,却比不上随风起舞的杨花柳絮。
4.“有所……”——“有……”、“有……的(人、事、物)”、“无所……”——“没有……”、“没有……的(人、事、物)”①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② 窃自恕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译文:私下里原谅自己,只是怕太后玉体有些欠安,所以很想来看看太后。
③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译文: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被宠幸的。
④ 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译文: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差一点没有逃脱而死去。
5.“如……何”、“若……何”、“奈……何”“奈之何”—— “把……怎么样”、“对……怎么办”。①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②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兮奈若何?——译文:骓马不往前闯啊可怎么办,虞姬啊姬,对你怎么办?6.唯(惟)……之…… 、唯(惟)……是……——“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
(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其中“唯(惟)”是副词“只”,其中“是”、“之”是宾语前置标志)① 唯(惟)余马首是瞻。
——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②唯(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③唯(惟)命是从——译文:只听从命令。
7.“得无……乎”、“得毋……乎”、“得非……乎”——“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莫不是……吧”、“恐怕是……吧”。(表示揣测语气的固定结构。
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反间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
① 日食饮得无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②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文: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莫非是指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译文:他们观赏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能没有不同吗?④ 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 ——译文: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8.“无乃……乎”、“非乃……乎”、“不乃……乎”——“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表示揣测疑问的固定结构。
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①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② 求,无乃尔是过与?——译文:冉求,恐怕该责备你吧?③。
4.求高中文言文词语固定搭配整理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 “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 “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恐怕……吧?”; “如……何”、“若……何”、“奈……何”都表示疑问的格式,都可译为“把……怎么办?”、“拿……怎么样?”、“对……怎么样?”; “……孰与……”表示“与……相比,谁……”,常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 “其……乎?”表猜测或反问语气,可译为“大概……吧?”、“难道……吗?”; “何……为?”表询问或反问,可译为“为什么……呢?”或“有什么……呢?”; “有以……”、“无以……”,前者可译为“有什么可以拿(用)来……”,后者可译为“没什么可以拿(用)来……”; “有所……”、“无所……”,其中“所”是助词,“所……”是“有、无”的宾语,所以前者可译为“有……的”,后者可译为“没有……的”。
文言固定结构常见的有表疑问的、表反问的、表测度的、表感汉的和表判断的等五种。 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何、孰与。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 之战》) ③与不 同好,如何?(《左传·齐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则如何?(《孟子·梁惠王上》) ⑤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 ⑥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①句中的“奈何”,意思是“怎么办”,②---④句中的“若何”、“如何”、“何如”意为“怎么样”,⑤句中的“如……何”可解作“把……怎么样”,⑥句中的“孰与”是“与……比较,哪一个……”的意思。一般地说,“奈何”、“奈……何”、“若……何”,可解作“怎么办”、“把……怎么样”、“拿……怎么办”、“怎么”,而“若何”、“如何”、“何如”一般解作“怎样”、“怎么样”、“怎么”等,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二.表反问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例如: ⑦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⑧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论语·颜渊》) 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⑩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何……之有”可译作“有什么……”,“何功之有”即“有什么用处”,是反问句。
其用法特点是:何+名词+之+有。“何以……为”、“何……为”可译作“做什么”,其中“何”是疑问代词“什么”,“为”是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呢”。
“何以文为”译为“要华美做什么呢”,“何辞为”译为“要告辞做什么呢”。“不亦……乎”译作“不是……吗”。
“不亦乐乎”译作“不是很快乐吗”。 三.表测度的固定结构常 见的有: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如: 11.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1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之战》) “得无……乎(耶)”、“无乃……乎”均可译为“恐怕……吧”,都表示推测、估计。“得无异乎”译为“恐怕不同吧”,“得无教我猎虫所耶”译为“恐怕是教我捉虫的地方吧”,“无乃不可乎”译为“恐怕不可以吧”,只是例11、13的末句除了表测度外,还带有委婉否定的意味。
四、表感叹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例如: 14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6痛定思痛,痛何若哉!(《〈指南录〉后序》) 五.表判断的固定结构 常见的有:是之谓、此之谓。
例如: 17是之谓政令行。(《荀子·王霸》) 18诗云:“殷鉴不远,在夏后氏之世。”
此之谓也。(《孟子·离娄》) 17句中的“是之谓”可译作“这就叫做”,18句中的“此之谓”只能译作“就是说这个”。
这两句均为判断句,不过这里的“是”或“此”在古汉语中却是前置的宾语。初中古文常见固定格式翻译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语经常结合起来使用,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由于世代沿用,就成为—种用法和结构都比较固定的习惯句式,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固定格式。
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义是固定的,不懂得这一点,就不能准确理解句意。这里想对初中课本中出现的一些固定格式作简单的归类和分类,以期对同学们翻译古文有所帮助。
一、表陈述的固定格式 1.以为,以……为。如: 得而腊之以为饵。
(《捕蛇者说》) “以为”可以是动词,译为“认为”,更多的时候是像上例一样,“以(之)为”的省略,与“以……为”一样,翻译为“把(用)……当作(做)……”。 2.所以。
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所以”表示原因时,译为“……的缘故”,如上例;表示手段和目的时,译为“用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