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科爱好者26课文言文翻译((文科爱好者)闲情记趣文言文翻译)

1.(文科爱好者)闲情记趣文言文翻译

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

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大自然的气息与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

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

如今在闺中寻找,恐怕未必有能够如此懂得我心思的人了。 注释 ①、芸:指作者的妻子陈芸。

②盍:何不。 ③踯躅:徘徊,文中指虫子不停地跳动。

④作俑:比喻倡导做不好的事。 ⑤耳:相当于“罢了”。

⑥绝:绝妙,妙极。 ⑦属:类 ⑧行::试验 ⑨善:好 ⑩或:有的 ⑪项:脖子 ⑫法:方法。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甲

1。

(1)考虑,想到 (2)共同,一起 (3)有时 (4)命名2。B3。

(1)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2)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

4。C试题分析:1。

平时要注意积累,解答时联想学到的这些词的意思,然后注意联系上下文判断具体意思,解答过程中不要受今义的影响。2。

小题2】A。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散步) ②绝知此事要躬行(实践)B。

①升高而望,得异境焉 (眺望) ②风烟望五津(眺望)C。①作亭于其上 (建造) ②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产生)D。

①好之则亡其国(使什么灭亡) ②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逃跑)3。 古文翻译要抓住关键词,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4。这反映了作者在政治斗争失败后的消极情绪。

考点:文言文阅读 实词的用法 一词多义 句子的翻译 思想感情。

课文,爱好者,翻译,文科

3.人教版初2语文26课翻译急~~~~~~~~~~~~~~~~~~~

《三峡》 一、文章内容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tuān),回清倒影。

绝巘(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shù)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二、文学常识 1、本文作者是郦道元,他是我国北魏杰出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他所著的《水经注》是我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文笔绚烂,语言清丽。 2、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三、语音 略无阙(quē)处,重岩叠嶂(zhàng)不见曦(xī)月,沿溯(sù)阻绝,素湍绿潭(tuān)绝巘(yǎn)多生怪柏,飞漱(shù)其间,属引凄异(zhǔ) 四、通假字 1、略无阙处( 阙通缺) 五、古今异义词 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 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六、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快马) 2、林寒涧肃 (寒:形容词用作动词,清凉)(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3、空谷传响 (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 七、一词多义 1绝 *沿溯阻绝(隔绝) *哀转久绝(消失) 2、自 *自三峡七百里中(从、由)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八、重点词语解释 1、至于夏水襄陵(襄:漫上) 2、或王命急宣(或:有时) 3、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4、良多趣味(良:很) 5、属引凄异(属:连接) 6、不见曦月(曦:阳光或日光) 九、特殊句式 十、朗读节奏 1、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十一、理解性默写 1、文中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写三峡全景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5、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6、由三峡水流汹涌湍急联想到李白的诗歌是:《早发白帝城》 7、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9、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0、从视觉角度写两岸连山的句子是: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1、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12、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是: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描写三峡秋季景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4、文章写三峡春冬景色时,既描写了“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的静景,也描写了“悬泉瀑布,飞漱其间”的动景,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十二、重点语句翻译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作者: 童话60111 2007-1-16 14:35 回复此发言 -------------------------------------------------------------------------------- 2 2007年中考文言文精细阅读之《三峡》 *即使骑上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仍然)不认为快。 2、回清倒影 *回旋的清波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

3、绝巘多生怪柏 4、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很多趣味。 5、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峡谷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6、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重叠的山岩和屏障似的山峰遮住了天日。 7、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正午和子夜时分,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十三、课文内容理解 1、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2、结合文章内容,用一句话概括三峡的景色特点:雄奇险峻,清幽秀丽。 3、文末以渔歌作结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秋天的凄异。

4、本文的中心是: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 5、作者先写夏季景色的目的是:首先展现长江奔腾的气势和蓬勃的活力。

6、为什么后写秋天? *目的在于让读者感受三峡寒静肃穆、似含秋思的风致。 7、合写春冬的目的在于:展现风平浪静时节三峡的山光水色、清幽宜人的景物特点。

8、作者描写了春冬之时的八种景物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怪柏、悬泉、瀑布。 9、作者写三峡秋景什么最突出:猿啸 10、本文写凄异哀转的猿声的目的是:使哀愁和悲秋融为一体。

11、渔歌使用的修辞方法是引用,其作用是强调、渲染了三峡秋天的。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宝绘堂记 (宋)苏轼君子可以寓

1。

C2。A3。

C4。B5。

(1)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乐趣,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2)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担心他们不肯给我。

(3)即使这样;下刀或处理;因为。(4)等到燕太子丹用(派)荆卿(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害。

(5)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所溺爱的事物困扰, 难道只是伶人才这样吗?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词的多个义项只有在语境中才能得到过滤,没有语境,有时便无法分析词的含义。推断词语含义,要结合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有时甚至要通观整段文字、整篇文章的大语言环境。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C项的答题区域在第二段,“凡物之可喜,足以悦人而不足以移人者,莫若书与画。

然至其留意而不释,则其祸有不可胜言者。”事物之中最值得喜爱、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改变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根据语境,释应为“舍弃”、“放弃”。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课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较典型的用法,应是考生熟知的,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

A.以:连词,因为/才;B.而:表转折;C.为:表被动;D.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判断词类活用,一定要识记各种词类活用的各种类型,并根据句子结构来判断该词所处的位置。 C.形意动,认为……薄、轻视/形作名,没有厚度的刀;A.名作动,涂蜡/用木匣子装;B.形使动,使……高兴/使……兴盛;D.形作动,远离/保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 试题分析:准确解答分析、概括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审读题干,明确要求。

(2)题文对照,确定正误。(3)明确陷阱,究其各选项的出错方式,可归纳为“词语误解”、“曲解句意”、“事件杂糅”、“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张冠李戴”六大类型。

其他还涉及到“误用因果”“强加关系”“以偏盖全”“夸大其辞”等等。B项,原文中是说老子认为这四者都是有害的;而圣人却并未废此四者,还暂且用来寄托心意。

该项的阐述与本文不符。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翻译句子,要在把握大意的前提下重点突破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保证落实到位。

(1)句要在译出大意的前提下,准确翻译出虽:即使,1分;尤物:特别的事物、珍奇的事物,1分;病:祸害,1分。 (2)句,惟:只、只是,1分;恐:担心,1分;“不吾予”,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1分。

(3)句,即使这样;下刀或处理;因为。(4)句,以……为:把……当作,1分;始:才,1分;速:招致,1分。

(5)句,“忽微”,形容词作名词,1分;状语后置句,1分;“于”表被动,1分;“岂独……哉”:难道只是……吗,1分。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君子可以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但不可以沉溺在事物中。

如果把心意寄托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让人感到很快乐,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成为祸害。 如果沉溺在事物中,即使是很微小的事物也会成为祸害,即使是珍奇的事物也不会让人感到快乐。

老子说:“五色使人的眼睛看不清东西,五音使人的耳朵听不清声音,五味使人的口舌失去辨味的能力,骑马打猎使人心发狂。”但是圣人未曾因此而废除这四种东西,只是暂且用来寄托心意罢了。

刘备有雄才大略,却喜欢编织毛羽。嵇康为人旷达却喜爱打铁。

阮孚狂放不羁却喜爱给鞋子涂蜡。这难道有什么美好的声音、颜色和气味吗?但他们以之为乐并且终身不厌弃。

事物之中最值得喜爱、足以使人高兴而不足以改变人心的,莫过于书和画了。 但是到了沉溺(书画)而不能舍弃(的地步),那么这祸害将难以说尽。

钟繇发展到因此吐血盗墓,宋孝武帝和王僧虔发展到因此互相猜忌,……这些都好比是因为小孩子玩的把戏而害了自己的国家,给自身招来祸患。这就是沉溺于外物所带来的祸害。

当初我年少时,也曾经喜爱这两样东西。 自己家里收藏的书画,(我)只怕失去它们;别人拥有的书画,只怕他们不肯给我。

不久就自我嘲笑说:我轻视富贵而看重书,轻视生死而看重画,岂不是颠倒错乱,丧失了自己的本心吗?从那以后就不再那样喜好(书画)了。看见喜欢的书画虽然当时也想收藏它,然而被人拿走了,也不再感到可惜。

就像烟云从眼前飘过,百鸟的鸣叫从耳边掠过,为什么不愉快地接受呢?然而一旦消失,也就不再记挂。于是书画二物就常常带给我快乐,而不会给我造成祸害。

驸马都尉王。

5.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6课的文言文翻译.求帮助

原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2]。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3],暮到江陵[4],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5],回清倒影。绝多生怪柏[6],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7],猿鸣三声泪沾裳。”

——选自王先谦《王氏合校水经注》

【注释】

[1]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长江上游,西起四川奉节白帝城,东至湖北宣昌南津关,长193公里。[2]沿泝(sù诉):顺流而下曰沿,逆流而上为泝。泝,即“溯”。[3]白帝:白帝城,在今四川奉节东。[4]江陵:今湖北江陵。[5]湍(tuān团阴):急流的水。[6](yǎn眼):山峰。[7]巴东:指今四川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译文

在三峡的七百里中,两岸山连着山,几乎没有半点空隙。层层叠叠的山岩峰峦,遮蔽了天空,挡住了日光。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季,大水漫上两岸的丘陵,上行、下行的水路都断绝了。有时皇帝有诏命必须火速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动身,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的路程,即使骑上奔驰的骏马,驾着长风飞翔,也没有如此迅速。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两岸山色。极为陡峭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姿态奇特的柏树,大小瀑布,在那里飞射冲刷,江水清澈,树木繁盛,群山峻峭,绿草丰茂,确实很有趣味。每逢雨后初晴或霜天清晨,树林山涧冷落而萧索,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声鸣叫,声音连续不断,异常凄厉。回响在空旷的山谷中,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高建中)

6.语文版八年级上第26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翻译

原文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另有作“斯”,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课本中作“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

舜是从田间农民中被发现出来的,傅说是从泥水匠中被选举出来的,胶鬲是从鱼盐贩子中被选拔出来的,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后被选拔并加以提升的,孙叔敖从隐居的海边被请到朝廷中的,百里奚是从奴隶市场被赎出后登上了高石。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个人的时候,一定先要使他内心痛苦,使他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而体肤消瘦,使他深受贫穷之苦,让他所做事不顺,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起来,增长他原来没有的才能。 人常会犯错误,这样以后才会改正;心里困惑,思想堵塞,然后才知道奋发;一个人的心事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所了解。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相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往往会走向灭亡。 这样以后,就可以知道忧愁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

7.八年级上册语文书第二十六课译文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山峰像屏障一样,遮住了天空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到了夏天,江水漫上两岸的丘陵的时候,顺流而下和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隔了。 如果有时皇上的命令要紧急传达,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也不如船行的快啊。

每到春季和冬季,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高山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挂着的瀑布冲荡在岩石山涧中,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有许多趣味。

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时候,树林山涧一片清凉寂静,经常有猿猴在高处长啸,叫声不断,声音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了回声,悲哀婉转,很长时间才消失。所以打鱼的人唱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8.全品新阅读语文八年级上册26课陶潜传的翻译

陶潜,字元亮,年少时便志向高远,学识渊博又善于写作。

天资聪明而不拘小节,追求真性率直而自得其乐,被乡里邻居所看重。曾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说:“(我的住所)四壁破败萧然,不能挡风遮阳。

穿着简陋粗布衣服,纠结破敝,盛食的箪瓢常常是空的,还是安然自若。”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说确实是这样。

他的亲朋有时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十分满足地酣睡 。

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要遇到酒就喝。有时没酒,也照样不停地吟诵。

他天生不懂音乐,却收藏有一张素琴,琴弦和琴徽都不齐备,每当参与朋友们喝酒的活动,也抚着琴一起唱和,还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何必在意琴的声音呢?”。

八上文科爱好者26课文言文翻译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