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教而后学文言文翻译(求古文译文)
1.求古文译文
学记有很多则,不知道你要哪3则,所以我把全部翻译了 译文:【谋攻第三】 1。
孙子说:战争的原则是: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 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 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体敌人,才是最高明的。
2。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
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制造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攻城的所有器具,起码得三个月。
堆筑攻城的土山,起码又得三个月。如果将领难以拟制焦躁情绪,命令士兵象蚂蚁一样爬墙攻城, 尽管士兵死伤三分之一,而城池却依然没有攻下,这就是攻城带来的灾难。
所以善用兵者,不通过打仗就使敌人屈服,不通过攻城就使敌城投降,摧毁敌国不需长期作战,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争胜于天下,从而既不使国力兵力受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这就是谋攻的方法。
3。所以,在实际作战中运用的原则是:我十倍于敌,就实施围歼,五倍于敌就实施进攻,两倍于敌就要努力战胜敌军,势均力敌则设法分散各个击破之。
兵力弱于敌人,就避免作战。所以,弱小的一方若死拼固守,那就会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4。将帅,国家之辅助也。
辅助之谋缜密周详,则国家必然强大,辅助之谋疏漏失当,则国家必然衰弱。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下令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下令后退,这叫做束缚军队;不知道军队的战守之事、内部事务而同理三军之政,将士们会无所适从;不知道军队战略战术的权宜变化,却干预军队的指挥,将士就会疑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诸侯就会趁机兴兵作难。这就是自乱其军,坐失胜机。
5。所以,预见胜利有五个方面: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胜;知道根据敌我双方兵力的多少采取对策者,胜;全国上下,全军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胜;以有充分准备来对付毫无准备的,胜;主将精通军事、精于权变,君主又不加干预的,胜。
以上就是预见胜利的方法。 6。
所以说:了解敌方也了解自己,每一次战斗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对方但了解自己,胜负的机率各半;既不了解对方又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礼记·学记》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文,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解:引发思虑,广求善良,只能做到小有名声,不足以感动群众。亲自就教于贤者,体念远大的利弊,虽能够感动群众,仍然不足以教化人民。
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造成良好的风俗习惯,一定要从教育入手。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
」其此之谓乎! ◎解:虽然是质地美好的玉,如果不经过琢磨,也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皿;人虽然自称是万物之灵,如果不肯学习,也不会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古时候的君主,建设国家,管理人民,都是以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工作。
《尚书·兑命篇》说:要自始至终常常想到学习。就是这个意思。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解:虽然有好菜摆在那里,如果不吃,也就不能知道它的美味;虽然有至善的道理(最好的义理),如果不去学习,也不能知道它的美好可贵。
所以说:学习过后才知道自己的学识不够,教人之后才发现自己的学识不通达。知道不够,然后才能反省,努力向学。
知道有困难不通达,然后才能自我勉励,发奋图强。所以说:教与学相辅相成的。
《尚书·兑命篇》说:教别人能够收到一半学习的效果,教学互进。是这个意思。
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夫然后足以化民易俗,进者说服,而远者怀之,此大学之道也。
记曰:「蛾子时术之。 」其此之谓乎学。
◎解:古时候教学的地方,一家中设有「私塾」,一党中设有「庠」(五百家为党),一个遂中设有「序」(一万两千五百家为遂),一国之中设有「太学」。每年都有新生入学,隔年考试一次。
入学一年之后,考经文的句读,辨别志向所趋;三年考察学生是否尊重专注于学业,乐于与人群相处;五年考察学生是否博学笃行,亲近师长;七年时考察学生在学术上是否有独到的见解,及对朋友的选择,这时候可以称之为小成。 九年时知识通达,能够触类旁通,遇事不惑而且不违背师训,就可以称之为大成。
这时候才能够教化人民,移风易俗,然后附近的人都心悦诚服,远方的人也都来归附。这是大学教育的方法与次第。
古书说:蚂蚁时。
2.《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古诗原文及翻译 爱问知识
作者:劝学篇 致诸弟·述求学之方法【原文】四位老弟足下:九弟行程,计此时可以到家。
自任邱发信之后,至今未接到第二封信,不胜悬悬,不知道上有甚艰险否?四弟、六弟院试,计此时应有信,而折差久不见来,实深悬望。 予身体较九弟在京时一样,总以耳鸣为苦。
问之吴竹如。云只有静养一法,非药物所能为力。
而应酬日繁,予又素性浮躁,何能着实静养?拟搬进内城住,可省一半无谓之往还,现在尚未找得。予时时日悔,终未能洗涤自新。
九弟归去之后,予定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法。读经常懒散不沉着。
读《后汉书》现已丹笔点过八本,虽全不记忆,而较之去年读《前汉书》领会较深。九月十一日起,同课人议每课一文一诗,即于本日申刻用白折写。
予文诗极为同课人所赞赏,然予于八股绝无实学,虽感诸君奖借之殷,实则自愧愈深也。 待下次折差来,可付课文数篇回家。
予居家懒做考差工夫,即借此以磨砺考具,或亦不至临场窘迫耳。吴竹如近日往来极密,来则作竟日之谈,所言皆身心国家①大道理。
渠言有窦兰泉者,云南人,见道极精当平实,窦亦深知予者,彼此现尚未拜往。 竹如必要予搬进城住,盖城内镜海先生可以师事,倭艮峰先生、窦兰泉可以友事。
师友夹待,虽懦夫亦有立志。予思朱子言为学壁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漫火温。
予生平工夫全未用猛火煮过,虽略有见识,乃是从悟境得来,偶用功亦不过优游玩索②已耳,如未沸之汤,遽用漫火温之,将愈煮愈不熟矣。 以是急思搬进城内,屏除一切,从事于克己之学。
镜海、艮峰两先生,亦劝我急搬。而城外朋友,予亦有思常见者数人,如邵蕙西、吴子序、何子贞、陈岱云是也。
蕙西常言:与周公谨交,如饮醇醪③,我两个颇有此风味,故每见辄长谈不舍。子序之为人,予至今不能定其品,然识见最大且精,尝教我云: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此语正与予病相合,盖予所谓掘井多而皆不及泉者也。
何子贞与予讲字极相合,谓我真知大源,断不可暴弃。予尝谓天下万事万理皆出于乾坤二卦,即以作字论之:纯以神行,大气鼓荡,脉络周通,潜心内转,此乾道也;结构精巧,向背有法,修短合度,此坤道也。
凡乾以神气言,凡坤以形质言,礼乐不可斯须④身,即此道也。 乐本于乾,礼本于坤,作字而优游自得真力弥满者,即乐之意也;丝丝入扣转折合法者,即礼之意也。
偶与子贞言及此,子贞深以为然,谓渠生平得力尽于此矣。陈岱云与吾处处痛痒相关,此九弟所知者也。
写至此,接得家书,知四弟六弟未得入学,怅怅然。 科名有无迟早,总由前定,丝毫不能勉强。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一者进德之事,讲求乎诚正修齐⑤之道,以图无忝⑥所生;一者修业之事,操习乎记诵词章之术,以图自卫其身。进德之身,难于尽言,至于修业以卫身,吾请言之。
卫身莫大如谋食。 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
故或食禄于朝,或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⑦,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科名⑧者,食禄之阶也,亦须计吾所业,将来不至尸位素餐⑨,而后得科名而无愧。
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 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其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不精耳。
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矣。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诸弟总须力图专业,如九弟志在习字,亦不必尽废他业,但每日习字工夫,断不可不提起精神,随时随事,皆可触悟。
四弟六弟,吾不知其心有专嗜⑩否?若志在穷经,则须专守一经,志在作制义,则须专看一家文稿,志在作古文,则须专看一家文集;作各体诗亦然;作试帖亦然;万不可以兼营并骛,兼营则必一无所能矣,切嘱切嘱!千万千万!此后写信来,诸弟各有专守之业,务须写明,且须详问极言,长篇累牍,使我读其手书,即可知其志向识见。 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
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共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予生平伦常中,惟兄弟一伦抱愧尤深。
盖父亲以其所知者尽以教我,而我不能以吾所知者尽教诸弟,是不孝之大者也。 九弟在京年余,进益无多,每一念及,无地自容。
嗣后我写诸弟信,总用此格纸,弟宜存留,每年装订成册。其中好处,万不可忽略看过。
诸弟写信寄我,亦须用一色格纸,以便装订。兄国藩手具。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注释】①身心国家:修身、养性、治国、齐家,即有关个人和国家之事。 ②玩索:玩味索求。
③醇醪(láo):醇香可口的酒酿。④斯须:些许时间。
⑤诚正修齐:诚意、正心、修身、齐家。⑥无忝:无辱。
⑦传食之客:即名士官宦所养之食客。 入幕之宾:指居高官显爵之位者的幕僚宾客。
⑧科名:通过科举考试而获取功名。⑨尸位素餐:徒居其位,不谋其事。
⑩专嗜:专门的嗜好。穷经:研习所有儒家经典著。
3.《“房彦谦,字孝冲”阅读答案及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房彦谦,字孝冲,本清河人也,世为著姓。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
长兄彦询,雅有清鉴,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亲教读书。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十五,出后叔父子贞,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抚养甚厚。 后丁继母忧,勺饮不入口者五日。
事伯父乐陵太守豹,竭尽心力,每四时珍果,口弗先尝。遇期功之戚,必蔬食终礼,宗从取则焉。
其后受学于博士尹琳,手不释卷,遂通涉五经。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年十八,属广宁王孝珩为齐州刺史,辟为主簿。时禁网疏阔,州郡之职,尤多纵弛,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莫不敬惮。
及高祖受禅之后,遂优游乡曲,誓无仕心。开皇七年,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吏部尚书卢恺一见重之,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以秩满,迁长葛令,甚有惠化,百姓号为慈父。
仁寿中,上令持节使者巡行州县,察长吏能不,以彦谦为天下第一,超授若州司马。 吏民号哭相谓曰:“房明府今去,吾属何用生为!”内史侍郎薛道衡,一代文宗,位望清显,所与交结,皆海内名贤。
重彦谦为人,深加友敬。彦谦知王纲不振,遂去官隐居不仕,将结构蒙山之下,以求其志。
会置司隶官,盛选天下知名之士。朝廷以彦谦公方宿著,时望所归,征授司隶刺史。
彦谦亦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凡所荐举,皆人伦表式。其有弹射,当之者曾无怨言。
司隶别驾刘陀,陵上侮下,讦以为直,刺史惮之,皆为之拜。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有识嘉之,陀亦不敢为恨。
其后隋政渐乱,朝廷靡然,莫不变节。彦谦直道守常,介然孤立,颇为执政者之所嫉,出为泾阳令。
未几,终于官,时年六十九。彦谦居家,所得俸禄,皆以周恤亲友,家无余财,车服器用,务存素俭。
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虽致屡空,怡然自得。尝从容独笑,顾谓其子玄龄曰:“人皆因禄富,我独以官贫。
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
又善草隶,人有得其尺牍者,皆宝玩之。(节选自《隋书·房彦谦传》)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兄彦询,雅有清鉴 雅:高雅B.雅有词辩,风概高人 高:超出C.刺史韦艺固荐之,不得已而应命 固:坚持D.擢授承奉郎,俄迁监察御史 擢:提拔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以彦谦天性颖悟,每奇之 /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年七岁,诵数万言,为宗党所异 /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C.事继母,有逾本生,子贞哀之 /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D.所遗子孙,在于清白耳 /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房彦谦有操守的一组是①彦谦早孤,不识父,为母兄之所鞠养②及彦谦在职,清简守法,州境肃然③刺史惮之,皆为之拜④唯彦谦执志不挠,亢礼长揖⑤自少及长,一言一行,未尝涉私⑥所有文笔,恢廓闲雅,有古人之深致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房彦谦事奉继母,超过了他的生母,每年四季的山珍水果,自己不先吃,让继母先品尝。
B.房彦谦为官惠民,深受百姓爱戴,就连当时的大文豪内史侍郎薛道衡,也对他特别地尊敬。C.房彦谦为人正直,凡是他所举荐的,都是杰出的人才;彦谦弹劾他人时,被弹劾者竟然没有怨言。
D.房彦谦虽然身居高官,但平时勤俭朴素,所得俸禄,都拿来周济亲友,家里没有多余的钱财。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齐桓晋文之事》)(4)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论语》)。
4.《“桓公问治民于管子”阅读答案及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
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
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 ”桓公曰:“请闻其说。”
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
桓公曰:“善哉!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 ”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
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
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
出令不改,则民正矣。 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
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隰朋不对。 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
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
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 ”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
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
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9。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B.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D.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解析:D、渝,改变、违背。
可以用成语联想法:矢志不渝,立誓决不改变自己的志向。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B.将荐之先君 此亡秦之续耳C.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D.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解析:答案D。 表条件,那么。
A、介词,在;介词,跟。B、表修饰,连接状语;表转折。
C、取独;的。11。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① 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②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③ 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④省刑罚,薄赋敛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A.①③⑤ B。 ①④⑥ C.②③⑤ D。
②④⑤解析:D。 ①体现了。
②不是。③是。
④为官吏立法令,不是。⑤很直接,是。
⑥是。12。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 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C。 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答案B。 以退为进,错误。
5.先教而后师之的翻译
公孙龙,是六国时的辩士。
因为痛恨名称和实体之间的混乱概念,借着自己的能力上的长项,得出了“守白”的结论。用比喻的方法,为“守白”做辩护,说白马不是马。
所谓白马不是马,是说白是颜色的名称,马是形体的名称;颜色不是形体,形体也不是颜色。大家说颜色时不应该和形体合并,说形体时颜色也不应该跟在后面,现在合起来称为一样东西,是错误的。
就像要在马厩中找白马,没有,然而有黑色的马,但是这样并不能说是有白马。不能说是有白马,就是说所要找的马没有了;这就是说白马竟然不是马。
现在我想对此作一番推理辩论,以便大家正确理解名称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我和孔穿在赵平原君家相会。
孔穿说:“向来听说先生大名,早就希望能成为您的弟子了,但是认为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是错误的!希望您能放弃这一观点,然后我就将请求成为您的弟子。” 我说:“先生的话真是自相矛盾。
我之所以能成名,就是因为我的白马论!现在让我放弃,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而且希望学习,是因为自以为智力与学问不如对方。
现在您让我放弃,这是先教而后学;先教而后学,是矛盾的。 “而且白马不是马的观点,也是你的祖先孔子的观点呢。
我听说楚王在云梦之圃打猎时丢了他的弓。他的随从想去找回来。
楚王说:‘不必了。楚人丢了弓,楚人又得到了,又何必找呢?’孔子听了后说:‘楚王的仁义不彻底。
只要说人丢了弓,人又得到了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说楚呢?’这样,孔子认为‘楚人’和所谓‘人’是不一样的。你肯定孔子说‘楚人’和所谓‘人’不一样的观点,却否定我说‘白马’和所谓‘马’不一样的观点,更是矛盾的。”
“先生学习儒术却不是孔子的观点,想学习却让我放弃我所能教的,这样就算有一百个公孙龙,也不能满足你的要求呀。”孔穿没有办法应对了。
公孙龙,是赵平原君之食客;孔穿,是孔子的后代。孔穿和公孙龙相会。
孔穿对公孙龙说:“我住在鲁国,经常听到消息,推崇先生的智慧,说先生的行为,我希望受教已经很久了,现在才能见到。不过不同意先生的,只有先生的白马不是马的说法。
希望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观点,那么我就请求成为您的弟子。” 公孙龙曰:“先生的话真是自相矛盾。
我的学问,就是白马不是马的论点。让我放弃,那么我就没有什么可以教你的了;没有什么可以教的而仍然向我学习,是矛盾的。
而且您希望想我学习,是因为智慧和学问都不如我。现在让我放弃白马不是马的论点,是先教而后学;先教而后学,不可。”
“先生之所以教我的,就像齐王和尹文的对话一样。齐王对尹文说:‘寡人非常喜欢「士」,但是齐国没有「士」,怎么办呢?’尹文说:‘我想先听一听大王所说的「士」是什么样的。
’齐王没有办法回答。尹文说:‘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对君主很忠诚,对双亲很孝顺,对朋友很有信义,在家乡很平和,有这样四种行为,可以说是「士」吗?’齐王说:‘太好了!这真是我所说的「士」呀。
’尹文说:‘大王得到此人,肯让他做官吗?’齐王说:‘当然愿意,就是怕得不到这样的人啊。’“当时齐王喜欢勇敢。
于是尹文说:‘假如此人在大庭广众之下,遇到侵侮而终不反抗,大王还让他做官吗?’齐王曰:‘这还是「士」吗?遇到侵侮而不反抗,这是耻辱的!耻辱的人则寡人不能让他做官了。’尹文说:‘只不过遇到侵侮而不反抗,并没有失去他的四种优良品行。
而他的四种优良品行,是他所以能称为「士」的根据。但是大王一会儿让他做官,一会儿又不让他做官,那么刚才所说的可以称为「士」的人,现在就不能称为「士」了吗?’齐王又没有办法回答。”
“尹文说:‘现在有一个君主,在治理他的国家,别人有错误就说别人错了,没有错误也说别人错了;有功就奖赏,无功也奖赏,却抱怨说大家不理解(?),可以吗?’齐王说:‘不可以。’尹文说:‘我看大王治理国家,就是像这样的。
’齐王说:‘寡人治理国家,即使像先生所说的,大家虽然不理解,寡人不敢怨呀。难道还不够吗?’ “尹文说:‘您怎么能这么说呢?大王的法律说:‘杀人者死,伤人者刑。
’大家担心违抗大王的法律,遇到侵侮而不敢反抗,是成全大王的法律呀。但是大王却说:‘遇到侵侮而不反抗,这是耻辱的。
’把这称作耻辱,是认为这样是错的。没有错而大王以为有错,而且还因为这件事而除其籍,不让他做官。
不让他做官,这就是惩罚了。这是没有错而大王却惩罚。
而且大王以为不敢斗的人是耻辱的,一定以为敢斗者是光荣的;以为敢斗者是光荣的,就是大王认为是对的,想必让他做官了。让他做官,这是奖赏了。
此人无功而大王却奖赏他。大王所奖赏的,正是吏所要铲除的;大王所肯定的,正是法律所否定的。
在赏罚是非上,产生这么多谬误,即使有十个黄帝,也不能治理了。'齐王无话可说。”
“所以我认为您的言语恰似齐王。您想要驳斥白马不是马的观点,却不知道怎么驳斥,这样,就像有好士之名,而不知道察士之法一样啊。”
6.《蒋母授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
铨四龄,母日授四子书①数句;苦儿幼不能执笔,乃镂竹枝为丝,断之,诘屈作波磔②点画,合而成字,抱铨坐膝上教之。既识,即拆去。日训十字,明日,令铨持竹丝合所识字,无误乃已。至六龄,始令执笔学书。
白话文:
蒋士铨四岁的时候,母亲每天教他《四书》几句。苦于蒋士铨太小,不会拿笔,她就削竹枝成为细丝把它折断,弯成一撇一捺一点一画,拼成一个字,把蒋士铨抱上膝盖教他认字。一个字认识了,就把它拆掉。每天教蒋士铨十个字,第二天,叫蒋士铨拿了竹丝拼成前一天认识的字,直到没有错误才停止。到蒋士铨六岁时,母亲才叫蒋士铨拿笔学写字。
注释
四子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四书。 波磔(zhé):字的笔画。波,撇;磔,捺。 毕:都,全部。 陈:摆放。 左右:两边。 任:任凭。 夏楚:古代学校体罚用具。夏(jiá),通“木贾”,即木贾木。楚,荆条。
7.
原文出自《列子·汤问》。全文如下:
纪昌者,学射于飞卫。飞卫曰:“尔先学不瞬,而后可言射矣。”
纪昌归,偃卧其妻之机下,以目承牵挺。二年之后,虽锥末倒眦,而不瞬也。
以告飞卫。飞卫曰:“未也,必学视而后可。视小如大,视微如著,而后告我。”
昌以牦悬虱于牖(you),南面而望之。旬日之间,浸大也;三年之后,如车轮焉。以睹余物,皆丘山也。乃以燕角之弧、朔蓬之簳(gan)射之,贯虱之心,而悬不绝。以告飞卫。飞卫高蹈拊膺曰:“汝得之矣!”
翻译如下:
纪昌向飞卫学习射箭。飞卫说:“你先学会看东西不眨眼睛,然后我们再谈射箭。”
纪昌回到家里,仰卧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瞪着眼睛看织布机上的梭子练习不眨眼睛。练了两年以后,即使锥子尖扎到他的眼眶上,他也不眨一下眼睛。
纪昌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说:“这还不够,还要学会视物才行。要练到看小物体像看大东西一样清晰,看细微的东西像显著的物体一样容易,然后再来告诉我。”
纪昌用牦牛的一根长毛系住一只虱子,悬挂在窗口,面向南远远地看着它。十天之后,看虱子渐渐大了;几年之后,虱子在他眼里有车轮那么大。用这种方法看其他东西,都像山丘一样大。纪昌便用燕地的牛角当弓,用北方出产的篷竹作为箭杆,射那只悬挂在窗口的虱子,穿透了虱子的中间,但牛毛却没有断。
纪昌又把自己练习的情况告诉了飞卫,飞卫高兴得手舞足蹈,拍着自己的胸脯说:“你已经掌握了射箭的诀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