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上文言文复习字词(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 字词总复习资料)

1.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字词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复习资料 姓名( ) 班级( )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发闾左适戍渔阳 通 , 意思: 。 2、为天下唱 通 ,意思: 。

3、固以怪之矣 通 ,意思: 。 4、将军身被坚执 通 ,意思: 。

5、故不错意也 通 ,意思: 。 6、仓鹰击于殿上 通 ,意思: 。

7、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 意思: 。 8、自董卓已来 通 ,意思: 。

9、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通 ,意思: 。 二、解释以下多义词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1、苟 2、次 (1)苟富贵 ( ) (1)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 ) (2)故不为苟得也 (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 ) 3、度 4、数 (1)道不通,度已失期 ( ) (1)扶苏以数柬故 ( ) (2)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 ) (2)然数年恒不一见 ( ) 5、怜 6、就 (1)楚人怜之 ( ) (1)此人可就见 ( ) (2)可怜白发生 ( )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 7、用 8、诚 (1)遂用猖獗 ( ) (1)此诚不可与争锋 ( ) (2)贤能为之用 ( ) (2)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 9、所以 10、遗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 (2)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 ) 11、将 12、间 (1)上使外将兵 ( ) (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将军岂有意乎 ( )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 ) (3项燕为楚将 ( ) (3)在乎山水之间也 ( ) 13、然 14、者 (1)吴广以为然 ( ) (1)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 ) (2)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 )(2)更有痴似相公者 ( ) (3)然足下卜之鬼乎 ( ) (3)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4)屋舍俨然 ( ) (4)陈涉者,阳城人也( ) 三、分析文言句子中划线词的古今意义。 1、卒中往往语 古: 今: 。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 今: 。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古: 今: 。

4、虽然,受地于先王 古: 今: 5、长跪而谢之古: ,今: 。 6、常跪而谢之 古: , 今: 。

7、凡三往 古: 今: 。 8、遂用猖獗 古: , 今: 。

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 , 今: 。 10、诚宜开张圣听 古: , 今: 。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 , 今: 。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 ,今: 。

13、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 今: 。 14、临表涕零 古: , 今: 。

四、以下文言句子中加线的词都是有特殊的用法,请予以说明。 1、陈胜王 名词作 意思为 。

2、置人所罾鱼腹中 名词作 意思为 。 3狐鸣呼日 名词作 意思为 。

4、皆指目陈胜 名词作 意思为 。 5、忿恚尉 用法,使----- 。

6尉果笞广 名词作 ,意思为 。 7、将军身被坚执锐 形容词作 ,意思为 。

8、轻寡人与? 形容词作 ,意思为 。 9、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名词作 ,意思为 10、此皆良实 形容词作 ,意思为 。

五、文言文阅读训练。 (一)、《陈涉世家》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倡,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卜者知其旨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故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1)或以为死,或以为 亡( )(2)、又间令吴广 之 次所旁丛祠中 (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 。

2、请用原文语句回答,填在横线上。 (1)、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 。

(2)、起义的根本原因是: 。 4、选段划线处细致地描写了戍卒们的反应,这些反应说明了什么?自己的话回答。

【答】: 。 5、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他具备哪些才能?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答: 。 (二)、《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

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苍鹰击于殿上。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用 “ \ ”标出下面语。

九上文言文重点字词,九上文言文字词整理,九上文言文字词翻译

2.苏教版九上文言文复习字词练习

(六)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臣 请 缚 一 人 / 过 王 而 行 2、吏 二 / 缚 一 人 诣 王 3、橘 生 淮 南 / 则 为 橘 4、得 无 / 楚 之 水 土 / 使 民 善 盗 耶? (七)翻译下列句子 1、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

2、齐人固善盗乎? 3、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二、问题研讨 1、文中哪句话介绍了事情的起因? (晏子将使楚) 2、文章如何围绕"习辞"展开? ((1)楚君臣想侮辱晏子,因为他"习辞";(2)晏子采用比喻、类比的方法,寓刚于柔,回击楚王,语言委婉,突现他的"习辞"。) 3、君臣密谋是针对晏子,还是针对齐国? ((1)针地晏子,从文中"晏婴,齐之……,吾欲辱之"可以看出。

(2)针对齐国。因为晏子是齐国的使者,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文中"齐人固善盗乎"也可以看出。

(言之成理即可)) 三、中考链接 1、晏婴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巧妙地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其中把"淮南"比为 ,把"淮北"比为 ;把"橘"比为 ,把"枳"比为 。 2、"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 ) A.生病 B.疾病 C.窘迫,尴尬 D.忌妒 3、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 4、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

晏子: 楚王: 5、"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 6、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 四、知识迁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练习。 《晏子谏因岛杀人》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

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公日:"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是罪三也。

"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日:"勿杀!寡人闻命矣。

" 译文: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

③弋(yì):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齐景公喜欢射鸟,使用烛邹掌管那些鸟,但鸟跑掉了。

景公大怒,诏告官吏杀掉他。晏子说:"烛邹的罪有三条,我请求列出他的罪过再杀掉他."景公说:"可以"。

于是召来烛邹并在景公面前列出这些罪过,晏子说:"烛邹,你为国君掌管鸟而丢失了,是第一条罪;使我们的国君因为丢鸟的事情而杀人,是第二条罪;使诸侯们知道这件事了,以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人,是第三条罪。"把烛邹的罪状列完了,晏子请示杀了烛邹。

景公说:"不要杀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 1.晏子的本意是 景公,说他 。

但是晏子却以 烛邹的姿态出现。这种以 的语言进行讽谏的方式方法,易于被人接受。

2、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主鸟而亡之 (死或逃走) ②请数之以其罪(谴责) ③以鸟之故杀人 (因为) ⑥为吾君主鸟(主管) 3、景公听了晏子列举烛邹"罪状"的一番话后,说:"勿杀!寡人闻命矣。"从这可以看出景公是个 能够接受批评,知过能改的人 3、请简单谈谈景公听了晏子的话后不杀烛邹的原因。

因为晏子的话已经表明,烛邹犯的过失还不至于被杀头,如真杀了烛邹,那景公就是"重鸟轻人",会失信于天下人,甚至会失掉民心 (二)默写 1、《陋室铭》中表现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 6、有诗云:莫方塞北无春到,总有春来何处知。其实,塞北的漫天风雪中亦有无限生机,岑参就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绘了冬雪带给他的浪漫遐想。

7、古人读书,讲究既要眼到手到,又要心到。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相辅相成的密切关系,正如《论语》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交友的标准关乎人格质量和生命质量。《陋室铭》中,刘禹锡在描述陋室生活的同时,也谈及了他的交友原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李白的洒脱、苏轼的豁达,总能带给世人或振奋昂扬或坦荡乐观的精神力量。在两者中选择一位,把他最能鼓舞你的句子(初中教材学过的)送给自己,作为人生路上的一缕春风伴你而行。

写出连续的两句,并标明篇目名称。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目:《_______________》 10、山舞银蛇,____________________,欲与天公试比高。 (答案:1、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2、在河之洲 3、山气日夕佳 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5、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8、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9、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10、原驰蜡象 08届语文中考复习讲义 第12课时 《人琴俱亡》 编写:蒋书霞 审核:施云康 复习目标: 1、掌握字词句的翻译。 2、认识本文语言简洁和情节曲的特点。

3、感受深厚的兄弟情谊。 教学过程: 一、要点梳理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笃( ) 舆( ) 奔丧( ) 恸。

文言文,字词,复习

3.九上语文复习资料(字词,重要文章语句分析,文言文重点)

通假字、词类活用(名做动、动做名、形做动、名做状、形的意动用法、形的使动用法)、古今异义 句法:省略句、判断句、被动句、倒置句 还有重点虚词如“之”、“而”、“其”、“然”、“以”等也会加以归纳整理。

而新课标下,一部分老师可能就反其道而行之,对这些重要的实词、虚词或句法特点很疏忽地点到为止,或者甚至是一笔带过。而且对于学生的掌握程度了解无底,无法监控。

3、新课程大量的古诗文都需要背诵,(这从我们语文老师角度来说是相当欢迎,也是求之不得的。但实际情况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我们语文的地位是相当低下的,学生(特别是初三学生)他们要应付大量的数、科习题(科学210分的中考比分,谁能敌得过如此诱惑?)他们哪有时间来完成语文的大量背诵?面对这大题量的背诵,我们到底该如何去指导学生背诵、巩固。

古诗可能还好把握,只要是常见的、常用的(蔡少军语)名句。那么文章呢?有些文章篇幅相当长,而且又极难理解,是不是都需背诵呢?(新课标说背诵优秀诗文80篇),象《醉翁听记》、《岳阳楼记》、《桃花源记》等等这写经典名篇不背真的可惜。

而背的话,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很大难度的。) 4、文本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到底该挖掘到哪个度?挖掘 到如何深度才算达到新课程要求?许多老师也觉得很难把握。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也可以说是新课程的一个亮点就是:它新增了这类古今结合的,富有生命力的运用题。我们当然尤需关注。

5、对于学业考试必考的课外文言文,(这也可说是新课程的一个闪 光点。以前我们初一、初二期末检测基本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主,很少考到甚至不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而新课程2005年七年级上就已经涉及课外文言文阅读考试。)

而对这部分内容,师生普遍存有恐惧心理。课内文言文量已经相当大,再加上大量的课外文言文阅读量,教师可能普遍感到时间紧、任务重啊。

不知道从哪里再去挤时间应付这些阅读量。 三、我市七、八年级期末检测卷和今年中考试卷中新课标文言文目标的体现及学生(平湖市)考试情况反馈 (一)七、八年级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试题的分析。

我整理了七、八年级六份期末检测卷中文言文阅读及古诗文默写试题,分析一下,不难看出这几份试卷的特点: 1、选文涉及课外材料。 2003学年的两份试卷文言文阅读均选自教材,且内容较简单,都是故事性、情节性很强的小故事。

《陈太丘与友期》(2003学年七上),《两小儿辩日》(2003学年七下)。2004学年的四份试卷均是课内、课外结合,其中三份试卷七(上)、八(上)、八(下)都是选用了内容相关,有故事、有情节的两段文字比较阅读。

其中七(上)、七(下)和八(上)对课外文言文有注释。 2、试题内容及形式: 试题内容及形式不外乎四个方面。

(1)字词句的理解和识记。出现形式有加点词解释和句子翻译,这是每次必考内容。

(2)文章的赏读。出现形式有划分句子的朗读停顿。

比如:用“∕”标出朗读停顿。元 方 入 门 不 顾(2003学年七上);用“‖”标出下列句子的停顿处。

①其一犬坐于前 ②一狼洞其中(2004学年七下)。(3)对文本主题内容及文中人物的理解。

试题形式有:①这则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从文中可以看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2003学年七上)②上述两段文字都是写夜找好友,请用原文中的话回答他们找友的原因各是什么?(2004学年八上)③从(乙)文“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这句话中你可以看出王子猷是怎样一个人?(2004学年八上)④请从(甲)(乙)两文段中各找出一句最能反映作者“与民同乐”思想的语句,把它摘抄下来。(2004学年八下)⑤你认为“公”为何“大笑乐”?请作简要分析。

(2004学年七上)(4)还有少部分的运用题(拓展、迁移)。比如:①“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用自己的话回答)(2003学年七下)②从古至今,我们民族涌现了众多如范仲淹一样具有伟大抱负的仁人志士。

请你举出一位当今时代中具有这种高尚品质的人,简要叙述其事迹,并作评论。字数50字左右。

(2004学年八下)③我们从屠户的经历中受到哪些启示?(2004学年七下) 这部分考查内容是新课程呈现给我们的一个亮点,它的特点是:古今结合,古为今用。是极富生命力的东西。

我们语文课要求相当重视知识的积累与能力的培养、运用,这块内容正是语文知识与能力运用的最好体现。 3、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

综观六份实验卷,试题所涉及的知识点无外乎一些句法和词法上的重点。尽管说“不应把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作为考试的重点内容。”

但它们涉及到的重点字、词、句肯定是考试重点涉及的范围。比如:(1)“尊君在不 ” 加点词解释“不”是通假字。

(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 加点词解释“去”是个古今异义词。(3)“乐民之乐者”加点词解释前一个“乐”是个词类活用词。

(4)“不以物喜”的“以”是个一词多义词等等。又如:句子翻译,(1)“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是一句倒装句,其中“洞”又是词类活用。

(2)“太白感其意,还卒业。”是被动句。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初一到初三的文言文重点字词的整理

安 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卑 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备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 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被1、影响(被于来世,泽被后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毕 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长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 3、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 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5、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6、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称 1、相当、配合(不能称前时之闻) 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诚1、诚心(帝感其诚) 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 驰 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出1、发、起(方其远出海门) 2、在国外(出则无敌国外患)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君谓计将安出)辞 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3、告辞,辞别(旦辞爷娘去)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箪 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 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当 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 2、应当。

(当奖率三军《出师表》) 3、将要。(今当远离) 4、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5、值,正在。(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 6、抵挡。

(“锐不可当”)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2、道义。

(伐无道,诛暴秦) 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4、说,讲。

(不足为外人道也)得 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 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 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等 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 2、敌人(盖以诱敌《狼》) 3、敌对的(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度:1、duó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度以失期) 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 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恶:1、怎么(恶能无纪《满井游记》) 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发1、行动、发动 2、发射(万箭齐发) 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 :4、征发(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 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 ) 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7、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凡:1、总共(凡三往)方:1、见方(方七百里) 2、方向(北方有侮臣者) 3、当……时候(方其远出海门) 4、将要(方欲行,转视积薪后)分: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fēn 2、分配,分给。

(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4、职分,本分。

(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 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 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fǒu 2、恶、坏(陟罚臧否)pǐ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等)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bì 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富:1富有、充足,多(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成语:年富力强)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互相(更相庆) 3、再、又(更上一层楼) 4、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苟1、如果(苟富贵,无相忘)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固: 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故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

九上文言文复习字词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