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1.翻译文言文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须做到“信”、“达”、“雅”。“信”即准确,不可会错文义;“达”即通顺,不可生涩拗口;“雅”即用语规范,不可滥用俚语土话。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掌握必要的翻译技巧,这样在翻译文言文时才能得心应手。下面我们就结合实例谈谈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一、组词释义

文言文多是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是双音节词,并且很多本身就是由文言词增加一字得来的。这就是我们可以用组词的方法来解释很多文言词的依据。

例1:政通人和……(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政事通畅,人民和乐……

二、照录或更换

古代的人名、地名、官名、年号等专用名词,翻译时照录即可;原文中引用的诗文在翻译句子时也以直录为佳;一些基本词古今意义一样,更无须翻译。

例2:庆历四年春,藤子京谪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阳楼记》)

翻译:(宋仁宗)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巴陵做郡守。

例3: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

翻译:所以打鱼的人唱歌道:“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而有的文言词语现在已经不用,或语意已经发生了变化;或现在虽然偶尔还在使用,可已经比较生涩了。这就要求我们翻译时把它们更换成现代汉语里相应的词语。

例4: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林嗣环《口技》)

翻译:两腿发抖,几乎要抢先跑掉。

三、增补与删除

文言文里有很多省略句,而且省略的内容往往多而灵活。我们在翻译时,应该根据上下文酌情增补。

例5:一鼓作气,再(鼓)而(气)衰,三(鼓)而(气)竭。(《左传·曹刿论战》)

翻译: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衰落了,第三次(击鼓)(士气)就消失了。

文言文用的一些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翻译时多删除。

例6: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周敦颐《爱莲说》)

翻译: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

四、合译与分译

文言文中的互文句,翻译时多将上下句合为一句。

例7: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木兰诗》)

翻译:将军和壮士在十年中身经百战,有的战死了,有的得胜归来。

文言文中的“并提”,翻译时多应分别表达。

例8:风霜高洁……(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天气高爽,霜色洁白……

五、调换顺序

文言文中有一些倒装句,翻译时要注意调换顺序。

例9:子曰:“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翻译: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此外,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用作补语,而现在多用作状语,翻译时也需要酌情调换顺序。

例10:行者休于树。(欧阳修《醉翁亭记》)

翻译:行路的人在树下休息。

六、直译与意译

直译力求逐字翻译,字字落实;意译则注重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直译准确而简洁,意译灵活而流畅。翻译时应该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例11: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翻译:在这时薄冰开始融化,水波开始发出亮光……

画横线的词语用的就是意译。有时整句也可以用意译。

例12: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翻译:目光短浅的人怎么会知道抱负远大的人的志向呢!

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高中文言文翻译技巧,文言文翻译技巧顺口溜

2.文言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翻译文言文有三个基本原则:信、达、雅。所谓信,就是指译文要准确无误,不误解、不遗漏、不增译;所谓达,就是指译文要通顺畅达无语病,符合汉代汉语的语法和用语习惯,做到字通句畅;所谓雅,就是指译文要优美自然,力求体现原文的语言特色,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下面结合例句简介文言文翻译常用的十种方法:

留:专有名词、国号、年号、地名、人名、物名、职称、器皿等,可照录不翻译。比如: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将军和都尉都是官名,照录不翻译。

删:删去不需要翻译的词。比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这里的“夫”为发语词,翻译时应该删去。《狼》:“肉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这里的“之”起补足音节的作用,没有实意,应该删去。

补:翻译时应补出省略的成分。比如《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翻译时在“如盘盂”前补出形容词性谓语“小”。

换:翻译时应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观潮》:“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这里的“岁”应换成“年”。

调:翻译时,有些句子(谓语前置、定语后置、宾语前置、介宾结构后置等)的词序需要调整。如《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可以调整为“汝之不惠甚矣”的形式。

选: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比较常见,因此选用恰当的词义进行翻译,已经成为文言文翻译的难点。如《出师表》:“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里的“顾”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解释:回头看、看、探问、拜访、顾惜、顾念、考虑,在本句中用“拜访”最为恰当。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核舟记》:“石青糁之。”这里的“糁”是名词活用为动词,翻译时必须译出。

意:意译。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等意义,直译会不明白,应用意译。如《鸿门宴》:“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缩:文言文中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以将其凝缩。

扩:一是把文言文中的单音词扩为同义的双音词或多音词,二是对一些言简意丰的句子,翻译时,要扩展其内容,才能把意思表达清楚。

文言文,原则,翻译,技巧

3.文言翻译6种方法

1.“留”,就是保留

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比如“乃遗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成语“破釜沉舟”,出自《史记》),这里面的“当阳君“蒲将军"“巨鹿”就不用翻译。

2.“删",就是删除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3.“补”,就是增补。

(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主体,而现代文中,双音节词占据主体。所以,在翻译的时候,要用双音节增补单音节词。这种增补,大多数时候,根据意思组一个词,就可以了。

比如,“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年,当年;时,时候,北,北面。连起来就是“杨保当年九岁的时候,来到华阴山的北面"

(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中,经常承前省略一些句子成分,在翻译的时候,就需要补充。比如“以白环四枚与宝”,字面意思就是“把四枚白玉环交给杨宝”。谁给的?文章中很清楚,但单纯一个句子就不清楚了。在翻译的

时候,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那么,这句话的翻译就是”(黄衣童子)把四枚白玉环交给杨宝”。再比如“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添上连词,就更通顺“既然越多越好,为什么还被我抓住了?”

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4.“换”,就是替换。

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孔子曰:“虽然,各言尔志也,小子言之。“比如这里的“尔”就要换成“你们”,“小子“就要换成“你”(指颜回)。

5."调”就是调整。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比如,“铸剑戟以为农器”,换成我们现代的语序就是“以剑戟铸为农器”,意思就是“把剑戟等各种兵器,铸造成农业器械”

6.“变",就是变通。

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回闻薰统不同器而藏,尧桀不共国而治",薰,指的是香草;薪,指的是臭草;这里代指的是香臭两种东西。尧,指的是圣明的君王;桀,指的是残暴的君王;这里代指的是,明君和暴君。在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变通。

4.文言文翻译技巧有什么

要学好文言文,就要多做这方面的题目或者多看一些文言文方面的书,多翻译一些文言篇目和故事,从而提高文言水平。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文言文试题是高考的重头戏,有的同学经常会问,平时如何学好文言文才不至于在高考中失分呢?我认为能注意以下几点,学好文言文、提升高考的命中率就没什么问题了。 第一,要有相关的历史知识。

常言说,文史不分家。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一个时代里的,这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必定会对他产生影响。

所以,我们只有了解了这个人所处的时代,才能了解他的作品的内涵。比如屈原,他力主改革,希望楚国强大,但楚王“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先疏远屈原,后把他流放汨罗江,使其改革之志不能实现,投江而死。

了解了这段历史,我们在理解《离骚》时就容易的多了。 第二,具备相关的文化常识。

中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并且有许多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地演变。如姓名和称谓,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历法和刑法,古籍注释体例等八个方面所涉及的内容,古今有很大的差别。

这些内容虽然不需要学生全部掌握,但平时学习中遇到的也应积累下来作为自己的知识储备,以便在文言文学习和考试中随时调用。 第三,学会以“今人之心,度古人之腹”。

我们生活在当今社会,面对灾难,会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面对丑恶,会抨击、鞭挞;我们会同心抵御外辱。其实这种思想感情是一脉相承的。

面对外辱,文天祥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面对百姓的困苦,杜甫写下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以我们在学习古文时,应善于把古人和今人的情感放在一起对比联想,从而揣摩古人的思想,准确的理解文言文所反映的实质。 第四,把握课本,扎实文言文基础。

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本中所出现的知识点:①字音,包括多音字和异读字。②词义,包括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③文言句式,包括特殊句式和文言复句。 第五,在学习一篇文言文中应做到如下几点:首先,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在整体把握课文上落实对段的理解;再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联系上下文进一步理解词句;最后,在前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总之,平时的学习能做到以上几点就会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 文言,指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文言文,是指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新语文教材中,高一文言文的比重上升到50%,高考语文试卷中文言文的份量也在不断加大。

这的确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学生因此而产生畏难情绪。其实,学好文言文并非难事,只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 一、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1、反复诵读。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

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郭沫若老先生也说,“儿时背下的书,像一个大冰山,入了肚子,随年龄增大,它会慢慢融化,一融化,可就是大财富了。”

由此可见,学习文言文最简单快捷的方法就是多读多诵,然后就能达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了。 2、字词积累。

学习文言文就像学习外语一样,没有足够的词汇量,一切都是空中楼阁,纸上谈兵,所以字词积累是学好文言文的基础。字词积累分两大类:实词积累和虚词积累。

相比较而言,实词又好记一些,而虚词是难点,因为文言虚词意义较抽象,使用频率高,用法灵活多样。这时用一些灵活巧妙的方法也不难记忆。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一共有23处用到“而”这个虚词,我们可将其用法归纳为五种,就比较好记了。 ①“溪深而鱼肥”,表示并列关系; ②“日出而林霏开”,表示承接关系; ③“杂然而前陈者”,表示修饰关系; ④“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示递进关系。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表示转折关系。 3、语法归纳。

一篇文言文中,通假活用、前置后置、古今异义等弄得学生晕头转向,怎么办?我们不如用归纳法将它们分类总结,可画一简表,将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疑问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变式句分门别类标在表中,这样一目了然,记忆起来就很容易了。 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1、喜爱文言,培养兴趣。有些同学抱怨我们今天不用文言文,干嘛去学“之乎者也”?此言差矣:首先文言文是我国古代所有文化的承载形式。

无论是医学、数学、天文、地理都是用文言文写成,流传至今。文言文是渊源流长的瑰丽财富,我们不懂它,又如何领略中国文化的古典深厚,搏大精妙呢? 其次,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和典故绝大部分来自文言文。

例如:缘木求鱼(盂子·粱惠王上)、远交近攻(。

5.翻译古文有什么技巧

一、录 “录”,就是把文言文句子中不必翻译的词抄录下来。

文言文中不必翻译的词大体分两类:一类是特殊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年号、日期等;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不必翻译的词,如:山、石、高、远等。例句①:“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梦溪笔谈》)句中“元丰”是年号,“庆州”是地名,“子方虫”是害虫名,“秋田”与现代语意思相同,均不必翻译,抄录即可。 二、释 “释”,就是把需要翻译的词加以解释。

这些词大致分两类:一类是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的古代汉语词,这一类词很多可以用“单音节变双音节”的方法解释;另一类是古今异义的词。例句②:“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曾子杀彘》)句中“欺”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但要翻译为“欺骗”;“今、是”属古今异义的词,要翻译为“现在、这”。要做到这一点,一方面要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另一方面得根据自己积累的古代汉语词汇进行解释。

三、补 “补”,就是在翻译文言文省略句时,把原句中被省略的成分补充进去。在文言文中,省略句不少,主要是省略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翻译时应把省略成分补充进去。

例句③:“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

(《桃花源记》)句中“便”前省略了主语“渔人”,“初”前省略了主语“洞口”。例句④:“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句中“以”后省略了宾语“之(这点)”。 四、添 “添”,就是有些文言句子,不好说它省略掉什么成分,但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要添加一些词语,译句才连贯通顺。

例句⑤:“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此句是判断句,在翻译时需在“高尚”前加“是”。

例句⑤:“虽鸡狗不得安宁。”(《捕蛇者说》)此句应翻译为“(不要说人,)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

需要注意的是,增添的内容一定要必要,二要与语境吻合,否则就是画蛇添足了。 五、删 “删”,就是删除原文有而翻译句可略的字眼。

例句⑥:“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弱篷,为楫,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核舟记》)这句话中共有七个“为”字,翻译时只需要保留第一个即可,其余省略不翻译,这样反而显得简洁利落。

文言句子中,还有些虚词也是不翻译的,也应该删除。例句⑦:“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句中“之”是帮助宾语前置的,不翻译。

这种省略原文不翻译的情况虽不多,但也值得注意。 六、调 “调”,就是有一些文言句子古今语序不同,翻译时必须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把其中某些成分的位置调整过来。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是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谓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等,这样的文言句子在翻译时必须调整过来。例句⑧:“屠惧,投以骨。”

(《狼》)句中“投以骨”是“以骨投”的倒装,翻译为“把骨丢(给它)”。 参考资料:?an=0&si=1。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 ......
CopyRight 2025, 学组词 , All Rights Reserved 滇ICP备2024033036号-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