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课外文言文ppt(课外文言阅读(共12分)学无早晚?)
1.课外文言阅读(共12分)学无早晚?
【答案】【小题1】随意,懈怠 到……去 破 比【小题2】①学习无早晚,只是怕开始时勤奋,后来却懈怠了。
②我知道他一定比鸡鸣时出发的人先到达目的地。【小题3】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能补拙 一寸光阴一寸金【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随、适”的意思理解起来较难一点,要根据语境去推断。 “敝、于”都是文言文里面的常见常用词,意思明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的能力。点评:文言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类。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据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当然仍以课文下面的注解为主。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时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落实。此句中的关键词有 “但、始勤终随”等。
“但”意思较为固定,应译为“只,只是”,“始勤终随”顾名思义,即开始时勤奋,后来却懈怠了。 理解了这些关键字的意思,然后把各个词语的意思连缀起来,语意通顺即可。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点评: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有两种方法,直译和意译,中考时常采用直译。 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
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当然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小题3】试题分析:“关于‘勤’的名句”平时积累的应有不少,在课本文言文《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们应有积累一些事例和名言。
如业精于勤,荒于嬉。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的积累能力。
点评:语文是一门积累性很强的学科,平时的积累没准在何时就会派上用场。因此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积累一些成语故事、名人名言、俗语歇后语、古诗文名句等。
这样,不仅可以在考试时备不时之需,还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提升自己的品味。
2.课外文言文阅读(共18分)虞荔,字山拔,会稽馀姚人也? 爱问
【答案】【小题1】A【小题1】C【小题1】A【小题1】A【小题1】又以荔蔬食积久/非赢疾所堪/乃敕曰/能敦布素/乃当为高/卿年事已多/气力稍减/令给卿鱼肉/不得固从所执也/荔终不从/天嘉二年卒/时年五十九。
【小题1】①虞荔随问随答(或立即、立刻、马上),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垂感到十分惊奇(诧异)。②文帝十分器重他,时常带领在自己身边,早晚看望询问他。
【答案解析】【小题1】过:拜访【小题1】乃:于是,副词 A.代词,相当于“之”译为“他”/句末语气助词; B.介词,因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D.连词,表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小题1】④表现他的才能,⑥表现他对弟弟的牵挂【小题1】“衡阳王推荐他当主簿'不符合文意,应是“衡阳王征召他当主簿”【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注意虚词:所、曰、乃等。 4分,该断不断、不该断断了均算错,每错3处扣1分。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①3分,“辄”1分, “异”1分,句意1分②3分,“引”1分,“顾问”1分,句意1分参考译文:虞荔字山拔,会稽馀姚人。
祖父虞权、在粱朝任延尉卿、水嘉太守。父亲虞检,任平北始兴王咨议参军。
虞荔幼年时聪明敏睿,有志向操守。九岁那年,随从堂伯父虞阐去探望太常陆垂,陆垂问虞荔《五经》中的十件事,虞荔随问随答,没有遗漏缺失的地方,陆佳觉得他很奇异。
又曾经拜访不就朝廷征聘的士人何胤,当时太守衡阳王也造访他,何胤把虞荔的情况告诉衡阳王,衡阳王要见虞荔,虞荔推辞说“没有名片(担任官职),不可拜见。”衡阳王因为虞荔有高尚的志行,向来敬重他,回到郡中,立即征召虞荔为主簿,虞荔又以年纪小辞谢而不就任;到成年时,有美好的风度仪表,博览古代典籍,善于作文章。
脱去平民布衣,被任命为法曹外兵参军,兼任丹阳诏狱正。梁武帝在京城西边设置士林馆,虞荔于是写作碑文,呈上朝廷,梁武帝命令将碑文刻石,陈列于馆中,又任用虞荔做士林学士。
不久任用为司文耶,升为通直散骑侍耶,兼任中书舍人。当时梁武帝左右任职的官员;多参与权力中枢,朝廷内外的军政大事,互相间交错兼管,惟有虞荔和顾协淡泊地退避,居住在宫中西边的官署里,只因为通晓文史为人所知,当时号称清白。
接着主管大著作的职务。当初.虞荔的母亲随虞荔进入台城,死于台城中,不久台城失陷,哀情丧礼无法表示,虞荔因此终身吃素食穿布衣,不听音乐,虽所担任职务待遇高而重,但是生活节俭朴素,宁静淡泊无所谋求。
文帝十分器重他,时常带领在自己身边,早晚看望询问他。 虞荔性格深沉谨慎,少说话,凡是进谏献上可行的意见除去不可行的做法,这万面没有谁能比得上他,所以虞荔的位置不会列在别人之后。
那时虞荔的第二个弟弟虞寄居住在闽中、依附陈宝应,虞荔每次谈到他就流泪。文帝哀怜地对他说”我也有弟弟在远万,这种思念的心情十分迫切他人哪里知道。
”于是下发诏令给陈宝应索要虞寄,陈宝应最终不肯遣送。虞荔因此而伤感生病,五帝几次亲往看望。
命令虞荔将家中人搬进官署居住,虞荔认为宫中不是私家居住的处所,请求留居城外,文帝不许可,于是命令他家住在兰台,文帝乘舆再三亲临慰问,亲自写诏书派往宫中使者,在道路上彼此都能看到。 又因为虞荔吃素食太久,不能承受疲病的折磨,文帝于是下诏令说:“能诚心地穿布衣吃素食,是应当作为高尚的节操,你年纪已经老了,生气活力稍有减退,现在给你鱼肉,不准固执地遵守你所持有的布衣素食的做法。”
虞荔最终不听从。天嘉二年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文帝对此感到十分哀伤惋惜,赠给他侍中的名衔,谥号叫做德子。 到他的丧枢送还故乡时,文帝亲自出来送行,当时的人认为是很荣耀的事。
3.求5首中学课外古诗鉴赏看清楚,是课外古诗,格式如下 《XXX》鉴
你好,我全给你:中考语文课外古诗词阅读鉴赏 1。
山中留客(张旭) 山光物态弄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 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
(1)首句“山光物态弄春晖”用一“弄”字,有何表达作用? (2)三、四句说“纵使晴阴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沾衣”为什么会“沾衣”?诗人如此写有何意义? 2。 浪淘沙‧怀旧 (李煜) 帘外雨潺潺, 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 天上人间。 (1)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 (2) “天上人间”一句流露了词人怎样的心境? 3。
梅花绝句 (陆游) 低空银一钩,糁野玉三尺。 愁绝水边花,无人问消息。
(1)前两句为梅花的出现展示了一个怎样的背景? (2)你对诗中的梅花形象怎样理解? 4。 雪中偶题(郑谷) 乱飘僧舍茶烟湿,密洒歌楼酒力微。
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1)这首咏雪诗在景物的选择上有什么特点?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对这首诗宋人有不同评价,有人说它“奇绝”,也有人说它“浅俗”,你怎么看待? 5。
绝句 (杜甫) 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 何日是归年。
(1)诗的前两句写了哪几种景物,有何特点? (2)“山青花欲燃”一句中“欲”字用得十分传神,请简要赏析。 6。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 赚得行人空喜欢。 正入万山圈子里, 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末句的“放过”和“拦”用得精彩,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2)本诗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哲理?是怎样来表现这个深刻哲理的? 7。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8。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前两句中的“外”、“断”、“复”从哪三个角度写作者贬居之苦,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一般人是“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本诗的后两句不同,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复杂心理?简要分析。
9。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1)诗中“孤”字含义丰厚,请做简要分析。
(2)这首诗通过主人公思妇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递进表达的?简要回答。 10。
送杜十四之江南 (孟浩然)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1)这首诗以谁的口吻,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情景交融是古诗词写作上的特色。 请联系诗中“春江正渺茫”作简要分析。
11。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首句作者怎样用“寒”“孤”两字,营造出与除夕欢乐团圆夜截然不同的意境? (2)“故乡今夜思千里”一句,言“故乡的人今夜一定在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我”,这样的表达有什么独特作用?简要分析。 12。
从军行(王昌龄 )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土谷浑。
(1)诗的前两句用“日色昏”和“红旗”构成了怎样的一幅边塞军旅图?简要分析。 (2)作为边塞诗,本诗洋溢着怎样的感情基调?为什么?简要回答。
13。雨晴(王驾)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本诗前两句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后两句写得饶有趣味,请作具体赏析。
14。夏意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衬托是古诗创作中常用的手法,请举诗中的一例进行赏析。 2008-1-20 11:03 回复 60。
183。152。
*2楼15。新晴 (刘攽) 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1)第二句中“无人”两字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具体赏析其艺术效果。 16。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1)前两句写春末夏初景物特点,请具体赏析。 (2)本诗的诗眼是哪个词?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
秋江 (道潜) 赤叶枫林落酒旗,白沙洲渚阳已微。 数声柔橹苍茫外,何处江村人夜归。
(1)前两句诗充满画意,很有色彩感,请简要分析。 (2)试从“实”与“虚”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18。江南春(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⑴ 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
⑵ 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9。鹧鸪天(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
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1)这首词的内容与《西江月‧明有别枝惊鹊》相同,都是描写_________________ 。
(2)词的上片在描写春天的景象里,有哪几个词。
4.高中文言文知识归纳快要高考了,希望能在文言文方面做系统的归纳,
文言文一直被视为高中语文学习的一个瓶颈。
它难在两点:一是文字障碍,二是年代隔阂。但文言文又一直是高考的重点之一,近年来还有不断加重的趋势。
临考前复习文言文有什么总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两句话:课内课外齐进,精读泛读并举。 所谓“课内课外齐进”,指的是既要全面梳理高中阶段学过的文言文,尤其对一些重点篇目,如H版、S版和新教材的共同篇目,更要烂熟于心;又要尽量多读课外的文言文, 以养成对文言文的“语感”。
但现在有不少考生有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认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课文,对课内的文言文不必过于认真。其实,虽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课内的文章,但所有的考点都与课内文章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有的联系是直接的。如2003年上海卷第二道文言文题中,要考生解释文中两个“绝”字的含义:一是“人迹绝矣”,二是“无不绝也”。
“绝”的这两的含义在高中语文课文中都出现过。前者如《与朱元思书》的“天下独绝”,后者如《劝学》中的“而绝江河”。
如果对课文非常熟悉,这样的题目真如囊中取物。 有的联系是间接的。
同题中就出现了不少文言文知识点,如名词活用作状语就有好几处,如“东越二岭”的“东”、“斗深百丈”的“斗”、“猿挂蛇行”的“猿”和“蛇”……虽然不一定能在课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词语,但只有我们熟悉课文中出现过的词类活用现象,做这类题目也不会太难。 所以考生应始终把课内文章视为基础中的基础,反复研读。
可以按篇目把课内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项知识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来。要争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话,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之感。
下面随便拎出几句,请同学们试试看,能否马上回忆起出自哪篇文章,其译意是什么。 1。
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 2。
予自度不得脱身。 3。
则群聚而笑之。 4。
委身为贾人妇。 5。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如果5句话中你只能回忆起2-3句,说明你对课内文言文还非常陌生,你得赶快补救,再老老实实地把高中阶段所有的文言文全部通读几遍。
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否则你很难在高考中得心应手。 但仅仅靠课内这几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对付高考。
我们必须尽可能多地阅读课外的文言文。这是因为,文言文与我们平时交流用的现代汉语已有较大距离。
而学习语言需要“语感”,它可以极大地增加对文本的理解能力。 这和学外语是一样的道理。
所以,文言文学习的最好状态是:以课内文章为基础,辅以一定量的课外阅读。前者采用精读的方法,后者则采用泛读的方法。
两脚并行,相辅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建议读一些短小而隽永的文言小品。
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古文观止》等,可以每天读一两篇,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这样既可以保持对文言文的“语感”,又可以从中积累写作材料。
后者也可算是一种“意外的收获”吧。 ——来自如忆灵儿同学的爱问回答。
5.谁能推荐几篇优美的高中课外文言文如《问说》
这是袁枚的《祭妹文》乾隆丁亥冬②,葬三妹素文于上元之羊山③,而奠以文曰:呜呼!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
当时虽觭梦幻想④,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汝以一念之贞⑤,遇人仳离⑥,致孤危托落⑦,虽命之所存⑧,天实为之,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予幼从先生授经,汝差肩而坐⑨,爱听古人节义事,一旦长成,遽躬蹈之⑩。
呜呼!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11)。 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12);岁寒虫僵,同临其穴(13)。
今予殓汝葬汝(14),而当日之情形,憬然赴目(15)。予九岁憩书斋,汝梳双髻,披单缣来(16),温《缁衣》一章(17)。
适先生奓户入(18),闻两童子音琅琅然(19),不觉莞尔(20),连呼则则(21)。此七月望日事也(22)。
汝在九原(23),当分明记之。予弱冠粤行(24),汝掎裳悲恸(25)。
逾三年,予披宫锦还家(26),汝从东厢扶案出(27),一家瞠视而笑(28),不记语从何起,大概说长安登科,函使报信迟早云尔(29)。凡此琐琐(30),虽为陈迹,然我一日未死,则一日不能忘。
旧事填膺(31),思之凄梗(32),如影历历,逼取便逝。悔当时不将嫛婗情状(33),罗缕纪存(34)。
然而汝已不在人间,则虽年光倒流,儿时可再,而亦无与为证印者矣。 汝之义绝高氏而归也(35),堂上阿奶(36),仗汝扶持;家中文墨(37),眣汝办治(38)。
尝谓女流中最少明经义、谙雅故者(39),汝嫂非不婉嫕(40),而于此微缺然。故自汝归后,虽为汝悲,实为予喜。
予又长汝四岁,或人间长者先亡,可将身后托汝,而不谓汝之先予以去也。前年予病,汝终宵刺探(41),减一分则喜,增一分则忧。
后虽小差(42),犹尚殗殜(43),无所娱遣,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44)。呜呼!今而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 汝之疾也,予信医言无害(45),远吊扬州(46)。
汝又虑戚吾心(47),阻人走报,及至绵惙已极(48),阿奶问:“望兄归否?”强应曰:“诺(49)!”已予先日一梦汝来诀,心知不祥,飞舟渡江。果予以未时还家(50),汝以辰时气绝(51),四支犹温,一目未瞑,盖犹忍死待予也。
呜呼,痛哉!早知诀汝,则予岂肯远游?即游,亦尚有几许心中言,要汝知闻,共汝筹画也(52)。而今已矣!除吾死外,当无见期。
吾又不知何日死,可以见汝,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然则抱此无涯之憾,天乎人乎?而竟已乎(53)? 汝之诗,吾已付梓(54);汝之女,吾已代嫁;汝之生平,吾已作传;惟汝之窀穸(55),尚未谋耳(56)。
先茔在杭(57),江广河深,势难归葬,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58),便祭扫也。其旁葬汝女阿印,其下两冢,一为阿爷侍者朱氏(59),一为阿兄侍者陶氏(60)。
羊山旷渺(61),南望原隰(62),西望栖霞(63),风雨晨昏,羁魂有伴(64),当不孤寂。所怜者,吾自戊寅年读汝《哭侄诗》后(65),至今无男;两女牙牙(66),生汝死后,才周晬耳(67)。
予虽亲在未敢言老(68),而齿危发秃(69),暗里自知,知在人间尚复几日!阿品远官河南(70),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71)。汝死我葬,我死谁埋?汝倘有灵,可能告我? 呜呼!身前既不可想,身后又不可知;哭汝既不闻汝言,奠汝又不见汝食。
纸灰飞扬,朔风野大,阿兄归矣,犹屡屡回头望汝也。呜呼哀哉!呜呼哀哉!注释: (1)袁枚三妹袁机,字素文,幼好读书,与高姓子指腹为婚,后高氏子行为放荡,曾建议解除婚约,但她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坚持“从一而终”。
婚后,高氏子行为愈不检,虐待其妻,又要卖妻抵赌债,不得已,逃回娘家,告官终绝关系。此文祭悼亡妹,意真词切,语语精绝,可与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欧阳修的《泷冈阡表》鼎足而三。
作者另有《女弟素文传》叙其平生。 (2)乾隆丁亥: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
(3)上元:县名,在今南京市区。羊山:在南京市东。
(4)觭(jī基)梦:做梦。《周礼·春官·大卜》:“二月觭梦。”
郑玄注:“言梦之所得。” (5)一念之贞:指袁机坚持与高家成婚事。
(6)遇人仳(pī匹)离:嫁了不良的丈夫而被遗弃。《诗经·王风·中谷》:“有女仳离,慨其叹矣。”
(7)孤危托落:孤独忧伤。托落,落拓,失意。
(8)命之所存:命中注定。 (9)差(cī疵)肩:并肩。
(10)遽:遂,就。躬蹈:亲身实践。
(11)艰贞:遭遇艰难时坚贞不移。 (12)奋臂:挥动双臂。
(13)同临其穴:同到埋蟋蟀的洞边。 (14)殓(liàn炼):给死人穿衣服装入棺中。
(15)憬然:清晰的样子。 (16)单缣(jiān坚):细绢做的单上衣。
(17)《缁衣》:《诗经·郑风》中的一篇。 (18)奓(zhà炸)户:开门。
(19)琅琅然:读书的声音。 (20)莞(wǎn宛)尔:微笑。
(21)则则:同“啧啧”,赞叹声。 (22)望日:农历每月十五。
(23)九原:犹九泉,地下。 (24)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成年,行加冠礼。
粤行:乾隆元年(1736),作者二十一岁,经广东到广西。当时,其叔公袁鸿为广西巡抚金鉷的幕宾,金鉷很赏识作者的文才,荐举他到北京参加博学鸿辞科考试。
(25)掎(jǐ挤)裳:拉着衣服。(26)披宫。
6.2018年高考语文怎样读懂文言文ppt公开课
简单的,你要先先打好基本功(实虚词、通假字、特殊句式、一词多义、偏义复词、文学常识、古代修辞),没基本功你看古文就是在看天书.然后就是需要对文意和中心思想的总体把握,这就是你语感和技巧的应用:技巧就是要学会根据语境判断语意,联想类比确定词,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追求信、雅、达(即准确、通顺、流畅).像《史记》、《二十四史》等多以介绍人物为主,像《古文观止》等是以古文的散文形式为主,掌握这样著书规律,对了解文意主旨中心都有帮助的.读古文最重要的其实是坚持,我刚接触古文也是不知从何读起,但坚持读就精通了。
7.古文PPT〈〈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学而》)
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朋,这里指志同道合的人。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是讲个人修养问题。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子曰:“学而不思则闰;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孔于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
5、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
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叫“文”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爱好学刁,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因此用‘文’做他的谥号。”这里借回答于贡的问话,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学好问。
6、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这一则是孔子的自述,讲的是学习态度和方法。要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不断积累知识。“学而不厌”,讲的是好学精神,学无止境,从不感到满足。“诲人不倦”,讲的是教学态度,要热情地教导学生。孔于一生都是这样做的,所以他说:“对我来说,有什么呀?”表现了孔子的自信。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8、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孔子说:“(对待任何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这段主要讲学习的三个层次,只有以之为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
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孔子站在河边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啊,日夜不停地流去。”讲的是珍惜宝贵的时光。
10、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孔于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思考问题, (但并)没有益处,还不如去学习。”
8.高中课外文言文
你这是什么跟什么啊?什么加点的字,哪里有点啊?哪里有横线啊?
张良受书篇:选择题选D,解释:张良知道这书和别的书有区别,不是普通的书,所以就刻苦的看这本书
赵人乞猫篇:选择题C(那两题没点没线)
刘羽读书篇:会:就在那时候 几:差一点 岂:怎么能 wei:zhiyou
(道理就是:不要自高自大,做事不能按部就班,要懂得灵活运用)
芒山盗篇:解释语句1。我小的时候,常偷别人家的菜和柴火,母亲不但不骂我,反而夸我做这样的事,一至于以后更加变本加厉,沦落到现在的地步2。孔夫子说:“好的品德是靠从小教育培养的”这句话果然没有错
(道理是:好的习惯是平时培养的,不要只贪图一时便宜而因小失大,纵容他人害人害己,而家长则是我们的第1任老师)
先翻译到这,我要下线了,有需要帮助的可以加我QQ:326805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