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琴弗古文言文答案(古文理解《工之侨献琴》曰:“弗古”的弗怎么解释古文理解工之侨献)
1.古文理解《工之侨献琴》曰:“弗古”的弗怎么解释古文理解工之侨献
“弗”为“不”的同源字 其言‘弗遇’何?——《公羊传·桓公十年》。
注:“弗,不之深也。”澭水暴益,荆人弗知。
——《吕氏春秋·察今》台臣弗为理。——明·高启《书博鸡者事》所以“弗古”就是“不古老”的意思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希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 【翻译】工之侨得到一块好的桐木,砍来作成一张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优美的琴声好象金属与玉石相互应和。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
”官府便把琴退还回来。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文字;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
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很多钱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乐官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世上的事情没有一个不是这样的。”。
2.《此琴弗古》的文言文答案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1)
1.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又谋诸篆( )工 ②弦( )而鼓之 ③斫( )而为琴 ④匣( )而埋诸土 2.翻译句子 ①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②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③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3.为何原本“弗古”之琴成为“希世之珍也” ?(用原文回答) 4.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 5.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①zhuàn雕刻 ②xián装上弦 ③zhuó砍削 ④xiá装在匣子里 2.① 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② 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
③ 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3.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4.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 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难辨的,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可以冒充古琴而博得众人喝采。
5.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
3.《此琴弗古》的文言文答案
1.注音并解释词语。
①又谋诸篆( )工 ②弦( )而鼓之 ③斫( )而为琴 ④匣( )而埋诸土 2.翻译句子 ①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②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③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
3.为何原本“弗古”之琴成为“希世之珍也” ?(用原文回答) 4.同是一把琴,从“还之”到“献诸朝”,成为“希世之宝”,说明了什么? 5.最后一句感叹,揭示了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案: 1.①zhuàn雕刻 ②xián装上弦 ③zhuó砍削 ④xiá装在匣子里 2.① 就用很多钱买去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 ② 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
③ 难道仅仅是一张琴吗?整个世风无不如此啊。 3.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 4.说明世人对琴的评价非常盲目,只凭琴是否古物来确定其价值。而琴的“古”与“弗古”又是真假难辨的,只要有“断纹”、有“古窾”,有泥土味,就可以冒充古琴而博得众人喝采。
5.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很多人并不看重真才实学,只重视虚名。
4.文言文《此琴弗古》阅读答案
作者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4月16日),字伯温,谥曰文成,汉族,浙江青田人。
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及诗人,通经史、晓天文、精兵法。他以辅佐朱元璋完成帝业、开创明朝并使尽力保持国家的安定,因而驰名天下,被后人比作为诸葛武侯。
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刘基祖籍江西宜丰天宝。
元武宗至大四年出生于江浙行省处州路青田县南田山武阳村,故时人称他刘青田。明洪武三年封诚意伯,人们又称他刘诚意。
明武宗正德九年被追赠太师,谥文成,因而后人又称他刘文成、文成公。南田武阳村于1948年被划入新析置的文成县,县名就是为了纪念刘基。
[1]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 原文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工之侨以归,谋诸漆工,作断纹焉;又谋诸篆工,作古窾焉。
匣而埋诸土,期年出之,抱以适市。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献诸朝。
乐官传视,皆曰:“稀世之珍也。” 工之侨闻之,叹曰:“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图之,其与亡矣。”
遂去,入于宕冥之山,不知其所终。 注释 工之侨:名字叫做侨的技艺工人。
是虚构的人物。 良桐:上等桐木,即泡桐,木质疏松,轻而不曲,是制作乐器的好材料。
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 斫(zhuó):砍削。
弦而鼓:装上弦弹奏。弦、鼓,都是名词作动词用。
弦:琴弦。这里作动词用,装上弦。
鼓,打鼓;这里指弹奏。 金声而玉应: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好。
太常:太常寺,祭祀礼乐的官署。 使:让。
国工:最优秀的工匠,这里指乐师。 弗:不。
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体字。
古窾(kuǎ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
匣:装在匣子里。 谋:谋划。
莫:没有什么。 期(ji)年:第二年。
适:到……去。 贵人:大官。
易:换,交易。 诸:兼词,之于。
乐官:掌管音乐的官吏。 传视:大家传递看着。
稀世:世上少有。 悲哉世也:这个社会真可悲啊。
独:只。 岂:难道。
然:如此。 翻译 工之侨得到一块上好的桐木,砍来作为一把琴,装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声和应声如金玉之声。
他自己认为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献到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的乐官让国内最有名的乐师考察它,乐师说:“(这琴)不古老。”官府便把琴退还回来。
工之侨拿着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残断不齐的花纹;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款式的雕刻;把它装了匣子埋在泥土中。过了一年挖出来,抱着它到集市上。
有个大官路过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两黄金买了它,把它献到朝廷上。乐官们传递着观赏它,都说:“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宝啊!” 工之侨听到这种情况,感叹道:“这个社会真可悲啊!难道仅仅是一把琴吗?不是这样的啊!世上的事情没有不是这样的。
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这国家一同灭亡了啊!”于是离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终去哪儿了. 道理 判定一个事物的好坏,应该从本质上进行鉴定,而不是从浮华的外表来下结论。只有本质上好的东西,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否则,再华丽的外表也只能作为摆设,起不到任何作用。
同时,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应该学会变通地适应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具备生存的基本条件。 理解:本文是刘基《郁离子》中的一篇寓言。
文中以工之侨二次献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会上评价、判断事物优劣仅凭外表,而非考究内在品质的现象,告诫人们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岂独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叹是值得人们深省的,其寓意至今还能给人以启迪与警戒。
出处 《诚意伯文集·郁离子》 作者刘基 《郁离子》,郁,有文采的样子;离,八卦之一,代表火;郁离,就是文明的意思,其谓天下后世若用斯言,必可抵文明之治。“郁离子”是刘伯温的托称,刘写作《郁离子》的时候,是在他47—50岁,经历了元朝官场上的四起四落,正值其人生的低谷,使得他半生郁郁不得志,不能施展抱负,后来被夺去兵权,遂弃官归隐家乡青田山中,发愤而著《郁离子》。
书成不久,他即出山离家,成为朱元璋的亲信谋士,协助朱元璋建立了统一的明王朝。 《郁离子》不仅集中反应了作为政治家的刘伯温治国安民的主张,也反映了他的人才观、哲学思想、经济思想、文学成就、道德为人以及渊博学识。
在写作《郁离子》的过程中,刘伯温的整个思想体系,尤其是对社会政治方面的看法及主张更加成熟,也更加系统。 问答 解释加粗的字. (1)弦而鼓之__调弦_________ (2)曰:"弗古."_不_________ (3)抱以适市___去__________ (4)岂独一琴哉___相当于“难道”,“怎么”_______ 加点词"而"与其他三项的用法不同的一项的是( ) A. 斫而为琴 B.弦而鼓之 C. 贵人过而见之 D. 出淤泥而不染 D,表转承,其余三者是顺承 工之侨献琴》个别句子的翻译 工之侨献琴 刘基 工之侨得良桐焉,斫而为琴,弦而鼓之,金声而玉应。
自以为天下之美也,献之太常。使国工视之,曰:“弗古。”
还之。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复蒋松如书 (1)而又以知君子之
1。
A2。B3。
D4。A5。
(1)而且又因此了解了君子的内心,虚心善诱,乐于吸取他人的长处到了这种程度。(4分)(2)利禄的道路一打开,那些研究这种学问的人,把它当作获取富贵的手段罢了。
(3分)(3)汉儒的言论,并不是没有超过宋儒而应当吸取的内容。(3分)1。
试题分析:舍:谦辞。舍侄,侄儿。
掌握较多的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四个主要特点: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2。试题分析:有的文言虚词虽然在形式上保留了下来,出现在现代汉语里,但其意义和作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所以”在文言文里表示原因、依据,现在则用来表示结果。 再如“于是”在古文里更多的是两个单词,现在则是一个双音词。
因此,只有通晓古今,才可避免“以今释古”。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3。
试题分析:同现代汉语一样,文言文中主语和宾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数是由动词充当,而谓语又是构成句子的核心,我们只要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和前后词语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 另外,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
如掌握了文言语序规律,就会为准确标点文言文奠定基础。可见,语法分析能够帮助准确断句。
考点: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4。试题分析:文中无“由侄儿给蒋松如寄信”,注意把选项与原文一一比对,排除错误选项。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5。试题分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关键字(1)“虚怀善诱”译为虚心善诱,“善”译为长处, (2) “途”译为道路,“学者” 指研究学问的人,“以为”译为以之为,把…。作为。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注释: [1]闾(lǘ)里:乡里。 [2]聩(kuì):天生耳聋。
霿(mèng):晦,昏暗。[3]麒麟:古代传说中的动物,和凤凰一样,多作为吉祥的象征。
用来形容文章,则是指文辞优美有文采。[4]欣忭(biàn):欣喜愉悦。
忭,快乐。[5]识(zhì):通“志”,记。
行间:文字中间。 此句说自己见到蒋的大作后,回信表明看法。
[6]引绳:加以纠正。绳,纠正。
[7]高明:对人的尊称,意思是指对方的见识、学术比自己高明。[8]被:受,承当。
专辄:专擅,专断。辄,车箱两旁可凭依处,引申为倚恃妄作之意。
[9]手书:亲笔信。[10]衷:内心。
[11]草木臭(xiù)味:草和木是同类的东西,气味相同,故喻同类的人为草木臭味。《左传襄公八年》:“今譬于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臭,气味。[12]曲:曲折深刻。
[13]古儒:此指汉代的经学家。拙滞:拘泥,笨拙。
[14]汉学:亦称“朴学”,指汉儒考据训诂之学。 明清之际顾炎武等人推崇汉儒的朴实学风,反对宋儒空谈义理。
到乾隆嘉庆年间,姚鼐、戴震等人更发展以汉儒的训诂方法,虽有成就,但也形成为考据而考据的脱离实际的学风,与桐城派的崇尚宋儒理学对立。[15]专己:自专,独断专行。
[16]因:所以。[17]时文:时下流行的文体,即当时科举考试所采用的文体。
[18]戴东原:戴震,字东原,安徽休宁人。清代思想家、学者,对经学、语言学有重要贡献。
他以训诂探讨古书义理,有力的批评了程朱理学的唯心主义。[19]钱献之:钱坫,字献之,江苏嘉定人。
清代书画家、学者。姚鼐曾作《送钱献之序》,畅谈当时理学、汉学之争。
[20]木铎(duóo):木舌的铃,古代用于施行政教、传布命令时用之。《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朱熹的《论语集注》认为这段话的意思是:你们何必担心丧失官职呢?天下黑暗已经很久了,上天将把孔子作为传播光明政治的喉舌。 [21]苏氏说:苏氏解释“木铎”一段,认为上天使孔子失位,周游四方,像木铎一样辛苦于道路。
[22]集注:即朱熹的《论语集注》。[23]盆成:人名,战国时人,仕齐而被杀。
[24]蓉庵:疑为蒋炳的号。蒋炳,字晓沧,阳湖(今江苏常州)人。
雍正举人,擢御史,为官三十余年,有政绩。 [25]颖州:府名,治所在今安徽阜阳。
此指蒋炳儿子蒋熊昌。熊昌曾任颖州知府,这里用官职称呼。
同年:乡试、会试同榜考取者称为同年。姚鼐与蒋熊昌同榜中进士。
[26]教言:教诲之言。对别人意见的尊称。
[27]愚陋:自我的谦称。[28]宥:原谅。
6.古文阅读训练及答案四篇
第一篇: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互。
狐曰:“子(你)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解释下列字含义 (1)虎以为然 然:__对,正确__ (2)兽见之皆走 走:_逃跑___ 2.百兽为什么‘见之皆走’? __因为看到狐狸后面的老虎,它们怕的实际上是老虎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___狐假虎威告诉我们不能看表面现象,看表面现象容易被迷惑_______ 第二篇: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梨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竟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子多,此必苦梨” 取之信然 1. 请给故事拟一个标题:_王戎析梨___ 2.解释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 _曾经,有一次___ (2)诸小儿竟走取之走: _跑去__ (3)唯戎不动:唯___只有 3.看了短文,你觉得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试着结合原文分析 _____善于分析事物的聪明孩子_____ 第三篇 原文:东安①一士人善画,作鼠一轴②,献之邑令③。令初不知爱,漫④悬于壁。
旦⑤而过之,轴必坠地⑥,屡悬屡坠。令怪之⑦,黎明物色⑧,轴在地而猫蹲其旁。
逮⑨举轴,猫则踉跄⑩逐之。以试群猫,莫不然⑾着,于是始知其画为⑿逼真。
翻译: ① 东安:县名,现在湖南省衡阳一带。 善,精通,擅长。
② 一轴:画用轴装,一轴就是一幅的意思。 轴:画卷 ③ 邑令:县令。
④ 漫:漫不经心,随便。 ⑤ 旦:早晨。
⑥ 必坠地:总是落在地上。 ⑦ 怪之:对这种情况感到奇怪。
怪,认为••••••奇怪,感觉奇怪,此处形容词做动词,意动用法。 ⑧ 物色:察看;观察 ⑨ 逮:等到,及。
⑩ 踉锵:形容猫跳跃捕捉的样子。 ⑾ 然:这样。
⑿ 为:是。译文:东安有一个读书人擅长做画,作了一幅题材为老鼠的画,献给县令。
县令开始不知道爱惜它,很随意地把这幅画挂在墙壁上。每天早晨走过挂画的地方,那幅鼠画总是落在地上,多次挂上去多次落下地。
县令对这种情况感到很奇怪。一天黎明时候县令起来察看,发现画落在地上,而有一只猫蹲在画的旁边。
等到县令把画拿起来,猫就跟着跳起来追赶那幅鼠画。县令就用这幅画来试其他的猫,结果没有一只不是这样的。
到这时候,才知道这幅鼠画是画得很逼真的,值得爱惜。 第四篇 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科尔沁贝勒寨桑女,孝端皇后侄也。
天命十年二月,来归。崇德元年,封永福宫庄妃;三年正月甲午,世祖生。
世祖即位,尊为皇太后。顺治十三年二月,太后万寿,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圣祖即位,尊为太皇太后。康熙十一年,幸赤城汤泉,经长安岭,上下马扶辇,至坦道始上马以从。
还度岭,正大雨,仍下马扶辇。太后命骑从,上不可,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吴三桂乱作,频年用兵,太后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闻各省有偏灾,辄发帑赈恤。布尔尼叛,师北征,太后以慈宁宫庶妃有母年九十余居察哈尔,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国初故事:后妃,王、贝勒福晋,贝子、公夫人,皆令命妇更番入侍。至太后,始命罢之。
宫中守祖宗制,不蓄汉女。太后不预政,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尝勉上曰:“祖宗骑射开基,武备不可弛;用人行政,务敬以承天,虚公裁决。”又作书以诫,曰: “古称为君难,苍生至众,天子以一身临其上,生养抚育,莫不引领。
必深思得众得国之道,使四海咸登康阜,绵历数于无疆,惟休。汝尚宽裕慈仁,温良恭敬,慎乃威仪,谨尔出话,夙夜恪勤,以祗承祖考遗绪,俾予亦无疚于厥心!” 二十四年夏,上出塞避暑,次博洛和屯,闻太后不豫,即驰还京师。
太后疾良已。二十六年九月,太后疾复作,上昼夜在视。
十二月,步祷天坛,请减算以益太后。读祝,上泣,陪祀诸王大臣皆泣。
太后疾大渐,命上曰:“太宗奉安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父子,当于孝陵近地安厝,我心始无憾。”
己巳崩,年七十五。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王大臣屡疏请遵遗诰,以日易月,始从之。
(《清史稿·孝庄文皇后传》节选)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A. ②请减算以益太后 ①下岭乃乘马傍辇行 B. ②是乃仁术也,见牛而未见羊也 ①古称为君难 C. ②不可为我轻动 ①当于孝陵近地安厝 D. ②青出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以”:表目的的连词,可译为“来”。B.“乃”:①才;②是。
C.“为”:①做;②为了。D.“于”:①在;②比。
答案:A 9.康熙曾满怀激情地颂扬他的祖母说:“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有今日成立(暗指清廷所获的成就)。”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孝庄文皇后对两代皇帝的帮助的一组是 ①上制诗三十首以献 ②念从征将士劳苦,发宫中金帛加犒 ③告上诫师行毋掳掠 ④朝廷有黜陟,上多告而后行 ⑤尝勉上 ⑥上哀恸,欲于宫中持服二十七月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③④⑥ 解析:排除①⑥。
答案:C 10.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孝庄文皇后是科尔沁贝勒寨桑的女儿,孝端皇后的侄女,清世祖顺治即位。
7.25《世说新语》两则 课后3道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1.“俄”,又常与“而”“顷”诸字连用,皆片刻义。“欣然”,高兴地。然,语助,无义;或作“……的样子”。
2.“拟”,比、比拟。这是古义。唐以后才有准备、打算义,如“比拟好心来送喜”(唐代民歌),“也拟泛轻舟”(宋李清照词《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这里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较多,学生刚接触文言文,切忌多讲,碰上一种说一种最好。
5.“期”,约会、约定。“委”,舍弃。
三、两个比喻哪个更好?
有两种相反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另一种意见认为“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西风颂》),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