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孔子论人(论语中孔子谈做人的句子)
1.论语中孔子谈做人的句子
0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0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0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0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0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0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07/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08/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09/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0/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2/有教无类。
13/既来之,则安之
14/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7/道不同,不相为谋
18/当仁,不让于师.
19/小不忍,则乱大谋
20/言必信,行必果.
2.孔子论“仁”的内容是什么
孔子论“仁” 一部《论语》对“仁”有许多解释,“仁”可以说是《论语》中的一个基本思想。
下面把《论语》有关“仁”的语录摘录出来,供朋友们研究。古文今译和个人浅析部分是个人理解。
清斧正。 孔子认为最高的境界是“圣”,甚至认为尧、舜都没有达到“圣”的标准。
而“仁”是通向“圣”,的一级台阶。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
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译]子贡说:“假若有一个人,能给老百姓很多好处,又能周济大众,怎么样?可以算是仁人了吗?”孔子说:“岂止是仁人,简直是圣人了!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
至于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帮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从身边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
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伦理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
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
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论语原文]仲弓问仁。
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个人浅析]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两个内容。一是要严肃认真,二是要宽以待人。
[论语原文]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古文今译]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
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个人浅析]“其言也讱”是孔子对于那些希望成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论语原文]攀迟问仁。子曰:“爱人。”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古文今译]樊迟问怎样才是仁。
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外国(外地),也要这样做。”
[个人浅析]孔子认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内涵。 [论语原文]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古文今译]孔子说:“刚强、果敢、朴实、谨慎,这四种品德接近于仁。” [个人浅析]孔子把刚毅果断、言行谨慎、朴实无华做为“仁”人要具备的的气质。
[论语原文]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古文今译]子张向孔子问仁。孔子说:“能够将五种品德推行到社会上的,就是仁人了。”
子张说:“请问哪五种。”孔子说:“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
3.文言文:孔子论结友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人生不可无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
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
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4.文言文:孔子论结友
【原文】
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论语•季氏篇》
【注释】
①损:损害。②谅:信实。③便辟:阿谀奉承。④善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⑤便佞:花言巧语。
【翻译】
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解读】
人生不可无友,“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5.文言文阅读(孔子为人)的解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这话常见常用,可要解释清楚,还真得费点笔墨。
这话出自《诗经·小雅》。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一个是汉儒,一个是宋儒,两人说法竟有如此大的差异。
上句“高山仰止”,郑说“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朱说这是直指人们仰望高山,并无喻义。 下句“景行行止”,分歧更大。
依郑说,“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则而行之”,是说以此作为行动的准则。依朱说,“景行”(—háng)是大道,“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郑玄、朱熹都是大儒,两人的说法都有道理,不过由于两人相隔千年之久,在朱说提出之前,郑说已为大家所普遍接受,因此后人在引用这话时,多取郑说,少有取朱说的。现行各种词典,有的两说并存,有的把两说糅合在一起。
两句中的“止”字,是语助词,表示确定语气,后代引用时有改用“之”字的。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可以缩略为成语“高山景行”,“景仰”一词也由此产生。
因为是名句,后代引用的很多,这里只照录见于《史记·孔子世家》的一例:“《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这话是用来赞美孔子的,由于在引文后面加了两句(意思是: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景仰的意思就格外显豁了。再说,《史记》作者司马迁又比郑玄早生两百多年,可知景仰之说早已通行于世,并非郑玄所首倡也。
6.孔子言论文言文翻译
1.文言文的表达方式:
人或问孔子曰:“颜回何如人也?”曰:“仁人也,丘弗如也。”
“子贡何如人也?”曰:“辩人也,丘弗如也。”
“子路何如人也?”曰:“勇人也,丘弗如也。”
宾曰:“三人皆贤夫子,而为夫子役。何也?”孔子曰:“丘能仁且忍,辩且讷,勇且怯。以三子之能,易丘一道,丘弗为也。”
2.白话文的表达方式:
有人问孔子:“颜回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颜回是仁义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又问:“子贡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贡是善辩之人,我不如他。”
那人接着问:“子路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答道:“子路是勇敢之人,我不如他。”
有人奇怪地问:“三人都比您强,却拜您为师,听从您的调遣。这是为什么啊?”
孔子答道:“我既有仁心又能狠心,既善辩又不露锋芒,既勇敢又有所畏惧。用三位弟子的长处换我的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学问或方法,我也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