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何至文言文(“何”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1.“何”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有代词,动词等用法。
代词:
何节奄忽,蹄足洒血?——《文选·宋玉·高唐赋》。注:“何,问辞也。”
何调翰之乔桀?——《文选·潘岳·射雉赋》。注:“何,疑问之辞也。”
何以自绘。——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子何恃而往?——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何异断斯织。——《后汉书·列女传》
怎么样
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汤问》
如土石何。
问女何所思。——《乐府诗集·木兰诗》
得钱何所营。——唐·白居易《卖炭翁》
何苦而不平。——《列子·汤问》
何不以锯中。——三国魏·邯郸淳《笑林》
何忧令名不彰。——《世说新语·自新》
羌笛何须怨杨柳。——唐·王之涣《凉州词》
哪里,什么地方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何处得秋霜。——唐·李白《秋浦歌》
谁
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
不知何氏之女。——《后汉书·列女传》
哪样,哪点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论语》
动词:
陈列兵而谁何。——《史记·秦皇纪》又如:谁何(盘问是谁)
何,与诃通。——《正字通》
又下令不何止夜行;使民自便,境内以安。——《新唐书》
良将精弩寄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以定。——《史记·秦始皇本纪》
故其在大谴大何之域者,闻谴何则自冠氂缨。——《汉书·贾谊传》
副词: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唐·李白《古风》
水何澹澹。——曹操《步出夏门行》
名词:
姓(何氏姓源)除外族改姓外,主要出自“姬”姓,“韩氏”所分。如:何郎(三国时,魏国何晏面白如傅粉。后即称喜欢修饰的青年男子或美男子为何郎)
语气词:
句中语气词,相当于“啊”
隐隐何甸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文言文翻译
《非非堂记》欧阳修 [原文] 权衡之平物,动则轻重差,其于静也,锱铢不失。
水之鉴物,动则不能有睹,其于静也,毫发可辨。在乎人,耳司听、目司视,动则乱于聪明,其于静也,闻见必审。
处身者不为外物眩晃而动,则其心静,心静则智识明,是是非非,无所施而不中。 夫是是近于谄,非非近于讪,不幸而过,宁讪无谄。
是者,君子之常,是之何加?一以观之,未若非非之为正也。 予居洛之明年,既新厅事,有文记于壁末。
营其西偏作堂,户北向,植丛竹,辟户于其南,纳日月之光。设一几一榻,架书数百卷,朝夕居其中。
以其静也,闭目澄心,览今照古,思虑无所不至焉。 故其堂以“非非”为名云。
[参考译文] 用秤来平量物体,晃动时就会产生轻重的差异,如果在稳定的时候,一点儿也没有差错。用水来映照物体,晃动时就不能看到(影象),如果在平静的时候,一丝一毫都可以辨认。
在人来说,耳朵是主管听的,眼睛是主管看的,动荡就会乱了听与看的(尺度),如果在安静的时候,(人对于)听到的看到的必定是真实的。 处世立身的人(如果)不被身外事物的眩目耀眼而迷乱,那他的内心就必定安静,内心安静智慧见识就清晰明白,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无论用在哪里没有不成功的。
肯定正确的常常近于谄媚,否定错误的常常近于诽谤,不幸受到指责,宁可被指为诽谤也不要被指为谄媚。 言行正确,是君子的常态,肯定他又有什么增益?从总体上看,肯定正确不如否定错误更为可取。
我居住洛阳的第二年,重修使院大堂之事已经完毕,我写了一篇文字刻石于壁下。在大堂的西边建造了偏房,门向北开着,院子里种植了几丛竹子,在房屋的南面开辟了窗户,接收日月的光辉。
在屋子里摆设上一条几案,一张卧椅,书架上摆了几百卷书,我早晚就居住在里面。因为这里清静,我可以闭目养神,让思绪清澈明晰,看今日之事,想古人所为,思想就没有不可以到达的地方。
所以,我把我的这个厅堂就用“非非”做为名字了。
3.古文中何是什么意思
1、什么。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子何恃而往?
翻译:您凭借着什么去呢?
2、怎么样。唐· 白居易《卖炭翁》:得钱何所营。
翻译:卖炭所得的钱用来干什么?
3、哪里,什么地方。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笑问客从何处来。
翻译:笑着问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
4、谁。《后汉书·列女传》:不知何氏之女。
翻译:不知道何氏的女儿。
扩展资料
【今义】
[ hé ]
1、疑问代词。
2、副词,多么:~其壮哉!
3、姓。
[ hè ]古同“荷”,担。
[ hē ]古同“呵”,谴责。
组词:
1、几何[jǐ hé] 多少:价值~。
2、如何[rú hé] 疑问代词。怎么;怎么样:该~处置就~处置。
3、何处[hé chù] 哪里,什么地方。
4、为何[wèi hé] 为什么:~一言不发?
4.古文中 何 的全部意思
何 [hé]
1. 疑问代词(a.什么,如“~人?”b.为什么,如“~必如此?”c.哪样,怎样,如“~不?”“~如?”d.哪里,如“~往?”e.发表反问,如“~乐而不为?”)。
2. 副词,多么:~其壮哉!
3. 姓。
何 [hē]1. 古同“呵”,谴责。
何 [hè]1. 古同“荷”,担。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2)怎么样。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3)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②阁中帝子今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④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5)为什么。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6)怎么。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作语助词相当于“啊”。例: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⑻何:通“呵”,喝问。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何 在古文中有什么意思啊
何字在古文中是虚词,意思很多,不同的意境有不同的意思
【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 ③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 【何乃】译为“怎能”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6.“何”字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啊要有例句,并附有出自哪
何 本义是担负的意思,现在多作为疑问代词、姓氏出现。
(1)什么。例:①子何而往?(何:凭什么。)
②大铁椎,不知何许人。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④ “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
公(袁可立)曰:“吾固知其无他。” (2)怎样,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 (3)哪里。例:①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何往:到哪里。)
②阁中帝子今何在。③豫州今欲何至?④何由知吾可也。
(4)多么。例: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②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③作计何不量!④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5)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③安陵群不听寡人,何也?④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又谁何。犹言莫敢如何也。
《贾谊·过秦论》軰利兵而谁何。 又未多时曰无何,亦曰无几何。
《史记·曹参传》居无何,使者果召参。 又《前汉·袁盎传》南方䰞湿,君能日飮,无何,可免祸也。
《注》无何,言更无馀事也。 又《南史·西域传》西域呼帽为突何。
又《古今乐录》羊无夷伊那何,皆曲调之遗声。 又国名。
唐·魏征《隋书》西域有何国。